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契文之东西南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沉默的契文之东西南北

2019-01-15 01:00:41 作者:青眼有加特约作者 来源:青眼有加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契文之东西南北

  文/燕山骑    图/网络&燕山骑

  ◐

  沉默的契文之:酉篇 东西南北

  在《甲骨文合集》中,有一片被后人命名为《今日雨》的牛肩胛骨卜辞(编号12870片),卜文内容如下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南来雨?

  其自北来雨?

  我们今天不去考究它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我们只对卜文中“东西南北”四方方位做以探究。很显然,卜文对东西南北的方位是明白确切的。

  它告诉我们,至少在殷商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明确地确立了东西南北四方的称谓

  三千多年来,这些汉字只是字形稍有演变,而字义却从未改动。文字所具有穿透时空力量可见一斑,也足以证明了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随着人们中国古文字的研究考古发现,人们渐渐地撩开了中国文字的神秘面纱。中国文字的创造者,绝非仓颉一人一时之功,而是千百个“仓颉”千百年来不懈努力追求沉淀

  我们至少从当前能见到的甲骨文字看,每一个文字都有着光彩身世,都有着明确的指代,都有着鲜活生命

  那么,什么是东?什么是西?什么是南?什么是北?凭什么或简或繁或撇或捺地构成了它们不同个体?又让它们指代了不同的意义呢?

  ◐

  据当前的研究结果,甲骨文的“东西南北”其最初的本意并非用来表示方向,而是另有所指。

  只不过后来人们赋予了它们新的意思,并被不断应用,而本意日渐沉沦,最终湮灭在文字的汪洋大海里罢了。

  甲骨文“东”字(见酉/图01),原意指的是一个包裹。在上古,人们对不同的口袋有不同的称谓。如对一端有底、一端扎口的袋子称为“囊”(见酉/图02),对两端没底、待放好物品从两端扎束起来的袋子叫“橐”(见酉/图03)。

  “东”近似是一个木棍挑起的“橐”。详细地讲,就是人们把物品堆放在羊皮或布匹上,然后包裹起来,然后两头捆扎,再用一根长木杆挑起来方便携带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打包旅行”。

  这个字与“束”字(见酉/图04)十分相近,“束”字也是在木棍上缠系包裹,但它更突出了“捆、扎、绑”的意思。为了与“东”字相区分,人们在“东”字的“包裹”上加一点作为指示符号,表示这个“包裹”里装上了满满的物品。

  与之相反,当人们到达目的地,把包裹里的物品拿出来或用掉,只剩下一个空瘪的袋子时,这个意思就是“西”(见酉/图05),它强调了它是“东”字的反义词。

  还有人称:“东”是男子行囊,粗重,有份量,是用肩扛的(木棍挑起);而“西”是女子的行囊,类似于现在的“坤包”,轻便,细软,携带是用手提或怀抱的,这样它们也是一对反义词,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东”、“西”的初始意思,是人们对袋子里有物或无物的表述,一开始根本没有方向的意思,只是后来人们不知处于一个什么原因将“东”和“西”分别赋予了两个相反的方向的概念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对“物品、事物”总喜欢用“东西”来概括,如“这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我把一个东西忘在家里了”等等,我们习惯用“东西”来指代,而从未有过用“南北”来指代的先例

  但是,对“东”的如此解释,百余年来反对声音从未中断。不同观点学者认为,“东”,一开始就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也难怪,当时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太阳露出地平线时,新的一天就开始了。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以远树为背景下的太阳形象,所以,甲骨文的“东”字,就是太阳的“日”在大树的“木”中间的形象。

  但是,如果日落西山,地平线上同样可以出现如此的情景,那么怎么来区分“东”和“西”呢?

  ◐

  于是,善于观察事物的先人们发现,每当日暮黄昏的时候鸟儿们都纷纷归巢,而甲骨文“西”就是一个树上鸟巢的形象。

  先人们对鸟的巢穴是有区分的,在树上的鸟窝,叫“巢”(见酉/图06);在洞里的鸟窝,叫“窠”(见酉/图07)。

  “西”的初始意思实际是“栖”,就是说太阳要落山了,归巢的鸟儿们要休息了。所以,缘于日落西山、倦鸟归巢的生活习性,人们便把太阳下沉的地方叫做“西”,与日出的地方“东”做对应。

  至于为什么称物品为“东西”,还有两个民间故事

  一是说,某日北宋经学家朱熹路遇五行学家盛温,他见盛温提着竹篮子行色匆匆,就问他去干什么?盛温狡黠回答:去买东西。朱熹未解其义,暗忖: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后来经他认真思考,不觉会心一笑,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原来,五行学对东西南北中分别指木金火水土,盛温的竹篮,不可能盛装火(南)、水(北),只能盛装木(东)、金(西)之类的物品。

  还有一则故事说,东汉时有两京,即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是当时的两大都会,商贸十分发达,人们采购物品必须去洛阳或长安,所以,人们去东、西二京置办货物便称之为“买东西”。两则故事都解释了“东西”指代物品的含义,于是,“东西”的内涵便流传开来。

  其实,“东西”的意指应当很为久远,两则民间故事只是望文生义的附会,只能做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经不起用文字的内涵来推敲和检验的。

  ◐

  甲骨文“南”字(见酉/图07),是“喃”的本字,就是人们“小声嘀咕、喃喃自语”的意思,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这其中还真有一番让人颇费周张的解释。

  从甲骨文“南”字体上看,上半部很像系挂的绳结(可能系的是用于祭祀一面小鼓),下半部是一个“舟”字,表示人们在船上行祭。

  祭祀时,人们敲着吊鼓,嘴里说、唱、颂、嘱。有的甲骨文“南”字里,在“舟”的字体里专门添加了“丫”字,这是一个鼓槌儿,突出地表现了人们敲鼓的用意(见酉/图08)。这个“丫”的笔画至今仍保留在“南”的字体里面。

  原来,当时的中原南部,河湖密布,人们出行主要靠舟船。每当祭祀,人们就在船里摆好祭品,一面敲鼓,一面喃喃祝告,祈求神灵保佑,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特别仪式,通行于水乡南方。

  因此,人们渐渐地把这个祈祷仪式的“喃”,转意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进而又指代了这些人群所处的方位,即“南”方。后来,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便把小声说话的“南”加上一个“口”,变成了“喃”。

  关于“南”字的解释,历来探讨者甚多。下面还有几种观点也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南”字就是一个类似铃铛乐器。它与舟船无关,从外观上看,字体的上面是系绳,下面是一个“铃铛”,它的使用方法是,把它挂起来用木槌敲击,

  那个时候,类似的这种乐器还有很多,我们已经认知的有“铙、钵、铎、钟、镈、铛”等,也许当时生活在中原南方的人们偏爱使用这种乐器,于是就把“南”指代了这里的方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南”就是一张人的脸,就是指人的整个面部或上半身,所以“南”和“面”十分相像,而“面”或人的上半身是正面的形象,而它的北面刚好就是“背”(当时“背”、“北”没有区别,是同一个字),所谓“面南背北”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当时人们对住所已很有认识,人们趋阳避阴、门朝南开已是常识,所以厅堂之居必然也是面南背北。它也同时解释了什么是“南”,什么是“北”。

  还有人认为,做为“蛮人”的南方人,总喜欢燃起篝火,击鼓起舞,直到现在南方某些部族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而甲骨文“南”完全可以这样解释:字的上半部是熊熊燃烧的篝火或是一个扎着马步在双臂敲鼓的人,下半部是一个硕大的铜鼓。

  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尽情欢乐阵容强大场面壮观,这成为南方“蛮人”们标志性活动。再者,南方本身就属火,炎帝之所以被称为“炎”(见酉/图09)就是指他的部落分布在中原的南方。

  甲骨文“北”字(见酉/图10)表现了两个人背对背的站立,字面突出了人的“后背”的意象,后来引申为因人们所持的观点不同,而造成的抵触或背离,再后来才引申为与方向“南”相反的方位:北。

  ◐

  甲骨文中两个“人”的不同结合,出现了很多字。

  如“从”字(见酉/图11),表示两个人相随而行;再如“比”字(见酉/图12),表示两个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再如“化”字(见酉/图13),表示人的由生到死的转化(左列的人头朝上,指活着的人,右列的人头朝下,指死去的人);再如“并”字(见酉/图14),表示两人齐步行走的意思。

  所以,可以类推地认为,甲骨文“北”字一开始并不指代方向,而是指人的背部,也许是因为人们背对北方,才渐渐地用“北”借指了这个方位,而这一“借”,就再也没有还回来。

  后来,人们在“北”的下面加上了用于专指人体部位的“月”(肉、身体)字,才使二字彻底分道扬镳

  既然有东西南北的方位,那么必然有“中”字。甲骨文“中”字(见酉/图15)十分直观

  该字的上、下“飘带”,就是指敌我双方军队的猎猎军旗,字中的“圆圈”,就是冲突双方中间的缓冲地带。该字最重要部分就是这个“圆圈”,它表示敌我双方军队之间所保持的“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就是这个地带,叫做“中”。

  后来,“中”字渐渐引申为“与两端等距离位置”,如:中途。再引申为“与四周等距离的位置”,如:中国。然后继续引申了“范围内”、“无倾向性”、“遭受”等其它意思。

  还有,中原人常说的口头禅“中不中?”“—中!”,意思就是“符合逻辑、合乎心意”,这也许是它最后的引申义。

  几千年来,我们华夏祖先一直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草木繁盛禽兽众多,是人类宜居之地。先人们无论经受多少天灾人祸战乱病疫,不屈的先民们始终对这块后土不离不弃。

  他们执着地认为这里是世界中央,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是最美丽家园。这里的平地叫中原,这里的江山叫中华,这里的国度叫中国,这里的人民叫中国人

  也许,人们在“中”的概念上,才渐渐分化出了阴阳、上下昼夜古今等相反的两端事物;进而又分化出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日月星辰,才进一步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视角和多维的思考世界的能力

  比如:人们从“中”的基点出发,分化出了“东西南北”,使人们在蒙昧黑暗中看到了四方的明灯,从而认知了阴阳夔理之变、日月潜行法则了然江河山川、草木禽兽的特性,参悟了持中守正、中庸之道的哲学

  从而构建了有别于其它文明发祥地的中原文化框架,让我们华夏的子民们在几千年来,一直有目标、有方向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让肩负不同分工的人们去精细耕耘着中华文明……

  *作者︱燕山骑:河南省.南阳市某单位干部微信公众号「青眼有」专栏作者。

点击蓝字,感受燕山骑老师往期精彩美文

  禹铸九鼎,被周王熔化铸钱还债?还是随葬了始皇陵?

  春夏秋冬大自然泄露出的时空密码

  玄鸟生商,何为商丘?我的秋歌

  网开一面江南》的外婆,在殷商

  可恨的日本︱勿忘九一八沉默的契文之铜盘重肉

  大嘴巴刘备沉默的契文之尚武精神

  沉默的契文之动物世界沉默的契文之阶级社会

  沉默的契文写给五月的艾香

  中原奇葩,扳倒井和它的白绣球

  鹅清明,请打扫先人庭院风筝

  壮缪侯到关圣大帝,关羽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逆袭大道

  雷震子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哪?吴阿衡

  这样讲东西南北,中不中

  评论区见

  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