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娇?我也想,但是不能
1.
因为“作”,不久前,陈芊芊被骂上热搜。
之所以骂她“作”,是因为大家觉得:她怎么可以这么任性、撒娇、耍赖,各种使唤老公。
那么,结婚六年,两个孩子,妈妈“该有的样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
“大人”是什么感觉?
似乎很难描述。
但是,这所谓的“大人”的感觉里,多多少少似乎带着一点哀怨、暴躁、焦虑和无奈。
总之,应该不会像陈芊芊这样,跟老公一直撒娇,并且通过撒娇,让老公心甘情愿地帮自己干这干那。
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看不下去了,骂陈芊芊“作”。
2.
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撒娇,而我却不可以?
为什么别人可以撒娇卖萌,被老公捧在手心里?而我却活成了雌雄合体的“女汉子”?
实际上,我们能不能跟伴侣“撒娇”,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
“陈芊芊式的撒娇”看起来很轻松,其实,这是一件高段位的事儿。
很多人都不会撒娇。
这也正是让我们“羡慕”陈芊芊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
3.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元自我关系、二元人际关系和三元规则(客观世界)关系。
很多人,有“存在感”,但是没有“自我存在感”。
“存在感”与“自我存在感”相差两个字,但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存在感,指的是:你知道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比如:活着,饿了,困了。
比如:婴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他也知道有需求了就哭:饿了要吃的;困了会闹觉;拉尿了或者哪里不舒服了,都会哭。
自我存在感,指的是:你意识到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这时,我们的需求就不仅仅是基本的需求,而是发展出更高级的需求: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谁?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追求什么?
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有一个阶段,是由着父母“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很听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自己的想法、偏好和主见,这时候,会表现出父母所感慨的:孩子不好管了。
这是因为,孩子开始由单纯的“存在感”,向着“自我存在感”发展。
4.
然而,从“存在感”到“自我存在感”,却不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必然之路。
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发展出完整的“自我存在感”,更没有构建很好的一元关系。
而一元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早期主要养育者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和满足上。
最好的情况是: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并且让孩子可以放心依赖;当孩子提出需求时,父母看到孩子的需求,并能及时给予回应;在尽量去看到和满足孩子的同时,让孩子适度受挫(事实是,父母一定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
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完整和健康的一元关系,才最终得以建立起来。
一元关系建立失败的人,我们会知道自己活着,但是,却并不能主动“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形状和边界在哪里。
5.
因此,一个人,如果会撒娇,起码要具备“自我存在感”,最好有一个稳定的“一元关系”。
除此之外,进而进阶到“会撒娇”的第二个必备前提: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以及外部客观世界的条件。
能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偏好、追求、理想、目标;再看到外部客观世界的基本条件,包括能满足你需求的人和客观规则,最后,用“撒娇”作为手段满足自己。
所以,会撒娇不是一味的“傻白甜”,而是策略性的。
张伦硕一个人要搬十个行李。
而钟丽缇呢,一个行李都没搬,就直接上车坐等了。
这个时候,婆婆心疼儿子,开始碎碎念,想说服儿媳妇去帮儿子一把。
钟丽缇说:妈妈,你放心吧,他可以的,你看他天天健身,手臂这么多肌肉,很有力量的。
钟丽缇的目标是:我不去搬行李。
为了应对婆婆的劝说,她先是夸老公多么优秀,然后又跟婆婆撒娇说自己拉不动怎么办呢?
婆婆最后也无可奈何,此事只能作罢。
钟丽缇目标达成。
6.
婴儿不会撒娇,婴儿有需求了,只能哭。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成年人,他们虽然不是婴儿,但是,他们有需求了也只会“哭”,他们哭的方式,就是“生闷气”。
他们不提需求,但是,一旦事情不能如愿,就会生闷气。
比如,还是上面的这个“搬行李”的场景。
这个场景我们太熟悉了。
被碎碎念的儿媳妇会想:凭什么让我去?你就心疼你儿子,不心疼我?果然不是亲妈,我是一女的,他大老爷们儿都搬不动,我能搬得动吗?
于是开始生闷气,然后一整天可能都不高兴,最后还会迁怒老公,很可能还会感慨所托非人、上纲上线……以后每次吵架,这个事情都是必端上来的一道菜。
可是有的人就是控制不了。
这并非是我们“脾气不好”,而是另有其因。
7.
很容易陷入情绪中的人,说明背后的自我,更加破碎。
陷入情绪,不能自拔,根本“看不到外界”,不能从更整合的角度跳出情绪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典型的一元关系建立有问题的表现。
此外,因为一元关系的破碎,我们常常搞不清自己的需求,总要让别人猜。
就是:我很不爽,但是我不说。因而,往往显得很被动。
其实,很可能,就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所以,撒娇,并不是“发嗲卖萌”这么简单。
即便如此,培养会撒娇的能力,却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操作起来。
比如:
让自己有意识地变得更加柔软;
不要那么面面俱到;
适度放开一些事情的控制权;
给别人表现的机会……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