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在这片中国最美的小森林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在这片中国最美的小森林里

2018-04-17 09:45:03 作者:穆公子 来源:拾文化 阅读:载入中…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在这片中国最美的小森林里

  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自古读书人分两大类:

  一种文人,文人无行。

  一种书生,书生意气。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车美女

  书生有傲骨,所以会颠沛流离

  ——

  这个时代存在了许久许久。

  书籍出现之前,刀耕火种,没人读书。

  书籍存在后,绝大多数人也是不读书的。

  人类面积解决文盲率,导致大面积读书,

  还是20世纪的事。

  1820年代,巴黎有阅读习惯的,

  只有7万人。

  剩下的都不读书,

  一半是因为文盲,一半是因为没这习惯。

  中国农村到20世纪中叶,

  都存在大量文盲。

  不读书的世界是怎样的?

  书籍主要是传递前人经验

  没有书籍,大家只好口口相传。

  在农村,老年人权威颇重,

  就是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经验来源

  大家都敬重老年人,

  尤其是在农田、天气水流这些事情上。

  大家崇奉传统,因为传统总不会出错。

  所以那时,巫医+偏方式医疗习惯横行。

  各类土方可治大病。

  说书与唱曲是许多人的重要娱乐。

  有趣儿的是,说书的自己都未必识字,

  是听着上一辈传下来的。

  西方,中世纪,很长时间内大家都不读书。

  所以中世纪教堂笔画要描绘故事

  方便文盲们理解

  神鬼仙怪概念横行。

  大家更相信直觉与经验。

  不读书的人们容易迷信。

  无论是航运还是打猎,都很迷信,

  会将各类巫神挂在桅杆或马鞍上。

  对知识态度,既敬畏好奇

  如果一个人能够滔滔不绝的陈述,

  大家会既佩服又畏惧——

  觉得可能厉害的人,又有可能是骗子

  荷马就是个游吟诗人

  因为那时候希腊人普遍不读书。

  蒙古没有文字时,

  一度靠很会唱歌的使者传递命令

  因为都不读书,都不识字,

  所以需要会写字的先生,帮一整村的人写信。

  不会写字,就靠画画传递信息

  这就是不阅读的时代。

  实际上,如今普遍阅读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

  微渺得短暂无比。

  但幸而有星星缕缕的人在阅读——

  哪怕一百个人里只有十个人读书,

  好歹书传下来了,

  人类才进化到这个时代。

  读了书之后,读书人又分两大类:

  一种文人,文人无行。

  一种书生,书生意气。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车美女。

  书生有傲骨,所以会颠沛流离。

  书生好啊。

  不管是古人的青衣长衫,还是今人的西装革履

  不变的是那份儒雅、睿智从容

  如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渊、

  誓死不降、南面而拜的文天祥、

  为民主理想英勇就义的闻一多……

  古往今来,书生意气不曾湮灭。

  书生意气需要守护

  而读书正是“养浩然之气”的最佳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走世间,我们不妨把书生意气当做一件防护衣。

  在印刷术发明前,书是手抄的。

  抄书是一项高超技艺

  字体和插画都是一个人完成,

  中国的四库全书也是文人抄出来的;

  但是有了印刷、显示、和打印之后,

  大多数人不会再看手工写的东西了。

  可是,手工的东西最有感情

  “抟物”也有一些这样的意思

  近几年,人们开始倡导“工匠精神”。

  虽然也是专一专注,但“工匠”是无意识的。

  一心一意的态度,只体现在“物”的生产上。

  而“抟物”则比工匠多了自主性,

  并且将工匠对物的专一哲学化、美学化,

  更有文化气质

  《抟物》就是这么一件物,

  似乎被赋予了“产品之外”更多的意义——

  在当代,做自己。

  如果不能抟心于物,一意于行,

  声音再大,仍然不过是他者的副本。

  我想把《抟物》比作一片森林

  森林广义上讲,是很多树;

  意境上,

  却给予人类无穷无尽想象空间——

  在这片森林里,你可以当一名隐士。

  饿了吃笋、倦了倚树,

  山中读古书,林中时见鹿。

  在这片森林里,

  你可以看到孤独的树、孤独的自己;

  思念歌谣、思念的人儿

  这里有你不能理解的远。

  你可以在这片森林里,寻找自己。

  不论是卑微高尚,还是邪恶善良

  不论是一粒尘埃,还是整座城堡

  我想我们读着书,

  只不过是为了不断确定自己的存在,

  通过书中的某人某事,

  甚至某片树叶落地的心情

  不断地寻觅那些或隐或显的契合,

  然后在那些琐碎的契合中,

  一点点拼凑自己的模样

  于是所有的阅读,

  都是在阅读自己,

  于是我们便一点一点,

  了解自己更多一点。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类似的。

  林语堂说:

  “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

  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

  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苏东坡说,

  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

  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

  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

  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

  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

  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

  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

  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

  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亦或是,

  你喜欢画、你喜欢绿、

  你喜欢诗、你喜欢无拘,

  你便可以在此找到,

  你心里要找的那个人。

  因为相似,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就像情人初见,一见倾心

  ——《抟物2·森之美》

  《抟物2·森之美》简介

  继《 抟物 1 》“国内青年生活领袖私密书单”之后,本辑《 抟物馆 2 · 森之美 》以“古意之心与小森林”为主题邀请植物学家安歌、翻译家范晔、终南山诗人二冬、古代文化学者陈鹏、博物学家木也、散文家陈伟宏、新媒体主编赵雅娴、佛教学者马鸣谦、大学教师与其、插画家三水、新锐摄影师顾阿了、出版人周华诚、民谣歌手程璧等二十余人来到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森林、韦陀菩萨的道场临安天目山,做了一次深入专业自然采写。

  典雅角度真挚的行旅、简洁笔触,在近200副清新影像的映衬下,如溪水出谷,繁花在野。

  现《 抟物馆 2 · 森之美 》

  2018春季全彩珍藏版全新上市,

  拾文化出品,周公度主编,

  定价46元,春季特惠价33.5元

  愿与君共赏。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End .

  ▿ more ▿ 点击“阅读原文遇见更多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