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在这片中国最美的小森林里
自古读书人分两大类:
一种文人,文人无行。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车美女。
书生有傲骨,所以会颠沛流离。
——
书籍存在后,绝大多数人也是不读书的。
还是20世纪的事。
只有7万人。
剩下的都不读书,
一半是因为文盲,一半是因为没这习惯。
都存在大量文盲。
不读书的世界是怎样的?
没有书籍,大家只好口口相传。
就是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经验来源。
大家都敬重老年人,
大家崇奉传统,因为传统总不会出错。
各类土方可治大病。
说书与唱曲是许多人的重要娱乐。
是听着上一辈传下来的。
西方,中世纪,很长时间内大家都不读书。
神鬼仙怪概念横行。
无论是航运还是打猎,都很迷信,
会将各类巫神挂在桅杆或马鞍上。
大家会既佩服又畏惧——
荷马就是个游吟诗人,
蒙古没有文字时,
因为都不读书,都不识字,
这就是不阅读的时代。
微渺得短暂无比。
但幸而有星星缕缕的人在阅读——
哪怕一百个人里只有十个人读书,
好歹书传下来了,
人类才进化到这个时代。
读了书之后,读书人又分两大类:
一种文人,文人无行。
一种书生,书生意气。
文人善舔菊,所以有香车美女。
书生有傲骨,所以会颠沛流离。
书生好啊。
如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渊、
誓死不降、南面而拜的文天祥、
古往今来,书生意气不曾湮灭。
书生意气需要守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走世间,我们不妨把书生意气当做一件防护衣。
在印刷术发明前,书是手抄的。
字体和插画都是一个人完成,
中国的四库全书也是文人抄出来的;
但是有了印刷、显示、和打印之后,
可是,手工的东西最有感情。
“抟物”也有一些这样的意思。
虽然也是专一专注,但“工匠”是无意识的。
而“抟物”则比工匠多了自主性,
更有文化气质。
《抟物》就是这么一件物,
在当代,做自己。
如果不能抟心于物,一意于行,
声音再大,仍然不过是他者的副本。
我想把《抟物》比作一片森林。
森林广义上讲,是很多树;
意境上,
在这片森林里,你可以当一名隐士。
饿了吃笋、倦了倚树,
山中读古书,林中时见鹿。
在这片森林里,
你可以看到孤独的树、孤独的自己;
这里有你不能理解的远。
你可以在这片森林里,寻找自己。
我想我们读着书,
只不过是为了不断确定自己的存在,
通过书中的某人某事,
不断地寻觅那些或隐或显的契合,
然后在那些琐碎的契合中,
一点点拼凑自己的模样。
于是所有的阅读,
都是在阅读自己,
于是我们便一点一点,
了解自己更多一点。
林语堂说:
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
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苏东坡说,
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
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
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
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
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
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
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
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
亦或是,
你喜欢画、你喜欢绿、
你喜欢诗、你喜欢无拘,
你便可以在此找到,
你心里要找的那个人。
因为相似,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抟物2·森之美》
《抟物2·森之美》简介:
继《 抟物 1 》“国内青年生活领袖私密书单”之后,本辑《 抟物馆 2 · 森之美 》以“古意之心与小森林”为主题,邀请了植物学家安歌、翻译家范晔、终南山诗人二冬、古代文化学者陈鹏、博物学家木也、散文家陈伟宏、新媒体主编赵雅娴、佛教学者马鸣谦、大学教师与其、插画家三水、新锐摄影师顾阿了、出版人周华诚、民谣歌手程璧等二十余人来到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森林、韦陀菩萨的道场临安天目山,做了一次深入而专业的自然采写。
典雅的角度、真挚的行旅、简洁的笔触,在近200副清新影像的映衬下,如溪水出谷,繁花在野。
现《 抟物馆 2 · 森之美 》
2018春季全彩珍藏版全新上市,
拾文化出品,周公度主编,
定价46元,春季特惠价33.5元,
愿与君共赏。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