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向孩子哭“穷”?这是我见过最理性的答案……
文 | 语不惜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01
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
我一脸懵,不知道5岁的儿子缘何如此问 。
姥姥说你只有2毛钱,妈妈,你别难过,明天我把小猪肚子里的钱都给你花。
真是要了老命了,我都活到要靠儿子储蓄罐里的钱来救济了。看着儿子一副恨「妈」不成钢的模样,一口老血差点没有喷出来。
唉,真是说多了都是泪。
前些日子,我被亲妈在视频里数落了一顿。她通过朋友圈发现我不但换了新车,还带着孩子天南海北地去旅游了一圈。
你看你,多大人了?也不知道节俭一点,咱家穷,帮不了你什么,你自己得上点心,多攒点钱,别整天的有2毛钱却算着花3毛。
闺女,咱家穷,这个我们买不起,
这人你不能嫁,咱家穷,高攀不起,
......
关于「穷」这个话题,我真的听得够够的了。
从小到大,搞得我花钱就像犯罪一样。哪怕工作后,自己有了钱,给爸妈买件衣服买个礼物,都跟做贼一样,1000的说300,200的说50,100的说20。
家里穷,别买这些没用的。
只是,妈妈这种会过日子的性格,却让她变得特别抠。自己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不说,也让我有种一花钱就像剥削她一样的罪恶感。
父母教导孩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本身没错,但倘若用力过猛,这哭穷教育,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长大后真的变「穷」。
02
多数时候,父母向孩子哭穷,只是希望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辛苦,能够知道家里的难处,从而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但哭「穷」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毫无忌讳地哭「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毁了孩子。
心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心态」,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提出来的。
他发现,长期处在匮乏稀缺状态下的人,都会慢慢被环境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稀缺心态。
即「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很多人无法摆脱没钱的困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穷,而在于心态。即便他们得到了很多的钱,本质上还是一个「穷人」。
因为这种人不穷在身,而是穷在心。身穷尚有翻盘的机会,人一旦心穷了,那可能会穷好几代。
一个是贪了「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却住着破房子,吃着炸酱面的赵德汉。
他贪来的钱足以砌起一面墙,但他却说「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竟然一分钱没敢花。
另一个是穷人出身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他很好地诠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的含义。
亲戚邻居靠着他,都谋到了一官半职,就差没把村里的狗弄到公安局当警犬了。
他们人前显贵,已经金光闪闪,但内心却极度匮乏,被一把看不见的「心锁」锁着,那把锁就是「心穷」。
「家里穷,以后要靠你光耀门楣」这种「穷人」理念已经深入到骨髓。哪怕后来麻雀变凤凰了,但还是把自己活成了金钱的奴隶。
心穷的人到了最后,眼里穷的就只有钱了。
感情穷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他家庭条件挺不好,在他读初中那年,家里又出了一次车祸,一下子赔进去很多钱。
他大学期间拼了命的勤工俭学,送海报、发传单,甚至去建筑工地打零工,辛苦挣下的钱都替家里还了债。
他说自己永远忘不了妈妈含泪给他说的话:
咱家穷,你是家里的老大,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
他活成了家里的「扛把子」,但没人知道,他在感情方面却活得很自卑。他有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彼此喜欢,但他觉得自己「太穷」,给不了女孩想要的未来。
等他终于还完了家里的欠款,手上有了点积蓄,准备向女同学表白的时候,她却准备嫁人了。
如果当时不是因为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不是顾忌那点面子,新郎怎么可能是别人?
「穷」让他觉得自己连谈感情都是奢侈。
格局穷
俞洪敏说:
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租房子住的时候,和我合租的是一家三口,男的是名司机,女的全职在家带着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
我经常听到女人这样教育孩子:
乖,那个玩具我们不买,我们没钱。
你又浪费了,你知道菜有多贵吗?
耳濡目染下,孩子身上也沾染了一些不好的风气,他总是招呼不打就拿我放在冰箱里的水果、牛奶,他以为这些也可以像超市一样,可以免费试吃。
直到现在,我都替那个孩子的未来担忧。
03
好的父母,从来不向孩子哭穷。他们懂得穷养孩子,富养心的道理。
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再难,在孩子面前也永远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穷人出身的希亚姆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希亚姆虽然穷,但他身上却有着很多闪光点。
他善良正直,主动帮助新搬来的邻居学习怎么做穷人,教他们赚钱、打水、买食物。
为了帮助邻居筹集女儿的学费,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然后把得到的赔偿金都给了邻居。
当得知儿子没有抽到上名校的名额时,他悲伤到痛哭。但当邻居过来劝他的时候,他停止悲伤反过来安慰邻居:
穷人就是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他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对儿子的教育。他蹲下来,双手扶着儿子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
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你是最幸运的。
希亚姆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贫穷」的概念,一个人哪怕身处贫民窟,也要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他身上的那种勇敢、正直、善良、富有同理心,以及积极阳光的心态,折射到孩子身上,会为他照亮未来的路。
因为,相比于上名校,来自父母内在世界的这种精神给养更加的弥足珍贵。
一个家庭,可以物质贫穷,但精神不可以匮乏。我们可以穷在经济,但要富在格局、教养、三观。
《神秘巨星》中14岁女孩尹希娅的妈妈也是一位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母亲。
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她把自己唯一的一条金项链拿去卖了,换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到了最后,她甚至于为了女儿的前途,不惜和老公翻脸,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勇敢地奔向了新生活。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她曾经这样绝望地说,但为了不让尹希娅重走「穷人家的女儿只有嫁人一条路」的悲剧,她奋力反抗了。
妈妈,我们家是不是没钱?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会蹲下来,郑重其事地告诉我的孩子:
是的,虽然你的父母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我们会尽其所能让你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最聪明地哭「穷」就是告诉孩子,做你喜欢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因为,这是比成为一个有钱人更快乐的事。
- The End -
向你推荐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儿时大多经历了穷养,而想要我们的下一代不再心穷,最根本的是先要补足我们自己的心理营养。
童年被父母过多否定、责备的人,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长大后内心是极度贫瘠的,更多地体验不自信、自卑、焦虑,一生都战战兢兢,寻觅别人的认可。为人父母后,还会无意识地把这种“贫穷”传递给孩子。
童年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之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补足心理营养的。向你推荐这门已经为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作者:语不惜,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学资深爱好者,专注分享婚姻、情感、育儿知识。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4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心理公开课马上关注,免费领取60节心理学入门精选课。点亮这颗小心心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