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1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精选10篇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福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一):如何写一部小说

  ————————————————2017年的第一本书————————————————

  这是一本看到封面就觉得非常文艺的书,内容却没有像很多讲文学理论的书那样夹带太多“自我感受”(例如《再读一遍》,《再》读起来更像是散文 )。

  本书是作者上课时讲稿改编,读的时候强烈互动感,仿佛他就在对面像你讲述关于小说的方方面面。也可能是由于是讲稿改编,每一章逻辑都很清晰话题引入方式生动有趣,行文简单明了,基本没有废话。每一章都不长,对相关作品介绍也很丰富,并且很好的帮助作者表达了相关主旨

  这本书也可以改名叫做《小说是什么》或是《小说的艺术》。与其说本书旨在指引读者如何欣赏小说,不如说这本书是在告诉大众一本小说究竟是什么,有那些要素,这些要素的选择对作品本身又有什么影响等与小说创作密不可分东西。所以,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是一个 “小说创作教程” ,如果你想写小说,按照这本书的各个章节,基本也能写个八九不离十

  前八章里面作者告诉我们,开头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无论场景人物还是情节都必须看起来“真实”,而这样的真实感让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即使明知小说的内容是“假”的,也仍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动容;因为一本好的小说,可以不符合我们的宇宙规则,可以发生在一个不存在地方,但它必须遵守自己的规则,必须符合自身的场景设定,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不然,读者就出戏啦——“小说内在一致性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但小说对人物或场景描写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对相应细节展现都是有限的,剩余的部分需要读者消化小说的过程中自行填补(脑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仅次要角色是扁平的,即便是最主要角色,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不完全展现的。

  ———————————————至于后面十几章,我读完再来写———————————————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二):小说带给我们的

  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盲点、片面性和错误的自知。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遇到另外的自己,也许是我们从未见过或不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种人;可以让我们身处一些我们不可能去到或末曾关注的地方,又不必担心回不了家。一、小说具有的魅力是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充实读者的生命;阅读才能使小说复活(如果掌握这样的生杀大权,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了解他们,不忘下结论)二、小说中的环境是虚构的,侭管它看上去是那么真实,作者会使用很多写法让你感受到环境的真实,同时,我们甚至还参与了虚构环境的创建。三、面对用词语创造出来的人,我们的个体差异会让我们看到的是不相同的人。四、小说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不可能去做的那些坏事产生的那些恐惧兴奋、愤慨(它让我们安全体验)这有点像那种刺激的"飞速坠落"、"极速飞车"大型电玩带来的感受,我们不会真的去跳楼。五、小说会分章节,这些章节就有点类似旅途中的一个个路标,帮助我们理解,并带我们走向目的地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三):小说还需要被教怎么读?

  别的我不知道,但是鲁迅一定是中学课本接受最多人嘲讽的作者,原因不是别的而是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早在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鲁迅这作家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于是我在当周的周记上写:我有两个水杯,一个是玻璃的,另一个也是玻璃的。作为对鲁迅的取笑。一直以来,我对语文课非常喜爱却又很不屑一顾。认为字里行间拆分的意义,课后习题全都是捕风捉影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天啊,作者家的窗帘就是蓝色的不行吗?“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家的菜饺子地主家的肉饺子好吃?这个一定是作者睁着眼说瞎话,菜饺子怎么可能比肉饺子好吃!任凭吃过的都知道,肯定肉饺子好吃!我甚至觉得语文老师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些个意义啦,课后习题的答案啦,教参上不是全都有嘛!   这种年轻气盛偏见伴随了我很多年,直到有一天,看完《老人与海》,突然升起很多疑问?海明威写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难道就闲得没事干写一个穷困老人在海上和大鱼搏斗???就这样海明威就获得诺贝尔奖了?那我还和门口的狗搏斗过呢,我要是写也能获奖???怀着这样的疑问搜索了这本小说的解析。发现了很多当时没有发现的含义。但是我内心仍然不服:一定又是那些文学教授瞎琢磨出来的,说不定海明威就是遇到了这样一个老人,然后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了。   我断断续续有过写诗的经历,没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我,只能写顺口溜。过程极其难缠。毕竟我也知道要是写出:   榴莲披萨饼啊,   真好吃,   金黄色的外皮,   闻着臭吃着香。   这样的诗会被笑掉大牙的。我想我要写诗,不能太直白,我需要一种什么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情。我高兴,我不能写我可真xx高兴啊,得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种。看春风!马蹄!换成秋风行不行?好像是不行的,因为一般来说,秋风是萧瑟的,是“扫尽闲花草”的,是“凄切伤离”的。怎么看都和得意沾不上边。而马蹄疾呢?如果把“疾”字抹去,只剩马蹄倒没什么意思,但是马蹄疾就能显示出作者开心得骑着马在春风里飞驰,马蹄疾啊,马蹄就像生风了一样。所以,如果要表达自己的心境,通过景色和物的描写来烘托。因此我开始思考,或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描摹的景色并不是随便写的,否则孟郊登科,见了那么多人事物,为什么就偏偏选了春风,马蹄疾这样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开心呢?还有一点,诗歌尤其是词有严格字数限制,不可能什么都写进去,那么什么写什么不写,都要有一番斟酌。   这样的创作经历让我开始思考当时语文课上所谓的“无用功”是否真的是“无用功”,鲁迅那么写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一共就两棵树,一棵是枣树,那另一棵呢?还是枣树。读者期待着另一棵是别的树,那作者呢?是不是也这样期待着?所以另一棵也是枣树透着作者对此番景象无奈。假如我写呢?我会如何选取和表达?   提起小说,大家都觉得小说就是看个“爽”字,故事看完就完了,谁爱谁,谁死了,谁劈腿,ok get到了,结束。当我和朋友说我正在看《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时,朋友不解地问:小说还用教怎么读?我想:用,实在是太用了。不然有些小说很难懂作者在说什么,只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精神病,不然胡言乱语的写什么。阅读不是单方面事情,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事情,作者通过文字去传达,读者尽力去理解。就小说来说,它不会像菜谱一样样样都说得明明白白,毫不费力。小说作者有时候会去隐藏,然后迫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虽然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游戏,但正如托马斯·福斯特提到的:当作者完成小说后,小说就不再属于他了,而是属于读者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构建形象和意义,去做自己的解读。那么,要达到这样的互动,就需要一套阅读方法去解析作品,去获得含义。而且从这样的角度来阅读小说,比单纯看故事情节所得乐趣要多很多。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四):如何用艺术的眼光读小说

  在传统观念里,读小说就是“看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人物,体会作家希望传递信息。但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早已晋升到艺术的高度,而我们作为读者,该如何用艺术的眼光读小说呢?我们可以从美国学者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找到答案。

  本书引言《一部简短、混杂而独特的小说史》,清晰简洁地勾勒出了西方小说从诞生至今的发展情况。狄更斯的小说是那么的让人欲罢不能,而乔伊斯却要写艰深难懂的《尤利西斯》,这里面有时代因素商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小说家对于艺术创新的追求。随着电影电视以及更多新媒体出现,小说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小说家向艺术家转向,探索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也使得小说能够常写常新。

  艺术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阳春白雪往往匮乏知音。本书提供了许多阅读方法,让普通读者也能体会小说的艺术。作者分析得非常细腻,涉及到小说创作的细枝末节,比如小说的开篇和结尾、词语和句子的构成、区域性和叙述角度的选择,等等。此外,作者还常常将新小说与旧小说的进行对比,展现了小说艺术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有志于从事文艺小说创作的读者,相信也能从书中获得丰富的养分

  书中涉及大量欧美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有中译本问世。想要体会小说的艺术,可以从这些经典作品开始。我们的作家,同样在孜孜不倦地进行 探索,只是近些年传统的写作手法占了上峰。像吕新、残雪,以及一些不太出名青年作家,仍在坚持先锋小说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作家,虽然以讲故事为主,但创作中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新结构,打破了平铺直叙沉闷,但又相对比较好读,比如格非、麦家、阿来。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读艺术小说,心境很重要。浮生偷得半日闲,一字一句细细品,不求读得多,读得快,而是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领会结构创新带来的新奇。如果是抱着浮躁心情,跑马观花地读,那真是受罪的事,撑不了几分钟就要瞌睡了。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光第一页就能写出这么多内容,与其说我被震惊了,不如说我被打击了——原来我都读了什么……哦,好像我也没读什么。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甚至常抓不到作者的笑/吐槽点。

  虽然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懂了”和“会用”毕竟的2件事。用作者的书重读《活着》,除了注意到叙述的语气节奏文章停顿,其他还是和上次读没什么不同。直到后几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主角媳妇离开主角?然后想起来,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是有写这位主角“和其他同龄人很不同”——所以,就如本书作者所说,读者也是很重要的,而我缺的,就是身为读者,太苍白

  先写下本笔记。以后每读一本经典,就回来套本书,看看一年后能有什么收获

  2015年5月20日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六):关于之前所读的总结

  1.关于小说的开头,所要关注的是:

  ①视角,第三人称客观,第一人称更亲切

  ②背景,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人物背景或地点

  ③时间,小说中人物正在经历人生中的哪个阶段

  ④语言风格,叙述风格是忧伤的?欢喜的?就事论事的?还是悠闲的?

  ⑤节奏,行文节奏是匆忙地讲述,还是从容平静地讲述

  2.关于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刻画

  呈现主要人物的形象,不全是靠语言描写的,更重要的是靠人物的行为和其表述。好的小说更会隐而不漏,给你更多想象的空间

  3.关于小说的反面角色:

  有些是为了剧情需要,有些进行了大量描写是希望你深入思考。

  4.关于章节的设置

  是希望你在阅读时休息片刻,停顿思考,回味故事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七):个人评分:75.这本书一部分写的是如何写好一本小说,个人感觉有点偏题。

  书评: 这本书一部分写的是如何写好一本小说,个人感觉有点偏题。

  读完这本书之后以后应该会更加关注小说的细节,明显的事物可能是某种隐喻。

  本书结构: 以若干不怎么相关的角度去描述

  这本书讲了什么: 1 小说的开头第一页甚至第一句话可以浓缩一本小说的基调

  2 虚构内容辅以真实内容可以让小说更像非虚构。

  3 不同的叙述人称角度适合不同的风格与文种

  4 叙述不可信

  5以合适的人称去写小说才能完全体现小说的内容

  6过于详细的人物描写未必是好的,让读者自动产生人物的印象有用

  7主人公有可能是负面的,但重要的是好的小说绘可以让你从负面中体会到正面

  8章节对于读者和作者都至关重要

  9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它的特殊

  10细节可能蕴含着小说的精髓

  11思维,内容的重现可以表达更多的内容。

  12简单的句子都大致相同,有生命的句子很难。

  13意识流就是不存在的

  14某些事物可以成为人物追求目标隐喻的客观存在

  15真实与虚构互相穿插。

  16所有小说之间存在互文性。

  17小说的剧情不论多离奇,你都有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借由小说,读者可以体验前所未有的经历

  18小说可以传达思想。

  19小说的区别在于形式。而非长度

  20小说的结尾对小说也很重要。2

  21好的小说作者必然会了解某些历史,书中也会有历史的痕迹。

  22好小说太最后一页结束后还在继续。小说是互动的,两个思想的碰撞。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阅读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讨论阅读小说

  作者: [美] 托马斯·福斯特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5

  相关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八):【笔记】读懂小说的一小步

  这本书是在当当搞活动时买的,而那次购买也使我下定了了以后一般不会上当当买书的决心。并不是说你越先读这本书越好,有充足的阅读量后再来阅读此书更加合适。起先读这本书和我阅读电影理论类书籍时一样充满了期待,以为在读完之后会得到很多的行内知识,实则不然,有收获,但不多,并且读时欠缺耐心,焦躁地读书依然是那个困扰我的大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不过有积累就已经进步了。和这本书一起买的还有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如何阅读一本文学说》,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择日开读,而之所以选择先看这一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小说二字吧。

  --------------------------------------------------------------------------------------------------------------------------------------------------------------------------------------------------------------------------------------------------------------------------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九):从普通读者到专业读者

  很多人都会说出自己看过某某小说,喜欢里面的故事,喜欢里面的人物,小说看上去广受欢迎。但是小说之初则被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当然,现在我们说的小说已经不再是野史杂谈之末流,反而成为四大文体(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中传播接收最多,更为普通读者选择的主流文体。小说的崛起来自它与众不同的魅力: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了一个超越具体时空的异次元,在一个虚拟却的情景中读者甘心沉迷在作者精心制造的故事,随着人物的命运而或喜或悲。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读者们胃口越来越大,作家们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们会从传统的线性叙事里跳脱出来,会公开文字背后的隐匿身份来打破故事,尝试新的小说形式,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小说。

  如果你开始不满足于具体故事,想弄明白小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历史,它的变化发展,它的结构形式,它的隐喻本质,换言之从理论角度去探索小说,那么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小说理论的建构和诠释方面,西方要比我们中国做的更早更成体系,当然这与我们把小说看成是末流的文学态度、重抒情轻叙事的传统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你要是读过一些西方小说,对一些经典的作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会减少你在本书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这本书好读在于它按照小说里的重要元素把整本书分成了十几个小部分,条理性很强,很适合初涉文学理论的读者,它不是很好读,是因为它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如果你做好了准备从一名普通读者过度到专业读者,那么你可以那起一只笔开始读了。

  这本书讲了小说的开头、主体、结尾,也花了几章来讲非常重要的叙述问题、包括叙述人称、角度,叙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叙述声音……还有小说的人物,英雄与坏人的对立设定;还有小说的环境……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很像一位专讲小说理论的教授的讲稿和教案。

  因为是一部比较专业的阅读指导书目,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最好先弄明白作者的观念和理论,然后再结合它给出了小说例子或者自己的阅读积累去对照,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合适的学习消化方法,因为理论有很大的发生空间,所以最后你也要反思下自己的观念,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对话的,比如我觉得这本书在章节安排上可以调整下顺序,在最开始讲叙述的几章里,并没有放在一起,而是又穿插了讲小说环境之类的,显得不是很完整。而且我对于他对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态度很赞同:一直以来后起的作家们都想有所创新,所以在支离破碎、任意流动的内容上,在叙述者时隐时现的讲述者上,甚至在似真似非的环境上苦下功夫,当然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但是从来传统的线性故事都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保留着主流地位。小说说到底的魅力,还是读者想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十):以象征的方式理解世界

  过了当学生的年龄,读书的自由度就高了,可反倒不会读书了。有时读着读着就会忽然走神去想: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啊?以及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等等关于读书本身的思考。比如我一直搞不懂读小说的乐趣在哪里。为了得到答案,我专门跑去书店,买了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书。用四个字来形容读完的感受,眼界大开。

  作者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普通读者与文学教授之间的区别。文学教授在阅读一本新小说时,会对其进行归类,并以象征的方式理解世界,因为在书中,凡事除了书面含义本身,还代表别的。最后,他们还会总结书中的叙事模式、技巧模式等等可以归纳总结出来的「模式」。比如他举例说,「追寻文学」包含五个要素:追寻者,目的地,对外声称的原因、遇到的挑战与考验、去目的地的正真原因。读到这里,我就禁不住要拍手叫好了。这真是太神奇了。我脑海中立刻跳出了电影《末路狂花》,以及大多数成长类的影片。甚至更多的剧情片都是这样的「模式」。

  我就想,这本书太棒了。书中列举了很多经典模式,吸血鬼、神话、宗教、童话。为什么出现饭局?描写天气可能不只是想要说天气。为什么会出现暴力?飞翔代表着什么?某人出现在某地是偶然的吗?在书中,作者在说的几乎都围绕一件事,就是文学作品中,任何的人物、场景、动作、事件等等都要蕴含意义,不会白白出现。如果读者没有从中解读出任何深层含义,要么是读者没有相关知识背景,要么就是作者太差了。

  你可能早就想知道文学作品中有什么象征含义。这本书把一些基本的都说出来了。这些寓意当然不是固定的。但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有变异、延伸、反讽。要再一次感慨我对这书的相见恨晚之情。作者讲的所有理论,我都能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找到佐证。十分建议对文学有兴趣的朋友们都读一下这本书,越早越好。不过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这本书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十分强大的小说阅读方法,但这并不表示小说的阅读方法只有这一种。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发现新的解读方式而感到困惑怀疑。阅读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此。

  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号 neverbacktalks 即可关注同步发布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