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累”毁掉自己,用“嘴”毁掉关系
都关注了:女神30
文 | 王语华
我说:“估计门偏了,顶住哪里了。”我费力调了一下,弄不好。还是卡住。
爷爷那时正好带儿子楼下玩,不在家。
张医生问妈妈,“你弄坏的吗?”
妈妈说,“我放衣服,一推发现推不动,应该已经坏了。”
张医生,“那之前谁开过?”
妈妈说,“不是我。我刚过来帮忙收衣服。”
张医生,“那就是小宝或他妈妈弄的。”
妈妈,“这种柜子不如以前的柜子好,光好看,不好用。以前的柜子笨重些,实木的,结实啊。还有,推拉门就是容易坏,不如对开门的好。现在年轻人买东西就是图好看,不耐用。还是实木的好。”
妈妈念叨了好几遍。
几经折腾,张医生终于把衣柜门修好了。健身也没去成。
张医生问儿子,“早上是不是你弄坏了你的衣柜?”
我对儿子说,“是谁弄坏了都不影响爸爸修好了这个结果。爸爸好厉害!”
睡觉前,我给儿子聊今天发生的这件事。
我问他,“你发现没有,遇到问题,每个人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这个衣柜的事情。你觉得,爸爸的反应是什么?”
“爸爸马上修了。”
“嗯,他嘴上还说了什么?”
“爸爸在找谁干的坏事!”
“嗯,这其实不算坏事。假如说一个门用1000次的时候,就会坏,碰巧第1000次是你来开,结果门坏了。那么我们都说是你干的坏事,你认为合理吗?”
儿子说,“肯定不合理。”
我说,“所以啊,你看,发生问题,爸爸首先立刻解决问题。这一点很棒。”
“不过,你觉得,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是追查是谁的责任好?还是问问谁第一个发现的好?
毕竟根据发现问题的这个人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比如,哪些错误的使用方式容易导致损坏?总结一下,让大家今后都注意这个问题。
你觉得这样会不会更好?”
儿子说,“对。我知道,爸爸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归罪心理’”。
儿子说是我早上给他放的“听书”里面听到的。
我又说问,“同样针对这件事情,奶奶得出的结论是,柜子不如老式的实木柜子好。还有现在年轻人只买好看不买实用。
你认为这个结论有没有问题呢?”
儿子有点答不上来。
我和他解释到,这个柜子买了几年了,那年冬天,妈妈打算给你房间再添一个衣柜,放你日益增多的衣服。
爸爸说,不能买味道大的。因为很多新家具的甲醛超标会引发儿童白血病。
大部分味道其实是来自“油漆”。而实木的油漆过,必然有味道。当时是冬天,卧室不容易散味。
后来,妈妈选来选去,选了一个环保材料的衣柜。确实没味道,但缺点就是略微单薄了一些。现在移门轨道出问题,也不意外。
所以,你看奶奶讲的事实是对的,比如推拉门比起对开门来说容易坏,实木相对而言会耐用些。但结论呢,就未必正确了。因为忽略了前因后果的结论,只是在表达她个人观点,没有必然关系。这样表述方式,让别人听了会怎样?
儿子说,“别人会不服气。”
“嗯,应该是对这样的结论不信服。并且,如果讲话针对了别人,还会引起矛盾。你看说话的学问大不大?”
儿子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要说,遇到问题要马上解决问题。不是问谁干的,而是问怎么解决?下次怎么避免,遇类似情况怎么说、怎么做更好?”
好吧,儿子现在已经会“抢台词”了。
归罪,一种是归罪人,一种是归罪物。使用归罪法的心理是,遇到问题希望找出做坏事的“人”或“物”,并将其视为责怪或惩罚的对象。
我现在说的方法叫“归因法”。就是找出具体问题所在,想办法改善它。
归因,有助于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及时解决问题。引起注意。这个过程中,容易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把事做好,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归罪,则让人担心自己一不小心成为那个“罪人”,为了摆脱这个角色,当事人要么不敢承认,要么嫁祸于人,导致内部攻击。严重的,则没人愿意多做事。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解决问题的过程,处理的好,可以赢得尊重和感激。处理的不好,引发冲突并为自己埋下“雷”。
采取哪种处理问题的模式,也许无论什么模式看起来都在解决问题。但一旦家庭中长期遵照某种模式,在时间的放大作用下,最终结果将体现在整个家庭关系中,以及孩子的思维方式中。
: 你有没有也发现自己或家人常用的一些说法、做法或习惯,可能不起眼,但需要引起重视?我们留言区见哦。
相信不少朋友已经看到改版后的订阅号消息界面了,改版后,消息排序也变了。有朋友在后台留言说“怕错过了你的文章”,“每天都在等推送”……
改版后的朋友只需要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推送啦~
设置方法
▼
(1)打开订阅号消息,点击右上角三横,找到【女神30】。
(2)进入公众号信息页面,点击右上角小点,选择「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啦。
“妈妈,小泽家车比你的车好耶!你不羡慕吗?”
“来!乖!我不开心了,让我轻轻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