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小孩,更不想生小孩
本文3640个字,阅读需6分钟
最近有关生育的话题就像是一枚炸弹一样,点燃了年轻人的怒火。这种愤怒,无外乎是因为感到了来自外界的逼迫。年轻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人生育不生育,还有人要来批评教育。
你别看年轻人小猫小狗小仓鼠养得欢,其实消费欲远超挣钱能力的他们只是图个开心而已。日常生活里,他们天天为花呗里欠的钱痛哭流涕,哪有功夫生孩子?更何况,他们真会养孩子吗?
▲电影《朱诺》
一
-孩子的愤怒-
生育本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两人情投意合缠缠绵绵,精子和卵子结合外加怀胎十月,孩子就有了。
生个孩子多简单啊。哄哄孩子,穿袜子,换尿布,这不就当上父母了嘛。
《孩子的愤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新作,小说的英文书名是God Help the Child ,翻译过来就是“神啊,救救孩子”。这个书名,让人立即想到了鲁迅《狂人日记》的那句经典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是啊,救救孩子,有关孩子的大声疾呼,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消失。
▲电影《我是山姆》
关于孩子的焦虑始终没有消散过,正说明这个社会始终还没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说到底,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个社会究竟适不适合孩子生存。本末倒置地催促人们生生生,只是想要简单粗暴地填补一个养老金和劳动力不够的问题。
“听我说,只有成为母亲,你才会发现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周围的世界也将向你展露真容,你将明白它是如何运转的,又会发生什么改变。祝你好运吧,愿上帝保佑孩子。”
上文的这句话,是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她和女儿之间有难以消弭的隔阂,成年之后的女儿不愿意和她见面,来信也从来不在信封上留地址。因此这段话只能深埋心底。她对于女儿的成长,一直保持异常严厉的态度,非打即骂。以她的角度解读,那是因为女儿是黑人,如果不能狠狠地对她,那么她就不知道避开和承担伤害,更不能习惯坚强。
“我做了对她而言最好的事。”“我的教育多少还是起了作用的,看看她现在怎么样了?一名富有的职业女性。”
在这个母亲的身上,好像能够看到很多父母的身影。孩子还是考考公务员吧。孩子不要打游戏,那又不能当饭吃。孩子读理科吧,读文科没出路。孩子画漫画又不能当饭吃,别成天只知道不务正业。爸妈说的那些都是为你好。以上这些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这就是作为父母难以避开的思维,他们总是习惯性认为“以爱为名义”进行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
“即便你认为自己的童年非常完美,我仍怀疑其中总有那么几滴毒药。你可以忘记它,但有时候,它会在你的血液里留下一丝痕迹,决定你如何回应别人,决定你如何思考。”
▲ 电影《房间》
即便看似完美的童年,都会有隐性的伤害存在,这些东西将会根植在灵魂深处。为人父母,是陪伴子女成长最关键的角色,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加强孩子的信念,你的行为可能是孩子终身的效仿模版,你的一个怒吼可能会永远地铭刻在孩子心中,你的孩子可能需要依靠你的帮助来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适婚适孕青年们真的做好了去担任“生命责任人”的心理准备吗?
这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轻易生育,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他们比上一辈的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育孩子意味着巨大责任。当父母,不仅仅只是在饭桌上添一双碗筷那么简单,你需要关注孩子成长是否健康,操心孩子能否得到好的教育,时刻留意提防这个社会存在的危险,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伤害。
提倡生育的上一个步骤,难道不该是提倡改善这个不够好的社会吗?
二
-我挑个大雪天悄悄地死-
看到一则新闻,讲一个离家出走的男孩最后成为了连环砸车盗窃案的主犯,被捕获的原因是他偷了十几箱牛奶,然后来回搬运好几趟,像这样犯案好多次,他最后被警察发现。
被判入狱前,人们才知道,这牛奶是他为自己收留的一个小男孩偷的。他告诉记者:我本来打算给他多攒一点钱,然后就在某个下雪天脱光衣服躺在雪地里,静悄悄地死掉。
▲ 电影《房间》
连环作案,是想给这个无亲无故的小弟弟准备好足够的钱,买上足够的牛奶,弟弟喝了之后能够长高长壮,以后不要被欺负。有几次,他也想走,但是站在角落偷偷观察,他看到找不到自己的弟弟会哭,会喊他的名字,就心软留下了。他说,我躲在角落就想试探一下他对我是不是真心的。
他觉得这个世界坏人比好人多,父母离婚后彼此建立了新的家庭,把他当作累赘送给爷爷抚养。等他离家出走后,父母也没有来找过他,流浪的路上不断被陌生人欺骗。除了这个弟弟,他可能再无牵无挂了。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断被深爱的人伤害,被亲密的人离弃。善恶的观念早就扭曲,更不要提,生存的艰难让人根本无暇顾及行为的对错。生活没有希望,缺乏关爱,自然最后只能想到死来消解这种绝望和痛苦。
回到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这本书,故事的一开始,从外婆那一辈就一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直到浅肤色的妈妈生下了一个和家人肤色完全不同的黑皮肤小孩,流淌在血液里有关黑人的血统,在家族中隐藏了两代之后才在孩子身上高调显现出来。母亲看到孩子的肤色后,感到非常惊讶和厌恶,她厌恶孩子的肤色,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那个时代黑色的皮肤意味着低人一等,意味着遭受歧视,意味着社会底层,意味着贫困和痛苦。
▲ 电影《白兔糖》
因此这位母亲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培育自己的孩子,她从不温柔对待孩子,很少给她足够的呵护和母爱,她甚至不允许孩子称呼自己母亲。
后来这位长大的孩子成为了漂亮的黑美人,时代也不像过去那样歧视黑人,她穿着白色的衣服,搭配时尚而性感,成为美容行业的高级白领,领着高薪收入和众人的赞美。除了定期寄钱外,她从来都不会去见母亲一面。
这位母亲在养老院里,拿着孩子寄来的没有回信地址的信封,她内心有这么一句话:我在她心里依然是个要永远受罚的母亲。
三
-如果遇到她,我想把她杀死-
在这本书里出现了不止一个被伤害的孩子,也不止一个做错的父母。
故事里有一个男孩,一直背负着童年阴影成长。在他童年时,自己的亲哥哥被一个邻里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人“杀害了,这个外貌温和的人平日里友善,亲切,有魅力。但实则是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他把男孩子作为猎物,施虐性侵然后杀害。父亲带着他去认尸体,他亲眼目睹了哥哥残缺不堪剩余尸骨“尸体很脏,被老鼠啃过,一只眼窝已经空了。”
这件事情改变了男孩的所有,他与家人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没有办法让哥哥从自己的记忆里淡去,他无法释怀,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家人的淡忘,抹去哥哥存在的痕迹。这件事情让他无法感受到幸福。
▲电影《约书亚》
经历过亲人离去的人极大可能会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于儿童而言,亲历这样创伤后更加需要得到心理上细致的关怀。
但是对于这个男孩的父母而言,家里的孩子太多,连他们自己都未必能够真正地解决自己内心的痛苦,更无法去兼顾这个孩子内心难以治愈的伤痛。所以只能任由这件事情在男孩心中不断发酵变质。
在《孩子的愤怒》里,每一个角色都曾经是孩子。他们或者依然是处在孩子的阶段,或者曾经是个受过伤害的孩子,或者目睹过周围的人被伤害,又或者,他们把自己在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在长大后又施加给了别的孩子。
这些伤害,不会随着时间淡去,反而会在记忆深处潜伏。
那个长大的黑美人在遭遇车祸后,遇到了一个被收养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子有过母亲,但是母亲却把她赶出家门。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服从母亲的命令去出卖身体。
长大后的黑美人问小女孩:“如果有机会再见到你妈妈一面,你会对她说什么?”她笑了笑说:“不说什么。我要砍了她的脑袋。”
▲电影《我是山姆》
人们心中的孩子,从来没有消失过,随着成长,这个满载记忆的孩子也许会突然跳出来,成为自己最大的障碍。
最后《编辑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吐槽活着本就不易的话,献给大家:
李冬宝: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儿就能把咱弄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能让产钳把脑袋夹瘪了。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头等着咱。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就能把咱撞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儿腿。总算混到能出门儿走道了,天上下雹子,地上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黑处就躲着个坏人,赶上谁都是九死 一生,弄得好也是个残疾。
赵永刚:这些都是明枪,还有那些暗箭哪。势力眼,冷脸子, 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有钱是王八蛋,没钱是穷光蛋。 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哪儿是活着呀,简直是练了一辈子轻功啊。
李:都一样,都一样,是个人就饱经沧桑。
是啊,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除了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年轻人还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活着都已经这么不容易,求求大家就不要再逼年轻人生二胎了。
小新的每日赠书
●你打算要几个孩子?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孩子的愤怒》
托妮·莫里森 著
刘昱含 译
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感人新作:给所有背负着童年阴影前行的人。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去忽略一些东西,我们始终知道真相是什么,也想把它梳理清楚。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