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想当小孩,更不想生小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不想当小孩,更不想生小孩

2018-08-22 08:01:30 作者:八寺宵独夜 阅读:载入中…

不想当小孩,更不想生小孩

  本文3640个字,阅读需6分钟

  建议查看一下银行余额后阅读

  最近有关生育话题就像是一枚炸弹一样,点燃了年轻人怒火。这种愤怒,无外乎是因为感到了来自外界的逼迫。年轻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人生育不生育,还有人要来批评教育

  你别看年轻人小猫小狗小仓鼠养得欢,其实消费欲远超挣钱能力的他们只是图个开心而已。日常生活里,他们天天为花呗里欠的钱痛哭流涕,哪有功夫孩子更何况,他们真会养孩子吗?

  ▲电影《朱诺》

  

   -孩子的愤怒-

  生育本来不是一件困难事情,两人情投意合缠绵绵,精子和卵子结合外加怀胎十月,孩子就有了。

  生个孩子简单啊。哄哄孩子,穿袜子,换尿布,这不就当上父母了嘛。

  《孩子的愤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新作,小说的英文书名God Help the Child ,翻译过来就是“神啊,救救孩子”。这个书名,让人立即想到了鲁迅《狂人日记》的那句经典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是啊,救救孩子,有关孩子的大声疾呼,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消失。

  ▲电影《我是山姆》

  关于孩子的焦虑始终没有消散过,正说明这个社会始终还没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说到底,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个社会究竟不适合孩子生存。本末倒置催促人们生生生,只是想要简单粗暴地填补一个养老金劳动力不够问题

  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听我说,只有成为母亲,你才会发现自己付出怎样的代价,周围的世界也将向你展露真容,你将明白它是如何运转的,又会发生什么改变。祝你好运吧,愿上帝保佑孩子。”

  上文的这句话,是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她和女儿之间有难以消弭的隔阂成年之后的女儿不愿意和她见面,来信也从来不在信封上留地址。因此这段话只能深埋心底。她对于女儿的成长,一直保持异常严厉态度,非打即骂。以她的角度解读,那是因为女儿是黑人,如果不能狠狠地对她,那么她就不知道避开和承担伤害,更不能习惯坚强

  “我做了对她而言最好的事。”“我的教育多少还是起了作用的,看看她现在怎么样了?一名富有职业女性。”

  在这个母亲的身上,好像能够看到很多父母的身影。孩子还是考考公务员吧。孩子不要打游戏,那又不能当饭吃。孩子读理科吧,读文科出路。孩子画漫画又不能当饭吃,别成天只知道不务正业爸妈说的那些都是为你好。以上这些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这就是作为父母难以避开的思维他们总是习惯性认为“以爱为名义进行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

  “即便你认为自己童年非常完美,我仍怀疑其中总有那么几滴毒药。你可以忘记它,但有时候,它会在你的血液里留下一丝痕迹决定你如何回应别人,决定你如何思考。”

  ▲ 电影《房间

  即便看似完美的童年,都会有隐性的伤害存在,这些东西将会根植在灵魂深处。为人父母,是陪伴子女成长最关键角色,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加强孩子的信念,你的行为可能是孩子终身的效仿模版,你的一个怒吼可能会永远地铭刻在孩子心中,你的孩子可能需要依靠你的帮助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适婚适孕青年们真的做好了去担任“生命责任人”的心理准备吗?

  这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轻易生育,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他们比上一辈的人更加清醒认识到,生育孩子意味巨大责任。当父母,不仅仅只是在饭桌上添一双碗筷那么简单,你需要关注孩子成长是否健康,操心孩子能否得到好的教育,时刻留意提防这个社会存在危险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伤害。

  提倡生育的上一个步骤,难道不该是提倡改善这个不够好的社会吗?

   

  -我挑个大雪天悄悄地死-

  看到一则新闻,讲一个离家出走男孩最后成为了连环砸车盗窃案的主犯,被捕获的原因是他偷了十几箱牛奶,然后来回搬运好几趟,像这样犯案好多次,他最后被警察发现

  被判入狱前,人们才知道,这牛奶是他为自己收留的一个小男孩偷的。他告诉记者:我本来打算给他多攒一点钱,然后就在某个下雪天脱光衣服躺在雪地里,静悄悄地死掉。

  ▲ 电影《房间》

  连环作案,是想给这个无亲无故小弟弟准备好足够的钱,买上足够的牛奶,弟弟喝了之后能够长高长壮,以后不要被欺负。有几次,他也想走,但是站在角落偷偷观察,他看到找不到自己的弟弟会哭,会喊他的名字,就心软留下了。他说,我躲在角落就想试探一下他对我是不是真心的。

  他觉得这个世界坏人好人多,父母离婚后彼此建立新的家庭,把他当作累赘送给爷爷抚养。等他离家出走后,父母也没有来找过他,流浪的路上不断被陌生人欺骗。除了这个弟弟,他可能再无牵无挂了。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断被深爱的人伤害,被亲密的人离弃善恶观念早就扭曲,更不要提,生存的艰难让人根本无暇顾及行为的对错。生活没有希望,缺乏关爱自然最后只能想到死来消解这种绝望痛苦

  引这个孩子走入歧途的,难道不正是生了他的父母吗?

  回到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这本书,故事的一开始,从外婆那一辈就一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那就是,外婆自己白皙肤色下其实流淌着黑人的血液。

  直到浅肤色的妈妈生下了一个和家人肤色完全不同的黑皮肤小孩,流淌在血液里有关黑人的血统,在家族中隐藏了两代之后才在孩子身上高调显现出来。母亲看到孩子的肤色后,感到非常惊讶厌恶,她厌恶孩子的肤色,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那个时代黑色的皮肤意味着低人一等,意味着遭受歧视,意味着社会底层,意味着贫困和痛苦。

  ▲ 电影《白兔糖》

  因此这位母亲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培育自己的孩子,她从不温柔对待孩子,很少给她足够的呵护母爱,她甚至不允许孩子称呼自己母亲。

  后来这位长大的孩子成为了漂亮的黑美人,时代也不像过去那样歧视黑人,她穿着白色的衣服,搭配时尚性感,成为美容行业高级白领,领着高薪收入众人赞美除了定期寄钱外,她从来都不会去见母亲一面

  这位母亲在养老院里,拿着孩子寄来的没有回信地址的信封,她内心有这么一句话:我在她心里依然是个要永远受罚的母亲。

  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

  但她终于后悔了,后悔自己没能做到和做错的每一件小事

  

  -如果遇到她,我想把她杀死-

   

  在这本书里出现了不止一个被伤害的孩子,也不止一个做错的父母。

  故事里有一个男孩,一直背负着童年阴影成长。在他童年时,自己的亲哥哥被一个邻里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人“杀害了,这个外貌温和的人平日里友善亲切,有魅力。但实则是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他把男孩子作为猎物,施虐性侵然后杀害。父亲带着他去认尸体,他亲眼目睹了哥哥残缺不堪剩余尸骨“尸体很脏,被老鼠啃过,一只眼窝已经空了。”

  这件事情改变了男孩的所有,他与家人间距离越来越远,他没有办法让哥哥从自己的记忆里淡去,他无法释怀,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家人的淡忘,抹去哥哥存在的痕迹。这件事情让他无法感受幸福

  ▲电影《约书亚》

  经历亲人离去的人极大可能会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于儿童而言,亲历这样创伤后更加需要得到心理上细致关怀

  但是对于这个男孩的父母而言,家里的孩子太多,连他们自己都未必能够真正地解决自己内心的痛苦,更无法去兼顾这个孩子内心难以治愈的伤痛所以只能任由这件事情在男孩心中不断发酵变质。

  在《孩子的愤怒》里,每一个角色都曾经是孩子。他们或者依然是处在孩子的阶段,或者曾经是个受过伤害的孩子,或者目睹过周围的人被伤害,又或者,他们把自己在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在长大后又施加给了别的孩子。

  这些伤害,不会随着时间淡去,反而会在记忆深处潜伏。

  那个长大的黑美人在遭遇车祸后,遇到了一个被收养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子有过母亲,但是母亲却把她赶出家门。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服从母亲的命令去出卖身体

  长大后的黑美人问小女孩:“如果有机会再见到你妈妈一面,你会对她说什么?”她笑了笑说:“不说什么。我要砍了她的脑袋。”

  ▲电影《我是山姆》

  人们心中的孩子,从来没有消失过,随着成长,这个满载记忆的孩子也许会突然跳出来,成为自己最大的障碍。

  最后《编辑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吐槽活着本就不易的话,献给大家

  李冬宝: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儿就能把咱弄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能让产钳把脑袋夹瘪了。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头等着咱。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就能把咱撞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儿腿。总算混到能出门儿走道了,天上下雹子,地上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黑处就躲着个坏人,赶上谁都是九死 一生,弄得好也是个残疾

  赵永刚:这些都是明枪,还有那些暗箭哪。势力眼,冷脸子, 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有钱是王八蛋,没钱是穷光蛋。 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哪儿是活着呀,简直是练了一辈子轻功啊。

  李:都一样,都一样,是个人就饱经沧桑

  是啊,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除了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年轻人还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活着都已经这么不容易,求求大家就不要再逼年轻人生二胎了。

  小新的每日赠书

  ●你打算要几个孩子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

  《孩子的愤怒

  托妮·莫里森 著 

  刘昱含 译

  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感人新作:给所有背负着童年阴影前行的人。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去忽略一些东西,我们始终知道真相是什么,也想把它梳理清楚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本期编辑:八寺宵独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