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是如何浪费员工时间的?
老板一发话,员工就得听。但其中很多人给下属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浪费了员工的时间。近日,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教授罗伯特·I·萨顿博士与同事研究了这一现象,并提出建议指导管理者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一是指派耗时任务。比如,一家公司的CEO极度执着于某些新奇的管理理念,并频繁宣布在公司上下推行新举措。员工经常推翻之前的工作,再次从零开始。每项新举措宣布之后,随之而来的都是新一轮的培训、会议和文书工作。即便许多员工学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技能,但他们还是浪费了许多时间。
二是随口发言。比如,一位CEO随口说了句早餐会上没有蓝莓麦芬,但他并不是特别爱吃。之后,工作人员向所有接待方严格传达了这样的指示。这位CEO几年之后才明白,为何每次开会都会有成堆的蓝莓麦芬。
三是不愿放下权限。有一位女性CEO就是如此。当公司规模只有25人的时候,前来求职的应聘者由她本人面试合情合理;但当公司扩大到500人时她依然这么做。不仅给助理和人力部门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还导致许多优秀的应聘者因等不及,就去了别的公司。
那么,领导者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呢?
首先,领导者在随意吐槽或发表意见时要小心谨慎。如果说了可能会被误读为命令的话,可以加一句:“请不要采取任何行动,我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此外,领导鼓励员工提出批评时,不能仅仅是表面文章。还要说到做到。
其次,要进一步改变对优秀员工的定义方式。研究表明,能够促进组织进步的员工通常是那些经常操心、指出错误和问题所在的人。但在管理层眼里,表现最佳的员工却通常是惟命是从、默默完成指示的人。因此,领导者可以有意去表扬、提拔和奖赏那些消除障碍和浪费的人,奖励那些敢于指出错误的人。
最后,与大多数积极措施一样,“做减法”就像修剪草坪。领导不能只做一次然后就宣布万事大吉。要反复做,定期做,否则恶习又会卷土重来。
罗永浩的7条戳心建议
近日,锤子科技CEO罗永浩的新书《创业在路上》开售,他从7个维度讲述创业心得和成长之路。并在书中分享了对创业者的7条建议。
一、想发大财的人和不甘平凡的人最适合创业。前者是多数创业者走出第一步的基本动力,通过赚更多的钱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是人类不断奋斗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后者是从小胸怀大志,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之后,仍没有丧失这些念头。这两种心理都是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不要试图去补短板。罗永浩称自己的短板从来都是找人补的,他认为一定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如果过去40年的人生都证明了你不擅长做某些事,结果现在为了创业而刻意要把那些短板补足,这一定是死路一条。他认为只要把擅长的事做好,其他的找人补就行了。
三、企业领袖不可以表现出过多的迟疑。这会让企业丢分。所以罗永浩常跟合伙人和员工说要避免这点。
四、老板如果觉得舒服,企业就危险了。做了很多年企业的人常跟罗永浩说,如果老板觉得舒服,那就是企业危险的开始。有可能是企业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不发展了。在科技行业,如果到了一个停滞期但没有追求进步,你会发现两三年后就得面临倒闭的问题了。
五、好企业要建立在金钱之上。罗永浩称,如果企业只是单纯追求利润,那争来争去,对这个世界没有价值。他认为企业挣钱以后也要讲理想主义,也要有追求。好企业是要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但不是说放弃金钱,金钱始终是个基础,在金钱至上要有更高的追求。
六、管控公司最重要的3件事:找钱、找人和定战略方向。罗永浩创业至今,差不多有40%~50%的精力都用在找人上;找钱其实还是需要通过找人来解决,比如找到了一个好的财务官,找钱也不是问题了。在战略方向上,主营业务变现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先做一些其他赚钱的项目来补贴主营业务。
七、创业讲究“聚焦”。罗永浩用自身经历解释说,他曾在软件领域投入了很多经历,但最后才发现这个需求偏离了业务主线。因此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创业公司人手有限,不能什么都做,所以一定要克制。这一点教训还是雷军教给他的。
近日,王卫在顺丰内部的交流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这次不再是碎片化的心得体会,而是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态度:顺丰接下来要在“人的问题”上进行一轮整顿和清理了。微信公众号正和岛转载了这篇文章。
王卫称,顺丰里存在“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种心态的员工不在少数,只要不犯错,同时在公司里面不得罪人,这样就能在公司里面长期混下去。
王卫表示,对这种员工仁慈,就是对为公司拼搏的忠实员工不负责任,对想成长的员工不负责任,对股东不负责任,这种潜规则会让顺丰走向死亡。对此,王卫在文章中给出了两个方向。
一是清理“小白兔”。王卫提及的“不犯错,也不得罪人”的老好人式员工就被称作小白兔。随着顺丰商业版图的不断的扩大,业务板块、部门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有效清理“小白兔”,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岗位被兔子霸占,形成了“兔子窝”文化,就失去战斗力,失去市场机会。对于企业创始人该如何对待“小白兔”这个问题,文章里提到的建议非常明确:志存高远,最关键是要够狠,要干掉小白兔。
二是拒绝“论资排辈”。在王卫看来,“小白兔”要清理,“论资排辈”式的用人理念也急需扭转。这两者实际上也是一种“困果”存在。对创始人来讲,“小白兔”跟着自己很多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然没有业绩,但也不曾犯错,如果硬要干掉,又很容易激起同情,从而在大多数人中形成“老板缺乏人情味”的观念。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资历叠加会支持小白兔不断成长为大白兔、老白兔,最终导致其他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无计可施、无用武之地。对此,王卫才重申和强调了顺丰的“双价”用人理念——围绕价值贡献和价值观底线,回归到以机制、以创建价值、以贡献分配处益分配晋降。
创业常犯的5个错误和对应策略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说:“资本寒冬从来都不是创业失败的原因。”近日,他在混沌大学详细分析了创业团队常犯的五大错误,并指出了相应的化解方法。
第一,放弃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转向“更大”或者“更正确”的事情。高翔称,创业者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最强的能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在行业里把它做到最强?当你最强的能力还能够让公司再快速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改变你的节奏和策略。只有当你的能力已经发挥到极致了,让你觉得成长吃力的时候,才应该去寻找新的方向。
第二,只有大的目标,没有具体的分解。高翔认为,把一个大的目标做分解。一是重新思考的过程,能发现很多问题。二是能做好分工,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提高团队执行力。
第三、只关注用户不关注财务。高翔曾做了一个调查,60%以上的创业者都回答不了公司的现金余额是多少?每个月花多少钱?他称,创业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至少9个月的现金储备,而且一定要去想,如果扣掉六个月,我只有三个月钱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另外他建议所有创业公司都要定期去做“寒冬生存测试”:当你减少市场投入或完全不做市场投入的时候,你还有没有活跃用户?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检验自己是不是活在烧钱模式下,一旦你的公司处在烧钱模式,寒冬到来时你会非常危险,因为很难再有新的资金进来。
第四,速度太慢。导致速度太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执行力不够。在速度太慢的环境下,有两种情况是要避免的:一种叫完美主义,永远处在测试版。第二种叫过渡依赖外部资源,导致时间不可控。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测试自己的进度:找一个投资人的朋友,每个月给他发一个消息,讲讲自己的最新进展,看看他什么反应。如果他不回答,或者回复两个笑脸,基本上说明你的进度有点慢,因为投资人时间很宝贵,感觉你没什么进展,基本上不会多聊。如果他跟你很多互动,说明你的进展还是不错的。
第五,闭门造车,拒绝交流。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高质量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公司战略转型的时候。今天的创业越来越难单打独斗,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平台,阿里系也好,腾讯系也好,当别人用这个资源平台,而你是一个人,你的竞争难度就一定会加大。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在其《深度工作》一书提出,信息时代,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处理一些特别浮浅表面的事情上,即浮浅工作。这些事情不仅产出有限,而且没有什么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永久损害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什么是浮浅工作,什么又是深度工作呢?浮浅工作,就是那些不太需要投入很多思考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回邮件,PPT排版,搜集简单资料等都属于浮浅工作。而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做让脑力发挥到极致,实现个人成长的工作。比如做计划,做决策,培训,设计等都属于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好处是什么?第一、它能让你每天专注在某个领域,一个人每天深度工作3-4小时,基本他的成长速度会是你的一倍,5年等于你10年。第二,它能让你在AI时代的未来更有竞争力。因为AI时代是一个脑力工作者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尤其是平庸的脑力活动者。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脑力工作者来说,你的竞争对手,第一是机器,第二是刚出校园的毕业生,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擅长做那些简单、重复的浮浅工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入深度工作呢?
首先,现在就挑出来你的工作里哪部分是深度工作,哪部分是浮浅工作,并且尽可能拓展深度工作的边界,非常重要。
其次,让深度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很多公众号作者,都是每天站在电脑前,逼迫自己开始写作的。这个方式真的是有用的,很多人都是逼自己12点之前必须得发一篇,那么他在11点钟之前就灵感爆发,不到12点就写完一篇文章。
第三,排除干扰,主动失联。你需要跟同事、朋友、家人沟通一段时间不要来打扰你,接下来,你要屏蔽所有的电子产品,最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最后,尽量不做浮浅工作。当然你可能不一定有能力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但至少你可以集中某个时间统一处理浮浅工作。
问伴读君要读书,更要发声!不论你是想吐槽还是有疑惑,有观点还是想表达见解,都欢迎私信我们畅所欲言,伴读君每周精选精彩问题汇总。
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