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张爱玲
✎ 本文作者/格格邬
“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
—— 张爱玲
22年的今天,适逢中秋节前一天,一位中国老妪被发现病逝在美国一所公寓里。她穿着赭红色的旗袍,安静地躺在大厅的地毯中间,面容十分祥和。
男作家伊北在《流苏与娜拉》一书中写道:张爱玲去世后,留下遗物不多,最显著的是三样:手稿,假发,口红。
这就是张爱玲,大俗大雅。一个风华绝代的贵族才女,亦是个热爱世俗的精致女子。
爱钱爱美的张爱玲:
“我本来就是一个俗人”
张爱玲从小就有爱美的概念,和她妈妈一起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在张爱玲的眼里,她的母亲是她罗曼蒂克的偶像。看着打扮洋气的母亲,她迫不及待地想长大,并许下“宏伟”的心愿:“8岁梳爱司头,10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张爱玲小时候的照片
从小养尊处优的的张爱玲“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中学时代张爱玲用人生第一笔稿费5元钱,买了一只小号的丹琪唇膏。母亲怪她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她说:“对于我,钱就是钱,要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她为了让自己的书好卖一点,特地拍了一组自己的照片附在书里。我们在照片里所见到的她,老上海花烫发型配修身旗袍,活脱脱一个高傲时尚的上海新潮女性。
张爱玲塑造的女性也是个个都精致,《色戒》中汤唯扮演的王佳芝可见一斑,那造型颇有旧上海风情。
▲汤唯,《色戒》王佳芝扮演者
张爱玲在散文中说:“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激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当别人嘲笑她爱财时,她也直言不讳地说:“我本来就是一个俗人。”
▲张爱玲母亲的照片
她还把自己定义为小资产阶级,形象地勾勒出了小资产阶级的心理:“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考虑着,那考虑的工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张爱玲毕业照
在她读中学时,母亲就抛给她两个选择,一做衣食无忧的少奶奶,二是继续上学。为了前途,张爱玲坚定地选择继续上学,她一心想像母亲那样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从港大回到上海的张爱玲,为了营生踏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她的自尊心不允许她再向那已断绝感情的父亲讨要一分钱,也不想再遭受向母亲要钱时的言语折磨。
▲张爱玲与姑姑
天才张爱玲二十多岁一出道就成名,从此她真正成为一名独立的上海都市职业女性。读书时的她只能穿后妈穿旧的衣服,现在的她能够独立负担公寓的房租,还可以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在她的生活里,有书、有音乐、有电影、有时尚,有一切她热爱的事物。
张爱玲爱的不是钱,而是那用钱能换来的世俗生活乐趣。
▲张爱玲的插画
▲张爱玲与李香兰合影
迷恋都市的繁华:“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不同于中国文人式的诗情画意,张爱玲迷恋的恰恰是都市的热闹。“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在她看来,乡村并非真正的平和幽静,相反大城市的包容更能给予人心灵的自由。“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感人故事 www.wenzhangba.com)
▲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从小就对色彩、声音、气味,对一切美的东西有敏锐的感受力。对她来说,熟悉的地方处处有风景,再寻常不过的市井生活也处处诗意盎然。逛菜市场买菜,“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还有那化缘的道士,穿桃红棉袄的小女孩,卖桔子的大叔有洪亮有节奏的叫卖声,一切都是那么有意思,张爱玲喜欢的就是这样热腾腾的人气。
其实那个年代的公寓生活,生活充满各种恼人的不方便。不过,张爱玲觉得,“许多身边杂事自有它们的愉快性质。”于是,在她的随笔散文中,各种琐屑的生活杂事被抹上一层幽默的味道,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她很形象地吐槽公寓里的热水器,“若是当初它认真工作的时候,艰辛地将热水运到六层楼上来,便是咕噜两声,也还情有可原。现在可是雷声大,雨点小,难得滴下两滴生锈的黄浆……”
张爱玲,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喧嚣中亦能独守诗意的精神家园。
唯有吃的快乐,能解救人生的虚无
张爱玲写的故事,无一不弥漫着苍凉的意味,即便是那接地气的散文里,饶有兴趣地描写了一番公寓日常生活后,结尾也会突然来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是的,从小饱受世态炎凉的张爱玲骨子里是虚无的,她对现实世界是恐惧的,能解救她的便是那凡俗的快乐。
在战火纷飞中,张爱玲更是深深发觉,“人生所谓的生趣,全在那不相干的事情上”,前程和理想变得那么遥远,能够牢牢抓住也只有眼前琐屑的幸福和欢乐。
▲张爱玲与炎樱
在沦陷的香港,她和炎樱满大街地找冰激凌和口红,只要还有冰激凌可以吃,还有口红可以用,日子再难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吃,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张爱玲的吃,有文人的雅致。在《十八春》里,沈太太给世钧送吃的:“这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
▲臭豆腐
张爱玲的吃,更多的是接地气的平民食物,描写颇为生动传神。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写到“无论如何,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总有点可笑。”
在张爱玲笔下,大饼油条也是精致的,吃法也有讲究。“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大饼油条
上海这座凡俗的都市本是张爱玲永远的栖息地,然而为了个性和艺术,最终她还是逃离了。
▲张爱玲与赖雅
在丈夫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开始了人生最后二十多年的独居生活。经历过人生跌宕起伏的张爱玲,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潜心研究、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海上花列传》,看看电视,骑骑健身单车,沉醉在一个人的欢愉里。为了避免泄露住址信息,她搬了好几次家,甚至半夜才去信箱取信。
诚如年轻时在《天才梦》写下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也许很多人觉得,张爱玲一生孤独而悲惨。但在我看来,张爱玲懂吃懂穿,懂音乐,懂艺术,懂时尚,懂得享受这世俗的快乐。她注定是一个惊艳的女子,活在这热腾腾的红尘中而又超凡脱俗。
今 日 互 撩
你看过张爱玲的哪些作品呢?
你最喜欢她的哪本书或者哪句话?
文字由极物原创,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众 星 捧 月 -
极物·中秋月圆礼品系列
众星捧月月饼
台湾糕点老字号《来福堂》掌门人研发
一份特别的团圆味道
【 9.4 - 9.8 】 限量预售500份
原价¥178 领券立减¥30
仅售¥148
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优惠券
▼
PS:团购享有更多优惠,联系电话:400-6962502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把众星捧月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