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切·格瓦拉过时了吗?
前面的话
一个留着络腮胡子、头戴贝雷帽的帅小伙,他的形象出现在无数的T恤衫、笔记本、徽章、旗帜上,以及游行的队伍中。
他成为一种象征,全世界各个国家,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喜欢他、崇拜他。
他就是切·格瓦拉,今年是他离世的第50年。但是今天的90后、00后们,好像对切·格瓦拉已经不那么感冒了。
今年10月9日,在他去世5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还有媒体在追忆他,还有年轻人再谈起他。
为什么?我们可能需要很不情愿地承认:切·格瓦拉,终于在中国过时了。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反叛精神、理想主义,过时了。
如道长所说,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崇拜的人是马云、马化腾,谁要崇拜一个放着好日子不过,不靠父母,偏偏要跑去陌生的国家搞革命,睡在丛林里,满身是伤,最后死在陌生的国家里的人?
切·格瓦拉是一面镜子,我们曾经崇拜,如今遗忘,照见的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自己的改变。
今天,道长给大家推荐5本关于切·格瓦拉的书,从不同的角度和面向,让我们重新看一眼这个过时的切·格瓦拉。
文章很长,但很值。
道长推荐语
-1-
《切·格瓦拉》
作者:【法】让·科尔米耶
道长推介:
每隔几年,就会有个切·格瓦拉小热潮。有时候有人用他的故事编成话剧,有时候有人把他拍成电影,过去几年有中国作家为他写一本画传。
在全世界很多的反全球化运动,甚至反资本主义运动中,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戴着切·格瓦拉的徽章,穿上有他头像的T恤,他的那个模样已经成为整个反叛青年的集体象征。
其实这些人他们反叛什么?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诉求不一样,背景也不一样,语言种族也不一样,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喜欢切·格瓦拉的那个形象,用他当成一个反对势力的集体象征。
那么怎么样去认识切·格瓦拉这个人呢?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就叫做《切·格瓦拉》,作者是一个法国人,叫做让·科尔米耶。这套书叫做“发现之旅”,这已经是第93本。这个系列的书我很喜欢。每一本我都有,都是小小的书,图文并茂,都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
里面有很多原始的原料,也有很多故事。但是特点就是写得相当客观,没有很多的形容词,没有试图用一些很神乎其神的方法去描绘他的一生,就是以事实描述为主。
我们都说古巴革命英雄,但大家都忘了,切·格瓦拉原来是阿根廷人,他出生在阿根廷的一个并不是太左倾、但是也算相当进步的家庭里面,而且是中产阶级家庭。他爸爸是个建筑师,他妈妈喜欢法国文学,他从小文学、文艺底子就很好。
但后来,他长大就去念医科,然后有一段很有名的经历,就是他在23岁那年跟他的好朋友骑着一个摩托车,立志要用这个摩托车去游遍整个南美洲,用了几个月时间。后来切·格瓦拉把这段经历写成《摩托车日记》,非常轰动,改编成电影。
在这一段旅程里面,最重要的是切·格瓦拉第一次切身接触到整个南美大地的底层社会,碰到很多的病人,碰到很多的印第安人,了解了他们的苦况。回来之后,他整个人生就彻底改变了。改变了就成为了将来我们慢慢会开始熟悉的那一位英雄人物切·格瓦拉。
后来他又离开了阿根廷,到别的国家去游历,认识了不少的别的搞政治的人,那些朋友后来都是许多其他国家的总统。
我们特别注意的就是在50年代,他到了当时拉美最进步的政权,也叫危地马拉,在那边参加他们的革命政权。当时的总统十分左倾,美国就想办法来报复。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大举入侵危地马拉。
当时,切·格瓦拉只不过26岁,26岁生日之后第四天目睹这一切,他就决定献身革命。后来的事就已经是历史了。他这个革命也是献身,一开始他不是专门为了古巴,他是要解放全世界受压迫的人。当然他首要的功劳还是在古巴进行革命。
我们今天叫他切·格瓦拉,但是这个“切”啊,其实是后来人家对他的一个亲密的称呼,为什么叫“切”呢?这是在墨西哥的时候,他身为一个阿根廷人演讲,很喜欢用阿根廷人说话的时候结尾有这么一个感叹语“切”,然后他们就把这个“切”用来给他起了个外号。
古巴革命成功建国之后,他当过一阵子官,当过一阵子领导人。
但是问题是他是个天生的革命家,他不赞成卡斯特罗那种慢慢倒向苏联的做法,他觉得这等于是失去了拉美人自己的一条道路。
于是他就开始决定要开辟第二个越南,到世界各地点燃革命的火头。先去过刚果,后来又到了玻利维亚,然后很不幸地在玻利维亚被重重包围,被人出卖,弹尽粮绝,最后就死了。
有人描述他最后的经验,是非常英勇的经历。他当时本来杀出重围可以逃得出去,但是偏偏他要带着一个受伤的朋友,拖着他所以才会被捕。被捕之后,在美国的中情局的授意下,玻利维亚政府军迅速把他执行死刑。
我记得几年前,当《摩托车日记》的电影版在伦敦上映,我有一个朋友去看。他说当时去看第一场,首映的时候,气氛很奇怪,全场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人。那些人都很兴奋,很高兴,为什么?他们看到了荧幕上在演的是他们当年心中的偶像切·格瓦拉,但是每一个人离开戏院的时候,都觉得有点唏嘘,都沉默下来了,为什么呢?
你们想想看,你现在五六十岁,头发灰白,你改变了世界什么?你没有,你被世界改变了。
而切·格瓦拉,他真的改变了世界,而且他就那么死了,那么年轻地死了,永远年轻,用他那一对坚毅的眼神永远望向前方,好像前面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在等着他。这是切·格瓦拉永远骄傲的地方,也是所有追随他、所有崇拜他的人永远唏嘘的地方。
-2-
《切·格瓦拉之谜》
作者:【秘鲁】Alvaro Vargas Llosa
道长推介:
拉丁美洲有一句名言,就是:我把切穿在身上,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把切·格瓦拉的T恤穿在身上,但是我是不知道他到底干过什么,他说过什么。为了要解开这个谜团,很多人出过不少的书,想去解释到底切·格瓦拉是谁。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叫做《The Che Guevara Myth》,《切·格瓦拉之谜》,作者叫Alvaro Vargas Llosa。
如果你熟悉外国文学的话,你大概会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因为Llosa是有名的秘鲁大作家略萨的儿子。略萨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非常有希望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南美的魔幻写实主义大家,跟马尔克斯等人是齐名的。
但是这个略萨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他和马尔克斯他们不同,马尔克斯他们到现在都还是左翼知识分子。略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跟当时拉美世界的年轻人一样,很崇拜切·格瓦拉,但是到了中年之后他发现古巴原来搞的是一套非常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想办法镇压异己,他就觉得很无法忍受。
在冷战时期,这个世界分成左右,你不是这边就得往那边靠,于是他整个意识形态立场就往所谓的右派、或者是自由主义、甚至新自由主义那一方面靠。
后来他还出来竞选秘鲁总统,主张尽量私有化国有资产,进行市场上的改革,国家后退、尽量少点管制。我刚刚说的这是老爸略萨,那么这个Llosa是他儿子。儿子跟他老爸的政治观点一模一样。
一个年轻人,从来没有左过。
他对切·格瓦拉的观点就跟在美国一些流亡古巴人很像,我们要知道,美国有一批流亡的古巴人,这批人就是当年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他们古巴革命成功之后,打地主,分田。这些人就逃跑了,跑到美国去,这帮人当然对切·格瓦拉是恨之入骨。
所以切·格瓦拉的第一个罪状就是不懂经济。首先他们分去了那么多人的土地,然后还觉得这是一个功劳,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侵犯私人产权吗?
埃及前总统纳瑟曾经在他的回忆录里面写,切·格瓦拉当年去访问他的时候,就问他,听说你搞了一个土改很成功,那你们土改最后有多少人逃亡了呢?纳瑟说没有啊,怎么会有人逃亡。结果切·格瓦拉很愤怒。根据略萨的说法,切·格瓦拉为什么愤怒呢?一个土改搞出来没有人逃亡那就不算成功。
这还不止,这本书还说切·格瓦拉是个非常嗜血、非常血腥、非常残酷的人。他在革命成功之后,马上弄了一个大型的监狱,自己去监督里面的审判行刑,总共处死了几百人。那几百人在切·格瓦拉来说都是一些反革命分子,都是一些罪魁祸首,就是当年政府的帮凶。
但是一些反对切·格瓦拉的右派自由主义者就认为这里面有很多个案,很可疑,他未必有犯错。但是切·格瓦拉抱持一个什么心态?就是我宁愿杀错一百,也不要漏杀一个。这种态度在他打游击战搞革命的时候就更明显。
这本书里面还说到,切·格瓦拉曾经很残酷地处死过很多他的革命同伴,为什么呢?因为他怀疑他们不忠或者会出卖革命。
这里面甚至有切·格瓦拉自己日记的记载,切·格瓦拉喜欢记日记。日记里面就说:我很怀疑有一个同伴是有问题的,然后跟他吵起来,最后以一把手枪解决了这个问题,正中他的脑袋,他的东西现在全部都属于我了。由此证明切·格瓦拉是多么的残酷、多么的血腥。
光是这么说还不够,这本书还提到切·格瓦拉在经济上是个大外行,搞完土改之后他当古巴央行行长的时候,出谋献策搞古巴的经济。结果在革命成功之后几年,整个古巴的经济增长几乎停顿。甚至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蔗糖的收成也下降到了革命前一半的水平。
除此之外,他还搞一个劳改营,逼着大伙儿去义务劳动。他自己倒是做得到,他当央行行长还去甘蔗田砍甘蔗。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讲,切·格瓦拉最大的罪名是什么呢?是他反对同性恋。这里面就说到,他当年控制一个城镇之后,曾经推行非常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式的教法。
你看这个用字,他很故意用这个字,因为这个字让大家想起极端的清教徒主义,就说切·格瓦拉规管大家的生活、男女的关系,不准搞同性恋。尽管他生活放荡,但是他管人家这方面的东西,私生活的事管得很严的。
-3-
《切·格瓦拉语录》
作者:师永刚 / 刘琼雄 / 詹涓 编
道长推介:
自从切·格瓦拉牺牲,成为一个英雄偶像之后,就有很多人想要拆解掉他身上的光环。比如说像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就曾经揭露出很多所谓的关于切·格瓦拉的真相。
还有就是像上一本书讲的,一些拉丁美洲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觉得切·格瓦拉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集权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必须要彻底地把它击溃,所以要揭露出切·格瓦拉所谓的冷酷、残暴甚至专制的一面。
可是问题是这些真的就是切·格瓦拉的所有真相吗?还是切·格瓦拉跟你我一样,都有常人的优点,也有常人的缺点?所谓的善恶并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要理解,要认识切·格瓦拉自己,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自己写的东西。
再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切·格瓦拉语录》。大陆版早就出来了,作者是大家很熟悉的师永刚,刘琼雄,合作编著。
所谓《切语录》,顾名思义,就是里面节录了很多切·格瓦拉写过的话,说过的话,还有他文章的一些片段。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可以从他写的东西去看。
一般我们觉得公众人物写回忆录也好,写日记也好,大半都有一些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成分,但切·格瓦拉不一样。他很认真地记日记,从小到大写日记,甚至连刚刚我们介绍的那个略萨,他那么讨厌切·格瓦拉,他都说切·格瓦拉有一点很诚实,就是日记写得还挺真实的。
而且切·格瓦拉文学底子相当好。他妈妈喜欢文学,让他从小就修炼了一手好文笔。所以他写文章充满了诗意,文字很激情澎湃。有时候,他也很懂得用很直接、简单的语言跟老百姓沟通。所以我们看他的东西,会觉得很好看,而且能够看出一个,相对来讲算是真实的切·格瓦拉。
我们昨天就说到切·格瓦拉喜欢义务劳动,你看这里面他怎么讲?他曾经这么说过:
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总是要用金钱来酬谢党务执行人所做的任何工作。作为我个人来讲,在所获得的一切报酬中最珍贵的就是使我有权利成为古巴人民的一分子,这种权利是无法用比索来计算的。
比索就是古巴的货币的名称。你看得出来,其实切·格瓦拉他一生之中,似乎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对食物尤其没概念。
师永刚在这里面做了一个长篇的补注,说,切·格瓦拉请人吃饭,对人来讲就像是酷刑,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切·格瓦拉要请吃饭,就是吃一碗小米粥之类的东西,让大家吃得是食不下咽,但他自己觉得甘之如饴。
但是你不要以为切·格瓦拉真的就是这么完全不注意身体上的享受,他对女人还是有兴趣的。
大家知道切·格瓦拉长得非常帅,身边总是有很多女人围着他转,他也不放过她们。这书里有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从来没有人规定,一个男人必须一辈子和一个女人过日子,不必要偏袒妇女,况且认为男人是罪魁祸首,这本身就瞧不起女人。
你看在这方面切·格瓦拉很进步,就跟上一本书说他反对同性恋很不一样,看来他是很支持女性主义的。
我们再看他怎么讲革命。切·格瓦拉对女人充满热情,对革命更加充满热情。所以大家觉得他浪漫,就是因为总是有一股火冲击着他。
比如说这书里就讲到,他当年写给自己女儿的信里面说:特别是你们要永远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的各种的非正式的行为,这是革命者最完美的品质。说穿,一句话,就是要有同情心,对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灾难,你都要有同情心。
然后我们就能看到,为什么古巴革命成功之后,他当官当了几年,就没办法再当下去。因为他想的就是要搞革命,他没办法在古巴做高官,看到世界上别的人挨饿。所以他说,我整天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批公文,其他的人却在为他们的理想出生入死,我根本就不想当部长,也不想这样庸庸碌碌,虚度年华。
所以最后他终于写了一封很有名的信给卡斯特罗。里面就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召唤着我去奋斗,我所能做的是你身为古巴领导人所肩负的责任使你不能去做的。
于是,这对好哥们就要分手了,他自己就跑去刚果,去玻利维亚打游击了。
到了最后,我想让大家知道,切·格瓦拉被人认为是西方世界共产主义者里面有名的游击大师,跟在东方的中国毛泽东是并驾齐驱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其实当年古巴革命成功也是侥幸。你看后来切·格瓦拉到处搞游击队失败就知道了。
而且切·格瓦拉跟毛泽东一样,都写了书,写了文章去谈游击队的战术。这本书里面引用了他一本有名的著作叫《游击》。
里面有这么一个说法,他说敌军的伤兵应该受到格外的尊重,应该尽可能加以治疗,过去干尽坏事,应该按历史罪行处理者例外,绝对不能带着俘虏走。那么你说不能带俘虏走,意思就是不留俘虏,对不对?不留俘虏就应该赶尽杀绝,是吧?
错了,他说,除非已经有敌军难以攻克的作战基地,否则这些俘虏就会成为十分危险的祸害,会威胁当地居民和游击队本身的安全,他们一旦逃跑,就会像原来的敌军提供情报,那怎么办呢?若非罪大恶极者,一律训话后予以释放。
昨天我们才说切·格瓦拉好像很残酷、很冷血,杀人不眨眼。但是最近几年,有很多拉丁美洲的学者跑去玻利维亚,做一个非常详细的研究,考察当地居民,跟他们做访问。结果发现,真的就像他自己书里面所说的一样,他真的是抓到俘虏之后,会很温柔、很苦口婆心地告诉敌方的士兵,说你知道我们是来干吗的吗?我们是来解救你们的,你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他用这样的方法去对待俘虏,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圣人,而这个传说一直还在当地流传。
-4-
《Che Guevara Icon,Myth,and Message》
作者:David Kunzle
道长推介:
我们中国人对领袖的画像一点都不陌生。其实你看得到,早年社会主义国家里面,比如说前苏联、中国到处都会贴满主席、伟大领导的海报、画像。
但是很奇怪的是,只有一个人,他的画像的影响力范围超越了自己的国界,遍及全世界,甚至远达冷战时期敌方的阵营,深入敌后,让对方的年轻人也都很着迷。那就是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是一个例外。
你很少见到西方的年轻人现在会把毛泽东或者斯大林的画像画在胸口,变成一个让他们觉得穿上去会很帅、很酷的潮流。
为什么切·格瓦拉的头像,会这么例外地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个全世界共有的象征?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CheGuevara Icon,Myth,and Message》,意思就是“切·格瓦拉图象迷思与信息”。作者DavidKunzle,是香港有名的艺术史学家,搞艺术跟政治关系研究的学者。
这本书其实就是David Kunzle当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美术馆里面做的一个展览的图册,这个展览就陈列了各种各样关于切·格瓦拉的海报。
追溯这些海报,你会发现最早生产、制造它们的就是古巴。
古巴做这些海报出来,其实本身也是件怪事。卡斯特罗跟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革命家很不一样,他非常反对个人崇拜。他完全不希望在古巴境内看到他的铜像、他的雕像或者把他的头放到邮票上面,他觉得那是错误的、是违反革命家道德的。
但是他很鼓励大家去张贴他的好朋友、他的老伙伴切·格瓦拉的海报。
所以古巴是全世界第一个大量生产切·格瓦拉海报的国家。
而这些海报有一个很特别的风格,有人认为,就是这种风格,使得它能够跨越国界。比如说60年代古巴做出来的切·格瓦拉海报,对比我们中国60年代的海报,你会发觉风格非常不同。
可以说古巴的切·格瓦拉海报是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流行的社会写实主义的做法,而比较接近西方的现代设计、平面设计的手法。
下面这张图也是60年代的作品,在当年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完全是用切·格瓦拉式的一篇文章,一行一行一行去构成他的头像。
(PS:原图找不到了,大家将就看看感受一下吧)
还有一些有点像当年美国流行的波谱艺术风格,一组四张的版画,也是切·格瓦拉为题材的,也是在古巴当年大街小巷张贴出去教育老百姓的。
你看这些风格,是不是非常不像一般我们心目中想象的共产主义国家里面那种社会写实主义的美术风格呢?为什么?
这是因为古巴在文化艺术上跟美国的关系向来是很好的。过去古巴曾经是美国的半殖民地,所以在艺术上也接受了很多北美、甚至欧洲风格的影响,使得它跟南美一般地区是有点不一样。因此独立之后,仍然沿着这种已有的西式风格再发展出来,就变得很前卫、很大胆。
切·格瓦拉的海报非常流行,但是你会发现,无论怎么流行,大都呈现同一张原形照片里面有的图象。
除此之外,另一个我们常看到的切·格瓦拉的肖像是什么呢?这在我们中国比较难看到,但拉丁美洲很普遍。
(PS:这张海报画的是格瓦拉和耶稣并列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们知道拉丁美洲大部分人都信仰天主教,他们有一种神学,就是解放神学。有些神父同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去对抗右翼政府。很奇怪。
有这样的土壤,于是使得他们有时候会把切·格瓦拉描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耶稣基督。他们认为耶稣牺牲自己拯救世人,切·格瓦拉也一样是牺牲自己拯救世人。
虽然切·格瓦拉是无神论者,但是这张画就很明显的把切·格瓦拉跟耶稣定在十字架上,并列在一起,接受拉丁美洲人民的崇拜。
关于他的死亡,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美国的中情局当年非常后悔,那么迅速地把切·格瓦拉死后尸体接受检查的照片弄出去。
因为那张照片更强化了他殉难者的形象,更让大家觉得他简直就像耶稣一样,他是为人民大众、为贫苦老百姓而牺牲的。而且,那张照片造型太像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名作了,就是荷兰大画家林布兰画的《杜尔普医生的解剖学课》。
看切·格瓦拉死后尸体被人检查的照片的构图,我真不知道当年那个摄影师是有意还是无意,怎么会拍成这个样子。于是对于有艺术史背景的读者来说,一看这张照片,马上就很受震动了。
我们刚刚说大部分关于切·格瓦拉的海报,都是来自一张原形照片,这张原形照片就是那张他额角往上,带着一个贝雷帽,满脸胡子,有黑色的浓密头发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当年一个摄影师意外拍到的一张照片。我们甚至觉得这个照片成为切·格瓦拉唯一的图象,一想到切·格瓦拉就想到那张照片。
为什么呢?只是觉得他样子很俊吗?
那当然。
但是更重要的是,切·格瓦拉对我们来讲已经变成一个独特的历史时刻、一种独特的人格、一种几近于不像人的抽象的特质。而这种抽象的特质,我们必须把它把握在一个很单一的肖像图象里,让它结晶了它所代表的整个人、整个时代乃至于种种革命精神。这就是切·格瓦拉流行的根本原因。
-5-
《切·格瓦拉之死》
作者:【美】杰伊·坎特
道长推介:
“一个人如果三十岁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话,他就没有良心,一个人如果过了三十岁还相信社会主义的话,他就没有大脑。”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非常流行。
这句话在最近几十年的西方世界变得特别流行,它其实表达的是一种集体的虚无感。
这种虚无感是整整一代人的,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战运动,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到法国的五月革命,再到美国的反战运动,全世界经过这些事的那一代人到了后来都有一种幻灭感,这使得那句话变得特别有道理。
怎么样去把握和认识这样一种幻灭感,给大家介绍这本《切·格瓦拉之死》。我看的是台湾版,大陆版很早就出来了,作者叫做杰伊·坎特(Jay Cantor),是一个美国的文学教授,现在在波士顿大学教书。
杰伊·坎特本身除了是个教授之外还是个挺不错的作家,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后来他还写过好几本小说,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者也非常值得介绍,叫周雅,我觉得这本书译得相当好,难度很大,篇幅也很厚,600多页的煌煌巨著,里面的文体也是缤纷灿烂,非常复杂。
这本小说在当年出来的时候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它简直有点像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文笔近乎于一种巴罗克式的精雕细琢,而且最特别的地方是他的观点。
整本书大概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叫做自我批判,第二部分叫做玻利维亚战争日记。
每一部分又切开两重时间点去写,一重叫过去,一重叫现在,他一方面以回顾过去的状态去看当年切·格瓦拉写的日记,以及他的战友记载当时一些人的口述记录;另一方面则是以现在的观点重新回顾过去发生的这一切,理解当中的成败和因果关系。
而且每一个部分里那些所谓的切·格瓦拉日记其实有大半是作者自己虚构的,里面充斥着各种不一样的声音,各种不同的说法,有时候是日记,有时候是剧本,有时候是新闻报道,写得非常复杂。
这本书主要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切·格瓦拉是一个时代之中的悲剧人物,他的确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很可惜,他失败了,而且今天去看甚至有点可笑。
比如他信心饱满地跑去玻利维亚打游击,我们看看这本书里怎样描述他的失败,“他觉得自己很擅长演讲,在玻利维亚丛林里面碰到一帮农民,把他们这个小镇的人叫出来,对他们演讲,跟他们说,美国人有多坏多坏,结果这帮人听着他说话,问他,你们老说北美人很坏,北美人是外星人还是怪兽呢?
也就是说那些人愚昧到不知道什么叫北美人,更不知道什么叫美国人。
然后切·格瓦拉就跟他们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全被他们霸占了。”那些农民就说:“不对呀,这些土地都是我们自个儿的,我们自个儿种,没人霸占。”切·格瓦拉只好再给他们分析:“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这些东西最后只能卖给他们,他们买家垄断了。”
结果那些人听得是一愣一愣,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对比之下反而显得切·格瓦拉特别傻,到了最后,切·格瓦拉有点被描写成一个偏执狂,一股热情完全专注于个人的梦想,很偏执的执着。
他的伙伴说:“切不再和我们交流了,他失去了解释的兴趣,或者说他根本就不能够解释,我们的想法也不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忠诚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不需要我们,或者他并不是长期需要我们。他的计划中没有我们的位置。”
切·格瓦拉最终被描写成了一个有理想但是不顾现实,最终导致自己失败的偏执狂。事实上,这也是整整一代西方知识分子集体反省的结果。当年他们都曾经最相信革命,支持切·格瓦拉,崇拜他,但是当现实磨人,有一天发现自己没有什么能做得到的时候,回过头来就只能够嘲讽过去的一切,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中年人不是吗?
他们曾经非常勇敢地想要改变世界,但是到了后来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为了不让自己良心不安,要么就断然否定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完全是愚蠢无知的,认为现在还相信我过去相信的那一套的人都是笨蛋;要么就像这本书一样,变成一种犬儒式的嘲讽,觉得:“哎呀,理想是该有的,我怎么样表达我的理想呢?我买件T恤或者有时间捐点钱吧,你真要我干革命,那就免了,谢谢了,因为那是注定会失败的。”这本书表达的就是这种犬儒的情绪。
看到这里你不禁觉得切·格瓦拉早死是好的,是有道理的,让切·格瓦拉永远活不到这样的岁数,永远是那个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偶像,永远被封存在历史之中以他骄傲的眼神看着那些白发斑斑的老人到了今天怎么样离弃当年自己许下的诺言,而这些人再次面对曾经的偶像时只能惭愧,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一并给否定掉!
***
下面是道长当年《开卷八分钟》讲这几本书的视频
***
看理想最新上线
音频节目
【焦享乐:焦元溥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欢迎扫码订阅
识别二维码订阅节目
本文编辑 | 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