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作者 | (小悦家的)田大壮 图 | Pin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
只有当你认识到婚姻的残酷,你才能说自己懂得了婚姻;只有懂得婚姻的人,才能拥有和谐的婚姻。
一起来看看,婚姻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01
第一层:露水姻缘,多情变绝情
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师郭沫若,一生有三位结发妻子。
第一位妻子张琼华,属媒妁之言,结婚五天后,郭沫若便离家从此不愿相见。张琼华在老家守寡68年,无离异,无子女。
第二位妻子安娜,是个日本人。当年日本家庭不允许和中国人结婚,安娜因此与家人断绝关系,改名郭安娜。她与郭沫若育有子女五人,之后却被郭沫若狠心抛弃,也不愿相见,音信全无。
第三位妻子于立群,说起于立群就一定得提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
郭沫若和于立忱相识于日本,郭沫若的第二段婚姻期间,一个多情才子一个窈窕淑女,两人一见钟情。于立忱之后回国,被疾病和忧郁缠身,带着三个月的身孕,留绝命书十七字云:“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后自缢身亡,死因至今不明。
郭沫若回国之后,经好友介绍,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这也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和最后一位妻子,两人育有子女六人。
1979年,年仅65岁的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和自己姐姐用一样的方式,自缢身亡。
我想,用“始乱终弃”来形容郭沫若的感情生活是不过分的。
郭先生的婚姻总是开始比谁都多情,结束比谁都绝情。
如果说结发妻子是父母之命,迫不得已,还有情可原;那自由恋爱的妻子安娜,借由回国抗战最终抛弃自此不闻不问,那便是失德;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和姐姐于立忱最后都是自缢身亡,原因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
郭沫若一生最重要的四个女人,两个自杀,两个终身恨他。十几个子女都对其不亲近,安娜的孩子们几乎不认他。晚年的郭沫若也是受尽了孤独无依之苦。但这也是代价。
露水婚姻,一晌贪欢几多情,发于乱情,止于绝情。
滥情且缺少道德与责任感的婚姻,一入误终身。
02
第二层:相爱相杀,互相折磨
老舍在31岁留学归来遇到了26岁的胡絜青。两个人互通了一百多封信之后,1931年在罗常培的主持下,结为连理,6年孕育了三个孩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男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为了一腔爱国热情,自己的小家庭可以随时牺牲。
所以在最大的孩子4岁,最小的孩子只有3个月的时候,老舍就去了“大后方”武汉主持“文协”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这个影响他最深的女人——赵清阁。
两人在重庆的时候,吃住在一起,作品也是共同署名,早已是圈子里公开的秘密。直到后来,胡絜青带孩子们来到重庆,老舍才搬回去和家人住。
但是一辈子不婚的赵清阁还是给这段感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胡絜青,一个女人,一个好强的女人,当年也是进步女青年,会对自己丈夫外面广为人知的红颜知己毫不介意吗?表面上的毫不在意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孩子和家庭的隐忍。
由爱故生恨,这样的忍气吞声似乎只是在等一个缺口。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胡絜青是第一个写大字报批斗老舍的人,理由就是这段不被道德允许的感情。一直到老舍黯然沉湖,似乎这个女人都没有原谅他。
一个在外面被批斗的体无完肤的人,回到家无法静静疗伤而是还需应付妻儿的冷眼旁观和风言风语,可能最后的心火也就此熄灭了吧。
不好的婚姻是致命的。
这段婚姻的悲剧在于,两人间的情义早已为外物消磨殆尽,但无奈仍被禁锢在道德之下,褪了初时的甜蜜与爱意,留下狰狞的算计与报复。
爱已逝恨难平,两个人的生活空余道德感与家庭责任的束缚。
这样的婚姻足够应付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但是大难临头却可能只能各自飞,甚至会互损只求自保。
03
第三层:细水长流,爱过方知有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就相对简单多了。
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的穷教员对美丽的女学生张兆和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苦苦追求。
情书写过几百封,软硬兼施。
情绪平和的时候,说:“就算你拒绝我也没关系”;激动处,则说,你只留给我两条路,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总会出一口气的!”
看来我们的大才子已经做好要同归于尽的准备了。可是,年轻的张兆和根本不吃这一套。
但那一封封情书是实实在在的深情,最终还是慢慢打动了追求者无数的张大美女。
可是,谁看到这样的内容不会被感动呢?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但是毕竟爱情不只有感动就够。婚后,他们一度因为政治分歧感情出现重大问题。沈从文南下的时候,张兆和也推辞说孩子需要照顾而执意留在北京。
这样的爱情似乎从开头就有点剃头挑子,是属于沈从文一个人的独角戏。
但张兆和对沈从文也可说是尽职尽责了,文革期间,她变卖自己的嫁妆帮助小家庭度过了难关,也在关键问题上对沈从文出谋划策。
但张兆和仍然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想沈从文是幸福的,你看他看她的眼神。张兆和也是幸福的,你看她身上的光芒。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场剃头挑子式的爱情,因为她说: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最终她在丈夫的墓碑上写下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写尽了沈从文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不爱那个人,但是当你失去他的时候,才惊觉天旋地转。这样糊里糊涂的深爱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世婚姻吗?
04
第四层:相濡以沫,互相成就
钱钟书也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二者的默契与和谐,由此可窥见一二。
除了这些美丽暖心的文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他们在五七干校的那段岁月。
杨绛自己已经被批斗的一塌糊涂,甚至被剃了“阴阳头”,也照样带上假发该买菜买菜,该出门出门,优雅地生活着。
可是她却无法对诋毁钱钟书的大字报不管不顾,总是要在大字报底下贴出小字报进行澄清解释,告诉大家,他不是那样的人。
有时和别人起了冲突,他们也顾不上什么文人形象,揪人头发,扇人耳光的事他们也是做过的。
钱钟书的《围城》更是在上海沦陷期写了两年才问世,中途遇见许多阻碍,多亏杨绛的督促和帮助才得以完成。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他们尽力护彼此周全,惘论世人,只求本心。
钱钟书更是对杨绛说过: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这样的感情,怎能不让人羡慕?
05
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狱。
郭沫若的几段婚姻似乎都少了道德的约束,他能聚则聚,说走就走,爱的时候飞蛾扑火,走的时候狠心决绝。男子汉最该有的责任感他丢弃的时候倒是毫不在意。
老舍的婚姻多少有些悲剧色彩。一生的委曲求全,原地捆绑,并没有换来岁月安好和相濡以沫。婚姻里只有道德,则空余恨。女人就是这样啊,得到了,就想全部得到。
沈从文,使劲爱了一辈子。张兆和,看似配合了一辈子。最开始,他们确实不是彼此相爱的典范,但岁月流长,他们最终将灵魂交付彼此。平淡又隽永。
而钱钟书和杨绛,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伴侣吗?你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情人,更是我的朋友。而我为护你周全,愿倾尽所有。
列昂尼多娃说过:“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是依恋,是尊重。”
好的婚姻,感情和道德缺一不可,唯有二者高度统一,才有可能达到灵魂的共鸣。
-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我爱你”
作者:田大壮,500万知性女子关注的公众号——悦读家新晋网红,新新力量,人不如名壮,名不如文壮。微信公众号:小悦驿站(ID:xyyz-66),你的情感树洞,心灵驿站。转载请联系小悦驿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