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说成语丨原来这些成语被我们玩坏了这么多年!
成语凝练、经典,如果使用合理,不仅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而且还可以增强语言的书卷气和节奏感;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甚或误传信息。大多数成语使用上的错误都与人们想当然地拿来就用有直接关系。
其实有很多成语都是这样被勿用的,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字面不知来源……危险的是,以偏概全,久而久之,原来的意思就被曲解了。以下慢师傅就带你去看看那些常年坑你的众多成语。
I | 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
原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
释义:炙:烤。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权贵气焰之盛。
慢师傅按:这个成语及有渊源,故事发生在唐代,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而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所用“炙手可热”之含义都与杜甫诗中表达的意思相同。如今这个词被用为“红得发紫”的意思来用,实在背离了原义。
II |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
渊源考:韩愈曾有一首长诗《东都遇春》,里面有诗句:“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自此,“曾几时”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慢慢成了“曾几何时”。
原文:“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赵彦端《介庵词·新荷叶》
慢师傅按:“曾几何时”应该是和“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同义词,所以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它当做“曾经”。
III |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原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周《庄子·达生》
释义: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慢师傅按: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其实这个词是被用反了,原本的意思是说已达到一种境界。“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
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IV | 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
原文:“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班固《汉书·霍光传》
释义: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学问没有才能,导致没有办法。
慢师傅按:经常听到有人会说“那个人整天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其实这个用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学不是动词,这个术也不是办法。这个词的近义词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V | 师心自用
师心自用
原文:“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释义:那些闭门读书、自以为是,且在大庭广众之中口出谬言的人太多了。
慢师傅按:其实这个词就是“妄自尊大”的意思,用来形容自以为是,且固执己见的那些人。也是常常会被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VI | 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
原文:“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班固《汉书·元帝纪》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慢师傅按:这个重读音是zhòng,看重。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自然不愿轻易搬迁,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这个词也时常被用错,用反的。
—FIN—
文 | 德维
排版 | 马斯达
编辑 | David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