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大家是不是都在假装听课?
编辑 | 张丹
Q1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
因为过了这个年龄
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日复一日,更机械
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
“怎么了,你们前几天不还是好好的?”
“别提了,我至少一星期不会再理他了…我发信息他老是不回…”
“我滴天哪,你这么大度的人会为不回消息而‘大动肝火’?人家万一有事呢,在睡觉呢…”
“我知道,我只是…很在乎嘛…”
“那你也去忙嘛,忙到不回他消息。”
“可是,我没有课…我一天很闲啊~”
原来,这才是“大动肝火”的根源。顺推着我们便聊了聊最近的生活。朋友说“大三了,也没什么课,每天都很闲,不知不觉学期都快过半了…看着身边的人准备考研的考研,考证的考证,心里说不出的烦躁…”
我说“对啊,人闲的时候就容易想入非非,你可以去找点事情做…比如看看书,做做兼职?”
朋友回复到:“问题就在这里啊,我觉得我是个废人了。我知道这样浪费时间不好,我知道也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我还是不想动,我看书看半小时就忍不住玩手机,兼职也没有合适的,想考六级但单词还是那几页…”
我陷入了深深沉思:为什么明明自己正处在大好青春,却欣欣然被琐碎绊住脚跟,在莫须有的烦闷里,过早地失去了对生活应有的新鲜感和探索欲呢?
回想自己,也深有同感。
作为一根“老油条”,早晨八点的早课拖拖拉拉的到铃响前两分钟才到达教室,因已摸索出了老师上课的模式,选一个靠谱的位置坐下来。
然后开始若无其事的玩起手机,上课玩手机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还不带任何遮掩物。
下课铃响,鼓掌,饥肠辘辘的自己习惯性的走向最近的食堂开始进食,回寝,午休,再重复上课,玩手机,休息……在不一样的时间和地点重复一样的节奏。
尽管自己不喜欢这门课程,不喜欢这门课老师,却还是会为要点名而“正儿八经”坐一上午;尽管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准备考证,考研,为自己未来做准备,自己还是当做没看见安心睡过一上午一下午。
尽管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争先拍照留念,自己却像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坐在一边没有一丝波澜;以前期待一天开始,现在却期待一天早一点结束……
我可能真的是个废人了,年纪轻轻都对生活失去了新鲜感。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待太久了吗?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还是因为自己见的太多?
前几天,一个学妹问我“学姐,修二专需要什么条件吗?学姐我现在可以报计算机吗?学姐附近哪个舞蹈房比较好?”
起初,我想回复的是“你才大一,你弄这么多忙的过来吗?还是要量力而行啊…”但是,我终究还是没有,毕竟,有什么理由去劝导一个对生活有计划有热情的人呢?
当一个人为一个目标被动向前的时候,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可当外界毫无压力和要求,一个人主动地选择去做某些事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可怕起来。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最可怕的敌人,并非是不好的东西,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性。心灵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我们都要像杂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就算生活有再多的不如意,仍然有一颗乐意去期待、去等待、去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