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二十七岁才不会去死
“那个时候,人们看起来仍然像是打不垮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种卡通的特点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性、毒品
以及各种失败
但是却好像并没有被如何伤害”
《朋克》杂志的创始人莱格斯·麦克尼尔口中的
“那个时候”其实就是每个摇滚乐盛行的时候
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摇滚乐
到现今已经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头了
但他仍夹着某种二十七岁就会去死的精神
好在
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记录者
前卫摇滚
1982
《迷墙》
“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
有人会笑称
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支《mv》
全程95分钟的电影
现实和动画交错
全部是西德巴雷特的梦幻世界
Pink Floyd
1979年发布录音室专辑《the wall》
1982年拍摄同名电影
后来回顾起来
觉得是人类电影和音乐艺术上的一次巅峰
寄托在一整张专辑歌曲的首尾相接
和电影的意识流当中
一个人的出生
对刻板教育的无处可逃
对家庭的不满
青春期里漂浮着漫天的炸弹
自甘堕落 、清醒、爱情
音乐、孤独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精神的疲惫不堪
我们要怎么不再沉沦
不再逃离
华丽摇滚
1998年
《天鹅绒丝矿》
“我们原本出发去改变世界,最后却让世界改变了我们
伦敦在70年代
拥有了很多的颜色
紫色的眼影绿色的皮夹克
闪着光的亮片、妖艳的高跟鞋
模糊的性别、受欢迎的双性恋者
那是属于华丽摇滚的舞台
导演以David Bowie 为原型
重现了那个“变色龙”般的华丽摇滚的时代
布莱恩说“摇滚就是个婊子”
然后所有人跟他一起狂欢
光芒万丈的明星
淫乱的生活派作
真假谋杀与爱情
那些刻意而为之的认同感……
没有任何一个人必须以一种颜色活在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怕自己不够热烈
人们都从布莱恩的身上找到了他们想要的颜色
但是布莱恩却没有找到他自己的
华丽之下
他没有玩好摇滚
他被摇滚给玩了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穿三千万根羽毛织成的大衣且毫无预兆的哭泣,
脆弱和乖戾的天才们”
这部电影在英国电影史上前无古人
好像半个英国摇滚乐都包含其中
所有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人
在里面组成了一只乐队,叫“The Venus in Furs"
所以导演在电影的开始
先上一行字幕
“纵然你将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仍然值得用最大的音量来欣赏”
被打扮的华丽的摇滚的确是个婊子
但每一个还未被你倾听的摇滚乐都是处女
硬摇滚
2003年
《摇滚校园》
“喜欢音乐的小孩都不会变坏”
摇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男主杜德把自己对摇滚乐的痴迷
发散到在学校爱听古典乐的学生之中
使他们的思想发生改变
摇滚乐不单单是一种音乐形式
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嘉奖和枯燥死板之事的反抗
摇滚的叛逆不是一种糜烂
是对自己所爱之事投入的专注与热情
它大于生存本身
不分输赢
当那些大张旗鼓反对“摇滚”的家长
最后在舞台下沉醉其中
你便知道摇滚自有一种力量
它与你电光火石般的邂逅
不为奉迎
不问来路和出处
“一场出色的表演可以改变世界”
英伦摇滚
2012年
《无路可逃》
“我不是想和Damon对着干
我爱那个混蛋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
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看了几遍
仍旧一个镜头都不想错过的纪录片
该怎么用三两句话就讲清
那个当年开启了Birt pop时代的blur
经历了吵架、解散、隐没、各自为营后
在2009年海德公园拆散前
完好的重新站在一起
唱着Coffee and TV,得到某种释然
这些年辉煌过又撕破脸皮的乐队太多了
但是那些年一起长大
回忆他们的年少轻狂的摇滚乐
回忆世纪大战
回忆曾经被商业蒙蔽了的双眼
和这些年明明彼此相爱却不敢再见面的闪躲和心酸
这太感人肺腑了
音乐是让人保持单纯的东西
多少年后
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孩子
经历各自的人生和婚姻
主唱和吉他手都有了自己的新乐队
贝斯手成了农场主
鼓手从政
但是这四个四十岁的大叔却还如二十岁那年一般
这才是属于blur独有的最酣畅淋漓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比二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天真"
民谣摇滚
2014年
《无人引航》
”我的儿子名字叫Josh
两年前,他谋杀了六个人
这是他的歌“
一个乱杀无辜又自杀的儿子
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恶魔
常常一个人偷偷去擦拭他儿子坟前的污言秽语
无意间发现儿子自己写的歌
带着某种退让和发泄,重新演绎
透过民谣摇滚这一层薄纱来探讨
一个父亲以一种复杂的情绪试图去解开人们的心结
摇滚不是什么救命稻草
但是摇滚曾经说出了儿子从未说出过的话
我们可能不会去想
一个坏人成为一个坏人之前
即便那个有着抑郁症的儿子做了不可饶恕的恶
可在父亲心里,他仍那么爱他
摇滚没有什么化腐朽而神奇的力量
父亲最后在舞台上说出了实话
于是曾经被儿子的歌打动过的人
又重新成为了儿子的反叛者
乐队解散,他又回到船上
与那些歌相伴
这不是一个音乐的世界
正恶分明的世界,音乐也只是音乐而已。
”只有爱才是唯一的答案“
爵士摇滚
2016
《吃掉那个问题》
“一些人做的不是音乐,而是商品”
一部讲述Frank Zappa的纪录片
他是美国六十年代摇滚乐的先锋
他的音乐扎根地下,充满讽刺
经历了不同年代的更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用了大半辈子都在为摇滚乐
从来不在乎是否被记住
他对采访和出名从来不屑一顾
他只是……很爱音乐而已。
1991年他被查出患有癌症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他放弃了摇滚,改玩古典音乐
这个时刻充满着愤怒和狂热的人
在古典乐的世界里,变得异常温柔
直到1993年离世
音乐贯穿他人生的始终
“弗兰克·扎帕就代表了一个流派”
另类摇滚
2016
《Sing Street》
2016年拍的电影
却是在致敬1980年代的摇滚乐和青春
中二少年的音乐梦
连贯起那个年代的少年烦恼
致敬了The cure、Motörhead和Duran Duran
请了Maroon5的主唱唱主题曲
探讨起家庭的牵绊和爱情的疑虑
最后变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叛逆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服从者也有太多梦想家
就像是那场在小礼堂的演唱会
一场狂欢、一场混乱
飞灰湮灭
就像被孤岛绑住的小船
少年的忧愁之美
因为他们有摇滚乐
“虽然经历的一切不那么美好
但音乐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摇滚大概属于年轻人
它并不值得任何人付出一生
但有人因为爱上了摇滚
真的可以永远年轻
文丨Amo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周》开放征稿-回复“2”了解详情-
点击文章标题看“九月”文章精华牯岭街少年今安在每个不曾被辜负的十八岁,心里都有一张《千里江山图》空巢青年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独居?爱情是溺水者看到的阳光
在信仰面前,新一代藏人早已进退两难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原谅你 和你的无名指正确掌握诺兰“打飞机”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