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撞中的抉择
现代化、城市化对传统民俗的侵蚀,
原生环境的日益恶化,
社会价值体系主体地位的变化,
都是近年来被搬上银幕重点讨论的话题,
王全安将发生在西安近郊的真实事件放在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
讲述了一个女人面对生活变故
从而作出的抉择,
以及发生在她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
工业时代对民族文化的瓦解
住蒙古包,以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活来源以畜牧业为主,在五十年前这或许是部分内蒙古人的生活状态,然而在今天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我们嘴上说的玩笑话。
工业文明盛行的今天,
工业成果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无孔不入,
在工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它也在瓦解着民族传统的习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影片以十分纪实的拍摄方式向我们展现近十年来草原的真实状况,
现如今的草原早已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唯美意境,而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
由于内蒙古地处中国版图上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且宽阔,
便成为国内一些工厂搬迁的“目的地”,
过度工业化的开发使得草原荒漠化日益严重,一些无法“挽回”的草原索性被改造成以沙漠为卖点旅游景区。
在影片中宝利特作为背井离乡发财致富的“成功人士”
就扮演着工业文明的“化身”,
一辆充满城市现代气息的奔驰车
破坏了草原天生的质朴,
在此之前,
从城市吹进草原的风其实早有体现,
从影片开始羊群中倒下的摩托车,
到中段的拖拉机再到接近尾声的卡车,
森格的交通工具在不断演进,
导演似乎想借此来向观众表达现代化在牧民身上的映射,
工业化、现代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牧民。
传统与现代的冲撞
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如同对于外国文化入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同样,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究竟是任其瓦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还是以抵制的态度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
图雅似乎采取了折中的应对办法,
她即接受森格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帮助,
但她在认识到这些工具带来便利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但毕竟荧幕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无法被忽视的,
王全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电影的拍摄地选在最后一户没有搬走的牧民家里,在影片拍摄完成后片中出现的蒙古包和牧民便消失了,他们不再是那个骄傲的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人,而是即将沦落为在城郊更重的农民或是城市买水果的商贩。”
王全安的这段话对城郊的农民或者水果商贩有丝毫的贬低,
只是在他的话语中我感到了惋惜,
由于经济的发展,
他们被迫脱离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最可悲的不是被影响者自身做出改变而导致文化遗失,
而是他们一心想维持原有的生活,
但在外力的干预下无能为力被迫投奔新生活。
两个女人的抉择
片中图雅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最终被迫选择“嫁夫养夫”,
在影片结尾,
身着隆重蒙古袍的图雅在完成传统的婚礼仪式后躲在角落里暗自伤神。
图雅纠结的选择题完成了,
但也意味着图雅日后的苦难和悲剧就此开始,如何处理好一系列的复杂关系似乎与当初如何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相比更加困难。
一个是如此贞守丈夫的图雅,
另一个是未见其人只闻其名的跑了一次又一次的森格老婆,
影片中这两个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森格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交通工具都是为了满足妻子高水平的经济欲望,
两个同样生活在草原上的女人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性:泄欲和贞守。
家中女儿女年幼,劳务繁重,丈夫因残疾卧床,
面对生活的责难图雅没有选择放弃,
她反而将这些困境视作继续的希望,
倘若不是在劳作中伤到腰,
或许她从未萌生过放弃自己现有的家庭,
图雅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
追求家庭内部的稳固,忠于丈夫,恪守传统。
但对于图雅来说,
她并未完全被淹没在这个庞大群体当中,
在困难前异于常人的毅力以及在特殊时刻果断的抉择,
都注定她是茫茫草原上一匹坚毅的马。
然而对于一直“跑路”的森格老婆来说,
“及时行乐”似乎才是她所追求的生活状态,
她更像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
一直马不停蹄的追逐着利益拥有者,
这个人物便是现代城市中的“拜金女”形象。
影片的纪实风格将如今的草原近况以及牧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如实还原。
虽然《图雅的婚事》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
但却丝毫不影响其艺术效果,
该片集中讨论了中国近十年间的生态问题和社会价值体系的问题,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的典型缩影,
其中关于人性的探讨更是值得深究。
• END •
排版编辑:花开草哭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稿件录用作者一周内主动联系
冷香小筑王小宝领取稿费
暗号:稿费
冷香小筑用户·红石榴(供稿)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冷香小筑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