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柴门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柴门里

2017-11-01 01:31:53 作者:孙坡人 阅读:载入中…

柴门里

  矮矮的、旧砖磊砌的院墙,一扇柴门半掩着。一只大黄猫慵懒地趴在门前的青石上。一位穿着藏青色上衣的老妇人倚着门框,安静地坐在那里,雕塑似地望着门外,几绺稀疏的白发在偶尔吹来的微风中恍惚飘动着……

  如果我是一位画家,这将是一幅静美油画,画中充满乡村的宁静和乡村老妪的恬淡。如果我是一位摄影师,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镜头,图片所摄取的是岁月的沧桑和乡村生活的况味。但,我只是一名记者,一名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记者。透过眼前的这简陋的柴门,我看到了另外一种风景,感受到的是别一种滋味。

  这次到贾庄村来,是参加宣传部统一组织的“新闻走基层”活动。我们每个人要用一周的时间,走进普通村民的家中,走进他们的生活里,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面对面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愿。贾庄村隶属东海县石梁河镇,紧靠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全村700多户人家,耕地不多,所以贾庄村民多在外打工。

  坐在柴门里的那位老太太姓杨,是我走访的第三户村民,八十二岁了,身子骨还硬朗,八年前老伴去世,一个人独自生活在住了一辈子的老屋里。我的到来老人显然很高兴,她颤颤巍巍地起来,把我往屋里让,还执意为我倒了一碗白开水。看得出来,老人的堂屋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宽敞但不高大,说明这户人家当年日子的红火。屋子里很简陋,几件用了几十年的桌椅算是家具了。没有电视机,这个年纪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看电视的想法了。

  交谈中得知,杨老太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另立门户生活了。两个儿子住得不远,女儿嫁到了十里外的邻村。老人的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只在农忙和春节的时候回来。

  “那平时谁来照顾您呢?”我问老人。

  “闺女,闺女隔三差五地会过来。”老人说,“儿媳妇有时候也会来。”

  “不要人陪你吗?”我问。

  “陪?”老人对我的提问很诧异,“都忙,谁有功夫陪你!闺女、儿子都有一大家子,都要过活,都不容易。俺现在还能动弹,将就着自己能过。过两年不能动了,就去陪老头子了。”老人说,语气平淡地像在说隔壁邻居家的事情,你感觉不出丝毫的怨怼。大黄猫从院门外进来,缓步走到老人脚前,“喵”了一声又慵懒地趴下了。在这个柴门小院里,这只大黄猫应该是老人的忠实陪伴了。

  七十二岁的王善来老人住在村子的边上,也是盖了多年的老房子。老人在村子当中另有一分宅子,让给儿子住了。我敲门的时候,老人正在院子里拾掇。刚下过雨,院子里有些凌乱。进到屋里才发现,靠北墙的床上还躺着一个人,那是王善来老人的妻子

  “三年多了,脑血栓。”王善来老人寡淡地说。

  看见有人进来,老人的老伴挣扎了几下,嘴里“呜呜”地发出声音,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您一个人照顾她吗?”我问王善来老人。

  “不一个人,还能怎么办?”老人平静地说。

  “孩子呢?”

  “都忙。”老人的话依旧寡淡。

  尽管言语简单,但攀谈下来,我对王善来老人的情况有所了解: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也都分家单独生活了,子女们平时都在外打工,孙子在常州读大学。平日里老人自己侍弄二亩多责任田,独自照顾着患病的妻子。

  贾庄村的这几天里,我共走访了十户村民,其中有四户是七八十岁老人。而这四户老人中,只有一户和儿子隔墙而居,算是生活在一起了,其他三户老人都是独自生活。事实上,后来听贾庄村的干部说,村里这种情况很多,子女成家以后,老人们大都独自生活,“农村的情况就是这样儿。”

  从贾庄村回来好多天了,我经常会想起杨老太倚门守望的样子。有时候我会在心里盘问村干部说的“农村的情况就是这样”,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子女长大成家了,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忙于哺育自己的儿女,年迈的父母则安于一旁独自生活,是这个样子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且不可否认,这就是农村当前普遍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中,你不能说儿女们不孝顺,他们对父母的心情并没有任何改变,但是他们要支撑自己的家庭,要供子女读书,要和亲朋交往,这一切的一切靠脚下的那点土地已经难以维持了,他们必须走出村庄,或去工厂打工,或经商做小生意。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陪伴父母的生活,不是不陪或不愿意陪。中国有个特色的工作叫“春运”,春运的主角是农民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之所以顶风冒雪往家赶,就是因为家里有着倚门望儿的父母,就是巴望着能在春节和父母吃上一顿团圆饭。

  在这种现实中,父母的天性显得尤其伟大孩子们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自己老了,不能再给孩子们多大帮助了,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少地给子女增添负担,心甘情愿地寻找一个角屋独自安静地生活。所以很多农村年老的父母都同杨老太一样,说起另门独居的事情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认为就该这样。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刻念着子女们的辛苦和不容易。

  对中国人来说,最幸福的晚景就是拄杖撵鸡、含饴弄孙了。这个要求在以前并不高,这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专享。在工业文明发达、世界急剧缩小的现今,这样的要求似乎就有点奢侈了,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年轻的农民们守着二亩田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了。村外的世界很精彩,眼界的洞开和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必须走出家门,走到更远的地方。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带着父母一起飞翔。几乎所有的农村年老父母都接受了这一现实,他们默默而隐忍地适应着社会的这一改变,尽管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子女的关心和陪伴。而这个变革将会是每一个农村家庭和父母都要面对的,杨老太他们只是率先走入的群体,而且杨老太们幸运地还生有几个子女,步他们后尘的更多的农村家庭却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这是掩藏在柴门后的遗憾,这个遗憾正是现在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的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涉及到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涉及到年轻农民安心创业。这是新时期我们乡村振兴计划的一个必答题,也是摆在农村基层组织面前一个迫切的课题。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各级组织也都注意到并积极地在解决这个问题,一批一批有家有爱的敬老团队相继成立,一个一个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有广度,更有温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喊出的理想,我们可能无法复制那种“鸡眠桑树巅,儿孙绕堂前”的温馨场景,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与时俱进的方式,让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不再孤独,让一扇扇柴门里传出的不仅是猫儿狗儿的叫闹声,还有老人的欢笑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柴门里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