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字如面 | 俞富章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见字如面 | 俞富章

2022-04-18 10:31:15 作者:俞富章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见字如面 | 俞富章

信就是父母,信就是亲人爱人,信也是我自己。

  见字如面,说的是信。

  这是网络时代之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一种文体。如今的年轻人听起来像讲遥远年代的陈年旧事。

  像我这样40年前在部队当过兵者,都有过写信、收信、读信的体验。那时,通信技术尚不发达,没有家庭电话,没有手机,自然也没有今天便捷的QQ、微信、视频聊天。那个年代的兵,身在军营,想家,想父母,想未婚妻或是想村里的姑娘小芳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写信。所谓见字如面,父母见到信就像见到久别的孩子,战士见到信就像见到重逢的父母。

  当年,连队里流行一句口头禅——“新兵信多,老兵病多”。

  新兵刚离开父母,有许多甚至是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开,一朝离家,不仅相隔千山万水,且军营管束严格、训练紧张,面对人地生疏的环境,习以为常的家在心里苏醒过来,快速地生长为思念对象。一封书信,就成了新兵化解相思之苦的最重要载体了。老兵离开父母和家,少则两三载,多则四五年,愈久相思愈重,一封书信已经化解不了相思之苦。日积月累,久思成“病”。于是,免不了有人三天两头要“生病”,病了就“压床铺”,起不了床,出不了操,站不了岗。其实,这种病,排长、连长、指导员都懂。

  相信当兵的人第一封信一定是写给父母的。忘不了父母送我登上部队接兵的解放牌卡车时,说的那句包含伤感的话:“到了部队写信回来噢。”那满是不舍和期待的目光,一直射到我的心底。我不敢忘了他们的叮嘱,到新兵连第二晚就把家信写好了。那时,好像还不知道怎么写信,大致罗列了些到部队的初步感觉,吃得好,睡得好呀;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呀;首长很和蔼,战友很和气呀;请爸妈放心呀……最后,留下连队的通信地址。这第一封信,就是给父母报了个平安。

  过了几天,拿到父母的第一封回信。信封上是父亲的亲笔字,看我的名字在他熟悉的字迹下,耳朵便仿佛听到了父亲在喊我名字。“儿:见字如面……”读到这几个字,眼睛就湿润了。父母是本分的农民,信中说的无非是尊重连首长、尊重老兵、与战友友好相处、好好训练、不要偷懒一类叮咛的话,还有不要挂念他们。内容朴实无华,但亲切有温,那一刻,竟有一种与他们身在一处的错觉。想和父母聊更多,拿起笔与信纸。这封回信,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头便是:“爸爸妈妈:见字如面”。

  当兵前没有给父母写过信,也少和他们交流。有了第一封信的一往一来,体验到了信的神奇。原来,这信不只白纸黑字,而是带着体温、心跳,带着气味的特殊信物。每每读着来信,内心会有一段时间的平静与安宁,会生出一种甜甜暖暖的幸福感。慢慢地,便孕育了一种期望,期望收到父母的信。有一段时间收不到,就会心不安食不甘睡不香,甚至会胡思乱想。我周围的战友们,无论老兵新兵,多少也是这样。战士这头,收信便是收获爱抚、亲情和幸福;写信,便是报告平安、倾诉相思、寄托牵挂。见字如面,收信如与父母相聚;写字如面,寄信如将自己寄回了家里。写给父母的信中,从来不提训练紧张、施工辛苦那类话,全是报喜不报忧。说自己一切都好,就仿若看得到父母在信纸那头欣慰地点头。

  作家木心说,从前慢,信可以走好几天。从前,我当兵的那个海岛,与陆地之间往来航班也慢,三天一个航班,信走起来就更慢了。通航那日,每当看到连部通信员抱着一堆信件过来,所有战士都会投去期盼的目光。有写信勤奋的,每次可以收到好多回信,于是就像中了奖一样,满脸喜悦;没收到信的,就如同子弹打偏了靶子,满脸失望。战士处在恋爱的年龄段,信件中自然少不了情书。但情书中不仅有脉脉温情的情话,也会有冷若冰霜的绝交。因为女友放言挥手而去而沮丧不已的情节,时有发生。这时,是考验指导员能不能发挥思想工作能量的最好时机。

  夏季的海岛,台风多发,有时还连发,陆地与海岛通航经常受阻。不通航,便无法通邮。有一年夏天,大陆与海岛之间因为连续不断的台风,整整有一个月时间没有通邮。写出去的信,依然躺在连队的邮箱里。那份想家的心情啊,几乎碰一下就会痛。父母那头怎么样?一定也是日夜不安的。那些日子,才真正体悟到了什么叫家书抵万金!得知通航那一天,所有战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营部通往本连的那条道路上——看通信员把信件抱回来。心,终于靠了岸。

  信中传递的快乐总是相同的,不幸却是不同的。南京籍战士小王一下子收到十几封信,纸上的话语都是温暖的,看得情不自禁笑起来。济南籍老兵大李刚拆开信封就掉出一张姑娘的照片,那是家里给他介绍对象,端详一番,心中美得只剩偷着乐了。忽然有人哭了,那是泰兴兵小魏。爸爸在信里告诉他,他从小跟到长大的姥姥不久前去世了——答应姥姥立了功再回家呢,可他刚拿到军功章,姥姥没等到。有人躺下“病”了,象山老兵老高是全连一百多号兵中唯一没收到信的,既没有爸妈的,也没有未婚妻的,心在空中悬着,没个地方安放,只有躺下了……

  记得那时我所在的连还搞过一次“家书展示”,征集到一批字和内容都比较好的信件。不少家信中都有“见字如面”“见信如见人”的开头或结尾。是啊,每一封家书后面,都站着我们的亲人呢!

  见字如面。信就是父母,信就是亲人爱人,信也是我自己。见字如面,每一笔一画都是满满相思浓浓的情。最爱读信的是当兵的人,最爱写信的也是当兵的人。当过兵的人,最知信的意义,最懂信的价值。

     (刊于2017年11月2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朝花时文”上月热读文章:

王春鸣:好看的皮囊背后

奚美娟:一位让我在想象中怀念不已的前辈艺术家

于文岗:这是个嘚瑟的年代吗?

唐吉慧:醇香过心,人生艳丽

詹克明:关于绿萝的无言大义

陈鲁民:鲁迅还很“值钱”

何永康:在秋雨里想起余光中

王坚忍:啊,想起那些年的橡皮鱼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见字如面 | 俞富章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