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德?

2022-03-20 11:02:27 作者:徐昌生 来源:经济学家告诉你A 阅读:载入中…
  引导语:在T制的铜墙铁壁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无能为力,有试图想改变现行规则的,必定是螳螂挡车徒劳无功,未来的道德前景仍然一片迷茫。

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德?

  徐玉玉、宋振宁因学费被骗猝死,欺骗他们的是一些年富力强的青年壮汉;甘肃一家6口在贫困交加中相继被杀与自杀,欺负他们的是村里乡邻的低保投票;再联想到此前的雷洋被警察罗织罪名,烈女因车震被警察曝光视频,魏则西病急被网络排名误导,陈伶俐患癌被学校无情开除,这些非正常死亡事例的接二连三,莫不透视出中国人的同情心已经降到了冰点,道德水准正在快速滑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按道理,随着物资日益丰富生活渐趋优裕,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应当不断提升才对。可是,事实正好相反,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升反降,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临界边缘!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国将不国,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为中国的道德现状而忧心忡忡,重建道德已是当务之急!

  要想挽救道德于危亡,首先要明白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其依附什么而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只有弄清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道德的源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道德是要求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经济学不讲道德,仿佛道德与自私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偏差。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讲道德。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自私是为己,道德是为他,二者如何并行不悖?这就要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谈起。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情感交流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之后,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理论虽然无法用数学推理来给予证明,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假如我们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推断出,人的道德其实是来自于人性,因为,被人尊重和颂扬是每一个已经安居乐业的人的渴望。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对于讲道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或者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人,总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授予崇高的荣誉,相反,对那些铁石心肠毫无恻隐之心或者损人利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人,总是给予强烈的谴责或者投以鄙视的眼光。所以,大凡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性当中就潜存着充当道德楷模从而被人尊重乃至被人顶礼膜拜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讲道德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褒奖,同样也能得到更大的和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为,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能够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难得的融合剂。有了信任,你卖东西人家相信其品质,你买东西人家给你公道价格,你借钱财别人不担心你赖账,你在广告里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因为对你的信任化为对广告产品的无限钦慕。如果一个人名满天下万民景仰,那就是一个顶级品牌,拥有者不仅精神上畅快无比,一般来说物质上同样也会富甲天下,这也是无数凡夫俗子都渴望一夜成名享誉天下的根本原因。陈光标为什么甘冒行骗的风险也要充当道德楷模?因为,他已经从过去的道德楷模光环中尝到了回报巨大的甜头。

  二、人性从自私转化为道德需要哪些条件?

  道德与自私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道德的源泉其实就是自私,但是,自私转化为道德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比如说,在旅游景区往往容易买到假冒伪劣,而自己小区杂货铺的商品往往都是货真价实。为什么?因为景区的游客都是外地来的,买了一次几乎就没有二次,商贩们并不奢望能够从一个人身上赚多次钱;而小区的顾客却总是那些人,你若卖了假冒伪劣,传扬开去,你这个店基本上就混不下去了。不是小区的店主比景区的商贩品德更加高尚,而是因为长远利益的制约。所以说,道德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出于对长远利益的需要,如果没有长远利益的制约,那么人们必定会目光短浅杀鸡取卵。

  再比如,我们在大街上常常遇见年迈或者伤残的乞丐,风烛残年却在寒风中乞讨,断肢残臂却在烈日里曝晒,看到他们悲惨的境遇,过往的行人会不时地给他们一元几角的零币,既帮助了他人,也发扬了善心;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或者特别多的财力才能办妥的事情,比如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孤苦伶仃需要抚养,或者穷困潦倒的老人需要遮风挡雨安度晚年,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会退避三舍,此时只有他的血缘亲人才会担起重任。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成本不能太高,如果成本太高,人们将会选择逃避;如果不仅成本高还会带来危险,人们将慌不择路逃之夭夭。

  又比如,如果一个人来到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他必定不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庭广众之下更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谦谦君子;而如果一个人到了非常肮脏的环境中,如果别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无所顾忌,那么他一人也基本会随波逐流而无法独善其身。人的行为反差如此之大,并非道德水准上窜下跳,而是因为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整洁的环境中,不讲卫生将会被人暗地耻笑,甚至会遭到他人的当面批评与谴责,因为你的不讲卫生直接妨碍了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外部条件,是看周围有没有相应的监督,哪怕这种监督是无形的。

  通过对上面三个日常事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讲道德的先天基础,但是,如果要想把这种先天基础转化为道德优势,那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长远的固定的利益可以期盼,或者做善事的成本低廉不会惹祸,或者有相应的外部批评与监督等等,有了这些条件可依靠可制约,人的自私本性才能转化为道德力量。

  三、当今社会有没有讲道德的条件?

  不幸的是,我们平时对上述三个条件的判断足已让人掉进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再看做善事是否成本低廉。前文已述,人们做善事是出于被尊重的需要,现实呢?不仅得不到尊重,反而会被愚弄,甚至得到麻烦和灾祸,这不是危言耸听。你想捐钱给灾区吧,政府规定只能捐给红十字会之类的官方慈善机构,可是这些机构有人在网络上给你摆富显阔,有人在按捐款总额的10%提取手续费,还有人房地产生意如火如荼。有家单位在慈善晚会上认捐了100万,第二天就有相关部门来化缘,单位委婉地说没钱,对方把嘴一撇:你们都给素不相识的人捐了100万,我们能给你关照你却一个子都不拿?语气十分横蛮。当然,被愚弄还是小事,惹来灾祸更是让人欲哭无泪。有个老外看见一个摆摊老太太被城管暴打,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制止城管的恶行,可是,周围百姓却都是冷眼相看,他大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国度?他哪里知道,曾经有大学生看见城管对摊贩大打出手而路见不平主动拍照,可却因不肯交出拍照手机而被城管打得屁股开花,甚至还有因此丢了性命的案例。不是中国人麻木不仁,实在是血淋淋的事实让人胆战心惊。南京彭宇案则是一个让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判决,它以明明白白的方式告诉大家,在中国做善事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即便彭宇案的主审法官最终已被调离审判岗位,更有像深圳之类的前沿城市表示要立法给好心人免责,但大众对此并不抱有信心,为什么?假如你是好心去帮对方,对方却赖你是肇事者,你觉得法律的判决一定会以事实为依据吗?从法理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可是对方如果给法官送礼呢?民众已经对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失望至极。

  再看社会是否有相应的监督。现在的官场行HUI受HUI贪污FU败已经蔚然成风,甚至可以说,千辛万苦谋得一职就是为了有权FU败。古代中国尚有史官记载言官弹劾,官僚做事自会忌惮三分,而今,只要不是民愤极大或者触怒天威,T制本身自会调动全部的力量为你的丑行遮风挡雨。监督早已流于形式,内部的监督成为上级拿捏下级的尚方宝剑,听话则FU败视而不见,不听话则FU败罪加一等;外部的监督早已在权力的高压之下唯唯喏喏,权力不发话尚能表达一点良心民意,权力一吭声则立即噤声无语。官场上自古虽有贪污受HUI现象,但毕竟害怕天知地知“三尺头上有神明”,可是,现在不同了,官员们如果没有捞到钱,不仅不被别人尊敬,反而会遭到社会奚落,自己也往往羞愧自责。更令人惊愕的是,官场的恣意妄为,导致中国人的价值观彻底颠覆,不仅官员们在接受HUI赂时心安理得,反过来,百姓们不送礼反而觉得羞愧难当。现在去官员处办事,你不带礼物你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小气抠门不合情理。过去,学而优则仕,考上一个进士谋得一个官职,这是令全家光荣的事情,现在,通过考试而提拔的官员反而被人低看一眼,因为,一则是考上的官员其职位往往都是清水衙门而无实权,二则是百姓觉得他没有足够硬的后台而仕途前景不明。每一个官员都把拥有侵害他人的权力作为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无权的人只恨自己运气不佳不能跻身其中。官场风气全面溃败,社会风气又岂能出污不染?

  四、道德重建有赖于制度变G

  正因为官员见利忘义引发当今社会各阶层都没有长远利益可期,司法不公又导致讲道德成本高收益低,表面的监督系统更是有名无实聊胜于无,因此,道德沦丧就像兵败如山一退千里。但是,在T制的铜墙铁壁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无能为力,有试图想改变现行规则的,必定是螳螂挡车徒劳无功,未来的道德前景仍然一片迷茫。

  要重建社会道德,必须使全社会尤其是官员们着眼长远利益,使全中国建立起有效监督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而要实现此目标,唯有寄望于T制改G。T制一日不改,道德一日无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