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同里的“外地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胡同里的“外地人”

2015-10-07 作者:张晓玛 来源:张晓玛投稿 阅读:载入中…

胡同里的“外地人”

  胡同里的“外地人”

  在胡同里做生意,为胡同一砖一瓦操心的外地人;从小在胡同里踢球长大,被拆迁后住进了楼房的前国脚;住在前门大街,在皇城根种菜过活的老知青……谁是「本地人」,谁又是「外地人」?或许都只是这个城市里的一根浮萍

  本刊记者 冯寅杰 实习记者 郑宇 发自北京

  我和何雨珈约在前门大栅栏见面,她在电话里说,约个折中的地方吧,正好想进城看看。我住在通州,她住在丰台,前门大街就是折中的地方。北京很大,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约人在折中的地方见面是常态。

  走出地铁站,她的短信刚好发来:在星巴克等。

  前门又叫正阳门,在天安门的正南方向,前门前面还有一座瓮城,又叫前门箭楼。两城相辅相依,拱卫着京师门户。自1915年手持袁世凯颁发银镐的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那第一镐起,这座古老城楼的改造便不见停止。原本依城楼而流淌的护城河如今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气派的柏油路。

  周末的前门大街人头攒动,我从两座城门之间穿过,映入眼帘的是改造过的大栅栏和那标志性的牌楼。北京城过去被分为内城和外城,清政府因为“惧怕百姓纠众滋事”,于是颁布一系列圣旨,禁止商户在内城开店商贸。那些与市井有关的营生遂被迁入前门外的大栅栏。过去,这条绵延近千米的前门大街分布着横竖114条胡同,里面的手艺人、书画店、京戏馆和京味小吃星罗棋布,老字号如都一处、六必居、同仁堂、瑞蚨祥也都汇聚于此。如今,这些北京味道被星巴克和本山大舞台所取代,护卫着胡同的柳条编制的“栅栏”也不复存在,除了刻意复古的建筑,这里和北京的其他地方并无不同。

  何雨珈是《再会,老北京》一书的译者。作为“和平队”的志愿者,作者迈克尔·麦尔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这座城市,和自己8年的北京胡同生活。我们沿着大栅栏宽阔的街道边走边聊,她指给我麦尔居住过的大致位置,希望从这面目全非的地方找到书中文字所描述过的胡同的点滴影子。

  雨珈是成都人,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如今是一名专业译者。她告诉我,她马上就要和相恋多年的男朋友一起离开北京返回成都。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她一口气说了离开北京的诸多原因:空气质量差、交通拥挤、飞快的节奏。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高昂的房价。这让她无法留在这个城市结婚、定居。

  虽然诸多抱怨,但在交谈中,我还是能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在北京的10年里,她曾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座城市许许多多的美丽角落,也曾通过别人的眼睛与文字感受到城市变迁所带来的情感激荡。“北京让人又爱又恨。”她说。(情感文章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南锣鼓巷的外地人

  与何雨珈见面的前一天,我受朋友之邀,到南锣鼓巷参观他们的新创业项目。

  南锣鼓巷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一侧,属于东城区。旧时东城多官员巨贾置产,所以现在的东直门至钟鼓楼一带多名人故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豪宅大院早已面目全非,有一些被分割成几十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成了大杂院,乱而无序;而另一些则保持了四合院原来的面貌,经过翻修,成为特色酒店或是私人寓所,肃穆幽闭。

  如今的南锣鼓巷犹如一张涂有繁饰花纹的明信片。巷子两边布满了各种商店、酒吧和餐馆,手举单反捕捉景致的一拨人常常恍惚了二楼露台忙里偷闲的另一拨人;骑着侉子涂满油彩招摇过市的老外在结束一天课程走出校园的中戏学生们眼里彷佛一出活话剧;而那漫步古巷寻找过去胡同印记的老北京人,则似乎从一碗似是而非的大碗茶中浅尝到了旧时的味道。

  接待我的朋友叫李宁,他的店有个北京味十足的名字,叫“靠谱儿”。在巷子的黄金位置,以卖文化衫为主。和这条巷子里摩肩接踵的大部分人一样,李宁也是外地人。2008年,他从电影学院毕业,放弃纪录片编导的工作,来到尚未改建的南锣鼓巷创业。从10平米的小店开始,如今他和女朋友已共同经营了3家店。

  李宁是南锣鼓巷商会的副会长,他懂交际,熟悉这片的胡同生活。“本来我住在五环外,每天开车上下班,现在也搬过来了。”李宁领我进他现在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沙井胡同,那里全是大杂院。

  南锣鼓巷其实是条轴线,东西各横跨着8条不同的胡同。游人慕名而来,却常常只往返于中轴线,殊不知轴线两边才有真正的北京生活。胡同有的很短很窄,有的既宽且长,两边对应的不是“宅门”四合院就是大杂院。旧京风物并非无迹可寻。从北兵马司胡同沿到菊儿胡同,都有旧时名人居住过的痕迹,到现在围墙、房屋还是修缮得很整齐,让人望而生慕。

  胡同连着院子,院子又多是大杂院,大杂院与四合院又不同。“过去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四合院。”李宁说。“现在也是,一套四合院价值上亿。住在杂院里的所谓‘老北京’,也都是49年以后陆陆续续搬进来的。”在改革开放前,政府认为住房是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资产。为了安置北京日益膨胀的人口,政府将四合院像豆腐块儿一样分割成无数单间分配给人们。“虽然他们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安庆市第二中学张晓玛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