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松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关于松树

2016-10-04 作者:越岷 来源:越岷投稿 阅读:载入中…

关于松树

  关于松树

  清晨去上班,下楼先擦车。见有些许松针,落在风挡玻璃前的水槽儿里,不易清除出来。就想,概因前日曾将车子泊在了一棵雪松之下。联想松树活着,总是四季常青,故曰青松。它不像其他草木那样一岁一枯荣,只是随季节的变换,绿色的深浅浓淡不同罢了。那么,它的新陈代谢又是如何完成的呢?看见这些松针,我似乎明白了,原来松树的代谢是在偷偷地进行着。落下的松针,犹如我枕上的毛发,悄悄地凋谢,又悄悄地新生,于不经意间便留下了岁月的年轮。

  今天怪了,坐进办公室,脑子里还是不忘松树。于是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毫写下“凌雪傲霜”四个大字,悬于壁上,然后泡茶点烟,面对那几个字而自我品味,自我陶醉。

  我想,世间所有树木中,唯松树的叶子最是奇特,针一般模样,故曰松针,从未有称其“松叶”者。而俗常百姓则唤之为“松毛子”,那是松树的毛发么?小幼之时,未谙松柏品性,只因村舍的房前屋后多为杨柳,或桃李果木,只知松树是长在远处高山上的。距我们村八里开外,就有个国有林场,那里长满了绿油油的松树,山口的悬崖书写八个大字:“封山育林,绿化祖国。”那林子,平素谁也不得随便进入。记得四岁那年,林场开放过一次,村人相互奔走,像过节似的高兴爷爷就扛着柴担去了,挑回一担红茹茹的松毛子。我佩服爷爷的智慧勤劳,他用几根松枝铺成经纬,将细碎的松毛压嵌进去,然后使绳勒紧,松毛们便被打成了捆,以最大的份量被挑回来。而奶奶是舍不得烧那松毛的,因为不经烧,但却易燃,所以只是用来引火。林场的松树是不容损毁的,我们只能烧松毛子。但松树的栋梁之用,我好像已经浅浅地知道了。躺在炕上,就能看见房梁,那便是囫囵的一棵巨松,屋檐的檩椽,也全为松树之身,室内家具,也多为松木制作。就连堂屋,还挂着一幅松鹤延年图呢。

  少年时进山砍柴,到更远的蟒岭去,令我最喜悦的,便是发现林中有棵枯死的松树,绿涛中凸现一撮火焰般的颜色,红得耀眼,那感觉,犹如猎人发现猎物一样的兴奋。那时候烧柴是大事,若看见谁家门前整齐的码一摞干崩崩的松枝柴,就羡慕不已,以为那便是殷实人家的象征。这似乎累积为我的松树情结,或曰干柴情结,以致多年之后,哪怕在公园里或路边的绿化带中,若看见一株幼松枯死,面对那红茹茹的颜色,马上就想到,那会是上好的柴薪。

  上中学正遇文革,老师在上边讲,我们也不认真听,坐在后排看闲书,最爱在日记本上摘抄些诗句或名言。至今翻阅其中一本,上边还有两句:“愿学那江上白帆乘风破浪,愿学那山间青松凌雪傲霜。”记得这好像是《江姐》里的唱词,我当时喜欢的,不仅是白帆与青松的喻示,更喜爱那严格的节律与对仗关系。你看,江上对山间,青松对白帆,乘风破浪,对凌雪傲霜。由此学着咀嚼中国文字,尤其是诗词,感觉奥妙无穷。

  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反复体味过松树与人之品格的暗喻关系。陈毅那首《咏松》诗,几乎人人知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看,便知是作者在遭受磨难或不被人解时的委屈感怀。其实,古人描写松树的句子多了去,白居易就曾以《松树》为题诗曰:“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李白也专门写过一首《南轩松》,有句曰: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概因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是崇尚自然,故以自然物象喻示人格者比比皆是。这其中,尤以植物为最。比如以梅兰竹菊喻君子,以蒿莱、草芥喻凡夫俗子,以杨柳、芦苇喻示轻浮浅薄且易动摇之人。松柏,当然是一种英雄形象了。郭建光带领新四军伤员在沙家浜养伤,被困芦苇荡中,艰难中就曾唱道:“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以松喻人品格之例,几可信手拈来。而还因了松树的四季常青,又被用来喻示长寿。祝寿词就常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甚至怀疑,这话很可能出自古来的长安人。因为何以就是“南山”呢?若说纯为对仗“东海”,怎不是西山或北山?那些山上就没有松树吗?南山,对长安而言当然就是终南山了,那里确有不少千年古松。古人也懂,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嘛! wwW.wenzhangba.Com

  由此接着想,中国文字时常讲究简约,很会“意到笔不到”,常常“偷懒”,只点到为止。比如平素只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而将“长流水”与“不老松”就省略不提,但谁也都能明白指鹿为马的成语掌故。这便是一种文化积淀了,久而久之,语言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原本的物象所指,真正变得博大精深了。当然,我们常以此为豪,却给外国人学汉语出了不少难题。

  在松树界,最大的名“人”,应是黄山的迎客松吧。被画成巨幅,悬于人民大会堂中,国家首脑接见外国要员,多在此松之下合影,怎能不大大提高迎客松的知名度?东北松涛起林海,泰山青松压不弯。其次,华山上的白皮松,亦称华山松,很有特点。作为陕西人,我却没上过华山。在我的家乡洛南,是见过不少白皮松的,其中生于李家河的一株,巨大无比,树身“七搂八乍半,几人抱不严”,我将其称作树精。上有灰鹤常来栖息,此树令我顿生敬意,在其下流连忘返。我想,洛南与华山一脉相连,又被称作“华阳”,树的种子被鸟儿衔来繁衍,该是情理中事了。商州有一寺庙,曰松云寺。院内有棵奇松,不往高长,但盘根错节,枝柯宛若虬龙,滋肆绵延,其荫可覆数亩。整个寺院,被一棵松树占据。故而以树得庙。传说当年王莽赶刘秀,刘秀曾藏于此松的虬枝之上,躲过了劫难,保住了汉室,所以后人在此建寺庙为念。去年游新疆,见天山上的松树也另具特色,枝叶紧附树身,不枝不蔓,直溜溜通向云天,密匝匝秀在雪域。寒冷的气候,更能生就松树的高洁品性。

  天增岁月人增寿,经见得多了,我的松树情结,也自然由少时局限的干柴概念而不断增容。前不久住院养病,医院的园子中有棵大雪松,也有紫藤回廊,而我愿意在雪松下晨练,并不喜欢在紫藤架下踟蹰。西安有个永松路,我的平凹哥哥就住在那里,每次路过,我就想,此路应改叫咏松路,诗意些好。北京有地名五棵松,坐地铁到此站,就想上去看看。东北有个地方叫三棵松,比北京的怎么就少了两棵?不过,我想能有机会去那儿看看,也算夙愿一桩。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于松树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