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思袁督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夜思袁督师

2016-11-04 13:08:32 作者:越岷 来源:越岷投稿 阅读:载入中…

夜思袁督师

  夜思袁督师

  我没有去过广东,但就我平日所耳闻,也晓得时人对粤人总是颇有微词的。比如,言必称粤语为“鸟语”,或许是因为广东的语言风俗实在太不像某些人习惯性思维里的“中国”了,就连人种的外形也与中原人有异。自古以来,广东这地方都是极其偏远之地,秦始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服了越人之地,秦一亡,就又被河北人赵佗自立为王,归化为蛮俗了(联想到台湾的“本土化”)。汉灭南越之后,广东算是永归中国了,但此后的千余年,广东也都不过都是瘴疠之地,韩昌黎在“夕贬潮州路八千”后,从长安出发,才刚刚走到蓝田,就已经恐惧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了,最后居然自触霉头说“好收吾骨瘴江边”。当年文丞相在广东被俘,从南海边一直被押进大都城,刚一上路就“零丁洋里叹零丁”,准备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结局历史就这样悄悄地走过了千余个年头,直到公元十六世纪初,广东这个古人眼中默默无闻的地方却在一夜之间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人尽皆知的英雄——袁崇焕。

  近日来,又重温了袁崇焕的史迹,重读了一些名家的评论,关于这些内容,我就不必再多说了。第一次知道袁崇焕的名字是来自于一本少儿连环画《明金宁远之战》,那时候我尚是一顽童,酷爱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对小人书里的宁锦战争画面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本连环画的装祯和纸张虽然普通,但其内容相当精美,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特别是那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绘画,对战争场面中的宏观和微观的把握都相当棒,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即便放到今日也还是有艺术价值的。忽然想到今天的孩子们喜欢看的都是日本人的漫画,而真正有价值的我们民族自己的连环画却被遗忘了,心里又是一种伥然。第二次对袁崇焕加深印象是大约十多年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袁崇焕》,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已经被我后来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所覆盖了,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电视剧的片尾(或片头)。没有剧情的画面,只有黑色背景里一尊袁崇焕头像雕塑,那雕像默默无言地待在音乐声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所谓的音乐就是一群男低音用鼻音哼着一曲沉重的调子。片中还有一些细节记忆犹新,一个是赵率教之死,乱箭穿身,另一个就是电视剧的大结局——袁崇焕之死。那一段拍得异常惨烈,我第一次从电视剧里得到了视觉冲击,并没有选用外景,而是采用了全部红色的室内背景(大概是故意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象征英雄之血),刽子手用一把小刀一刀一刀地把袁崇焕身上的肉割下来,当然,那时候电视特技不发达,没法具体表现,整个画面一片朦胧,只能见到一大片血色,这大概是中国电视第一次表现“凌迟”这一酷刑。我知道,在当时的电视条件下是无法真正表现三百多年前的惨烈的,但至少那部电视剧表达了这样一种恐惧的气氛,通过一些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受刑者的痛苦。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电视里,正面人物之死大多视死如归从容不迫,这自然是骗人的,但袁剧在这一点却表现得很真实,最后那几个镜头里袁崇焕真的很痛苦,看着一片血红的镜头里,还能听到电视里的惨叫,这是一种残酷的真实。

  再后来,看得书多了,自然就对那段历史知道的比较清楚了。袁崇焕只是一个文人,又是一个南人,按照传统观念这种人是和沙场戎马沾不上边的。但事实恰恰相反,袁崇焕虽不是一个军人,但他比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军人更象一个真正的军人。当时的明军是这样一种风气,军人大多是世袭的,虽然世代从军,但都畏敌如虎,虽然数量庞大,却一战即溃,虽然装备精良(一半的部队都有火器,其火器化的水平,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与日本),却都反而成为了累赘。关宁一战十几万大军丧师失地,最后居然放弃了关外所有土地。就在这个时候,一介儒生的袁崇焕却自告奋勇,逆着向南溃退的人流,独自一人来到了关外的前线——宁远,由此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事业

  宁远大战,袁崇焕击退十三万八旗大军,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不久毙命。宁锦大战,关宁铁骑往返作战,大破皇太极亲征大军。袁崇焕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恢复了整个辽西走廊,建立了明朝最精锐的一股军事力量关宁铁骑。谁敢相信这一切都是一个书生的功绩,这是袁崇焕的荣誉,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军人的悲哀。一个来自温暖的广东的书生,却跑到千里之外天寒地冻的辽西大地出生入死,我不禁要问:素以强悍著称的北人们到哪里去了?当然,袁崇焕是以辽人守辽土,可是辽人以外的军队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在皇太极绕道入关的战斗中,其他的军队都不堪一击,只有星夜回援的关宁铁骑以区区不到万人之兵击退了十万八旗劲旅,可悲的是,恰恰是这样的辉煌胜利,却被当成了袁崇焕私通满洲的证明(崇祯的逻辑是:既然其他军队都全军覆没,为什么只有袁崇焕的军队可以以少胜多,这不是在满洲人一唱一和故意在演戏吗?多么愚蠢的逻辑)。我不仅想起了山东戚继光,他率三千浙江兵上蓟辽守长城一线,一日检阅,大雨,其余北人诸军皆涣散不堪,独有三千浙江兵军容整肃屹立于雨中坚如磐石,戚继光守辽十余年,蒙古人始终不敢越长城一步。袁崇焕也曾招募数千家乡子弟到辽西作战,这些从广东来到辽西的战士们一定无法忍受北国的严寒,他们在风雪中坚守菊花岛,可是在寒风中,海水居然结冰了,于是满洲人踏冰上岛,所有的广东子弟悉数战死。

  关于袁崇焕之死,我也不复述种种史实了,总之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我认为袁案之冤超过了岳飞之死)。我只想引用袁崇焕的一首诗《哭熊经略之一》:“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由此可见,袁崇焕早就从熊廷弼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下场,他也早就知道,一旦踏上了那条道路,便是离死神不远了。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杀千刀,相比之下,岳飞算是幸运得多了。可怜的是,当时京城里百姓们都以为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可见国家机器宣传确实能颠倒黑白),看看张岱的现场记录吧:“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不过,最后的“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恐怕不实,当时有一位佘姓广东人,是袁生前的部下,偷去了袁的头颅,偷偷地埋了,并且世代为袁守墓,直到今天,在北京59中学里,还可见到袁崇焕墓(可惜文革时遭过破坏,英雄死后三百年居然又惨遭一劫)。

  袁崇焕在临刑时曾口占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可悲的是,他的死,让他的那些“勇将”们对明朝彻底失去了信心,既然如袁崇焕那样忠心耿耿都被杀了,自己再为明朝拼命的话,恐怕也是与袁一样悲惨的下场了,于是乎,袁的旧部开始不断地投降满洲人了,最后放满洲入关的吴三桂算起来也是袁崇焕的旧部的后代,不知袁崇焕在天之灵又作何想?)

  在读《檀香刑》的时候,我却忽然想到了袁崇焕,当他遭此酷刑之时,他真正的心里话应该是什么?

  耶酥基督在十字架上对上帝说:“主啊,你为什么抛弃我?”

  袁崇焕在被千刀万剐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么一句话

  一个岳飞,一个袁崇焕,我们汉民族的两位悲剧英雄。然而,好歹岳飞死的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是被诬陷的,而袁崇焕死的时候却被民众公认为汉奸。更为悲惨的是,岳飞是被南宋皇帝平反的,而袁崇焕居然是被百余年后的清朝皇帝平反的。当年那些吃了“汉奸”袁崇焕的肉的老百姓们,那些力主要把袁崇焕处死的大臣们(根本是嫉贤妒能)在几十年以后却都心安理得地留起了辫子

  究竟谁是汉奸?

  若不是乾隆皇帝自己戳穿了他的祖宗皇太极在一百多年前所演出的一场蒋干盗书的活剧(三国演义教会了满洲人谋略,却灭汉人的江山),恐怕今天,我们的史家即便看出了那些一些蛛丝马迹,也还是要为是否为“大汉奸袁崇焕”翻案的问题争论不休,把袁崇焕和吴三桂放到一起去争论了。说到这里,恐怕袁将军的在天之灵还要感谢他的死敌们的后代了,我想,满洲人敢于公开真相,一方面可能因为时过境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敬重袁崇焕是一条汉子,即便站在袁的对手角度,也把袁看作了英雄。又是一个悲哀,在自己的同胞眼里,他是汉奸,在敌人眼里,他却是英雄,历史啊历史。为什么认为袁崇焕是英雄?因为他有着杰出的敌人,如果说袁崇焕的对手是不入流之辈,是个蹩脚的角色,那么袁崇焕只能哀叹他生错了时代。然而,袁所面对的,却是汉人社会几千年来除了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外最危险的敌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公允地说,这对父子,当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天才,从区区十三人起兵,纵横数十载,东征西讨,以劣势兵力打败了占据绝对优势的明军,到最后控制了整个关外,为满洲入关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这样高明和强悍的对手,与袁崇焕相配也算是相得益彰了,可就是这样的天才军事家,也依然没办法打败袁崇焕,当然,最后还皇太极赢了,借着崇祯皇帝之手杀死了他最危险的对手。

  在袁崇焕死后不过十几年,明就亡了,袁崇焕所热爱着的这片大地,到处奔流着鲜血。一个麻木的民族,在经过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乖乖地留起了奴隶标志——辫子。

  袁崇焕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这何尝不是他的幸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夜思袁督师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