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竹林野茶,尝百味人生

品竹林野茶,尝百味人生

人生 ,是一本书,或厚或薄,或 通俗 ,或 经典 ,抑或是无趣,书,终归是你 自己 所写,因为书中有 你的人生 。 翻开书,细 品味 ,或 跌宕起伏 ,或 平淡无奇 ,书中有泪,也有 欢笑 。 生活 ,是一杯茶。泡一杯浓茶,轻轻啜一口,微微 苦涩 盈满 口,浓浓 清香 溢满腮。 一人静坐,总不免少了些许,漫步于 山水 印,约上三五 好友 ,泡一杯 竹林 野茶,细细去品味,品出 百味人生 。 一辈子很长,也很短 而我们似乎都在 等待 中度

《品竹林野茶,尝百味人生》的相关文章列表

漫步竹林关
漫步竹林关

日期:2017-06-19 13:52:33 点击:213 好评:0

漫步竹林关 赵宏 暮秋时节,枫叶正红,车子顺着沪陕高速向东而下,出城四十公里便是竹林关。 时光静好。银花河将古镇一分为二,河南是岭南风格的古街,三纵三横的街道形成一个九宫格式的布局,一座座明清建筑坐落在街的两面。 打柴廊道是古街东边的第一条古街...

清心,一念间之九《竹林听雨》
清心,一念间之九《竹林听雨》

日期:2015-07-10 16:00:05 点击:198 好评:0

北方的雨没有清幽的竹林,只有滴答的雨声敲打着窗棂--题记 六月的窗前,雨帘遮住了我的视线,只听得雨声滴答。这时候,我躺卧在竹椅中,放松着整个身心。没什么比这更惬意了,一本书,一支曲,心事可以静静流淌。 更多时候,我更倾心于聆听雨声,或缓或急的雨...

竹林沟的美食--黏馔
竹林沟的美食--黏馔

日期:2014-12-03 16:50:03 点击:310 好评:5

竹林沟的美食--黏馔 夏收季节,我有同学从深圳回来,此行目的是要亲历感受太行山父老乡亲麦收的情景。虽然说是麦熟一晌,来的飞快,可是由于天气作梗,该收的麦子还在青黄间徘徊,若要挥镰开割还需等待数日。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里,便约同乡好友陪同学一块饮...

 山水竹林 诗酒年华
山水竹林 诗酒年华

日期:2017-04-20 07:49:01 点击:87 好评:0

山水竹林 诗酒年华 佚名 此刻,远山如黛,翠竹萧萧,几点疏淡的笔墨,描摹意味深长的人生。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晴耕雨读,观鱼听鸟,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春景最是虚实相生,看似姹紫嫣红,喧闹无比,却又繁花疏落,饮尽孤独。 儿时在乡间长大,记...

知中·竹林七贤的读后感10篇
知中·竹林七贤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1 21:45:01 点击:475 好评:0

《知中·竹林七贤》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竹林七贤》读后感(一):夜语魏晋风流 从《知中·竹林七贤》开始,读了《世...

竹林雪夜
竹林雪夜

日期:2016-02-02 16:45:04 点击:58 好评:0

先是阴了两天,傍晚开始下起了雨。在这里,冬天下雨是很正常的,竹翁早已习惯。这几年又有些新变化,七八年前竹翁开始发现这里的冬天还有雷声,轰隆隆响遍山野。持续阴沉了两天,今天气温特别低。晚饭后,竹翁围着火塘坐了一会儿,但是还是不够暖和。天色越来...

竹林仲夏梦
竹林仲夏梦

日期:2016-05-21 20:42:35 点击:457 好评:1

雨后,彩虹初霁,七色的桥从天边搭来,我趁着这清新的午后,去滨河路散步。 微风吹来,路边竹林发出飒飒的声韵,叶片上的雨水随风飞洒,飘在衬衣上,漫开来,贴在身上凉丝丝的,好不快意。一只小鸟在竹枝上“叽叽”地叫着,忽而扭头忘神地驻足。我不忍心打扰...

原创抒情诗《竹林别恋》
原创抒情诗《竹林别恋》

日期:2015-04-21 13:40:04 点击:505 好评:0

竹林别恋 作者:石扬轩 这是我们相恋的竹林, 风轻轻吹拂你的芳香, 远去了你的足迹。 竹叶翩翩, 斑驳一地的相思。 我伸出了手, 拥抱那过去, 轻吻你的影, 却又触碰了我的伤口。 灼热的夏季即将开启, 哪有永远的春天? 更丢失了久远的情人。 你的微笑洒下...

浅谈幸福人生
浅谈幸福人生

日期:2012-09-07 19:37:42 点击:2081 好评:3

人的上半生:要不犹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后悔;活在当下,把握每次的机会,因为机会稍纵即逝,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

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日期:2018-07-10 07:32:32 点击:84 好评:0

丰子恺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丰子恺翻开上海某报纸,一篇文章赫然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