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过伤的妈妈,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受过伤的妈妈,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2019-04-16 12:01:37 作者:陈燕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受过伤的妈妈,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这位朋友你好,似乎你曾经有很漫长时间困惑自己孩子为何会缺乏安全感,现在突然茅舍顿开,感到痛心疾首,原来是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影响后悔自责,来问怎么办。

  这是不少家长看了育儿科普文后的普遍反应孩子已大,不可能让时间倒转重新养育一遍,曾经的失误不可挽回,那应该怎么办呢?

  就像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问“怎么办”。直接针对性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百度一下便可搜得答案,比如敏感于孩子的情绪需求、并帮助应对,让他知道当他往外走遇到困难时,爸妈是个他可以往回走以获得理解支持港湾,另外介于13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也可以适当多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

  答案自身不重要,这位朋友提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和需求更重要,比如TA期待我以怎样的态度回应,我的回应对TA而言意味着什么等。

  更更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些答案切身实地变成可以帮助到孩子的互动——因为这样的互动,需要自发地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真实的、关怀柔情关怀和柔情,我觉得是安全感中最关键因素——即使是动物,也会倾向拥抱一个毛绒绒的而非冰冷僵硬玩具妈妈

  或许这位朋友在提问时,因过失不可挽回,内心陷入了更大的迷茫无助,我的回应就像在混沌中可以抓住的一点秩序规律,带来了确定感,从而被安抚。情绪被安抚住之后,才有更大的心理空间去长出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能力

  也可能,这位朋友内心过于自责,急于马上获得一个可以实施方法,在行动中把自己的内疚感、罪恶感消解掉。而我只是一个方法的提供者,TA拿了就走,在我们的关系中没有停留。被内疚感和罪恶驱使的行为,即使方法照搬,孩子也容易感受到某种沉重负担

  先把发问时引发的情绪张力承接住,让这位朋友返身看到自己发问时的状态才能索取答案的急切,回落到对自身的感受和探索上,然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才有了可能。

01

  接下来便是,怎样自发地流淌出,对孩子的关怀和柔情,把答案切身实地地变成可以帮助到孩子的互动呢?

  我想先借用下克莱因的理论解释下这位朋友提到的内容。因为不是心理咨询的双向过程,我的单方面解释难免会有武断成分,可能还有些抽象,还望包涵。

  克莱因认为,婴儿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死本能引起的灭绝的危险,这是最原始焦虑——迫害焦虑,投射照顾者身上,再内摄进来,这不断投射内摄的过程就像正反馈一样不断把迫害焦虑振荡、放大

  打破正反馈的重要要素是照顾者情感协调性的回应,比如敏感于孩子的生理情绪需求、给予孩子安抚性的拥抱、拍打、目光对视等,帮助孩子的自我内摄进一个较稳定好客体。这么一个好客体服务于生本能,帮助爱与恨的整合,防止过多的迫害焦虑投射到外界减少幻想中的不安全感。同时,也能较少攻击、施虐的冲动增加爱与感恩的能力。

02

  “因为我小时候经常被家人遗弃”,或许这位朋友的早年经历比较动荡内化进的好客体若即若离不够稳定,在遇到挫折困境时,容易激发和分裂出嫉羡的感觉攻击性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即感到另一个人占有享受着某种可欲望东西——嫉羡的冲动在于抢走它或是摧毁它。

  潜意识里的嫉羡暗涌,流淌在经历了动荡岁月中国人的血液里,影响着他们如何对待生存环境比自己优越下一代。“因为我小时候经常被家人遗弃,长大后我常威胁孩子,他一哭就不要他”,我想这位朋友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现在回想起来,心疼不已”。既然不是有意而为之,那便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这么做了。

  孩子哭的时候,其实是给予他安全感的一个时机但自己也不曾得到过这样的安全感,激发出嫉羡,未经整合的那部分自我分裂成一个富有攻击性的施虐者,把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可能性破坏掉,但同时未经整合的迫害焦虑也让自己因这样的行为而感到内疚、罪恶。或许这些内疚、罪恶的感觉一直被自己压抑掉了,在看到伍老师的那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时,呼之欲出,感到“心疼不已”。

03

  有时,我们可以主动地内化一个好客体,提高营造安全感的能力。

  不知这位朋友是否有过被他人善待的经历。比如在某个时刻,我们会回想起某个温情的瞬间,或许是某个夏日,自己放学回家缠着正在做饭的妈妈,妈妈微笑地递给自己一个洗过了的西红柿;也或许是不怎么言语爸爸,在自己脚踝扭伤时背起自己走上长长的楼梯;也或许是某个老师曾经给予了自己鼓励眼神把这些温情的瞬间安放在内心的某个角落,时时去重温,主动去内化,让它成为我们自己心中的安全基地、稳定的好客体。

  们自己的内心状态稳定了之后,分裂出去的攻击性少了,才会更好地回应哭闹着的孩子的需求。稳定的好客体是内心的一个泵,可以流淌出对自己和孩子的柔情与关怀,切身实地地帮助孩子提高安全感。或许这个泵时灵时不灵,有时还会被压倒性的情绪所覆盖,但有过几次成功就有几分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的人格不是被因果论所线性决定着,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给人生带来改变希望

  稳定的好客体也能帮助我们承接住内心的内疚感。即使做得再好的爸妈也难免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安全感,我们的成长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创伤的过程。一定程度脆弱和不安全感,也会让我们主动向他人求助、寻求链接这位朋友的留言,也是在尝试建立链接,而链接本身就是在寻求整合和希望。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能够走进一段咨访关系,或许对TA和孩子更有帮助。

  希望有一天,在孩子哭闹时,这位朋友能够待在给予孩子柔情和关怀的感觉里,享受它,因为这涵容与链接的感觉,挺美好的,安全而温馨,它本身就是生命给予的馈赠

作者:陈燕✚●○

  曾奇峰心理工作咨询师

  擅长心理动力取向。个人成长、情绪调节、自我价值感低、空虚意义感、成人个体在关系中的困惑(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面询(上海)或网络视频咨询。

  推 荐 阅 读

  投稿

  猛 戳

  预约咨询,请扫码一个好客体是服务于生本能,帮助爱与恨的整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