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未必说“三分”
作者:黄小平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出自《增广贤文》中的话,一直被我们捧为金科玉律,作为我们说话的标尺和准绳。
说话未必说“三分”。说话的要义,不在说话的数量和多少,而在说话的质量和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别人的心坎上,“三分”也不要,一句就够了。一句就可感人肺腑,暖人心窝。否则,话说得再多,也是废话。
说话要看“人”。 孔子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就是说,说话要看“人”,要看对象,逢人便说,哪怕是话说“三分”,也是失言。 “对牛弹琴”,讽刺的就是那些说话不看对象的人。看“人”说话,鬼谷子在《权篇》中早有妙语:“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说话要看“时”。《论语•季氏》有这样一句话:“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说,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说话要适时,要遵循“时令”,时令不对,话说得再好,也会让人生厌和反感。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说话不在多少,不在是“三分”还是几分,主要在于适时适当,所谓“言而当,智也;默而当,亦智也”。(感动的句子 www.wenzhangba.com)
说话要看“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要看地点和场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有一天忙完公事回家,见房门紧闭,便敲起门来。 屋内的丈夫阿尔伯特问是“谁” ,女王说“我是女王”,可未见门打开。女王再敲,丈夫阿尔伯特再问是“谁”, 这时女王改口说 “我是你的妻子”,很快,门就为她打开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不是你是否说了“三分”,而是你是否分清了场合。只有分清场合,你说的话才能为你打开爱之门、幸运之门和成功之门。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是因为没有说“三分话”,而是因为不会说话,不会看人、看时间、看场合说话。关于如何说话,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早有精辟见解:急事慢慢说;大事想清楚了再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不要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怎么想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说话,不是“三分”地去说,而是科学地去说。(《黄小平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