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鞭炮声中话旧事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鞭炮声中话旧事儿

2017-02-06 作者:凭栏小语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鞭炮声中话旧事儿

  大年初十了,窗外还或远或近,时断时续的传来鞭炮声。这个春节我家任没有买任何鞭炮。一方面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是孩子大了,渐渐地对鞭炮也没有那么大兴趣了。其实,更主要的是自己对过年看得越来越淡了。

  记得小时候,什么时候放鞭炮,什么时候煮饺子,那都不是简单的放鞭炮、煮饺子,是非常严肃,非常有仪式化的,甚至是带有某些宗教意味,需要带着虔诚去完成每一个步骤。

  大年三十的中午饭,是我们的年夜饭,要做许多个菜:蒸肉、酥白果、灌肠、猪肚、肥肠……几乎所有好吃的都要在年夜饭来做、来吃。当然,鱼是一定要有的,意味着“年年有余”。以前,奶奶还健在的时候,过年都要回到爷爷奶奶家,年夜饭一大家子人一起吃。爷爷生在大家族,本身也爱吃会吃,又当过厨师,所以他会做许多传统东北菜。可惜,自己现在都不记得几个菜了。只记得每次都做一大桌子的菜。

  在正式吃年夜饭前,“上贡”的仪式一定是不能少的。爸妈会在财神的方位贴上财神爷,供上大猪头、糖果、点心等。还要给猪头打扮一番,一定要在猪鼻子里插上嫩绿的大葱。或许这样能更加能够通灵?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看起来猪头的确是漂亮了许多。“贡品”摆好后,爸妈会在财神爷前三拜九叩,默默许愿,希望财神爷能够保佑完成。

  即使是再节俭的人家,年三十晚上也是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的。屋子里里外外都要弄得亮堂堂、喜气洋洋的。若是当年的收成好、喜事多,那么春节的时候,尤其要多买鞭炮,多放鞭炮。记得那时候,年三十,到晚上十点,妈妈在屋子里煮饺子;爸爸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们去屋外放鞭炮,这个仪式叫“接神”。把鞭铺好,把炮竖好,点一根烟,或者拿一个燃好的香作为火源,怯生生的走近鞭、炮的导火索,点燃,然后迅速离开鞭炮的爆炸范围,捂上耳朵,甚至是躲到屋子里去看。(关于爱情的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等我们“接神”完毕,妈妈煮的饺子也可以出锅了,帮妈妈把一盘一盘的饺子端上桌。这时,我们要给爸妈拜年,非常正式,爸妈也会给我们压岁钱。记得压岁钱从2元起,逐年增加,直到出嫁,年三十在婆婆家过年,爸妈才不再给压岁钱了。三十晚上吃饺子,是断不能吃大蒜的,因为蒜同“算”同音,吃蒜有“算账”的嫌疑,三十晚上各种帐都不能算了。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初一的早晨仍旧要吃饺子。这一天要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服。那时候的新衣服多是妈妈亲手做的,每到近年关,妈妈和缝纫机就要忙上一段时间,起早贪黑,买布料、裁剪、缝纫……流行什么式样,妈妈就给我们做什么式样。记得妈妈给我们做过藏蓝色的确良学生服,一年四季除了夏天,其它季节都能穿,我们穿了好几年。初一,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有时候妈妈会给我们在眉心点一个红点,或者涂些腮红,扎好利落的辫子,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去给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亲戚长辈们拜年。我们这些孩子有如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燕子,又仿佛是一只只漂亮的小蝴蝶。去各个亲戚家拜完年后,被哪家亲戚留下来唠嗑、吃好东西的时候,爸妈稍晚些时候也拜年到这里了。于是一起说呀、唠呀,最后被爸妈领着一起回家。

  工作之后来到城市里,过年再没有了走东家,串西家的拜年了,有的仅仅是初一婆家人聚一聚,初二回娘家聚一聚。过年不一定穿新衣,吃饺子也不一定在过年。

  一切的一切多了许多的随性,却似乎少了许多的仪式感、神圣感,少了那种默默的期待、那种欣喜一点一点绽放的感觉

  这是要感谢极大物质丰富的社会呢,还是要感谢自己不再驿动的一颗心呢?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鞭炮声中话旧事儿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