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舌尖上的中国Ⅲ》暖胃来袭,2018新年好吃不长胖!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舌尖上的中国Ⅲ》暖胃来袭,2018新年好吃不长胖!

2018-01-24 09:00:35 作者:礼节君 阅读:载入中…

《舌尖上的中国Ⅲ》暖胃来袭,2018新年好吃不长胖!

  美食暖胃、暖心、暖灵魂

  ——

  在吃货眼中,中国地图是一只孜然烤鸡,一只全身被美食填满了的“美味中国鸡”:广东肠粉、湖南腊肉、四川麻辣、重庆火锅、西安凉粉、北京烤鸭、新疆酸奶、江苏煨鸡……地图的每一个省、每一寸土地都香脆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2012年,世界不仅没有像寓言说的那样毁于海啸地震,作为中国的吃货,还过得幸福又过瘾。这年,一部豆瓣评分9.3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悄然降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胃和灵魂;这年,《舌尖》被全民热捧,市井街巷,凡言吃者,必提及《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一诞生就成了中国最成功的美食纪录片。可口的画面温馨故事创造了许多共同记忆。如一家人围在电视面前,看美食制作飘香出屏幕,听浑厚的男低音(李立宏老师)讲解每一道菜食材的来源做法。看过《舌尖》的人,对里面的美食也跃跃欲试,尝试亲自动手。

  “不看就不会流口水

  消息!《舌尖上的中国Ⅲ》春节播出

  ——

  第一季大热,创造现象级美食文化事件后,“舌尖”团队趁热打铁,又用时一年,在2014年推出《舌尖Ⅱ》。这一季豆瓣8.4分,评分稍逊于前者。一些观众对第二季的讲述方式和潜在价值观的传递也颇有微辞,为此,《舌尖Ⅱ》还在第二季第三集后做出过调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民议论的话题,可见其影响之大。

  今年,《舌尖Ⅲ》定于春节时期播出,听说还换了导演,换了解说员(预告片的声音出自歌手老狼)。消息一出,观众就炸开锅了,“舌尖”导演经常换,并不意外;但一开嗓就令人产生饥饿感的解说员也换了,要我接受这事实,臣妾做不到啊!

  《舌尖Ⅲ》还是原汁原味的吗?观众既期望又忧心。可喜的是,又可以边看屏幕边下饭;忧心的是,若是找不回首次看“舌尖”的那种感动,会多遗憾?无论如何,谜底在春节揭晓,小伙伴们对新年的期待是不是又浓烈了几分?

  丰收年

  人与食物美好关系

  ——

  据称《舌尖Ⅲ》共8集,每集50分钟,第三季的视角和野心都变得更大,将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美食,探究中国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在《舌尖Ⅲ》先导片中,我们依旧能看到能看锅炉灶台的烟雾缭绕,诗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没错,是久违了的烟火味!

  又一次,我们将透过高清屏幕,看到各个地域的特色美食和独特饮食文化,进一步了解饮食的源远流长。又是万家灯火,又是珍馐美味,来挑逗味蕾,为这个冬日营造熟悉的暖意。

  民以食为天。《舌尖》告示我们要在一日三餐中投入情感,把每一顿饭都吃得仪式感十足,藉由舌尖去感受美食带给我们的满足,由胃到心,由心直抵记忆,重温家庭和乡愁,唤醒曾经的美好,人和食物的温情故事。

  无腊不成年

  屏幕上3分钟,制作上10年功

  ——

  从《舌尖Ⅰ》到《舌尖Ⅱ》,纪录片以美食为窗口,吃遍中国,吃透中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美食承载着一种观念,一个家庭维系一种生活态度人们收获、保存、烹饪、制作美食,味蕾的记忆在一步步精心烹制中渐渐浮现。

  别看纪录片里,一个美食故事只有几分钟,背后的投入可不少。拿第一季来说,仅摄影就用了13个月(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美食),团队辗转全国70多个摄影地,动员8个导演,15个摄影师,3个剪辑师。

  纪录片的名字也斟酌了许久,起先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又叫“舌尖上的旅行”,最后讨论定为《舌尖上的中国》。后来,许多纪录片都套用这个模式“《什么什么中国》”。

  “举个栗子”

  吃出记忆中的味道、 吃出乡愁和感动

  ——

  团队的前期准备也很充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中国地域那么广,食物种类那么多,每一集的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拍摄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最能体现人与食物与家庭与自然关系的特色食物。

  为此,“舌尖”团队大撒网,网罗和烹饪相关的素材:腊肉、肉夹馍、秘制红烧肉、松茸乌鸡汤、红烧排骨粽子……找到后素材后,为了汇总,又撕下来,全夹在活页里。所以开始摄制时,用省份命名的夹子就有20多个。

  选材大众化,叙述情感化,如此一来,打动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同民族、不能人群、不同年龄的人对食物的感情是共通的;无论东西南北、国内还是海外,最美的味道都出家庭。《舌尖》里的美食能让人吃出记忆的味道,吃出乡愁,吃出感动。

  自带景深效果的美食

  碎片化 X 故事化 X 感情化

  ——

  垂涎于美人,会被说成好色;垂涎于美食,则能心广体胖。但是“舌尖”的这种吃是隔靴挠痒越挠越痒,空对着视频流口水,肚子还是骨碌骨碌闹腾。因而这种吃也不会发胖,但给人感觉确实眼睛的满足、胃的满足、内心的满足!

  有人说《舌尖》是一部吃货圣经。能获得如此殊荣,自然是离不开它在拍摄时运用的许多技巧。纪录片采用碎片化的剪辑,将天南地北的真实故事嫁接、组合,满足现代人快速获得知识精神诉求。

  其次,“舌尖”的主角虽是美食,但人物在其中也发挥巨大作用,也不仅是“吃”那么简单,更在精致镜头里呈现出获取食物的创新方式、生活艰辛代代相传智慧等,使“吃”也带上温度

  最后,“舌尖”的角度很大众,关注的不是烹饪大师或美食专家,而是普普通通的劳作者,如手工挖藕人、挖笋人、糕点姑娘或馍馍老汉,都是如你我一样平凡的人。正因如此,《舌尖》才接地气,有活力,不空洞,自然而然具备了强大的感召力。

  小火煨土豆,凉风做腊肉

  美食纪录片? or 爱国教育片?

  ——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应时而变的东方智慧从自然中撷取食材,烹制出花样百出的美食,更有家人的浓情蜜意蒸煮入味。自然中一年四季的食材在朴实的人手中变幻出无数种可能,端上餐桌的美食热气腾腾,为滋养一代代人不遗余力

  取材于自然,用心意烹制,一箪食一瓢饮,都有滋味。三餐里,有酸有甜,有咸有辣,这是人间的烟火味,也是天人合一、精诚所至的自然馈赠。《舌尖》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视角切入,提醒人们用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体会生活。

  看着带泥的竹笋被挖出,坚实的火腿被腌制,还有渔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揭开的蒸笼水汽漫散……《舌尖》里,每一道菜,每一个鲜活的故事背后,都满溢着朴实无华又暖人心胃的气息

  《舌尖》里,那些辛勤的劳动,灿然的微笑,对食物沉迷的眼神都真实可亲。这里边,既有制作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既有餐桌美食,也有动人肺腑的亲情潜移默化中,“舌尖”记录美食,也传承文化,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命题。

  感受方寸之间厨房力量,见证烟熏火燎食材的神奇,随着一碗碗美食端上餐桌,聆听一个个故事的悄声诉说。随着胃里的馋虫倒腾,内心的自豪也感油然而生。所以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像是美食纪录片,更像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

  ·今日互动话题·

  《舌尖Ⅲ》将于今年春节时期播出,胃,你准备好了吗?

  ---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微博,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

  暂不支持转载,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