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悬崖边的名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悬崖边的名士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悬崖边的名士的读后感10篇

  《悬崖边的名士》是一本由大生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一):[张一书评]那令人神往的“魏晋风流

[张一书评]那令人神往的“魏晋风流” 大生《悬崖边的名士》 从《诗经密码》到《悬崖边的名士》,大生以诗经韵律释先秦史,以名士风流释魏晋史,让人耳目一新,读来兴趣盎然,在欣赏古代文学艺术的同时,轻松愉快的了解那段精彩历史。 问曰:如果回到古代,你愿去哪个朝代? 答曰:魏晋。 再问:缘何? 答曰:风流。 那什么叫“魏晋风流”呢?读完本书,个人觉得可以这么总结,魏晋乱世儒学衰微而玄学兴起,精神上臻于玄远之境的士人气质这种气质让人破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身本来面目。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谢安、王羲之、陶渊明…这些耳熟能详的称呼和名字,曾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神往。读这本书,让我跟随时间的脚步,从建安、竹林、中朝、东渡一直到晋末代,回顾一下魏晋风流与政治历史。 建安风流。这时应该还算不上风流吧。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王桀,孔融…此时的建安文学,成长于汉末乱世,三分魏蜀吴的年代,其内容脱离不了对人民疾苦的悲悯,更有建功立业热情壮志。曹操虽被千年唾骂,那只是虚构而已,他的才智功业个人极爱,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可谓千古传诵。王桀的《七哀诗》战乱情景,人民的苦难,“边城使人悲,昔吴亲更之”。曹植七步成诗老少皆知,然而他的《七哀》、《白马》、《名都》、《洛神》也都是我们神往之名作! 竹林风流。何晏、王弼为先导,嵇康、阮籍为代表。何晏王弼是玄学先导,探讨宇宙与人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他们到达玄学的无我之境,但是生活、行动上却没有归于自然。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言行成为竹林风流的标志。“越名教而任自然”,从儒家名教中解放,过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但是彼时儒家禁锢尚盛,政治气候严酷,所以他们表现的最多的是“佯狂”,嵇康向秀树下锻铁,阮籍醉眠酒垆,刘伶屋内裸体饮酒,与山巨源绝交书,广陵绝响,伤哉潜龙……他们想要实现自己,做真实自己,然而世事如棋,他们难以做到,只能以“佯狂”区分于世俗。 中朝风流。玄学有郭象,名士则裴楷王衍。调和名教和自然,这是郭象。彼时有石崇王恺斗富,标榜自然为名而追求物欲淫逸放荡,实为“假风流”。郭象“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泯然物我差别,其极致就是玄学的“玄冥”。裴楷“擅清通”,王衍“妙玄言”,他们博览群书,精于义理,他们身居高位,所以能统一名教与自然。 东渡风流。此时最爱谢安王羲之王献之。彼时的社会、政治有了极大变化,政权东迁,北方强敌虎视眈眈。这个时候的风流,已经不是愤世嫉俗,披发佯狂,名士们政治上更关注如何应付得当,如何在政治和生活上进退自如,也就是“政治上随时准备退隐,生活上随时准备出仕”。谢安之风流,居庙堂之高有才而不恋名位,处江湖之远有远志而清谈高世。王羲之坦腹东床,拜上将军,而终归兰亭。兰亭之后,山水诗真正的开始了,玄理越来越淡,景色越来越美。他们的风流,在于进退自如,有雅量,能脱俗。 晋末风流。提到晋末,毫无疑问陶渊明是最风流的风流,然而这一阶段也不能忘记三绝顾恺之。他们的风流是另外一种风流——忘情,虽曾从政但不得志,他们忘记俗与不俗也遗忘了世情。虽如是评价,但也有顾恺之痛悼恒温之哭,陶渊明三次出仕之求……然而毕竟“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彻底归于田园。他的作品,无论诗文赋,最常提到的“化”、“松”、“菊”、“鸟”…正是陶渊明风流的颖悟、旷达和率真。 说起“魏晋风流”,当然要说说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然而一般人的直觉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其实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魏晋风流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经楚辞不用多说,诸子百家更是包罗万象,然而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就是——魏晋风流! 俗话说“乱世出英才”,而魏晋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极为混乱的时代,汉末动乱,三分魏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大生也以《双城记》“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为《悬崖边的名士》开篇“魏晋,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当时的众多名士,更大部分是逃离政坛风云,比如言行乖张之孔融,放荡不羁之阮籍,恣肆癫狂之刘伶,寄情田园之陶渊明……大生以《悬崖》为题,而“悬崖”恰到好处的表达名士们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和艰难处境,毕竟想逃离政治的折磨绝非轻而易举,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 魏晋风流,我最爱陶渊明,虽然在大生的书中,陶渊明仅仅占到极小的篇幅,而且也未做过多评价,或许,大生老师认为关于陶渊明的书太多了吧…原以为陶渊明自身本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骨子里的品质,内在的风流,深入了解后方知片面见解而已。陶渊明一生五度入仕,有人生追求,亦有因贫困无法孝养的无奈。 我最爱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世人熟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实整个《饮酒》系列道出了陶氏的心路历程。从他的人生困惑彷徨以及究竟该如何追求,到发现追求的真“道”,他也经历了很多,很多!达到“心远地自偏”之后,又借饮酒之名义抒发了自己的心愿,对世道的看法,他人的忠告等等。“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二十首《饮酒》诗,陶渊明深具苦心,绝不是“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从自己内心从入仕到隐居的心路,以及自我反省,拒绝召唤,做出了一系列的解释,“诗言志”,若是明明白白写出来,必会招来灾祸!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魏晋乱世,有才华有名气的人很少能保全名节又能保全生命的,陶渊明做《饮酒》诗也算是最大程度的抒发情愫保护自己,也算是在政治和风流中找到了一个平衡而已。 …… 我们如今谈及“魏晋风流”,总是如此的向往,神往他们独立的思想和风流的气质,我们记住了广陵绝散,曲水流觞,玄学清谈,饮酒长啸,寄情田园……,但却忘记了风流背后那段黑暗的政治,凄惨的历史。而今很多人向往“魏晋风流”,沉迷于所谓“国学传统”,还是所谓荣格“中年期心理危机”的外在体现。其根源何在?还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物质生活和享受相对富足之后,内心深处信仰缺失、失去追求的空虚。真正意义上魏晋风流、国学传统到底是什么,他们也能知之甚少。 对于我们自称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我们追求“魏晋风流”,绝不仅仅是那种俊逸潇洒的仪容、绚烂风流的举止。我们更应该看到“风流”背后最好或者最坏的历史,以及作为“风流”基石的玄学思想和人生义理。历史的车轮尽管是向前的,而真正的“魏晋风流”,我们尽管追求,但是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企及,理想而已,表象罢了!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二):真名士自风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三):一襟风月忘寒霜

——读《悬崖边的名士》

文/塞北1573

纵观历史,提到一个时代时,我们多以一个国家的角度来首先定义和直观反应,聚焦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或者文化: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秦风烈烈,天下一统;大汉帝国,礼仪之邦;大唐盛世,四方来朝;文盛武衰,宋朝艺术;资本经济,明朝商业……唯有魏晋,被后人以一个与统治无关的,一个以时代的气质来纪念:风流魏晋。“风流”一词,涵盖了上层统治者和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事件,在泱泱华夏的文明史中,不可谓不别致出彩。

作者大生以《双城记》的经典格式为《悬崖边的名士》开篇:

魏晋,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是最虚伪的时代,也是最真诚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这句话也贯穿了整本书。时间跨度从207年,曹操平定北方,诸葛亮出山那一年,到427年陶渊明溘然长逝结束,作者以一种通俗的视角打开了魏晋历史。

政权更迭的乱世与精彩绝伦的玄学

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到“苍生殄灭,百不遗一”的这段历史,是鲜血烽火的峥嵘史,也是黎民百姓的受难史。曹操刚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假面下走完了辉煌的一生,儿子曹丕就在同一年冬天终结了东汉的历史,继而高平陵事变,夏侯玄被杀,司马氏建晋, 到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以及最后在经历了淝水之战,在世家大族平衡下存在的东晋,每一次政权的交替都伴随着流血与动荡。

这其中不可避免的符合了时逢乱世总会引起新的哲学思考和思想萌芽的社会规律。先有“建安七子”掀起的诗歌高潮,后有魏晋玄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富哲学意味的一页”。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玄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政治的黑暗和动荡,人们感受到生死的无常,引起对生命的思考,独立的人格觉醒,经学衰落,开始探究本体问题,尊崇老庄之道,加上政治上“品评人才的困境”,于是围绕对世界本源的探索,本性和规矩的清谈,言意之辩等五大命题,产生了不同阵营,以及众多玄学名士,玄学大兴。

真名士的风骨与假名士的肤浅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众多人物中,能够在历史留名并被后代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一生必定有十分瑰丽的一笔。如秦皇汉武,如李杜柳苏,如专要聂荆,再如嵇康。竹林名士有七子,但嵇康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可以超越其他所有人的总和。在我们还从课本中认识历史的时候,在我们尚数不全“竹林七贤”的时候,甚至在从未听过《广陵散》的时候,他的退场,便连同他的名字他的经历刻在了我们心里。这是真正的名士,生与死都潇洒桀骜,真诚宽阔。

但事物是相对的,有真名士就有假名士,有风骨,也有敷衍。玄学大兴,魏晋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其中,但其最初“品评人才”的产生条件,它就不可能完全脱离开政治,于是先有钟会忿恨难平,司马师挟怨报复,后有傅咸讥讽寒士,潘安谄媚逢迎也不奇怪。竹林解体后的西晋,如裸体饮酒的所谓“西晋八达”,庾子崇之流也不占少数。徒具形式,流于表面。作者总结“潇洒的背后,是需要有思想做支撑。缺乏深入思想和独立人格,西晋玄风就变得徒具形式,苍白肤浅了”

作者在叙述中加入很多细节补充,如典故,成语来源,人物关系线的前后梳理等,对于不够清晰历史的读者来说很实用。对比黄仁宇老师的《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在学术与通俗间开辟了新思路,本书中的补充和总结部分对于通俗文学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一步悬崖与一个时代

不要忽视那个时代的黑暗,所谓言论自由,只是一种政治服务下的工具。所以书名用“悬崖边”的名士点出“名士风流的背后的沉痛和战栗”,人们逃避现实,寄托虚妄,作者用“换个形式与现实媾和”来形容名士的处境。所以嵇康身死,阮籍装醉,无数名士沦为政治牺牲品,陶渊明一生不得志。

但在黑暗和罪恶下,我们记住的是一个弹琴和啸,流觞曲水,醉酒清谈,书法艺术大成的时代,以至于让后人想起魏晋时,会首先想起他们,其次再提及历史。在物质思想都已经足够充裕的现代,现实成为首要追求的时候,那个风流的时代愈发令人向往,那些名士们在寒霜下的潇洒也更显难得。

2017.5.7

晴天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四):掩卷叹风流——读大生新著《悬崖边的名士》

文 / 马玉琛

大约2013年岁末,大生(那时候叫刘蟾)赠予一册《诗经密码》,是他的新著。随手翻开前言,一段文字便跳动在眼前:“极少有人意识到,《诗经》中的许多诗作,其实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韵文记录,它们在文字不成熟,书写载体不发达的时期,肩负着‘史书’的功能。”心道:这个大生,是很有野心的,要在‘极少有人意识到’的地方着手了。于是怀着对极少有人意识到的好奇,展卷阅读没成想,竟然读得兴趣盎然,而且顿觉耳目一新。

大生在以诗复活历史。

以史释诗,诗史互映,两相呼应,生出许多凡人未道之妙解。

三年后的今日,大生又有新作惠余,名曰《悬崖边的名士》。窗前灯下,就酒佐茶,欣然品味。

《诗经密码》写春秋战国,《悬崖边的名士》则跳到魏晋。两颗明珠,一线串之。

大生继续拓展前法,将诗、小说新语、正史、野编相互勾连印证,拾遗补缺,形象描绘,还原和复活历史的生动风貌。或者驱使历史人物从历史的深暗处向我们迎面走来,或者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当时,与那些名人雅士们同呼吸共命运。

大生有一特殊功能,就是能与古人通心曲,因而能在典型历史环境中复现典型历史人物的具体生存状况,并传达他们特殊的内心感受。例如阮籍,在司马氏集团政治高压下不得不出来做官,又整日喝得醉醺醺不理政事,私下里还写下许多咏怀诗。其中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忧思什么了,缘何伤心?读完此书,便了然有解。再譬如写相国司马昭掌控下的傀儡皇帝曹髦。钩沉史事,说河南各地在井中发现黄龙,地方官员纷纷上表奏为吉祥瑞兆,而曹髦则联想到自身的可怜处境,写了一首《潜龙》诗,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处境和无奈心情描绘得形象毕肖。这便是历史的细节,是活历史的再度演出。曹髦于忍无可忍中对近身侍臣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演变得如此明了,小皇帝已经无力左右了。又譬如写嵇康和钟会,形肖神传。二人皆身为名士,但君子小人立见。小人的小心眼,断送了一位旷世奇才的性命。嵇康临刑,洒然弹《广陵散》,并向山涛托孤。大生妙解此曲,曲本刺韩,更名广陵散,隐藏深意。广陵,即扬州。寿春乃属其辖。而正是在寿春,先后爆发了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对司马氏专权的反抗。嵇康刑前弹奏此曲,用意不可谓不深。司马氏有刀,嵇康有琴。刀过时则朽,而广陵散万世不灭。大生巧驳鲁迅评嵇康一段,在情在理,切中要害。一颗为父之心,读来不觉泪下,人情世故,哪有泪水感人啊?

描绘、展示和赞颂嵇康们的知识分子坚贞的品格,是本书的重要题旨。什么是名士?名士是何出身?有何学识?有何性情?有何见识判断?行为准则如何?做人原则又如何?嵇康们给出了答案。蔑视强权,反抗世俗,独立自由,成了后世知识人神往而难以身体力行的标杆。

阅读此书,还给我两点启示:一是由竹林七贤的谈玄论道,由激烈争辩而相互砥砺,联想到古希腊时奴隶劳动,贵族在台下思考,在台上辩论,思想和艺术由交锋而出。二是在政治高压下如何进行艺术表达。心中块垒要吐!不吐不快,而且还要吐到地方,并且让对方闻到其中的味道,又挑不出毛病;有话要说而且说了,挖苦了,讽刺了,你还捏不住把柄——这才是政治高压下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艺术风格:看似“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归趣难求”,实则寄旨遥深,景中有景。简单的说,就是含蓄。而艺术偏偏贵含蓄,忌直白。宁可含蓄到晦涩,也不可直白暴露。后来的俄罗斯文学、前苏联文学、捷克文学、、、、、、皆是这样。政治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作家、诗人,都有相似的经历,也都形成了大致相似的艺术表现思路。还别说,俄罗斯、前苏联、捷克的作家和诗人们,其风骨倒是和魏晋的名士们有些相像呢。反观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唯有掩卷叹风流!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它不是一本纯文学的书,也不是一本纯史学的书,而是二者的结合,形成一个变体。很有点《史记》的味道。有人物、有故事、有感情、有理趣、有赞颂、有幽默,总之,这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写出的活历史,真正值得一读。

马玉琛:陕西人,著名作家,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教授。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于《十月》、《萌芽》、《延河》、《美文》、《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论文百余篇。著有长篇小说《风来水来》、《金石记》。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五):自古名士皆风流

提及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我们往往第一想到的便是唐代的诗,宋代的词,还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可是还有一段历史时期却被大多数的人所遗忘,这段时期可是能被称为是中国文化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中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两段时期我是怎么也理不清楚的。一段是五代十国时期,那时的皇帝轮流做,王朝更替比走马灯转的还快。另一段时期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的情况比五代十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各方势力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让这段历史也如一锅粥一般闹哄哄。但是也正是这段闹腾的历史,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到了特殊的影响。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家的兴盛,传统的儒家在些新文化的冲击之下居然没有衰落,反而也有较大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段令人费解而又着迷的历史时期。

魏晋中的“魏”源于三国时期的曹魏,虽然我们对曹操的传统认知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应该并非小说中所讲述的那般是个奸邪小人,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且曹操重道德名节,体恤重用名士,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魏晋时代的思想体系,从而催生了中华文明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魏晋名士。

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一大批文学、书法、绘画作品纷纷涌出。诸如曹植的《洛神赋》,嵇康的《广陵散》,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传世文集……这些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书法书画皆是由这些魏晋时期的名士创作而出,其成就几乎让后人无法逾越。

用“风流”二字来形容魏晋时期的名士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言行乖张的孔融,放荡不羁的阮籍,恣肆癫狂的刘伶,向往田园山水的陶渊明。这些名士风流狂放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时政的不满与内心的无奈。

大生用《悬崖边的名士》来命名他所著的这本关于魏晋名士生平的书籍,而“悬崖”恰到好处的表达名士们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和艰难处境。

当时的著名名士的结果大凡有三种。要么通过“异见”谋取名望后,妥协被招安,要么执拗到底最终被权利迫害,或者不涉是非、缄口不言。

如此看来,所为名士皆风流,背后却是如履薄冰、步步维艰啊!

作者用其生动幽默的语言所写的这本书,通过为我们讲述了魏晋名士的种种故事,使读者去了解那段别样的魏晋历史。回望历史,感悟当下,你会有诸多收获。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六):有一种风骨,名魏晋

特别的历史时期造就特别的文化现象,乱世的魏晋是秦汉一统后的又一乱世,特定的政治制度使得世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等级社会森严,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称。所有的名门之后,也并非都一味追求仕途,甚至有一些名士,有愤世嫉俗之感,不屑与官场诸人同流合污。政治的不清明反而使得时代敲出了文化的最强音,无数名士应运而生。
作者大生的《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讲述了魏晋历史背景下那些铭记于史册的魏晋名士,其风骨和事迹,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仍能令后人动容不已。
魏以“外儒内法”为治国方略,国主曹操本就文学素养很高,但其实某种程度上,文学素养是与政治能力无关的,有魏一朝真正推动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在于对一些文人或者文学作品的推崇。
文学世界从来就是社会的反射,有出世也有入世,魏晋的玄学理论自成一派,首推何晏、王弼,其中一些理论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在并不华丽的文藻下,是作者纯粹的理想。王羲之和陶渊明是魏晋名士其中翘楚,这时魏晋也走到了末期,战乱让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国将不国,名士们纷纷逃离到文学世界的乌托邦。
魏晋两百年,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人和事数量很多,其中有很多故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本书的书名“悬崖边的名士”就很有玄学意趣,短暂的贵族时代,世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地位给了众多名士很高的社会威望,同时,他们也命如草芥和浮萍,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灭门也就在一夕之间。
魏晋名士好清谈,好宴饮,好古籍,更喜欢寻找现实之外的精神自由,他们大多不懂政治蔑视强权,却也无法逃离时代的潮流,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统治手段中的一枚棋子。
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是跳不过的话题,嵇康和阮籍更是把愤世嫉俗发挥到尽致淋漓,嵇康一曲《广陵散》,唱响千古。阮籍醉死当涂,给世间留下一个决然而去的背影。
余秋雨说“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魏晋名士之所以为为人称道,不仅局限于才学,而是其真性情。纵使千年之后,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寂寥的背影和恣意的畅快。因为,我们深知,纵使时代变迁,他们的高度,后人未必能够企及。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七):名士风流背后的时代动荡

BY九如花生
提到魏晋名士,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以阮籍、嵇康、山涛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七步作诗的曹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我们很是羡慕、钦佩魏晋名士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那是一个有着繁荣文化、思想进步的时代,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那还是一个有着政治高压、动荡变革的时代。
80后作家大生通过《悬崖边的名士》给我们描述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结束这段不到三百年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建安年间、曹魏、西晋和东晋政权的种种冲突与更迭,也展现了诸多名士的选择和命运。
作者语言通俗流畅,叙事的同时亦融入自己的见解,不忘引用《三国志》、《世说新语》和《晋书》等史料。而陈寅恪的社会动荡时期存在两类知识分子的理论分析、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中对 “吃药”“饮酒”和魏晋礼教的看法、王小波的一段“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的论述等内容,也被作者拿来合理“利用”,阐明态度与观点。此外,书中在着重讲解重大历史事件之余,穿插了诸如“卿卿我我”、“窃玉偷香”、“掷果盈车”、“闻鸡起舞”、“东床快婿”等不少小典故、小趣闻,对多角度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个人的经历、品性有一定的帮助。
在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之后,魏晋玄学开始发展、兴盛起来,大家谈论起自然与名教、才与性的关系。何晏、王弼作为奠基者将“清谈”和玄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正始之音的创新精神和他们的气量态度影响了无数后代知识分子,这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大进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猖狂,对虚伪道德礼教的厌恶正是因为他坚持老庄学说,也深入儒家思想的核心,真挚的性情、勇为的气魄、逍遥的追求,后人深深感受到他带有温度的人性光辉!而嵇康的慷慨激烈、傲然潇洒和着《广陵散》的绝响亦成为反抗集权暴力、争取自由独立的经典象征,达到了无数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高度!对比而看,当时和后世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俯身跪地,抬不起头!
名士的风流与高贵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人们开始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学会反思和深入思辨,虽然“清谈”更多是形而上的哲学探究、较少聊现实政治,甚至后来一度被打压,但实则也反映出名士们对朝廷社稷和百姓生活的真切关心。在因反复动乱而式微后,玄谈之风从东晋的王导、殷浩这里又开始绵延盛行,可视作当初何晏、王弼正始之音的传承,令人欣慰。
除了令人敬仰的高贵名士,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识时务”,附庸权贵,左右逢源,出谋划策,入世而求生存。尔虞我诈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虽有短暂的和平一统,但成王败寇的道理几乎不爽,统治者尚且互相倾轧,有死伤流放,作为臣子下士,能经阴谋战乱而活下的,实属不易,遑论得善终者更在少数啊。
时代的束缚孕育了时代的反抗与救赎,只是过程总会太残酷、太艰熬。动荡时局、政治高压孕育了魏晋名士难能可贵的风流潇洒和遗世独立,后人景仰他们张扬的生命,感激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面对魏晋风流,我们不能徒羡名士们写诗作赋的才高八斗、清谈时的自由洒脱敢于发声,也不能局限于欣赏其装容仪表(虽然确实有石崇、卫玠、潘安等大帅哥)和“吃药”“饮酒”的行为,而是需要更深入了解时代背景,进而理解他们的真风流,感受同样的大情怀。
上至帝王臣子,下至名士百姓,魏晋时期的人形形色色,魏晋时期的事纷纷扰扰,历史的发展变迁和人物的功过是非在漫长岁月的涤荡下愈渐沉淀、清晰。后世永远记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一批风流名士,因为他们有着时代难掩的光芒。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八):恰逢其时又格格不入的魏晋名士

我国历史上,在三国魏晋时期,崛起了一个特殊的门阀士族阶级。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家财万贯,实力雄厚,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地方统治力量;又因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他们牢牢掌握着所有位高权重的职位,世代高官,势力庞大,与当时的封建皇权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催生出了我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魏晋名士。大生在《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中介绍了魏晋名士以及相关的魏晋重要政治事件,书名“悬崖边的名士”,道出他们的微妙而艰难的处境。

其实,魏晋名士虽身居高位,但通常都是清显要任,那些苦活、累活、需要操劳打理的实务性的职位,多是由寒门所出的低级阶层担任。通俗的说,魏晋名士是一群有钱、有权、又有闲的阶层。又兼自幼接受了非常高水平的教育,他们在文学、琴棋书画各类艺术、思想哲学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喜好“清谈”,钻研和发展了“魏晋玄学”思想,又喜好聚集名士、宴饮、辩论交流,思想文化迈向新高度。所以魏晋时期,出了很多位才学过人、丰神俊朗、气质出众、风度翩翩的美少年,留下很多佳话,让后世倾慕。说他们恰逢其时,正是如此。

时代成就了他们,但他们又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宽裕的条件让他们对自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追求。自古书生多意气,显赫的出身令他们傲物,更何况他们所居的清显之位,对实务多有不屑。他们有着非常理想化的政治抱负,但又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他们对政治谋算比较迟钝,对统治者的更迭和权谋手段无法认同。他们想要远离世俗权贵的拉拢和控制,他们蔑视强权,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真正的自由。然而声望显著的他们却又成为统治者重点管控和利用的对象。他们的结局往往不尽人意,归趣难求,他们只好消极地逃避,明哲保身,以最勉强的姿态向世道低头。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九):贵族时代文人群像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秦汉稳定繁荣之后的又一个乱世,朝纲混乱,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仕人晋升无径,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与这种高压政治相对的文化景象却一片大好,多少风流人物皆出于此时,建安风骨,竹林七贤,他们或高蹈出尘,或谄媚无骨,或诗酒风流,或附庸风雅,他们为后世留下无尽文化珍馐,留下流传千古的故事,无论功与名,皆由后人说。

大生的《悬崖边的名士》是一部有趣,有料,有干货的魏晋历史畅销书,又是一部生动刻画魏晋文人群像的人物小传,着重讲述了魏晋时期高压政治环境下的文人活动,以人为骨,弱化政治大背景,可谓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魏晋分魏、西晋、东晋三个时段,其文化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玄学的兴起、兴盛,到徒有其表,不得精髓,到复得返自然的最后风流。而每一个阶段有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

曹魏代汉,以外儒内法治国,曹操主张任人唯贤,为我所用,广招贤才,豢养自用,大力发展文化文化,国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文人风气,甚至连曹丕都曾因文采不过曹植而暗自较劲,只是曹植七步成诗,斐然成章,非天才难成。

门阀时代的文人名士也都是大有来历的,因此可说,其时所创的文化盛世局面也都是这些世家大族中的文人造就,只是有人如山涛般充满政治抱负,跻身暗流,亦有如阮籍般消极遁世,诗酒以对,形成玄学中务实的名理派和追求浪漫的玄论派。他们的选择与作为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西晋历经战乱,改朝换代迎来短暂和平,以司马炎打头兴起的奢靡之风,在文人们间则体现为效仿前辈潇洒与肆意只是流于表面,内涵却失了味。这些文人逐渐丧失了知识分子该有的独立性,沦为政权的附庸。而这,带来的灾难却是无可估量的。

东晋最负盛名的王羲之,陶渊明,也恰是生于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八王之乱,淝水之战让这个国家日益分崩离析,文人们纷纷逝去,东晋的国祚也就走到了尽头,世家大族日益没落,名士时代也渐行渐远,陶渊明之后,东晋再无真正的大名士。

至此,魏晋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宣告终结,刘宋时代来临,此为后话。

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讲述魏晋200年间的文人与政治,文笔简练却又妙趣横生,在讲述一位文人时总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古论今,体现作者对这一时期历史之熟稔于心,信手拈来;时而抨击生活中某些负面现象,学以致用,这也正体现了史学之于今之意义。

读罢此书,甚觉《悬崖边的名士》书名之妙,进一步是跌落悬崖,退一步是海阔天空,文人往往不与世人较劲,而与自己较劲。当现实的压力大到你无可抵御,是持守内心的尺度,还是换个姿势与现实媾和?站在悬崖边的魏晋名士们,或选择慷慨赴死,或出世隐遁,或与狼共舞,当代的文人们呢?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十):悬崖边的名士有感—言有尽意徐徐

作者:或跃在渊

未读此书前,一直想如何切入。等到观序,逃不脱的时代背景,几百年的魏晋史,那些熟悉的人物,一种情深先由序里孔明点燃。孔明是何等人物,童年的我视之为无历史局限人物,神一般的存在,羡慕他包罗万象的智慧,等同神一般的存在。完美是我对他最初的认知。有了这童年金色的感受,美好总让人联想到境界的标准,在人间的华夏热土上,圣就属于王冠上的明珠。当明珠无暇光辉出现书中,魏晋时代的那群人,他们的质地,画面会出现白鹅,王羲之与南天门的传说会先被我想起。当时家住在伙伴称为下院的地方,屋外夏天种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辣椒之类,换季便是畦畦大白菜,菜的边缘搭有鸡棚。我的童年就是这么长大。

我家的平板套房,主卧大礼柜,里面有爸爸给我带回一部绘图本的古装山海经。那时尚不知郭璞何等人物。当时若知他是何等的聪慧,我想小学毕业的模糊标靶,成为博学之人就会换成如他一般有趣(孩提对知识充满敬仰而不知感知事物的趣味)的具体标靶。可惜那时我接触知识的方式有限,对于人物的赏识,“to be or not to be ”仅限于平乏的词汇,潇洒寄托我对自身的期盼。写在心里的,自然要有个榜样,那时渴望无拘无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记录我童年的率真。

我该如何做自己,序中轻摇羽毛的孔明,他引出一种完美,所以我想行动。而行动要有师,怎么师,回看年幼,今日可用本家“风流儒雅亦吾师”做结。既希望自己智慧儒雅,又盼自己可以救贫扶危。

如今回想曾经的童年,三十年过去,人已经离童年愈去愈远,孩提纯真往往因尘俗而压住。得亏本书,我“青灯有味似儿时”的美好霎间释放,在咀嚼曾经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所谓完美。

完美像面镜子,从童年到而立从未怀疑,直到反思出现。自以为是搭建的模子便成了破壳,为何我有如是想?缘于此刻想到的酱缸,随之会是皇帝新装,再往下是铁房子。正因此,看到从众心理让一个反思萌芽之人倒退,心里惋惜,坚持往往要付出代价。

代价的结论,我会记起古文观止里的绝交书,初读,高中生的我很鄙视山涛为人。这印证了我一种狭隘,非左即右和黑白分明,而在它背后是种病态头脑风暴。今天甩掉这简单两分法,再让左右逢源和自圆其说并肩,山涛忠人之托,韩氏所谓的气度,吾唯有自惭形秽。

说罢山涛,还看嵇康,初知他是临刑的一段话,我被他的凛然浩气电到,也记住了广陵散。记忆定格的那刻,琴声的玄深(当时以为凡深奥者,与雅等同),活的印象成像,再与如今涉世后所感的嵇康相合,一个骨血俱丰的人就耸立在我面前。怎么会佩服他,一个不会拐弯的人?因为鲜血面前,我会选择妥协,嵇康则是直迎戮刃。大难面前,忠实自己的内心如镜,照见惶愧之余,意识偏又拉来挡箭牌,子布元表者。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其中柔软嵇康亦顾,家诫让子女遵循社会常规,其反性格的劝告以温情道出,也是对司马昭治下黑暗社会的控诉(P145)。士人的无奈,辛酸伴着逸思穿越,道路以目武周铜匦,还有你懂得的不理智时代(P146)。小波笔下的不理智,老舍令我想起初读小说的对比。初读陕军三马车自以为了不得,等到再看老舍,便有种蒹葭倚玉树的感觉。跳湖的作家走了,未尽之作也如广陵散般令人欲罢不能。那一年传说诺奖要授他,今天再想,当时在双拳出击的大潮下,即使作家尚生,结果也是另一帕斯捷儿纳克。帕氏的拒领,我会联系到文人豢养和P22文学精神的消失,此处有萨特拒领对应。萨特流行年月,吾正孩童,三十年后今人批判,具体于书中,引吾共鸣的在P33。丢掉动机与琢磨,仅不做御用文人和带枷的思想奴隶,真汉子与俗士之别。

缘此,回到多数人丢却信念,P25里的感叹,更衬出书中的棱角难能,由之得出节操,兼之史所思眼所睹,我的怀疑往往以偏概全,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我最爱下的论断。所以有它,当棱角遇上没棱角的,书中“明乎礼义陋于知人心”便被验证,于是,名教道德成了刀俎,孔融嵇康成了鱼肉。无形的东西成为残害工具,阮玲玉之死为我想起,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干涉,总是由那些在一个罐子里看见和自己不一类就要剪齐,套用书里的话,即万人一面戴着面具生活。

同一性在此登场,具体都有什么,曲解经典成心灵鸡汤,净土宗歪解,这种自视崇高,有心寻找古今相似,书中五石散与前几年人手一串佛珠均归一类。炫耀与众不同,真正的独行早弃忘于故纸堆。于是儒学成为谋私利工具(P19),佛家成了敛财之道。近可见师徒官司,远有本地添砖加瓦,舆有宝马奔驰云云吾深信。更甚,有不自信,在信息全球一体化下,共生的需要与如何活出自己,单凭把孔夫子放上圣坛,其与曲解经典成心灵鸡汤何异(自卑P168)。

无知的恐慌,掩饰自然要有伟哥,中医里的虚火蔓延,有限的创造力都忙在自夸,鸡毛当令箭的事成了营常事,今日的道德高地,书中伪儒家话语权。其不由联系百年前对礼教的批评,今日重忆,孝无疑便是思想附属物的代名词,书中孔融论父母与子女关系是也,惜乎,千年后当代人犹守此,嘲笑历史自己也成了现实的讽刺。说教成了有效钳制独立思想的工具,害怕异端颠覆权威,怎么办。光环要不停塑造,抛去宏观层面不论,但就论教育子女,现实与理想的冲撞,我时而会有纠结。当它掀起怒涛,疑释就是深信还有美好。

美好是什么,对立的不免想起真小人伪君子,那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一毫缺陷的。何以有这样的怪象,统一话语权使然,永恒真理,动画片两面国仍历历在目。怪象与凝滞的气氛,于是茫然久了,有了质疑,覆巢之下无完卵即属警钟。钟声消散未几,又有人叩钟,荀彧匡佐之义令余感佩。彧所笃之火自何起,莫非余所喜荀子?考证家传非我所善,今日瞩目义也,其如今人所言义乎?彧所秉乃古风,与常人所言血气迥异。正是这种分别,我会想起四季之人里“先是上帝之民”的台词。暴力能封住人的嘴巴摧毁生命,人们心里的自言自语,它诛不去。也正因这种居凡思考模式,P8中于我产生的共鸣,士人的心和民心向背不能夺,它都基于一种普通人的平视。由它,再返回书中提到的独立人格精神,一本书的灵魂亦在此。以之为舟,舟上搭着的青年,他在駛往理想之陸航行。

我看到“能说的提意见,能干的做实事”,P58里的所发,吾亦有类似归结,独秀+守常。独秀:个人价值的尊重;守常:不逾越大家共同遵循法的边际。独秀这个容易做到,守常却很难,此也是西人鄙我“一人龙三人虫”之深由。追寻其中缘起,习惯与环境互染,书中(P25)正直人艰辛聪明人混的好就不难解释。至于道义见鬼,活着就是王道,就是现实翻腾之后的总结。

如果不随波逐流,那么厌倦了如何?有诗和远方,此要归类会想起书中玄言诗,P98里的阮旨遥深,P119酒狂“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这些让人推就其产生原因,玄学讨论的五话题可窥一斑。其中言能尽意和才性关性,我最喜欢,关于它们,我会想到读本书前一疑问,陶渊明放哪了?陶渊明收尾,有开始的热衷到彻悟,一个真实的诗人被还原。

还原说明了什么,此处要引喜欢的“人性惟微”,于是瞬间的完美遮补的漏洞哗哗漏水,所谓的理想人格在坍塌(本地有谚人前面后,头整光环的是也。书面语可以表达为言行不一,知识分子希望的,也是嘲笑知识分子迂腐的原因。与此相反的是长袖善舞口蜜腹剑,本地话对应的,我会想起“说话好听像盆花难听就像闪人坑),那些忽悠与驯化耀武扬威,我想起昔日的应激体会。那是我一条破洞短牛仔裤,外表破洞非单是洞,它也是心里对现实破洞反抗的见证,如与本书关联,又将回到书中看重的士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有人说这样的东西中国没有,我想大生定会说有,一切都在对历史的熟读,而独立思考的基因就在里面。有它,我放弃类似内圣外王的执着,回归平凡,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浅薄,这会让我变得能老实些,很喜欢你P253关于佛道空无的剖析。

至此,我与大生新书的故事该画圈。同时一个尽字又跑出,言有尽缘不绝是我此刻所欲吐。这要从何说起,闲思想到送孟浩然之广陵,大约会它时我也知道广陵散,那是在家姑今古传奇上的笑傲连载。自此一过又是十几年,工作闲暇诗词打法时光,徐凝张祜诗词对扬州的感情,它激发我的神往。今日扬州,昔日广陵,加之大生新书,冥冥有种关联牵着。随它牵着,我会想大生感慨的跪着,嵇康赴难近1200年后,义无返顾会终绝么?还是扬州、有史可法和义民(这里想到一说法,宋亡无汉,)。历史加诸苦难给这种城市,为何会有这样的义举,解析原因让有所触取代,国亡(朝代更替)义不绝,我想若要推举中华精神,简单就选它。它不会下跪,于是我们会看到不理智年代,依然有它活跃的身影,于是乎,江南多义士就成我口边的颂咏,它给我的感觉,那是碧空下的孤帆,风浪再大也不能把它怎样。就将它送为大生的赠言,愿远方的朋友生活的自在。 春好

2017年4月18日22:3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