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爱的米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3 16:1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精选10篇

  《亲爱的米亚》是一本由米亚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二):生活 从来就不容易

       生活就像一座小型剧场,里面在上演一个个故事。区别在于,上演的这些故事可以重新编排、不断彩排······可生活就只有一次,没有草稿,也没有彩排。
    有些女孩很骨气,坚持用我自己赚的钱,买我自己的包包,装我自己的故事;有些女孩很无奈,出卖尊严求取迅速上位,要摆脱困窘的自己;也有的在爱情面前选择了面包,却在拥有面包之后无限缅怀爱情~~~人总会陷入困境,要不然怎么会尝到如愿以偿的欢欣呢?正是这些经历,才会在行走的路上得到成长······
      故事里的她他你一定见过。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四):广州 广州

一年多没到过广州了 那个地方给我太多的回忆了 曾经 我不曾想到我会离开那里 现在我也不曾想到我什么时候可能回去 可能那时 我还轻狂 我还带着对大城市的憧憬 现在 离开后的日子 甚是想念 想念那里的人和事 虽然 很多都已经物是人非了 依旧怀念 上下九 北京路 三元里 白云山 东华村 江南西......带来很多回忆的是人 不是景 现在人已不在 剩下就是对景的缅怀
很多的小故事拼凑起来的的一本书 虽然 故事中跟地名的联系不多 却似乎可以让我们融入到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的缅怀 都说广州是个大熔炉 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带来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而最重要的 就是带来了每个人不一样的故事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七):广州的烟火味道(转)

  在广州这座充满市民气息的城市中,人们怎样生活?他们有怎样的爱恨情仇?街巷中行色匆匆的行人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或许,这些问题,你都能在米亚写的一本新书《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凡在广州生活过,甚至只是到过广州的人,都会认为广州这座城市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什么气质?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有点象广州人趿拉在脚上的拖板鞋,有那么些市井气和烟火气,大街小巷弥漫的都是世俗的味道。
  一座城市由人构成,同样,一座城市的味道也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酿造的。那么,在广州这座充满市民气息的城市中,人们怎样生活?他们有怎样的爱恨情仇?街巷中行色匆匆的行人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这些普通人身上,自私、冷漠、现实、炽热等如何交织?或许,这些问题,你都能在米亚写的一本新书《亲爱的米亚——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亲爱的米亚》是一本写广州的书,作者并不是写广州的风土人情(虽然我觉得这也是极值得写的),而是写她在广州遇到的故事,写这座城市中的一些小人物,以及这些普通人一地鸡毛的生活。
  书中的这些小人物,涵盖了在广州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不同人群,写字楼小白领、酒店门童、猎德仔、杂货店老板娘、小公司老板等,作者写的故事都很短,也谈不上对笔下人物特别深刻的表现(作者本来就意不在此),一个个的小故事,皆是浅尝辄止,点到即止,就好像是一幅幅的街头速写,但众多的街头速写合在一起,似乎就有点广州街头浮世绘的味道了。而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隐约也可以得窥在广州这座城市中,普通人身上有些怎样的故事。再进一步,在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我们又得以了解广州这座城市的另一种面相。
  如作者所说,“这些故事里的他她,你一定见过。”是的,只要你在这个叫广州的城市呆过,在你的生活中就能找到这些故事的影子。这些人是那么的熟悉,似乎在你的生活中见过,你的同事?邻居?抑或你自己?甚至,在广州以外的其他城市,你也会感觉,书中的这些人物与你生活中的接触,是那么相似。
  原因何在?其实,书中的这些小人物,他们所呈现出的日常生活状态,反映的正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生活方式、观念逐步解体,人们正在一步一步的寻找、适应新的生活逻辑的过程。
  比如《老板娘的爱情》中的杂货店老板娘,在城市中独自打拼,后与关心自己的工友组建“临时家庭”,这种组合当然与她传统的生活方式、观念不相融合,所以,当春节将至,工友要回老家看望妻女,两人的矛盾也就此发生。而事实上,这就是现实生活与传统生活观念的冲突。所以,《亲爱的米亚》这本书,通过这些小故事,在一定意义上,写出了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在急剧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在普通个体身上的冲突。
  当然,《亲爱的米亚》在我看来也并不是一本没有缺陷的书。这类写市井人物、人生百态的书,一般而言,要尽量去靠近生活本身,弱化故事性,尤其要避免为达成戏剧效果而刻意营造的情节反转。但在某些故事中,作者显然是用力过猛,在结尾处“咔”的一声进行突转,显得太多刻意了些,没有生活流的味道。而且,如同作画不能太满,故事也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完,要留有余地,留有空白点,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作者米亚有时就失之太满,导致故事带有过多虚构的味道,锋没有藏住。另外,相对于写都市白领故事,作者写外来工,尤其是底层民工的故事要弱一些,能感觉出作者对这一群体的生活并不是特别熟悉。
  无论怎样,《亲爱的米亚》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有趣、生动。通过书中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你或许能看到广州内在的肌理。不过,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来了解广州摩登、光鲜的一面,或许你会很失望,因为,这个,真没有!
 转自大洋新闻 郑焉乾

  《亲爱的米亚》读后感(八):再见,广州

大概十年前,我曾在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多数日子都借宿别人家中,似乎潜意识里从未想过要在这里真正停留生活,不久后果然返乡。我是个散淡的人,只爱吃喝玩乐,家乡小城的闲适无疑更适合我。何况,这小城距离广深港澳四地都只需一两个小时车程,不妨碍我享受繁华。工作一年后,我匆匆买下人生中第一辆车,以求自由来去。去的最多的有两处地方:一是比邻的珠海,在拱北口岸停车,从那里通关去另一个小城澳门,回程时顺便在口岸的地下商场淘碟;二是广州,时常在下班后一人一车前往,淘碟买书加吃饭,然后当晚返回。
  这几个繁华都市中,我最爱广州。它虽庞大喧嚣,但纸醉金迷与市井气兼备,文化亦多元。像我这种吃货兼演唱会和话剧爱好者,总能在这珠江沿岸找到寄托,即使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作为一个外人,我喜欢这里。
  但我也时常会想:若当初留在广州,又会是怎样一种生活呢?也许是每日挤公交上下班,一两年后忍无可忍买车代步,然后在一次次塞车中怒砸方向盘;也许是租一个单身公寓,不惮在夜晚带女孩回去,次日一早互相告别,然后买自己的房子,摆放自己收藏的手办;也许是怀恨单位周围的所有快餐店和酒楼,却懒得自己下厨弄点吃的;也许是追逐着这城中的各种话剧、演唱会,游荡于一家家书店碟铺,直至兴味索然;也许是交际圈子日益扩大,在一个个场合遇到一个个面孔,带笑应酬,间中上演些暧昧离合……当然,少不了每隔一两周就背着包回小城,吃妈妈做的饭菜,听爸爸的絮叨。
  其实生活只有两种:我爱的生活,我不爱的生活。上面所想象的这些属于后一种。
  有人说,游客最容易对一个城市产生好感,因为新鲜感,也因为入眼的往往是这个城市最美好的一面,但这种好感往往虚无。也有人说,住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最容易忽视眼前美好。我想,与一个城市的最好距离,就是长期旁观,然后时而触碰吧,就像我与近在咫尺的广州。
  也有一些人,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却也保持一种旁观的态度,时刻抽离,以文字记录。米亚的这本《亲爱的米亚》,就记录了79个关于广州的故事。
  在书的封底,她写道:“故事里的他她你一定见过……如果你曾在这城市的街头失魂落魄过。”
  我没有失魂落魄的经历,在广州时的我,懵懂幼稚,但却偏偏没有同龄人的心比天高,倒是牢牢树立了“为了吃喝玩乐而努力挣钱”的务实人生观。可那些故事与地名,分明似曾相识。
  开篇便是2008年的雪灾,文字干净,有着可供朗读的语感节奏。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小人物,有广州土著,也有漂泊者,有奔波流离,也有纷杂情事,偏偏没有我不喜欢的大道理和结论。
  这样的平静叙事,与宏大无缘,亦与心灵鸡汤无缘,却能与你的心撞击。比如那篇《 一个人吃晚餐》,“人一切的欲望和爱,都是为了消除孤独感。就像孩子床头的小熊,紧紧抓住一点什么,似乎就安全得多。但到了一定年纪后,你会发现,终究自己还是一个人的。三五知己把酒言欢自然好,两两相对朝朝暮暮也不错,但若耐得住一个人的孤独,你才真正自由。”我生而有幸,年纪轻轻时便渴望孤独的自由。记得大三那年暑假在广州实习,那时已在写专栏,收入颇丰,全用在了吃上。每晚下班后在街头游荡,遇见顺眼的酒楼便进,一个人点三四个菜慢慢吃,从无孤独感,反倒觉得无比自由。那时又无智能手机这样的恩物,连埋头转移视线的工具都无,一腔心思都用在舌尖上,也极自得。
  我最喜欢的是那篇《 我爱你,再见》,简单的离合故事。开头是女孩写男孩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小心地写,工整地写,歪歪扭扭地写在纸上,似乎就拥有了某种靠近他的权利。有时,周其其也会加上自己的名字,让两个人的名字,六个方块字并列在纸张的王国里。”这种岩井俊二式或说少女漫画般的桥段,似乎是年少时所必经,最不济也是憧憬。后来,他们“在天河城和中华广场看电影,在流行前线和地王广场买新衣。周末去番禺和白云山远足,工作日去城中村吃水煮鱼。相拥时安静的脸映照在地铁车厢的玻璃上,荷尔蒙爆棚时的狂热身影也浮动在酒店大堂的穹顶镜面里”,再之后,是分开。
  即使你对那些地名陌生,即使你未曾来过广州,你也不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陌生。是啊,“终成眷属这种词,并不属于大多数情侣。跟阿甲在一起,爱着阿乙,劈腿给阿丙,嫁给阿丁,出轨给阿戊,再婚给阿己。谢谢,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俗烂的。”
  读这篇时,我这样一个老男孩——是的,我仍不成熟,即使我已是一个父亲——眼前闪过太多年少荒唐、任性霸道。那当中确实有爱,甚至狂热,可“爱情是一场高烧,从不管它安顿以后的燃料何以为继。”
  成长是一个积攒回忆的过程,你做不到阅后即焚。即使再见是再也不见,你也无法将那些城市、那些人、那些事从心里抹去。
来源:中山商报 作者:叶克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