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0堂量子创意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0堂量子创意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0堂量子创意课》经典读后感10篇

  《10堂量子创意课》是一本由李欣频著作,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一):其实是包装甚是精美的励志

今天又把李欣频的《10堂量子创意课》看了一遍。上次期末考复习期间匆匆看了一遍,今天第二遍做了笔记依然很有收获。看来有必要再反反复复阅读此书,把里面推荐的电影和练习都考察一番。
    不得不说,李欣频的书,包装了确实不错。不是指封面设计或者是宣传,而是指内容的包装。创意学啊,量子学啊,广告啊,电影啊,书啊,修灵啊。。。等等标签贴得有点眼花缭乱。其实说白了,她的书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励志。不过励志得跟大多数书不同。通常的励志书不是苦大仇深版不停讲奋斗啊浴血重生啊(以老罗为代表),就是心灵鸡汤版要你拥抱生活微笑处世啊发现平凡的美让人看了更深压抑(暂时以张德芬为代表,书店翻了几页真是让我索然无味)~我一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你让我修炼尼姑的心境怎么做得到嘛,反正汤汤水水的让人看了就心生厌恶。。。。
    李欣频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包装的很精致,很巧妙,很高级。不得否认其自身真的是个很聪明女人,就像她所说的,“将平行宇宙间的一切兴趣融合,灵感的源泉不断蓬勃而出”(其实她没这么说,我帮她概括一下而已)。从广告出发,旅行,写作,电影,修灵,建筑,主持,北大~~一路走来何其精彩。她总能将自己所身处的客观环境变成培养自己并发掘自己爱好的土壤,并且系统学习之后都能有所长,变成能够谋生的一种方式。这点是令我十分羡慕并且想要获得的能力和心境。因为有了这些抢眼的标签,所以她的书比别人的就多元化许多。在书中她不断将自身的经历融合进去,佐以各类书籍影音的例子,而非一味地干柴烈火或是汤汤水水的说教(针对上两类说教书),首先可读性就强了许多,操作性与实践性亦是如此。
    说来说去,似乎好久都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了。往往是一眼横扫过去,几眼扫过去后一本书就over了。此方法固有其高效性,但是对于某些精华书籍来说未免有些浪费了。本来我这个假期打算以海量之阅读量来弥补自己之前拉下的书单,但是考虑到买的基本书都比较有其含量,仅粗读一遍实在是过于饕餮。。。所以还是决定要反复精读几本书,再佐以大量的消遣类读物,以此消化。好书就像好电影。。。都是很难消化的,很深刻的,很费脑子的,必须要吃点其他的才能平缓一下继续下去。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二):用创新的思维看待人生

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贴标签,等于把广大的世界框进很小的视野里,以管窥天
·进入量子转换状态中,你才有可能进到全新的点上
找出自己的受限点,你的解答就藏在你的问题里
·设定梦想前,要先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
“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找出自己的受限点,你的症结就曝露在你的问题里
·一再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么
·旧思考永远到不了新的点,
这就是为何很多人无法完成梦想的真正原因
·拨开受限点,找到你热情无止尽的天命
·你怎么看自己,也百分百地决定你会成为怎样的人
以多选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不要以选择题、比较题的方式,不要把你的人生当考卷来写
·开挖出自己的天赋之泉,开始演化跨界的生命流域
·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经验,或是向“未来的自己”求救
·打开虫洞,平行开展放射型的人生
·以想象力汇集眼前的一切可能,取代单一选择题
·你有的是主动选择权,而不是被动的选择题
·创意水源的良性循环
不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知识的上游
·不该让任何别人的看法,阻挡在你与巴黎之间!
·不要习惯性地跟人要现成的答案、座右铭
·做知识的上游
·站在创作的源头
·站在创作源头的转换态上,练习切换创作接口
用量子物理学的创意思维,人生可以重来
·用最好的版本,覆盖掉本来要开始恶化的版本
·回到生命重大的抉择点,把当初放弃的那一条路再拉回来
·文理科双修,左右脑兼具
接受现况后,才能往新的实相走
·把现况过好到都不想离开,那就是最接近新版的点,你才能跃进未来
·接受命运,才能改变命运
·以“创意”量子跳跃你的梦想人生!
·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面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从“未来”往“现在”投射新路径
·从你现在的点,到不了你想去的点
·没有设“完成日”的梦想,是永远也完成不了
·从结尾往开头阅读,练习自己的源头推想力
·让未来的你,来帮助现在的你脱困
·从“未来的自己”看“现在的自己”,
找到你现在没看到的机会点
·眼前一定是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径
每分每秒活在“未来现在式”里
·思考与情绪所产生的能量弦,可以变成具象的物质
·你眼前的墙,也是你想象出来的
·Being 比 Doing更快、更有效
·有勇气承担未知,走在宇宙之前
·我们只是设计场景与氛围的造梦者,让梦完成它自己
你今天吸引了什么?这就是你所选定的版本!
·今天你遇到哪些人事物,就说明你在哪一层
·学会解读生活上的隐喻
·情绪就是最好的指标
·如果你正在你的梦想之途,现在就会有征兆告诉你
·每个人都将经验自己所选择的2012版本
地球今天因为有你而截然不同
·向大自然学会千变万化
·活出自己的生命真理,活出自己的最高意愿
·帮助别人成为他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地球今天因为有你而截然不同!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三):能有一点启发就够了

    这本书是李欣频在北大的十堂创意课整理得来。加上“量子”二字,一下子玄乎起来,尽管读完也没有看出与“量子”究竟有何关系。因为买了这套《创意天龙八部》,读了大量重复的段子之后,正处于对李欣频的审美疲劳期,所以这十堂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无感。客观地说,李欣频的许多观点是值得学习和欣赏的,无论多么疲劳,总是能从中找出一点新鲜令人喜悦的玩艺来。在现代无比芜杂的书籍市场中,这样的书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十课的主要内容是:1、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2、找出自己的受限点,你的解答就藏在你的问题里。3、以联集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4、不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知识的上游。5、用量子物理学的创意思维,人生可以重来。6、接受现状后,才能往新的实相走。7、从“未来”往“现在”投射新路径。8、每分每秒活在“未来现在式”里。9、你今天吸引了什么?这就是你所选定的版本。10、地球今天因为有你而截然不同。
    打动我的几点是:
    1、要仔细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重点不在于你要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在于怎么过你的人生。
    2、每天输入创意养分的时间与输出产出作品时间之比为9:1,这样可以保持较高的创作速度,灵感会源源不绝。
    3、要思考,不要习惯性地跟人要现成的答案。
    4、要相信,梦想现在就有能力完成。要有足够的行动力。
    其实,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四):对李欣频的深信与不信,都是一种雷同的迷信

醒悟(一):条件
每当看李欣频的文字,我都会不自主地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个开头:
在我年轻幼稚、不谙世道的年代,父亲给我的一条忠告,至今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所以我总是觉得李欣频“只要你找得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学生以自己的能力出国旅行,你就没有任何借口了”的说法实在太过理所当然
Hey,我们可是在天朝啊,意识形态广告公司也是会消失不见的。
醒悟(二):修行
“如果你是这条河流的第一滴水,你怎么样决定这条河流的方向,你要怎么样顺着这个地势到达你要到的地方。”
最近在香港的一次演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wMTgxMDMy.html)中,最后在自然影片的背景下,我发现李欣频说话的样子越来越像一个哲学家、一个宗教上师、一个先知,以修行的方式在教导创意:那种以高明寓言来向凡人励志式的动人。
醒悟(三):深信
我也完全记得大二时看李欣频的第一本书《食物恋》,她那种文艺青年般更为笨拙、更接地气的动人;记得对“一天一本书、一天一部电影”深信不疑的自己。我无法客观说比较爱哪个,因为我怕我回答的其实是更爱哪个时候的自己。
醒悟(四):不信
再后来,我就来到了“李欣频就是在毁人不倦”的阶段——显然,出了三十多本书、看了上千部电影、去过四十多个国家根本就不值得沾沾自喜好吗!
而当她在书中不停引用各处励志名言的时候,我总是想说真的有人会动不动就用“成功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不减其热情”这种伟人的话来激励自己吗,这简直就是旁人不着边际安慰话嘛,跟自己这么客套也未免太莫名其妙了吧?
醒悟(五):不信
我也全然不觉得从“我总认为我的人生很精彩、是因为我写了三十多本书、看了上千部电影、走过四十多个国家、有上百万的粉丝”转变到“我突然懂得感谢感恩的那一片刻、我突然会主动真心地关心别人的那一刻、我突然会不假思索地去扶人一把的那一片刻、自己的一句话或一堂课意外地让人顿悟的那一片刻”就一定更开悟。
这里面甚至可能隐藏着一种更难被发觉的优越感:因为我超越了对名利的兴趣,所以我比其他人更有灵性。
醒悟(六):启示
我是很后来才意识到,对李欣频的深信与不信的读者其实都是雷同的迷信的,这里面的启示是: “你什么都相信,是一种迷信,你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迷信——你在迷信那种‘不信’。”
正如,手头这本《10堂量子创意课》一上来说的就教导要“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 ……好吧,不如就让我们试试看清空到零,从头开始吧。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五):我读《十堂量子创意课》

喜欢上李欣频的书,还是从读了她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开始的。这两本书单看书名都有鸡汤之嫌,可实际上,李欣频对于如何激发灵感和创意颇有心得,对我开拓思路很有帮助。
谈谈读到的对我有启发的几个点。
第一堂课里提到的“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一般人对待初次接触的事物的方法通常是,先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在头脑中得到自认为符合它的标签,然后以偏概全轻率下结论,把它直接归入那个标签类别中,从此只按所贴标签理解对方。
贴标签或许便于人们迅速决定自己的应对策略,但单一采用这个方式诠释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考的惰性,眼睛里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思维也跟着变得僵化了,这对于创意诞生是很不利的。
因此,从创意人的角度来说,“以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为依据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非常重要。
第一堂课里还提到了“清除种子”的说法。以下是我的理解:“清除种子”其实就是察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周遭社会家庭、亲朋影响,潜移默化形成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当你感到它们阻碍了你的想法,要将其像清理花园杂草一样地处理掉。这也类似于创意层面的“正三观”了。
第五堂课“人生可以重来”里提到的所谓“重来”,我的理解是,当事人经由时间沉淀和自行反思,改换另一种视角诠释过去的经历,而将原有的理解“覆盖”掉,作者引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称其为“灵性炼金”。记得某作家讲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们经由记忆不断重塑着人生,意思相近。
第五堂课里还提到了“全才的视野,专才的技巧”,通过文理科双修的方式,将感性和理性平衡好,并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用。我想这不仅有助于灵感涌现,也会对一个人丰富地感知世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大有裨益
最后补充一句,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和《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确有重叠之处,个人更推荐研读后者,然后多加运用。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六):接受现况后,才能往新的实相走

    想起看的电影的《偷天情缘》男主角总是重复过他最讨厌的那一天,而我目前的生活也不是喜欢的,甚至有点厌恶,恨不得早日摆脱,每天都感觉如同坐牢一般,痛苦无比。看到书中这段话:接受现况后,才能往新的实相走。突然一下子顿悟了,我现在就过着电影里男主角过的日子,不能再让这种不满情绪影响着我,是时候改变了。
    重新审视目前周边的环境,同时把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或者未来的自己面对这种境况如何改善?即使我不喜欢做的事情,依然努力做好,保持同理心,在这个世界谁都不易。对他人仁慈善良,哪怕只是一个笑容,至少这个世界因此温暖一点。同时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地方,努力去改善可以改善的地方,不因糟糕的环境局限住自己,而让自己陷入无底深渊。我们自己才是工作和生活的主人,选择权在于自己,不是他人,也不是所谓的环境。我们怎么过一天,我们就怎么过一生。从来都有选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做。
    再实践了一周后,心态平稳很多,也不再向外诉求他人的认可,向内求自我,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变身一个更好的自己,其他的真不要太在意。
    人生苦短,不要总是活在抱怨中,也不要去责怪任何人,而是去努力改善那些自己明明可以做到的地方。You are the everything。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七):点、线、面、形——读后感003量子创意课

我们看待事物,往往会首先加入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贴标签。无论是我们听到、了解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是经过加工的,但在头脑中会有点到点之间的惯性思维,A=B,不做判断。经过加工的信息,传到我们脑中,仅仅看见结果,并接受。可是这些信息是如何得来,何种逻辑推敲出来,理论依据是什么,会不会有其他方面的结果?若不去思考,长久以往造成思考的惰性,视野的盲点;不去接受新事物,创造新的未来。
惯性思维=不思考=局限点(局限在框架里,点与点之间的直线关系)
局限点之一:以多选取代单选
“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两长两短就选B,参差不齐C无敌”,这句话是我这样学渣的口诀。我们早已习惯考卷上的单选题,早已习惯和朋友聊天时常常说出最喜欢的某一个,可惜生活既不是单选题,不是比较题。面对A和B时,考虑的是A+B会产生什么化学效应。排除掉一个,视野会狭窄,走入惯性里,走进死胡同。
局限点之二:使用主动选择权和重新命题权
考试竞争久了,在他人的影响下,常以为工作的选择就是所学专业。按照普世价值观的路线,走下去却忘记主动选择权和重新命题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象力将别人认为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梦,化为具体的精彩成就。
局限点之三:答案的乞讨者
朋友经常问我一些问题,我会简单的说明下,并让他去baidu一下。其实内心认为别人给出的答案永远都是飘渺的,只有自己真真切切的体会、探索到的,才是答案。突然就想到男女关系,当你一个人时,内心会偶有一种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觉到寂寞。这时你会想到用人来填补这份寂寞。你会找一个人,找一个“爱”。
当你和某人建立起“爱”时,会不停的用“爱”来填补寂寞。一旦那个人不在你身边时,寂寞会出来作祟。一旦那个人离开,“爱”的关系结束时,寂寞会重新出来作恶。填补你的寂寞,是别人的答案B,一份答案却需要分给两个人;你的寂寞是要自己寻求答案A并解决。那之后遇到一个人,结果是A+B,加倍幸福。
局限点=了解现在的自己=接受现在的自己
(将现在的自己展开,点与点之间形成平面关系)
常常清楚了解自己的现状,却烦恼着眼前的一切,想改变却抱怨着活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种种不好,这是因为现在的你是由过去的你所创造出来的。知道自己局限点的存在,坦然接受才能改变自己。
未来的你投射到现在的你=活出未来的你
(高维度、置高点=》低维度、低平面,点与点之间的立体关系)
俞老师的亿万富翁游戏,相当于未来的你投射到现在的你。以一个亿万富翁的视角去与人交流、吸收信息、观察世界、思考,将自身的格局上升到高维度、置高点来看待事物。从中寻找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差异点就是高维度置高点投射到低维度低平面的差距,解决问题并缩小差距=将维度升高,将平面立体。
“人生最大的创意:把自己活成一个造物主,从无到有、无所不能、心想事成,活出自己最好的版本,好到不想跟别人交换人生”。
原文
http://www.douban.com/note/531687661/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八):前往知识上游,以创造者视角思考万事万物

前往知识上游,以创造者视角思考万事万物。
      这一堂创意课,李欣频把一个idea拆分,像《盗梦空间》植入idea一样,层层深入讲了三个层面:
第一层:打破原有观念:不要习惯去要现成的答案。在这一层里,作者从自己找寻答案的乐趣及必要性来植入。
乐趣:最珍贵的不是想找到的一些影像资料,而是找寻过程中自己亲眼看到作品时的兴奋与激动,以及意外发现的新素材、新观点、新路径。
必要性:自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生不是统一的模板。
第二层:建立更深入的思维方式——想得更深入。“当你被某一样人事物吸引时,你要让自己跳开来,看自己究竟是哪个部分被触动,究竟被挑起了什么感动、什么情绪,要进一步探索触动背后的程序码是什么,并启动自己同步产生新的点子、新的灵感、新的作品。”(引自原文)
第三层:建立更深入的意识——创造者视角。联结创造的源头。期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知识的上游,就是往产生知识或是启蒙知识的最源头去找寻。"每次都先想如果是我我怎么做,再看作者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到音乐厅、戏剧院、美术馆、博物馆都是以这种“站在艺术起始源头”的角度虚拟创作,久了绝对比你走马看花的方式收获更大,因为你已经不是在吸收讯息,而是直接联结到最原创的脑。(引自原文)
(二)我的收获:
1.我被这段话触动了:原因:1.一般人都停留在被触动的第一层,很少有人更深入一层去想究竟什么触动了我。而再往下一层,就是在想到什么因素触动我之后,我能再根据这个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从输入端转向输出端了。
2.每一次以创造者视角来看,你的整个格局都变大了。
我来以李欣频的视角来看她写的这一段。她非常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去主动延伸自己创作空间,整个论述一破一立,破除旧的习惯思维,建立起更延展的思维模式和意识,非常好!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九):发现另一层世界

1、不贴标签,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标签。你是你自己,专注、独立地思考,得到自己的判断,不要盲从别人或者在意别人的眼光,你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2、风动?还是心动?意识吸引了什么外部环境,其实就是你心境的如实反映。正意识会吸引正环境,负意识会吸引负环境。意识的能量弦决定外部环境的物质构成。你说这是唯心论?何为唯物,何为唯心?那不就是一种贴标签吗?
3、你不大可能改变过去的现实,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对过去的看法,那也是一种人生的重来。你的现况或许不大如意,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就如《偷天情缘》里的主角,换种心态,你就可以跃迁到更好的未来;
4、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会分裂成不同的平行世界。你现在的身份或许是科学家,但你在平行世界的身份可能是音乐家。不同的身份,也可能有交汇的一天,也就是灵感迸发的一天。科学家与音乐家的交汇会产生什么?就是宇宙弦,用音乐的角度去理解宇宙的奥妙,是不是很神奇?
5、清空惯性思维,抛掉自己设定的限制。遇到困难了,跟“未来已经度过困难期的自己”谈谈,让“未来没有自我设限的你”帮助“现在自我设限的你”成功脱困。

  《10堂量子创意课》读后感(十):活出创意人生

★ 做自己生命的采集者、救世主、革命者、先锋队、预言家、造物主,每一天为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新的尝试,实践一样新的事物,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 第一堂:不论断、不贴标签,没有成见、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是否轻易妄下断语,决定你是创意人,或是乌合之众。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先关耳、闭嘴,关掉所有外来意见的纷扰,关掉自动反应的判断程序,然后用心看,看到全貌细节,看的很深入,看进自己的生命里,与其融合为一,并学会不给任何判断、比较、分数、意见、疑问,把眼前的人事物,视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宇宙系统,保持完整地纳入自己的总脉络之中。如此我们才会有海纳百川的广阔人生流域。
       而不是轻率地贴标签,然后因挑三拣四地越活越狭隘,导致目光如鼠,信息知识偏食,观点见解偏颇,最终造成心灵意识上营养不良。
★ 第二堂:找出自己的受限点,你的答案就藏在你的问题里。
        设定梦想前,要先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怎么让自己开始受苦的?你就怎么让自己摆脱痛苦。
         障碍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这些障碍是你自己造成的,那么就只有你才能决定是否要将它们辨认出来,并找出它们之所以存在其背后的理由与情况。
        我们的现实存在,是由我们自己所做的观察而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怎么看自己,也百分百地决定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
 
★ 第三堂:以多选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千万不要以选择题、比较题的方式,把你的人生当考卷来写,而要以一张全白的纸,或是其他任何的素材来原创你的人生。
        如果当时你因为考上商学院,所以放弃成为一个画家,如果不画画是你此生很大的遗憾,就让这身份的窗口打开,你可以试着同时体验商人、画家同在一个身体里的生活,你可以用画家的灵感、直觉、敏锐度,来处理自己的画作画廊——画家与商人一点都不冲突,反而能集结出独特、有趣的生活形态。
★ 第四堂:不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做知识的上游。
        请当你在享用一餐美食时,你要想像这一餐是你烹调出来的,你是怎么决定菜单、怎么采购食物、怎么烹饪、怎么摆盘;你听一段音乐,你要想象这首曲子是第一次从你脑中被听到、被创作出来、被唱出来的那细微感觉;你站在一幅画面前,你要想象眼前本来是一张白纸,你的心情如何?你的第一笔会从哪里开始,然后接着怎么进行画笔之流动,最后会落在哪一笔。以此类推。
       创意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的主动、积极、自主的态度,而不是某类行业、某项职业、或是某种环境。
       
★ 第五堂:用量子物理学的创意思维,人生可以重来。
        以前有人说过,你不可能以不快乐的途径,到达快乐的点;同理可证,你不可能从旧的思考与行为模式,走到新的目的地,这就是茱莉亚•卡梅隆所说:“所有创意人都活两次,一次参与生活,一次则作为客观的观察者,不断在问,从那当中可以创作出什么?所以谁说人生不能重来?只要先找到那个开始荒腔走板,每况愈下的转折点,重新诠释、重新定义、重新创作出新的对应版本,就能让命运瞬间转向。”
         任何的选择与改变,都有可能改变命运。把当初的梦想再找回来,人生就可以往大圆满而非遗憾的方向开展。
★ 第六堂:接受现况后才能往新的实相走。
        把现况过好到都不想离开,那就是最接近新版的点,你才能跃进未来。
        你以什么态度过今天,就会决定这一天的版本与结果,一天下来就足以天差地别,甚至有人就因为这一天,而翻转了他的一生。
        你必须全然接纳你目前的实相之后才能前进到新的人生。
★ 第七堂:从“未来”往“现在”投射新路径。
       “现在的你”,早已藏有“未来的你”所需要的一切,完全不必外求。
        从“未来的自己”看“现在的自己”,瞬间就能看到了完成目标的可能机会点在哪,而这些机会点早就存在于“现在的自己”之中,只是之前“现在的自己”看不到,只有“未来完成式”的自己才能看到
★ 第八堂:每分每秒在“未来现在式”里。
        只有将想象力付诸行动,你的思想才有价值。
        以“未来完成式”的自己的角度随时观察、吸收、学习,而不再是以“现在未完成式”的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光一点的改变与练习,就让你离梦想更接近。
        思想是你对人生想了什么,创作是你对人生做了什么。对作家来讲,一个字似乎会找到下一个字;对于演员而言,一个姿态手势会找到下一个。活在当下这一刻,让创造的力量贯穿全身。
★ 第九堂:你今天吸引了什么,这就是你所选定的版本。
        以前我以为,只要正面思考,就会吸引正面的人事物到面前,但现在我更深层地体会:当我眼前来了怎样的人事物,就表示我选定了哪一个次元版本。
        你今天的选择是什么?随时提醒自己,你每天、每分、每秒都有全新的选择权。
  
★ 第十堂:地球今天因为有你而截然不同。
        当你创造出有趣的游戏规则,全世界都会陪你玩。
        向大自然学习千变万化,人也应该每分每秒更新与创造,每天活出不同——如果我们善用大自然变化的动能,我们就能站在创作的顺流道上,创作浑然生成,一点都不费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