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活着就老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活着就老了》经典读后感10篇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一本由冯唐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一):对文字的虔诚

2011年,冯唐出了一本新书《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两下对照,大部分篇什和《活着活着就老了》重复,但还是买来一本收藏,我深信,冯唐的散文有资格归入经典,尽管有很多人批评冯唐的文章内容重复,主题虚浮,下笔轻狂。
冯唐是相信用文字能够打败时间的人,用文字对抗奔若逝水的时间,这是一种类似堂吉诃德式的一根筋,一种白日飞升的幻觉状态。但是世上总会有痴人,相信有永恒之类东西存在,可以和时间颉颃。冯唐的文字是不是能打败时间,谁说都是不知轻重的妄语,只有时间说了算,至少冯唐的那点精气神,加上纵横无不如意的笔,能让时间的心电图上有那么一点颤抖。
冯唐很自负自己的小说,外人却大多赞誉他的散文,不免有些尴尬。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常和外人所见有差异,在心理学上也是常见现象。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有主观色彩的,但高超的写作却是自然而然地生发,主观和客观之间产生差异是必然的,所以很多所谓作家自选集和评家的选集总会有差距。有时候作者很费力地经营未必能让读者记住,无心插柳却能成为经典。写作本是一件最贴近心灵的劳作,尽管有无数匠人用扭捏的描摹,贬低了这份劳作的价值,但总会有一些源自心灵的东西令我们铭记。然而,想让一切心灵的倾诉都成为永恒,也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冯唐淋漓的才气在散文里最见功力,照他自己常用的词,真是“杂花生树,群莺乱舞”,一派春光蓬勃万物生长的喧闹。他的笔下永远不沉闷,不缺少荷尔蒙分泌,不匮乏缤纷杂陈的奇句与幻思,但冯唐除了这份恣肆的才情,还是少了一些沉潜萦回。想用文字打败时间,除了文字漂亮,还得有些值得让时间玩味警醒的东西。就像《红楼梦》里那些风花雪月,大观园里的嬉笑沉吟,像是小儿女的悲伤,蓦然之间让人体悟到千载无法释然的悲怆。也许是少年得志的狂放,也许是麦卡锡做咨询酬酢于工商巨头间难抑的躁动,冯唐落笔有太多喧响,有太多欲望,却少了猛然回首,和时间撞个满怀的震撼,以及其后那些无可回避的深深思索。冯唐评价亨利•比勒作品时“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也许后者冯唐作品中也有,但前者正是他欠缺的。
话说回来,指责别人作品没思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高屋建瓴,理由堂皇。但文字并不一定只作为承载思想的工具,冯唐的文字好,我们就说他没思想,这指责本身就有点可疑。什么是思想?也许文字传递给我们一种感觉,就已经是最深邃的思想。冯唐可能有些轻浮,有时口不择言,有时拿无聊当有趣,也犯某些忙碌人士写专栏时常犯的错误,片汤话来回说。但至少,作为金领人士,这个物质世界成功的典范,冯唐仍处处不忘对文字的那份虔诚,凭这一点,我挺他。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二):不要拿刻薄当有趣。

    对这本书觊觎许久,因为最近几年冯唐的名头很盛,个人觉得出来这么多书的人应该是很厉害的,逛图书馆的时候很惊喜的发现这本书就借来一读。
    初读卷一:那些书。觉得还不错,惊叹于作者的旁征博引推荐了好多书,觉得作者的阅读量果真惊人,因而对于文中作者对女性的刻意褒贬还有总是提及生殖器的行文习惯也没有太在意,认为这无伤大雅。对于作者隔几篇就提到母亲什么的虽然觉得像没断奶但是也觉得孝心有佳,谁叫人家就是有位睿智得不得不提的母亲呢。
    再继续读下去就有些提不起神了,不知道是不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越到后来越觉得作者的车轱辘话太多了,也许是因为本书集锦的性质,故而有些重复可以理解,但是作者对司马迁身体残疾一次两次的调侃尚可以当作是作者行文风格使然,但次数再多就很难不引起别人的反感了,而且又不止一次炫耀自己的弟弟神马滴有何意义呢,对很多感觉的描述不拿生理反应来形容大家也可以理解啊,反复提及生理反应什么的只给人一种拿这个当噱头的感觉。
    再就是作者反复提及的幼功神马滴,原谅自己的粗俗,刚开始读到两个字总会看成幼幼,好不容易不会看错之后又觉得作者用这个词用的太泛滥了。一方面提及文学和年代没有关系,一方面又反复强调作者作为七十年代生人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对北京文化圈贬损之余又总是显示出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北京人的骄傲自豪,不知道是我逻辑混乱看不到作者的价值观还是作者手段高明可以立场不定给敌军制造烟雾弹。
    这本书通读下来就是感觉不爽,尤其那些书的序神马滴我更是直接跳过了,作者刻薄有余包容不足,也许在我所不理解的那些文化人的圈子里文人相轻是个褒义词?作为一个普通的偶尔读书的读者来说,我只能对自己说:不要拿刻薄当有趣,不要把粗俗当率性。
    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作用就是激励自己多读书吧,不从文笔方面来评论,单论作者的阅读量确实很励志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三):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文/常人
    前些日子与文友聊天,文友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呢,我答曰在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文友听罢若有所思,眼睫毛闪烁,瞳仁里云雾缥缈、扑朔迷离。见此状,我即刻提示文友,《万物生长》知道吗?《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知道吗?文友摇头且反问,冯唐是什么人?我哑然,假设冯唐听到有人做如此问,自尊心会不会大受打击呢?近些年,冯唐在圈内的名气看涨,风头正健,屡屡装出老气横秋的样子,点评时下文艺圈内的事儿,最出名的莫过于韩寒与方舟子之争写了篇《大是》送给韩寒,在诚恳地揶揄了韩寒一番后,抖出了文学“金线”一说,引来哗声一片。若是如此还不招人见,那就是冯唐的“重口味”文风问题了,喜欢喝清茶的人,任浑汤如何闹腾,想来也不会去尝一口。可是,我却偏爱这一口,虽然,我也爱喝清茶。
    五、六年前,我有一个博友叫蛮子,他的文字弥漫着爷们儿的雄性荷尔蒙,东拉西扯,随处耍贫,然而却是高智商的,我很欣赏。在读过他的“浑汤”文字后,我曾经一度对自己“清汤淡水”般的文字自卑不已,想模仿,却又似“东施效颦”,只好在痛苦中否定自己,在否定中看清自己,终于想明白了,他是道儿上跑的人,我且在道旁拍手就行了。蛮子有一篇文章《迎脸向板砖--不是书评》,写的是看冯唐《万物生长》的读后感,原文是:“比如最近就被狠狠的拍了一砖,拍得我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哭爹喊娘。我一直认为,白话文无论是内在的意境,还是外在的优美,永远也达不到古汉语的水平,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满篇充满生殖器官的京味儿贫嘴,竟然也能贫的这么优美,这么耐人寻味,让人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转而自卑不已。这人叫冯唐。”彼时的我,很像六年后我的文友,张口就问,冯唐是什么人,竟然能让眼比天高的蛮子自卑。
    我记下了冯唐这个名字,随即找来他的成名作《万物生长》,读过感慨,是和蛮子一条道上的人,且走在了蛮子前面。如果允许我来评价冯唐的话,我会说,冯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是一个食色性也的人,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人,是一个荷尔蒙激荡的人,是一个文气痞气共存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是一个看穿了的人,是一个愤青般的人……总之,是一个高智商有品味的北方糙哥,而非精致的南方雅士,这样的人在文坛横空出世,立马刮起一股冯唐旋风,喜与不喜,都让人印象深刻。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一本随笔杂文集,不算是新书,但买来时是新的,2010年4月初版,2011年5月就已8次印刷了,畅销,估计有不少读者,如我一般,仅凭冯唐之名,就毫不犹豫下单了。我崇拜比我有智慧的人,无关文风,周国平是,南怀谨是,冯唐也算是。书到手后,搁在床头,慢慢读,不是品,犹如在高速路上看风景,一路行,一路看,转个弯,风景便异,然水土相似,看到眼疲劳了,便合眼歇一歇,或有一眼没一眼地瞅着,就这样翻完了。
    冯唐看过很多书,也写有不少点评作家的文字,有溢赞者如劳伦斯、王小波、黄老邪、王朔等,有惺惺相惜之感;也有批评如这篇:《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我读董桥比读冯唐要早,他的那种典雅与古意,早已深植我心,大致,也影响了许多男女文艺青年,这从他们的文字风格即可见一斑。然而,冯唐却说:“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形容董桥的文字甜腻如肉却不如潮州火锅的肉丸,冯唐有个性,也肆言。
    冯唐将不好的书称为“垃圾”,且将“垃圾”归类如洋垃圾:《摩戒》、《哈利。波特》;画垃圾如《几米绘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肉垃圾如流星花园、人体画册之类。的确,冯唐所列举的,都是流行类时尚类适宜打发时间的浅阅读类的书,可以不读。垃圾可以不读,人不如归去,近来,我为了打发时间,读了不少的垃圾书,网络书,汗颜,难怪读书数十年而无多大长进,看来要反省了。
    总而言之,冯唐是一个有个性有智慧的人,但还不是大家,也非一代宗师,或许,这需要时间的历练吧。人人都是活着活着就老了,他在青壮年的年龄写出了这样雄性的文章,不知在七老八十之后的文字风格是否依旧,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希望那时我还活着。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四):不躲枪子儿的出头鸟

花两个晚上看完了冯唐的随笔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两个字,爽快!久违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如电流般从头窜到脚,好像在气温38度的一个晚上,打完一场羽毛球后洗的澡,全身的毛孔都如获大赦,兴奋狂欢。
“读史之后,一个时代和一类人物对我的诱惑最大。那个时代是春秋战国,那类人物是刺客。春秋战国乱得无比丰富,一口火锅,五百年来,炖涮出中国文明绝大部分的重要味道,《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武士动刀子,谋士动舌头,骗诸侯或装孙子或臭牛逼,活得一样生动激越、真实刻骨。刺客和娼妓是人类最古老的两种职业,与生俱来,有拳头就能当刺客,有大腿就能当娼妓。”
这是冯唐式的文字。仗着在《战国策》、《论语》、《诗经》等这些古书里打滚过,冯唐将中国几千年的伦理谋略,讲段子似的,给抖了出来。
有人说,冯唐也就是嘴贫,爱姑娘,没啥才学。
爱姑娘,冯唐肯定是认的。他不仅爱,还把面对美女时的“下身肿胀”毫不掩饰地铺在纸上,坦荡荡地,华丽丽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段时光都是最好的时光。环肥燕瘦,胸大的茁壮,胸小的跌宕,每个女人都是最美的美人。”
冯唐,他其实是好色而不淫,懂得欣赏女人的美。全世界男人压抑不住的下身肿胀,他能发乎情止乎礼,说明还是读了圣贤书的,不是?
至于嘴贫,如果有人能达到口吐莲花的境界,倒也是个天才。这点冯唐暂时还做不到,现在的他也就是吐吐焰火而已。焰火是什么,就是远看着漂亮,近看了会被亮瞎的东西。
冯唐靠着他的见多识广和狷狂个性,北京爷们似的向我们展示了他欣赏的书,他不喜欢的人,他做过的事儿和他想住的地儿。
书,他读过《史记》,又翻了劳伦斯的《儿子和情人》,终于明白要成为大师,必须把自己往死里逼。
但冯唐不打算这样做,他写文章不为名不为利,只为释放自己。如果可以,在退休之后,开个旧书店,修门冷门学问,比如甲骨文,比如商周玉,比如禅师的性生活史。
人,他并不欣赏董桥。
在他看来,董桥的好处只有两点,甜腻的文字和做作的古意。狂妄的冯唐大言不惭,认为董桥的文字他认识的那几个擅写青春美文的东北糙汉也能代劳。做作的古意,更是因为山寨,而被鄙视,“学古者昌,似古者亡”。
他奉劝各位,“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刻薄的很。
事儿,冯唐身上的故事不少,但让那个男人真正成为冯唐,就是他在协和医大念完八年博士之后弃医从商的事。
面对每次生人的盘问,冯唐总是丢出一个熟练的标准答案,“我觉得我很没用,无论我做什么,几十个病人还是缓慢而痛苦地死去。”听完这个答案,多数人唏嘘,但只有冯唐自己知道,多年前的那个冲动,到底是悲天悯人式的绝望还是他身体里某种激素的作祟。如同感冒,当爱情来了的时候,唯一最好的办法是让你的身体和姑娘泡在一起,等待爱情病毒的退去。
作为北京土著,冯唐自然最爱北京。
虽然混沌、脏乱,但北京正南正北的四方格局以及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亲水建城,培养出了如冯唐的北京人的无上骄傲。在世界各地转过一圈,亲身见证过纽约的繁华宽容、古巴的性感怀旧以及香港的紧凑丰富之后,他还是要回北京。不仅是怀念北京的那份磊落大气,更多的,估计是舍不得北京夜店里那集中了“全中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文学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歌手、地下乐队、演员、摄影师、建筑设计师”。
冯唐想,“我无处可逃,就像孙悟空飞不出如来那双肥厚的手掌。”这,算是甜蜜的投降吗?
文如其人,在文字里认识的冯唐的确如他的好友罗永浩说的那样,“臭牛逼呗”。也许有人会给出善意的提醒,枪打出头鸟。但冯唐早已明白这样的事实: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五):生命是不可回望的过去与不可预知的未来

结束了和姐们儿一个长达近三个小时的电话粥
和昨天整理过去的照片恰好都触到了一个叫做 过去 的时间点
在漫长的自以为是的恋旧的斑驳里
片段被一次又一次的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最终不是原来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 有一天不小心被提及 竟然自己也不记得这些是是非非
 
立春后的北京才开始冷
语言被凝固在空气里夹杂着一些难以言说的小心思
伪善 自私 肮脏 利用在试图理解的范围内总是捉摸不透缘由
绞尽脑汁也无法清晰沥出对与错
为避免钻牛角尖精神失常崩溃什么的
活不明白就成了一直跟随的安慰成语
好多年了我独自麻木奔跑了好像好几个世纪
能值得一提的让心忽然一沉或者惊喜的大起大落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走神多是因为犯困而非突然想起谁
越来越多的事情是基于理智所谓的应该而非感性上的我愿意
日子也过成了一条平直的线
终其一生我们能想起另外一个人的时间太短
更何况想起只是想起 后半句接的总是就算我又想起你又意味着什么
细节在记忆里消散时已难辨真假
那些强烈的瞬间到头来除了被遗忘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感性和理智对抗的时候生理反应般选择理智
感性生出那些不甘无奈冲动的念头总是心理暗示的忍忍就过去了
于是就真的忍忍就过去了
想也不想未来是什么样子
生活根本活不成我想要的样子
那些带有个人念头的冲动放在漫长未知的未来里不值得一提
我看向你的时候 恰好你很美
就算你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我的眼神也是温柔
然后就是曾经的热血青年逐渐衰老把目光投向远方的不知名处
沉默
一个世纪都在静默里度过
后退
往后的生活都选择了悄无声息的离场
在未知的恐惧和偶尔迷茫的担忧里双脚离地
在下一秒期盼的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张开双臂
无论多少年过去
无论怎么被记忆欺骗
都无法想象自己狠下心割裂那些一个个我
好在也没有遇到那些非亲即陌老死不相往来的
就总会以另一个方式和身份出现
过去现在未来的你 你 还有你
过去现在未来的我
不知道还要再等多久
我才能再写一下一份单纯而饱含温情的瞬间
或写下那句
最后的最后
更或者
人死前 怎么会知哪里是最后
到时拉家带口吃喝玩乐
我敬你们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六):大部分欢乐,偶尔伤感的书

第一好看,第二还是好看。
不仅可以阅读还可背诵,我对文字的最高评价就是可背诵,我甚至忍不住手抄了几段,后面的文章遇到好玩的也就忍了没抄,怕越抄越多。比如讲诉香港的时候,好几次笑的我不行了,太有共鸣了。
抄的那段也很应书名,活着活着就老了,可惜的是不在跟书名一致的那篇文章里面。原文如下: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如厕吃饭,长胡子又刮脸,感觉自己原地转圈,世界无聊静止。但是一些小事物提醒你,世界其实是运动的,比如银行户头里逐渐减少的存款,比如脸皮上逐渐张大的毛孔,比如血管里逐渐下降的激素水平,比如脑海里逐渐黯淡的才气,比如心中逐渐模糊不清的一张张老情人的面孔和姓名。其实,自己是在原地下坠,世界无情运动。
很多东西我跟冯唐隔着性别时间空间无法亲身体会,但也能充分感受到他要表达的情感。我羡慕他,从他看的书,见的人,待的城市,到写的字。好像夸得有点过了,不过通过这本书,我最喜欢作者排行榜又可添加一名,同类别的有沈宏非,连岳等人。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七):碎语冯唐

   一读冯唐,便想到韩寒,且不论他对韩寒的评价怎样,两人从文风到语言,再到对社会有温度和有见地的评论,确有相通之处。
    冯唐的文字有辨识度,有味道,像配酒时不可少的一盘花生还带着辣味和沾着盐的咸味。谈书、谈人、谈事、谈地儿都有自己有力量的声音,充满调侃,言辞犀利。
    全书分为四卷,最不错的还是谈那些书的那卷,其中可以看出冯唐的功底不一般,看过不少的书,期待那些能带给自己生命的感动的书籍,从中可见其对阅读,这一私人化的东西的独到感触。但书中第五面的“小说的兴起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不知作何解,还望大家指教。
    本书中的每篇单独拿出来都是绝好的评论,放在一起确实是有重复的琐屑,但这并不会太影响阅读,毕竟是杂文集。大多评论性的文字都有很多犀利的言语,精妙的思想,独到的见地,诚然,冯唐不少这些,但冯唐还有诗意的语言,美妙的文采,幽默的修辞,而这也正是我喜欢冯唐的原因。
     冯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爱拿事物与女人相比,从女人的脸蛋到身材再到神韵和气质,他都可以比较,拿诗词与女人比,拿猪与女人比,拿得感冒与谈恋爱比,不庸俗但通俗,且多了几分味道,所以他的书屌丝爱看,文青也爱看。
     读冯唐的文便多少对他的人也有几分了解,看得出冯唐生活中应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笑声的人,他有脾气但不大;他也会冲动但小过理性;懂得通融会转变,适应社会;虽是博士但绝对脑筋不死,就是这么着一人,他做他的事,他写他的文,做做事,写写文,转换得很是自如。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八):写作与才情无关——leo鉴书(28)

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是部随笔集,没主线、有内容、有文采里面多为千把字的小品文,记录作者对事情与人物的看法、记录北京文人圈子里的见闻,还推荐了一些他朋友写的书。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如此。与韩寒文章中不用典故相比,冯的文章中典故多多,但并不影响阅读,文从字顺外加故事都是为主旨服务,我认为这是多年有目的练习的结果。
本书隐隐有“写作需要才情,后天练不来”的观点,我不同意。
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冯自己在《杀手2004》一文里就模仿了古龙的写法结合马家爵事件写的。先要看别人如何写、学着写、之后再反复练习中产生自己的风格是多数作家的写作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有愿望写,总能有机会写出来。
冯说自己从小儿对文字敏感、逻辑性强,继而得出自己能写是多半是天生。在我看则多半是练出来的,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对事务的敏感程度一样需要用心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能产生洞察力,传曾国藩每次看人之后都做记录,后来形成了自己对人的看法,后人还就此编成了《冰鉴》。不能因为有些人不努力练习从而洞察力一般,从而写作能力不出众,就得出“写作必然要有天分”这一结论。
对写作而言更重要的是:生活中为断观察与积累、对写作技巧不断的磨砺。冯本人的学医+做咨询+从文写作说明了第一点,他自己超过50篇随笔成书说明了第二个问题。从中我没看出什么天才,倒是看出了很多努力,这是值得年轻人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我认为“写作需要努力与天才无关”源于自身经历。
俺从小儿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差。2006年,我刚开始准备写东西时,时有个人大比较专业硕士毕业的行业内资深编辑对我说:“写作是需要天才的,你怕是不行。”那会儿我还真有点儿信,但是想想并不准备写成司马迁,也不准备成名或者因此去读人大比较文学专业,于是开始写博客、之后有了专栏文章、再之后出版了自己的书。回想当年,我应该对这们业内资深编辑竖起中指才对。年轻人有兴趣写,前人要多鼓励才是,写作与才情关系不大,与努力则成正比……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九):《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感觉这个题目特别有种高中写××读后感的感觉。
当然了,数年已过,此读后感非彼读后感。也是奔三的人了。
如今,小学从小到大的玩伴都已为人父。过年时,左边那哥们儿抱着个女孩儿,右边那哥们儿抱着个男孩儿。我夹在中间,似乎已经无话可说了。俩人妻在深刻的讨论尿布奶粉等问题,而且那是一个不亦乐乎啊。哥们儿说的那句话依然让我回味无穷:自从那小家伙来到这个世上,我根本就没好好睡过一次觉。
大学里的同学,有学国贸的,刚聊完天,貌似要去当导游了;有学环艺的,貌似淘宝开网店了;还有学社工的,貌似要去搞摄影了。
突然想到,好像没有说想冯唐大叔那样,读了研究生,又读了硕士,还拿了洋学位的经历的同学。冯唐大叔成绩好,态度端正,聪明颖慧。而我等蠢货只能默默的做罐头,被合理的安排到工厂,一个个接受程序式的敲打。
冯唐大叔那几十万公里的飞行里程,和每周8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固然是我等后辈难以企及的“梦想”。其实这些是必然的,因为也许命就是这么安排的。但是冯大叔貌似告诉我们不要这么做。因为他得了各种颈椎病。因为时间都被安排的“5分钟一个阶段”。但是啊但是,那种“一上午开5个商务会议”的工作经历依然对我等有难以言明的神秘的吸引力。
其实特别欣赏冯唐大叔对待女人的想法和方式,他应该是懂女人的。
比如这段,“态度是才情,记得我初中的同桌,在语文课上背诵《长恨歌》(背什么自己选,轮到我的时候,我背的是‘床前明月光’),字正腔圆,流风回雪。她的脸很白,静脉青兰,在皮肤下半隐半显,背到‘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垂泪’,眼泪顺着半隐半显的静脉流下来落在教室的水泥地上。”应该有不少人有过这种感觉的人不少吧。读完这点儿文字,真的有些感动。能让我感动的书如今是越看越少了。
当然,追求与欣赏异性,热爱妇女,肯定是我等雄性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当那些当年风华迷人,皮肤细白,胸大腰细的女朋友们,慢慢的有了孩子,慢慢的拥有街道小区的王大妈那种慈祥的笑容的时候。即使以后屁股变沉了,腰变粗了,票子多了,甚至上过黄花大闺女了。从小背过的“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只会让你觉得以后,或者是未来,就是个又粗又硬又黑的jb。
我啊,还是什么都别去想了,想什么都是扯必,自己过得开心就好了吧。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有兴趣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了。
珍惜吧。各位。奋斗吧。骚年。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十):活着活着就老了

5月初在斐济过五一,去斐济之前刚把冯唐的<万物生长>给看完了,看完后想必我是面带潮红胸中澎湃。兴致很高的和已经看过冯唐所有书的老乐聊起来了,老乐聊到了<十八岁>里的奶大及膝的胡大妈,还推荐我看<北京北京>,说是三部曲里最好的一本。回来北京之后第一件事在卓越买了成长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北京北京>和<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结账的时候有联想推荐-<活着活着就老了>,当时不知道是散文集,以为还是小说,于是乎一口气也给买了。
买回来之后压在一堆书里面,也没有很强烈的冲动翻出来看看。这个端午节闲来无事,一时内急想要找本如厕读物,坐在垫子上翻起吴念真的<那些人那些事>别册,下面刚好押着冯唐的<活着>,随手翻开扉页看目录,最后一部分有好些篇章讲香港的,刚好和最近的心头好接上了,于是翻开,仅读几段,惊艳,爱不释手,遂从厕所到床头到阳台,连着两天给读完了。之前看的成长三部曲,风格都是很肉欲很诙谐的容易对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的,这本由GQ的专栏文章攒成的文章竟然给我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感觉,首先感觉是诚恳,然后是坦诚,最后是真实。sorry,这三个词语好像想表达的意思都一样,终于,有机会一窥冯唐嬉笑怒骂淫而不秽的内心世界了,这样竟也更加增添对他好感了。
刚好端午的三天假期,北京的天气都沮丧着脸孔,淅淅沥沥的下雨,一直都没有散去的阴霾和阴天,完全没有夏天的样子,躲在家里,宅在床上,捧着一本书深埋进去的感觉,虽然寂寥到孤单,但也蛮不一样的。于是乎,阅读这本书的大环境是阴霾和孤寂的,读完后,更加这么觉得了。
这本书是一本不花工本攒来的书,但由于我没有阅读过之前的专栏,因此,如沐春风地获得了我想要的一些内容。书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儿。
第一部分,那些书,冯唐在这部分推荐分为好几个部分:以战国策、世说新语、史记为代表的古书;以古龙为代表的武侠;以肉蒲团、金瓶梅为代表的淫书;以王小波和王朔为代表的文革一代;和以海伦凯勒、米兰昆德拉、劳伦斯等等为代表的西方大师。虽然他列出的推荐书目不多,而且也是雅俗共享的普天之下都认可的好书,但我觉得阅读完了,也无法达到冯唐所能达到的舞文弄墨的造化和层次。看冯唐的散文,更能感受到他作为文人的积累和造诣,厚积薄发。他积极地向北京文人这个圈子靠拢,还因此喝大酒到胃出血进了一次协和,感觉他内心里对于文人圈的自由散漫体制外还是很向往的。
第二部分,那些人,他推荐或者批判了一些作家。在我看来,虽然才华横溢才高八斗的冯唐还是很谦虚的,对待同行的态度更甚。他不期待作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巨制,但如果里面有一小段文字精雕细琢到看到文字背后的用心良苦和天赋异禀,他会拎出来来,夸赞一番,包括对阿飞和胡纠纠的肯定;在他的推荐下,我很想看董桥和张弛的文字。另外他对于阿飞(吴虹飞)的见解还是深得我心的,歌曲不懂,文字,部分有灵性,但不免小气,口口声声晚上找人约炮,好像个文艺女流氓,但其实内心缺乏安全感急需被爱;关于王朔,之前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冯唐小部分肯定,大部分斥为垃圾,唯<动物凶猛>适合一读;王小波,冯唐对其是相当的首肯,<黄金时代>的后现代意义,也给予了很高度的评价。
有网友说,冯唐评论这些大师的立场是什么?他凭什么把自己排在王小波之后为现代的文学大师?虽说文人皆有自大的毛病,但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也说了,不管他内心是多么的腼腆和内向,冯唐在文字的世界里是一个貌若潘安唯性至上的文学大师,文字如涓涓的流水不假思索的喷涌而出,引经据典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点评可以,批判可以,散文更可见这样的功底。冯唐是否是大师,我不确定,但他确实是一个有文化的写书人,墨水深厚。
第三部分,那些事儿。在这部分,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冯唐,接地气的他,更加真实和诚恳。他是一个有经历的文人,且经历对于我们这些80后从P大T大出来的人是有参照意义的,麦肯锡、华润,耳熟能详的企业名字,他学习的P大也是我们肆意恩仇了7年的P大,他度过青春时代的协和和东单,在地缘上来看也距离我们很近,他营生的地方也是我们周围同学营生的地方,他从北京到美国再到香港再回到北京,路径也和一般的P大人很类似,种种因素,也把他从文学神龛上拉下来,就好像在前方照料人生方向的师兄一样。文字是很诚恳的,因此可以看到很多俗世的情感,譬如害怕青春逝去开始混吃等死变老;譬如想要40岁退休;譬如对于某些现象的无奈,譬如对于北京恶劣自然环境的厌恶和无法放弃的北京情怀;譬如咨询工作摧毁了身体于是对盲人按摩产生了生理层面的依恋;譬如他终于讲到了他对文字的态度,用文字超越和战胜时间,文字是永恒万古长存的,而权和贵都是一个世代的,因此他不屑于和权贵为伍而乐于清高地做一个读书人文化人;写文字是为了记录,是为了还情感和记忆的债,是为了克服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十本小说之后,爱干嘛干嘛。在这个角度来讲,冯唐被还原成了一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中年男人。就是这些自述性的小文章,还原了一个诚恳的冯唐,而不是用淫而不秽文字包装的秋水。因了这份诚恳,我想这书读的真值。
第四部分,那些地儿。这部分是我最先看完的,也是最吸引我的。香港,我一直很好奇他对香港、北京、上海的印象是什么?他的描述,很生动,就像我贴到微博的那句话,他说香港人分为有钱人和没钱人;上海,人分为白种人,其他颜色种人,上海人和外地人。而北京,人只分为两种,牛逼和傻逼。这样说,上海相对复杂,而北京很简单,超越了一般的层次。冯唐描述了很多,从建筑角度来讲城市的空间和时间维度,还有复杂程度等等;从便利程度。一个理想的城市,横切面和纵切面来看,时间(历史)和空间(城市形象)要丰富;市民生活要极大丰富和便利;要有大都市的生活,又要有保护得当的历史;要有狐朋狗友和让你和狐朋狗友混吃等死的心情。他理想的城市,最终应该是北京,虽然北京也有很不完美的地方。而对我来说,理想的城市,首先和爱人在一起,哪里就变成主战场,然后是有朋友,可以聊天说地不受束缚;接着是要大都市的繁华灯红酒绿和文化的理想主义清高感并存;最后是环境和便利生活条件。现在这样看来,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完全满足这样的条件,北京虽然接近,但现在浑天的阴霾和死气沉沉,想想也蛮无希望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找不到理想的生活城市,只能秉着实践主义的心态,走走停停,多试试,没准什么时候就想要停下来歇脚了。
关于香港,冯唐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让我对于这个城市的压力和高房价,依然心生恐惧,但也有一丝的对于自由便利生活的期待。
<活着活着就老了>,书名有无奈的感觉,通篇看下来也是,一下子还没怎么着呢,冯唐就四张了,我们也快三张了,还能蹦跶个几年?心宽体胖是偶尔宽慰自己的假话,真实的想法估计是,想要出人头地和成名立业的压力无时不在,压力大到要撑不住了,但又能怎么样呢?淡定,放下负担,走一步看一步吧,别太着急。梦想是支撑前进的动力,冯唐的梦想是十本小说,我的梦想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