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4: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10篇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是一本由大卫·麦卡洛著作,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一):一批美国人在巴黎-余中先

  那还是在我上大学的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从学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讲座中,我得知了美国音乐家格什温的音乐诗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一次听到了掺杂在经典交响乐和爵士乐中的怪腔怪调,竟然有如此奇异的城市噪音,明显的是汽车的喇叭声,隐约的好像是各种叫喊,总之,人声鼎沸,喧哗与骚动。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从声音上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个落后的美国“乡巴佬”来到先进文明之都城巴黎时眼花缭乱的感受。

  而眼前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 )的这一部《伟大的历程》的副题恰恰也是“美国人在巴黎”(Americans in Paris)。当然,它是从文字上,把一大批美国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无论是那部音乐诗,还是这本历史记录,主题都是“美国人在巴黎”。但与格什温不同的是,大卫•麦卡洛书中的美国人是一大批人,当然他们依然还是文化人、科学人、艺术人。另一方面,时间上也不同了:格什温写的应是20 世纪20 年代的巴黎,而麦卡洛笔下美国人看到的则是19 世纪的巴黎。

  这些医生、雕塑家、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有詹姆斯•库柏、塞缪尔•摩尔斯、爱玛•哈特•薇拉德、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小詹姆斯•杰克逊、乔纳森•梅森•沃伦、威廉与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兄弟、查尔斯•萨姆纳、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约翰•辛格•萨金特、梅森•沃伦、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托马斯•阿博顿、亨利•朗费罗、玛丽•卡萨特……

  他们都是仰慕当时法国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先进和发达,不远万里,从美国乘船渡过大西洋而来巴黎学习深造的。我们在书中自然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留学生活,其艰辛,其刻苦,其勤奋,其有趣,其五彩缤纷,其满怀希望,其孜孜不倦,其婀娜多姿……不一而足。

  同时,《伟大的历程》也从一大帮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 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读者在书中看到了1830 年“七月革命”仅仅持续了三天的动荡,看到了18 4 8 年火山爆发一般的巴黎起义,看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政变和统治,看到了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大改造,看到了普法战争风云突变的硝烟,看到了巴黎饥寒交加的围困,看到了巴黎公社破坏性的动乱,看到了第三共和国在激愤中的诞生,看到了让巴黎这个现代都市扬眉吐气的几次世界博览会的盛景,看到了凯旋门的多年建造,看到了埃菲尔铁塔的骄傲竖立,看到了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

  这本书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法国与美国的某种民间交往史。书中提到了一些人与事,是我们中国读者可能不太知道的,如那位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在法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美国制造”的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建造和赠送。

  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1757-1834)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同美洲殖民地的人们共同抗击英军,被任命为少将,与美军总司令华盛顿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回国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有所作为,曾向议会提出过著名的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多年来在巴黎的美国人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当7 月4号独立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国庆宴会,每次拉法耶特将军都是特邀嘉宾。”1824到1825 年拉法耶特侯爵返美访问时,作为一个神话般的“老英雄”而广受欢迎。他在巴黎的府邸,简直就是美国驻法国的第二大使馆。1830 年,他还指挥国民自卫军,推翻国王查理十世,帮助路易-菲利普登位。老年的拉法耶特俨然是一个“老兵”的形象。

  顺便说一句,中国游客熟悉的巴黎老佛爷商店,就是以拉法耶特的名字“Lafayette”命名的。

  至于自由女神像,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纽约自由女神像,还真的是法国人在1876 年美国独立百年庆典时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它的设计者是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他到过美国,走了一些地方,结识了许多珍惜美法友谊的美国人。巴托尔迪返回法国后计划完成一个纪念法美友谊的艺术作品,即在纽约港入口处的小百德娄岛上建一座巨大的雕像,叫“自由女神照亮世界”。

  今天,不仅在纽约,就是在巴黎的塞纳河上,我们也可以见到一尊自由女神像:靠近法兰西广播大楼的格雷奈尔桥中央有一条长长的河心大堤,名“天鹅小道”。天鹅小道顶南端,竖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这个自由女神像虽不如雕塑家巴托尔迪送给纽约的那一尊名气响,“身材”也不如纽约的那一尊高,但千真万确是后者的按比例缩小,而且是由侨居巴黎的美国人送的回礼。

  法国的好多事,我们中国人可能都要通过美国人才能知道。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运?不好说。

  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目,是我们原本不太清楚,而这本《伟大的历程》可以帮我们认识的。如1830 年上台的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他早年曾在美国长途游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曾走访印第安人的部落,明显是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书中提到,“路易-菲利普出身于法国奥尔良有势力的贵族家族,这位新的统治者年轻时就支持1789 年的大革命,在1793 年逃离‘恐怖’之前,一直在共和军中担任军官,作战勇敢。他在外流亡多年,不能返回法兰西”。路易-菲利普曾说过:“我年轻时到过很多美国印第安人的棚屋,他们非常友善地招待我,我喜欢他们。”读了此书,我们应该了解这样一个国王的多重面貌了。

  还有一些历史事件,我们过去可不是那样认识的,例如巴黎公社期间的一些奇闻,尤其是对大主教乔治•达尔布瓦的残杀:1871 年,巴黎公社起事二月有余,行将失败之际,于“流血周”期间的5月24日匆匆处死了多位著名人质,包括不少天主教教士,其中就有大主教达尔布瓦。这也让美国大使馆花费了好几个星期的外交斡旋终为泡影。当然,《伟大的历程》一书中对凡尔赛政府对巴黎公社社员的屠杀,也是揭露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当时的美国驻法大使埃利胡•沃什波恩在一封给国务卿费什的函件中这样报告:“凡尔赛部队的所为和公社这些史无前例的暴行并无二致……杀戮、撕碎、刀刺、毒打、火烧那些男女老少,不管是有罪还是清白,这些政府军的所作所为将会玷污法国近代的历史,对这些行为负责的那些人的名字会被记录到人类暴行的清单上,让人性蒙羞……”这恐怕也从一个角度体现出美国人对当年那段错综复杂的欧洲历史相对公平的眼光。

  没读《伟大的历程》之前,我曾有疑问: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讲美国人在巴黎,是不是会有读者?是不是很有文化价值?阅读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应该是肯定的。

  美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关注的两个大国。一个是当今的经济、军事超级强国,一个则是老牌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一个是我们要学习并且想赶超的,一个则是我们常常拿来做比较和衡量的。

  当今的美国相比于中国是比较先进的,然而,在19 世纪,相比于法国,美国的落后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前半叶比较明显。故而当时有那么多美国人来法国学习和游历,来取经和寻找榜样。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伟大的历程”。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医学。19 世纪初期,法国的医学研究、教学和实践要大大先进于美国,因此美国留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来学医的,而到了19 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医学就迎头赶了上来,国内的工作和研究条件明显改善,所以来巴黎留学的医科生也明显少了很多。

  相比较20 世纪最后二十来年和本世纪十几年的中国人留学欧美的历史,当年美国人留法的历程确实可以提供一面镜子。19 世纪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同是比较落后的一方,应该向先进学什么,也是一目了然的。当年美国留学生与当今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是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美国留法学生对专业、对生活大多持积极态度,学习刻苦,生活简单,对故乡更是思念情切,拳拳报国之心明月可鉴,当然也有一些人耽于他乡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心图谋在欧洲的发展和出名,这就不去说了。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都有那样的人呗。

  《伟大的历程》书中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再度游历法国的圣高登斯在信中告诉威尔•娄,回到巴黎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他发现了许多惊人的方面,尤其是,只是在这时候他才“发现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中国赴欧美的留学生的心声。

  历史是公正的,交流有来则有往,后来,因为美国相对地越来越强, 法国相对地越来越弱,由此曾产生过一股相反方向的潮流,即法国人向美国的游历。关于这一历史,有一本书很值得一看,法国人艾曼纽•卢瓦耶写的《流亡的巴黎》,讲20 世纪40年代一些法国人在美国的流亡生活。由于战争火焰在欧洲大陆的蔓延,犹太人在欧洲到处面临受迫害的危险,一大批文化人(尤其是犹太人)流亡到美国,给美国带去了种种先锋艺术和自由学术思潮。

  我是学法国文学的,20 世纪80 年代也曾留学法国,而且就是在巴黎呆了四年多,在那里的左岸和右岸有过很多曲折的经历。归国后则在法国文学这方面做了很多的介绍、翻译、批评工作,算是小有成果吧。如今读到这一本《伟大的历程》,自然会生出很多感叹,一言难尽。我们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涯何尝不是一段“伟大的历程”呢?!而今天,我对麦卡洛这一本《伟大的历程》的中译本所做的审阅和校改工作,则是又一个相关的小小成果。这本书中有句话非常精彩,至少,它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愿把它摘录在此:一百多年前,亨利•亚当斯的曾祖父约翰•亚当斯独自一人在巴黎的一张书桌旁写下了他生活的目的: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能自由地来研究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当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陶瓷。

  这句话在亚当斯家族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种家训。这其实也是我对我们的留学生的希望。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二):越过大西洋的拓荒者

  越过大西洋的拓荒者

  ----读《伟大的历程》

  闫东良

  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未离开过故乡,从未接触过异域文化,没人有成功的保障。在经历了大西洋的波涛之后,他们来到了巴黎。他们的目标不同寻常,几乎每个人的目标都是那么具体,每个人的追求都是那么认真,他们雄心勃勃,都希望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把在巴黎的时光,看做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他们来自当时美国的各个地方,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州。他们大多数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身材相貌各不相同。虽然这些美国人遭遇了法语学习的困难、思乡的困扰以及塞纳河边严冬的考验,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巴黎的那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他们在这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从没有放弃梦想。正如后来成为美国最伟大的雕塑家的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说的那样:“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总是要面对实际问题,处理铸工、承包商、起重机、石匠、卡车、垃圾、石膏等无穷无尽的琐事,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以待一飞冲天。

  莫尔斯•萨姆纳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带着对一切知识的渴望,来到了索邦大学,在这里,他看到了黑人学生和他一样有着雄心壮志,等他返回祖国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乔治•希利开始时几乎一文不名,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他在巴黎奋力拚搏,最终成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其他人的经历读起来也都是充满了传奇。

  作者大卫•麦卡洛,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用自己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将已经逝去的历史搬到书本之上。正是他出于历史的责任感,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批对美国来说不同凡响的人,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他们在大洋彼岸的伟大经历,以亲切、有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影响深远、激动人心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这些卓越精英的生活之中。

  当今的中国也在飞速发展当中,需要一大批各领域的卓越人才来为祖国服务。该书对我们国内年轻人会带来莫大的启发,有助于让他们静下心来,以长远的眼光、较高的境界,来投入到学习和探索当中。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三):美国文化的前期史—巴黎的断代史

  提到巴黎,你会想到什么词来形容它,奢靡,繁华,时尚,创作的天堂,还是拿破仑。。其实巴黎的19-20世纪是繁荣的,相反美国是落后的,美国人前往巴黎学习是他们的梦想。。。。。。

  作者大卫•麦卡洛,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两次普利策奖得主、两次国家图书奖得主,著名著作《约翰•亚当斯》《杜鲁门》。本书从结构上,个人把它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美国文人在巴黎的生活、学习情况;二是巴黎的变革对美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与意义。书中一共十四章,从内容上,《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如题所述,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美国文化的前期历史,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里面包括各个方面,文化,艺术,诗歌,雕塑,医学。。。。。。。第一批前往巴黎的人包括作家,诗人,创办者,医生,律师等。前三章主要讲述了第一批美国文人到巴黎,看到的巴黎,生活的奢靡的状态,了解巴黎,适应巴黎的生活习惯。后四章到十四章主要写了美国文化随着“巴黎人”的回归而前进以及随着巴黎历史性的变化,经历了巴黎抗议政府暴力,六月革命,美国政府战争,北欧围城巴黎等,美国人一批又一批前往巴黎,推动巴黎和美国的文化进程。

  本书的特色:1.本书余中先先生的代序很棒,让我通读本书的内容,贯穿全文。2.作品的每一章都会有一个主题放在文章的最前面。3.这是一部资料丰富的美国文化前期史,书中的写作用两种方式来描述,一是正常描述,二是对大量当年的历史文件进行还原,以小字体的方式来呈现,原汁原味。偶有瑕疵的地方在于字体有些小,参考资料没有附上是一个缺憾。

  贯穿文章的中心人物:拉法耶特侯爵,提出人权宣言和制定三色国旗,参与建立七月王朝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经历了法国大革命,被称为新旧两个世界的英雄。他对美国文化的推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看完此书,特别为美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尊严而尊敬。他们热爱他们的国家,每个人在学成之后都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了一生。例如,摩尔斯去巴黎之前是一位画家,回到美国之后,利用所学发明了摩尔斯电报。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被视为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雕塑家。

  读一本历史文化的书,我个人觉得是很开心但又要很谨慎。毕竟需要做很多笔记,要了解很多,这样才能读到知识,学到知识。《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让我看到了同一时代的两个国家的历史---美国和巴黎,知识太丰富多彩了。。。。。。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四):犹记得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浮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当时的人们在女神的感召之下,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年老士兵挣扎而起,中年战士带动着青年人义无返顾地奔向战场。刀枪闪亮,号角声声,最后组成了凯旋门上金铁齐鸣、悲歌慷慨的《马赛曲》浮雕……

  要说什么建筑最能代表法国近代史,想必就是屹立在巴黎的凯旋门了。 凯旋门是巴黎的象征,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见证法国今后的历史兴衰。然而在读完《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后,看到书中描述的七月革命、1848巴黎起义、第二帝国的统治、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的诞生、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以及巴黎的一些奇闻秘事,其中都闪现着无数美国人的身影,不禁有些唏嘘。这种感觉就好像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就得去日本一样,有种难以言喻的滋味在心头。

  但所幸的是,这些历史建筑都还在法国,特别是耸立在卢浮宫附近的凯旋门。拿破仑的灵柩曾从这里穿过,被安放在先贤祠;纳粹德国的军队曾从这里穿过,接受希特勒的检阅;戴高乐的车队曾从这里穿过,受到巴黎人民的欢呼。还有一则关于凯旋门的又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据说,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时代的将军,但死后名字并没有刻在凯旋门内壁的名单上,这曾令雨果十分生气。法国人爱雨果,一直记着这件事。于是在雨果死后,法国人特地让他的棺柩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

  我想,有凯旋门在,法国历史就会因此而得到永恒,这个国家也会因为它的存在而更值得敬仰。

  其实要说法国的那次革命,还是深受美国革命的影响的。美国革命先于法国大革命,并取得了成功,而美国人民革命的成功大大鼓舞了法国革命者的士气,还为法国人民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革命经验。于是,在美国革命成功后不久,法国人民也开始了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伟大革命。但反观美国的那次革命,又是美国的革命家们从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启发,并把启蒙主义思想在北美殖民地传播,从而唤醒美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这在后来的革命中也成为了美国独立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美国人在巴黎,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历程!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五):巴黎,曾经繁华鼎盛的巴黎;巴黎,如今辉煌不再的巴黎

  2014-04-09 10:39:45   来自: menter

  曾几何时,巴黎被认为高居与各界的象牙塔尖,代表着经典与辉煌。在19世纪,巴黎人习惯视外省人为“乡巴佬”。

  巴黎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以至于这些后来的美国各界精英都要 “到巴黎去”。他们在美国国土之外,往更西的方向进行“拓荒”。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说的就是这些事。

  中间经历的艰辛与困苦自不必多言,书中就算没有描述,我们也可以自行想象出来。好在,终于,待到归国之时,他们已经功成名就。

  如今美国各界的繁荣,尤其是医学、文学、雕塑、美术、教育、物理等领域的繁荣,大都有他们的功劳。所以,今天的美国敢于睥睨天下,不无因由。

  反观巴黎,百十年来,一味地固步自封,一味地自尊自大,终于落得了今天的田地,过去的辉煌现在已经暗淡,巴黎自己反倒成了“巴黎佬”。 19世纪世界中心的地位固然一落千丈,就是在欧洲大陆的位置也因巴黎人的傲慢和不与时俱进,渐行渐远。

  不进则退,诚如斯言。

  我们都是如此,不管今天的我们是已经功成名就,还是仍然在不懈地追求。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六):在路上

  每个初创的组织都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前提是它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在学习。。。

  排除万难,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一辈子的命题。。。

  看书的过程中,想起了大学时代,一位留学美国时间颇长,深受欧风美雨浸润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出去看看;如果自己没机会,一定要培养孩子,让孩子出去看看”。。。

  也许,这就是梦想,一代一代延续的梦想。

  颇为遗憾的是,至今我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前段时间有亲友从加州发来加大的照片,今天又看见这个这本书,思绪一发不可收拾。今生能否实现此梦想已属未知,但好在我有希望,我还在路上。

  也许,这也是这本《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的最大的意义。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七):载着“美国梦”扬帆起航

  载着“美国梦”扬帆起航

  ——评大卫•麦卡洛的《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

  美国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移民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是个奇迹。大卫•麦卡洛的长篇巨著《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讲述了这个奇迹发生的原因,全方位展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美国旅人在巴黎改变人生、追逐“美国梦”的历程。

  大卫•麦卡洛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历史研究和新闻界都具有很高的声望。《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这部四十余万字的鸿篇巨著,是作者历尽四十年的研究结果。作者以其卓越的文字功力,把新闻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把人物经历与重大历史事件融合起来,把精英们的成长过程与美国崛起的过程串联起来,生动而又详实地展现了那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既有现场感,又不觉枯燥,更让人回味和反思。

  一个国家的觉醒需要一批先知者,先知的觉醒带动了国家的觉醒。美国独立后,农牧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经济实力远不及已进入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这让美国人心有不甘,他们选择横跨大西洋,去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巴黎去寻求美国强盛之法。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批批美国人踏上了寻梦、筑梦之旅,他们当中有医生、教育学家、雕塑家、画家、物理学家以及小说家。美国旅人查尔斯•萨姆纳说:“我的目的是接受教育,以满足思想深处存在已久的渴望……”怀着强烈的渴望,美国旅人不惧怕远涉大西洋的危险,甘愿接受疾病和瘟疫的考验,去获得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巴黎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引起激烈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潜在的灵感。这个历程,实际上是美国崛起的蓄能过程,对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之行,就是实现“美国梦”的前奏。

  技术进步固然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但让国家保持持久的发展势头,必须构建适合国家发展的上层建筑。美国旅人在巴黎经历了“七月革命”、1848巴黎起义、第二帝国统治、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他们全面审视美国国情,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足之处。当时的美国南部,还存在践踏人权的奴隶制。美国旅人萨姆纳揭露了奴隶制“全部的丑恶”,他在美国众议院会议上被打成重伤仍不放弃。他支持林肯总统“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废除奴隶制度。哈莉特•比彻•斯托在日记中写到:“对于外在的和看得见的东西充满情绪,这使得他们的教育、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不断地孕育和发展。”

  作者把美国精英巴黎之行定义为伟大的历程,可见其意义深远。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美国旅人远行巴黎,成就了“美国梦”,改变了美国的历史。(1352字)(王书伟)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八):光辉岁月

  DAYS OF OUR LIVES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这本书,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意味的双城记,只不过主角变成了美国和巴黎。狄更斯总结的感受并不局限于纪元的数字,而适用于一切时代,毕竟按照蝴蝶效应的逻辑、任何微小的一秒钟都同样有着改变未来的巨大力量,就算我们如今身在的已经不是工业革命的那个年头,凡人被巨大改变荡涤、在命运洪流中无助挣扎的命运从来就没有改变。百年前的人如是,今天的我们亦如是。时间只会单向流逝,智慧同样,跟百年前的人相比,活在今天的我们唯一拥有的武器,便是可以站在历史更高点上看见当年更大的那盘棋;就好像三十年后梦回高考考场、已经知道了考试的标准答案,浮在空中看旧日朋友在答题纸上拼杀,善意的提醒压抑在喉咙口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更可怕的是梦醒之后你发现自己仍然身在现实的考场,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你在此时给出的不同答案,也许直接注定三十年后截然不同的结局。

  对于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而言,人生之苍凉、为人之无力感,大概是从这里开始;对于宿命论的反驳之苍白,大概也源于此。

  念英美文学史的时候,除了习惯性地用生卒年月计算每个人各自活了多少年,最让人揪心的就是眼看怀有才能的人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败局。而历史那些阴暗的角落则无法随意臆测,只怕一不小心戳穿更大的阴谋。Christopher Marlowe非得在那个小酒馆喝酒、被刺死在Ingram Frizer的刀下;Elizabeth Blackwel努力了那么久、几乎要成为美国第一个女外科医生,却失去了一只眼睛。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论那是怎样的勤奋和努力;一出戏,尚且可以忍耐到结局,但是七十年八十年的人生要怎么一分一秒地活过去?未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求而不得,宿命论者的“命里没有”,这苦涩的果子要怎么咽下去?人生在世,最要不得就是“不甘心”,就是“假如当初……”,就是“明明我也……为什么偏不能……”。而作为占据了历史高点的今人,最残酷便是明知他最后的结局,却要眼睁睁看着他怀抱着一点点希望逆流受风雨侵袭。

  譬如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如今人人都知道,因为他发明了摩尔斯电码——好像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如此简单地用一个成就来总结。其实他是个画家,贫穷而才华横溢,一日日在卢浮宫临摹。站在旁边看他画的是运气很好的James Fenimore Cooper,The Last of The Mohigans的作者、超级大卖的畅销书皮袜子系列的作者,少年成名、顺风顺水。摩尔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否则也不会跑去搞他那命途多舛的电报事业。用今天的话说,一个是土豪,一个是屌丝;一个坐拥白富美,一个着实想发财,可惜总差那么一点点。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人人都说好,大家都喜欢,可就是不见进账,跑去巴黎申请专利好几次,次次铩羽而归,继续回家受穷。摩尔斯跑去参加纽约市市长竞选,四个候选人,他是老末,总共只得了1496票。最后穷困潦倒地住在阁楼上,等天黑了才出门买东西,怕被人认出来丢脸。是的,摩尔斯为人类通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在人类历史里获得一座永久的丰碑,虽然他连第二天的早饭都未必吃得起。

  这事情不必抱怨,丛林从来如此,运气也是才能里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道理可讲。没人说伟人就一定要吃得起饭,变革的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或者说,穷屌丝就别学富二代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了,追寻某些虽然伟大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潜在成本就是可能饿肚子。

  不过同样追寻艺术的穷屌丝不止摩尔斯一个,还有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除了信念和天分一无所有的家伙。他和摩尔斯在努力程度上并无不同,甚至摩尔斯的交际远比他的朋友圈更有影响力。但这家伙最后真成了白手起家的self-made man,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有一大批美国和欧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画像出自他手,比如林肯。那个最有名的小姑娘写信给林肯说他长得太丑、应该蓄起胡须遮盖他“难看的灯笼下巴”的轶事,据说就是林肯讲给希利听的。

  这大概就是时代,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没有人知道结局会是什么,能做的只是怀抱着最好的希望,最好最坏的打算。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但始终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是纷乱的时代里闪光的部分。比如巴黎围城里唯一始终坚守的美国大使Elihu B Washburne,上演了巴黎版的《辛德勒的名单》——讽刺的是这次被救的是德国人;比如米洛的维纳斯被当做最珍贵的宝藏珍藏起来、躲过战火和放回卢浮宫。我们之所以需要历史也大概是因为面对命运的荡涤,只有这些还让我们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就算是再微弱的光芒也能让在黑暗中前行的人心生勇气,不管我们最后发现那光芒是野兽等待着吞噬我们的眼睛,还是早晨的第一缕曙光。从我们手持火把从藏身的洞窟中出走起,人类的旅程就从未结束。这一路上会有同伴牺牲,有人在狂风中泯灭也有人因为最不堪最可笑的理由侥幸生存。但不论这旅程最终通往何处,我们能做的都仅仅是步履不停、努力生存下去,不断试着平衡梦想和生活,意义和生存 。而我们侥幸生存的岁月,就是最光辉灿烂的days of our lives.

  正如这本书放在扉页的句子:

  “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总是要面对实际问题,处理铸工承包商、起重机、石匠、卡车、垃圾、石膏等无穷无尽的琐事,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以待一飞冲天。”

  忘了说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棒,但是人名都没做英文标注,排版看着像教科书,有点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