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10篇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是一本由桑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1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一):我的感悟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每个人的灵魂都应得到解放,哪怕支离破碎我们都将到达彼岸的金色草地

  时间从是这样,偶然间读到的一部书随心的翻到几张不曾熟识的文字,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生命中的人是这样,事情亦是如此,我从不是个不懂感性的人因此也是这种矫情之下的一份子。

  于我来说一本书的力量,并非医者于病人而是相见于恨晚。

  不论是瞿秋白的生死之恋或张爱玲的痴痴苦等,我都未曾经历,然而总是有一些文字会让我无法当作不曾看到。开卷,一袭民国的书卷气息裹挟着那一段乱世的风气向我掠来,若不是已熟知了才情佳人的缠绵悱恻,我绝对会被这些执着的,纯粹的,为爱奋不顾身的灵魂而惊艳,才子佳人自古亦然。若非才高八斗的英俊书生怎能配得上风华绝代的倾城佳人。这于我来说是艳羡的,而我从此中只能浅浅的阅读不敢深入的翻看,我怕,我怕会坠入那冥冥中的蛊。世间安得两全法,才子佳人固然值得人们流传于世而我却只想要一份安乐于世。最近爱上了看窗外,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何情望着窗外不论风景如何,我宁愿投身这凡世中从亿万人海里寻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安稳,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也不用令人回忆颇久只愿着一人,能与我执手一生虽有一点淡薄但是却是真实并非虚幻的。

  嘈杂的音浪一次次打断我的思绪让这记忆混乱纷杂,唯有一颗追寻着爱的灵魂从来不曾迷失过。

  很少去寻找一种方式表达情愫,本来以为这样是一种很高端的态度然而经过此书后才懂得并非是我不去表达,而是我的语言太过简单而乏味,这不是说我的文采不够,而是无法写出文字中的情感经历,每一个字都饱饮着诗人的泪水喜悦,真挚。澜水淘沙金沫出,想来是我的笔触还无法将那一幕幕真挚,热烈呈现在我的生命之中。也许,这是生命给每一个人的命题之一,有的人可能一生循着这个命题的正确解,却无法找得终其一生也只是其中一个匆匆过者。很多人停止了寻觅,流连于这灯红酒绿花花世界最终找的一个明知不爱的人

  慢慢培养着微弱的感情,终于变成了亲情,对于这种我只能一笑而过不予评论。

  很多人说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沙,然而没有爱情的两夫妻更是连沙也不如。人们寻寻觅觅的结果也许未知但我相信努力都未曾过的人所得到的所谓幸福绝对是我连死也不愿去接受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问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没有爱情的婚姻必然是不自由的那么不自由的生命,被禁锢的灵魂我不屑于去欣赏更不会向往,即使那看上去涂满了奢华甜美的蜂蜜,但在那糖衣下是用尽一生都无法承受的苦难。那流淌进身体内的枷锁,将会永远让我无法直面镜子前的自己。人们说徐志摩的爱炽热,狂烈,无法拒绝。我决绝是做不到,可每个人都应去学我们这位痴情诗人的爱情观念,他的诗魂由爱供养,有了爱他就有了 魂,没有了爱就没有那翡冷翠的盛世华堂。人们莞尔它的痴,人们叹息他的去,人们痛责她的坏。却极少有人能跳出世俗之外洗刷了眼睛认真的看着他,她如花火般灿烂的爱,熊熊绽放在民国那个伦理纲常异常混乱的乱世。为那一抹爱的诗魂祈祷,许愿。

  从古来人间的才子佳人都如三毛所说的,男人是土,女人是水,两个人在一起土多了则污浊,水多了则不成样子,人间极少有成了型的一对,而那极少的又会被上天拿走一个,放在手掌心上仔细观赏这犹如一叶,秋之白华的爱情。那美丽的晶莹的梦幻那个从异域归来的翩翩绝世和温柔碧玉的东方才女,两人的心意相通情趣相投,是如此的美满也是如此的遭人妒,也是招了上天的好奇心把这一个生生的撤走一半从此这一半,再也无法回来。世人嗔怪着文人,为什么妻的尸骨未寒却令寻新欢。好友的不解,更是接踵而来。对他来说这已不再重要,世人的嗔斥他当作对亡妻的怀念,友人的不解他也欣然领受,可是这并不是说他不念旧,只是,不敢。文人不敢回忆起和亡妻的任何一点快乐时光,哪怕一点,都是穿肠的毒药比地狱里的灼热业火还要令人难以承受。我不是文人不能体会到它的痛苦,但是我在他的文字中却无比深刻的感受到了 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这文字悲从中来,也许文人在被行刑前的最后时刻仍然心心念念的,是他的亡妻是他梦萦的仙女。

  大学之后我常常会感激我生在中华,身为汉人,原因非别而是因为这文字太过的深刻,够勒着讲述着这世间最美的爱情,用一段段的情诗填满了那战乱时代的伤口,用一支笔触,补修着破碎的山河,这些才子与佳人以他们的挚诚填补着一个时代的空缺。明知会粉身碎骨却从不惧怕亦不后悔,或许这是那个年代逼迫下所成的事可是即便放在如今我想也只有极少的人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人生来是与这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羁绊,亲人爱人朋友,同事从来都是人一生最为重要的可是有谁曾想到过这些恰恰就捆绑住了你的自由。而自由也是才识广博的文人学者无法割舍的,当梁实秋古稀之年遇到了韩菁清,这个比他小了三十岁的风韵佳人自此开始了他生命的又一次追寻。梁翁用他沉淀着岁月的缠绵情话书于笔尖,向他所倾心的丫头他的小娃送去层层秋波终于他们成就了一段佳缘,然而这段恋情是绝对不会被世俗所接受的,人们无法容许一个年高德劭的大师和一个过气的女明星成为夫妻更何况他们之间有着三十岁的差距,可想的到的是那一年梁翁被迫出走国外时,她还是个丫丫学语的孩童,然而对于梁翁而言,古稀之年他所追求的绝非是一场婚姻而是一场爱情,他们爱的热烈,不顾所有风雨来临,因为他们有彼此那是最大的幸福。他们的爱无关风月,只因他爱她而她也爱他。

  世人从来不曾吝惜他们的赞美和他们的嘲笑与愤忿,因为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窥探那些他们无法触及的宫羽楼阁,在坊间的街头以那些窥来的五光十色的东西混加上自己的是非观,用他们最真挚的感情赞美或批判着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人以及他们的事。海明威在一部作品中说,相爱的人不应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个人,而和他们做对的是全世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寓言,是对郁达夫和王映霞这一对人的残忍寓言。没有什么是比爱情更能让人不顾一切的如果有那可能就是那芸芸众生的口,那排山倒海的舆论真的会活生生的压死一个人,在那个时代中对于一个女人尤其如此。为什们那么深爱,爱到荼蘼,却偏偏如此苍凉。而那压垮了,压散了,压死了人的舌头呢。在成就了这兵不血刃的伟绩后,都纷纷又转向了下一个款款动人的故事。是否,郁达夫在为国捐躯前曾一次次的会想起那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时光,那个他用心装饰的风雨茅庐,那个与他举案齐眉的倾城女子,一颦一笑中诉说爱意的灵动的眸子,我,曾如是的想过。风雨袭来掀翻了茅庐,而富春江上大浪骤起打湿了也打透了梦幻终归是一场梦幻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或许唯一不同的就是郁达夫的那一腔热血给这大地留下一抹血红,是如此的警醒。正如那位西方先哲所说,最热烈的爱恋,会有最冷漠的结局,而世人如何能想象这冷漠竟比死亡还惨烈

  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曾经彼此紧握的双手也会放开,蜚短流长的众口铄金,将一颗颗相依为命的心分拆。一封封缱绻情书也无法使爱情永久的保存,再过激情的爱恋终将消溶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之中。哪怕一生情缘,两地书,也会终归平静。于我而言参悟这许多是还早了些,可是,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人活到五岁便明白的道理,高寿耄耋的老人不知也还是不知。人生本应坦荡,自由,热爱即便知道爱到最后可能粉身碎骨亦要为了爱而追寻,我宁愿要不顾一切满身伤痕的爱,也不愿衣食保暖的消磨我的爱情。这是我的心,我应该把他面向太阳骄傲,自豪,高歌即使太阳烤灼,烧焦了他我也会在一地的焦炭中剥离出我的灵魂,那是绝对纯洁,干净的灵魂而他只懂得,爱。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二零壹柒年一月十一日,夜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二):最无法言说的传奇——由来缘浅倒情深

  桑妮的文字是如此的真挚动人,不乏机敏与俏皮的灵动,且不失独立的思想。兼之早前已然读过一两本作者早先的作品,感觉这些年来作者的笔力一直在成长,再没了那许多矫揉空洞的辞藻堆砌,多了几分洗尽铅华的意蕴。只是在那平静的娓娓的述说着那些停驻在旧时光阴里的美好故事。只是可惜每个故事的篇幅都不算长,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不过是浅谈则止的让人了解一二罢了,实在是让人看得不过瘾。

  说来,作者看待书中每段的民国奇情倒都是秉持着中正之心来进行评述的,只是她将那些爱情写得如此美好;又或是为的要刻意突显两位主人公间的爱恨离愁,自然就不免只聚焦于那点子爱情的美好了,其余的时候就没那么多的笔墨可以去顾及两者间伟大爱情的那些个牺牲品了。这多少不免会让人有隐恶扬善之的质疑!有所爱亦当有所恨才是,像现在这样写得世界上就只剩下了令人动容的炽热真情了,让人越看越觉得别扭,缺少了那一种针砭人心美丑的畅快淋漓之感。

  这些个民国奇情中最感动我的要说还是“梁实秋to韩菁清”这对白发红颜了,彼时相逢他们的年龄相差甚远,但这并不能够成为他们共度余生的阻碍。更加可贵的是,他们并没辜负彼此为了厮守余生所背负的那些恶意攻讦,在余下的时光中一直相互珍惜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不知在何处听过的,“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最深情的爱恋是等待。”这多么难得。而他们做到了。

  虽然,十三段民国奇情,姓胡的独占其二。尤以“胡兰成to张爱玲”这对最为人瞩目,相信不单会令普天下的男同胞各个的羡慕嫉妒恨的,但也是同样会令得天下的女子共唾男方的花心薄情、寡义无信了。但最令人叹惋的却还要数“徐志摩to陆小曼”这对。就如作者形容“郁达夫to王映霞”是,“才子佳人的戏码总是上演在生活之外,正如苏格拉底总要配以一位泼妇,太过才子佳人了总没什么太好的结局。”(P.017)

  “胡兰成to张爱玲”如是,“徐志摩to陆小曼”这对亦如是。犹记得在某本小说中,作者借由女主角之口道出了天下女子的心声,“……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诚然,张爱玲终究是被胡兰成辜负了,但是陆小曼又何尝不是被徐志摩给误了终生?好的爱情是会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无论从结果,还是过程来看,陆与徐的感情,都决然称不上是好的!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确是需要天资的,比如对文字之美的敏感,便是如此的。固然此等能力可经由我等凡人子后天的不懈锻炼得来,但眼见得少数人无须努力便天生如此,总不免令人有些感情复杂,说不清是羡是妒的不甘心吧。这样的人,一如林微因,一如徐志摩。如今的我们再翻看那些尘封在时光中的旧情书,即为后者的锦绣文字所倾倒,也未免会窥见自那些肉麻的甜言蜜语背后透露出令人不安的东西。

  “往高处走,眉,往高处走!我不愿意你过分‘爱物’,不愿意你随便花钱,无形中养成‘想什么非要到什么不可’的习惯;我将来绝不会怎样赚钱的,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来,因为我认定奢侈的生活不是高尚的生活。……论精神我主张贵族主义;论物质我主张平民主义。眉,你闲着时候想一想,你会不会有一天厌弃你的摩。”

  真的,我相信在两人情书往复间类似这样理念的不同地方还有许多。说白了,不羡富贵更可能的是因为此前不缺富贵,佳丽无暇的背后是要用金山银海的铜臭堆出来的——记得少时曾见书中父女争执,女儿气苦道:我以后都挣钱还给你!父亲却也恼恨道:从小娇养你到这么大,连打个同样重量的金娃娃都够了,你拿什么来还?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越是细品此句越是不免心生揣测,如若诗人并非是出于花销的缘故,而不得已的口是心非的话;那么,你最初衷情的便是纸醉金迷中的舞会皇后,怎地当你拥有了她之后又开始“更爱”她素净的模样了呢?

  不记得这是在哪儿听闻的了,“得寸进尺的要求,是一种撒娇的表现”,但细思来不却是真真的么。或者,开始陆的纵情挥霍,只是在怄气、只是在任性,也只是在不甘心的撒娇而已……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什么,让她一直不安的东西,只能通过不断的对他索取才能消弭片刻!

  这世间固然是会有“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女子。但是,也有许多人她们的个人风格强烈,就像是让凤姐和林妹妹互换了装扮,让斯嘉丽和简爱对调了衣裙一样,风格截然不同,已经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了。根本就是并不能看好么。

  心心念念想的是要改造对方,死得早遂成就了永远,否则又得是一掰两散~总之,相对于杨绛对钱钟书,徐志摩就做得不够聪明了,杨绛爱钱钟书,就包容他的缺点,也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在爱情里,她始终清醒自省,‘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没有的道理,皆是本应与自己无关的。’”(P.150)

  其实在看过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就算诗人的真爱始终只有林徽因一个,但他总也该是爱过陆小曼的。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却不免有些心疑——或许,从一开始那便不是爱情——只是他想要在她的身上寻到另一位女子的影子。陆小曼与林徽因,两个同样有才的女子。只是一个在宠爱中被溺坏了,另一个则在宠爱中焕发了光彩,于是前者被完全毁掉了,后者有幸成为了男人心目中永恒的女神。

  张幼仪坦言不恨直接导致她和徐离婚的陆,却去恼恨林徽因难不成竟是平白无故的吗?令人不解的是,正文的叙述中为何要隐去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纠葛的一节,甚至不曾提及徐志摩就是去找林徽因的途中坠机身亡的死亡真相。可若如果不是看了“徐志摩to陆小曼”的篇末尾语,谁又会知道原来作者也不甚欣赏林徽因这位民国女神呢。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三):《若无相欠,怎么会相见》- 贪婪庸俗的我

  “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的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读完后我的心颤抖了,明显的悸动让我有些鄙视自己的愚笨,你这么容易就被几句情话给迷倒了吗?你就这么点能耐?随后我又泛泪了。真的,我就这么点能耐。

  本人芳龄二十一,是一个冷心的人,我从未爱过,我一直告诉自己我对爱情是不屑的。

  我常常鄙视凡人的爱情,我把它完全排除在我生命考虑范围之外,它对我是多余的。我受不了凡人的痴望、矫情、贪婪、怜悯的种种种种。

  现在,我又开始嘲笑自己了。原来是这样,原来我一直渴望的爱情过于宏伟,幻想着它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期盼着有一个人可以爱我入骨髓,逼我到窒息。我渴望有人对我说“我从没有这样地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可牺牲一切的,是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自身不可的。”

  我不是出尘的清莲,而是比你们更加贪婪庸俗。

  二十一年 不曾尝过一口禁酒,却在今日仅仅舔了一口诗人们写给各自情人的文字就醉倒在地不愿站起。 醒来后我哀叹了声:真没出息!

  作者一一展开了民国时期最广为流传的爱情的背后故事,他们当中有的勇敢痴情、幻想完美,某些却对支撑婚姻这个词用的力度不够。而有的人明白这一词,珍惜于侧细水长流伴随彼此走过一生。

  童话他们都会写,当主角成为自己时,其中某些人却无法从完美理想中走出,进入生活进入尘世,变的琐碎平凡。也许他们的爱太多了,这一婚后的落差与之幻想区别太大。变成了无法再点燃的蜡烛,任微风吹灭,凝结。

  当看到他们奋力追求爱情时,我觉得他们很伟大。当他们无力支撑婚姻时,让我觉得他们很无能。世界上那么多对男女,他们谁婚姻中谁不曾历经曲折坎坷。你敢结婚,你就应该看清现实生活做出决断,端正态度。而我们的父母比起他们来是伟大的,他们的忍耐 伟大,他们的辛劳 伟大,他们对我们的爱 伟大!

  此刻我透彻了,如果有一天我终将成为别人的妻,我不会骄纵放任,我应该明白我的夫他就是凡人,我选择了婚姻我就是选择了接受他 包容他 照顾他。努力是为了彼此,因为这是我选择的。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四):爱,就是低到尘埃里也不觉得卑微

  这是一本打开了就放不下的书。

  做为一个早年在《爱人》杂志写民国系列的撰稿人,在桑妮的文字面前,我真的是自愧不如。

  桑妮的文字透着旗袍一般的优雅,没有卖弄只有风情。

  民国间才子佳人的情话,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所以后来我写书,一般都不写感情,因为写不好,还不如不写。

  因为写的好的人太多,那就索性让她们去写吧!

  这是一本情书集,民国才子佳人的情书集,每一章情书背后都代表了快要烧成火焰的两个相爱的人。

  然后作者很贴心地在每一章情书背后都附上了那对儿爱侣的故事。

  他们有些白头偕老,有些彼此错过,有些生死相隔,有些相爱相杀。

  有些情书成了日后分手撕逼的笑话,有些情书成了柴米油盐冲淡后分手的回忆。

  爱情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沉醉的话题。

  所以古人才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而情书则是世界上最容易让人觉得肉麻却又不反感的爱情鸦片产物。

  虽然它不可能代替金钱,但它却可能成为你视如珍宝的一生收藏。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网络,所以一切都来得更慢一些。

  也正是如此,煎熬和饥渴才愈加显得剧烈。

  尤其是对于文人来说,这些或许没有太多嘴片子只有笔杆子的人来说,妙笔生花绝对不是夸张。

  于是这一封封情书,成为了少女可以下嫁大叔最好的理由。

  这一封封情书成为了跨越三十多年,年龄不是问题最好的证明。

  这一封封情书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离婚也要和你在一起最好的见证。

  这一封封情书还成为了屌丝撬动白富美最佳的武器。

  许多故事都只告诉我们: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可幸福地生活,靠的不是情书,是经营。

  不会经营的,最后也许就是公主变成黄脸婆,王子找了小三包了二奶。

  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是爱上了这个人?还是只是爱上了他的情书,或者其实我们只是以为自己爱上的,而其实不过是……爱上了【爱情】这个词儿。

  我从写一本书《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开始,就决定不写爱情。

  因为爱情没有任何道理和逻辑可言。

  爱就爱了,会成为所有问题的答案。

  那么,不爱,就是不爱了,会成为所有分手的理由。

  虽然后来还是有网友时不时来问我,我男友要和我复合,我该怎么办?我太寂寞了找不到男朋友,差点和一个网友滚了,怎么办?

  我也真的是气不过地回过几封信,骂过一些人,但我依旧知道,我写五千字,摆事实说道理,都不如渣男写一条“宝贝我错了”。

  有时候,你明知道是错的,却还是能笑着说,我还想再试试,万一他真的变好了呢?

  所以,这就是爱情吧……

  《替这个残酷世界给你的一记温柔耳光》是一本我的回信集,99%都是职场和涉世之初的问答,只有1%留给了爱情,还是以别册的形式变成当当网独家的附赠品。

  因为我始终觉得,爱情这东西,说不清楚的……

  作为一个早恋青年,一个初三就开始谈恋爱,被不良大姐壁咚从而失去初吻的人。

  一个高中暗恋,高四那年迷恋白富美小学妹,最后大一还等着对方和我考一所学校的人。

  一个不太懂如何拒绝告白的人,一个谈恋爱毫无情趣的人,一个大四毕业还和大二学妹搞在一起的人。

  一个北漂几年做了情场浪子,一个在荷尔蒙爆发的年纪做过许多混蛋事儿的人,我其实没什么资格说爱情。

  幸好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不是那些假的要死的神仙眷侣的童话传说。

  从一篇的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个穷屌丝爱上大家闺秀,以情书敲开门,却一辈子也许都没能被深爱过的悲惨故事开始,你就知道,有时候我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其实,也许能带你进坟墓的,都不是对的爱情。

  就好像郁达夫和王映霞这对相爱到撕逼的情侣,最后没在对方那得到的,都在他人那得到,不也是挺好么?

  就好像徐志摩和陆小曼,直到死,才被幡然醒悟说,原来你对于我,那么重要……

  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事儿,才能叫成熟?

  一个人要历经几次爱情,还依旧能怀揣热忱。

  这个书里没写,我们的心里也许都有答案。

  有的时候,对的人,就是对的人。

  不论爱情来时,我们曾在里面被冲昏头脑说过怎样的蠢话。

  不论你曾经和谁打电话一直到天明,觉得对方就是你今生的唯一。

  不论这些情书如何优雅美妙,不论你曾被谁当做是心肝宝贝小公主……

  时间会证明,到底你们彼此是不是那个对的人。

  爱情,就好像胡适说的: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五):你是否也有过一段被情书折磨的青春

  我喜欢把最私密的东西藏到大衣柜的一个角落里。

  以前在北京,每搬到一所新房子里都会先把它藏好。现在,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

  我以前就想啊,等结婚了,就把秘密拿出来给对方看。可后来结婚了,我依旧不想给他看。

  因为,那里有我青春里最尴尬、厌烦又耳红心跳的记忆。

  那时,我们真是不懂得好感与感兴趣、喜欢和相爱的区别。男生们貌似总是头脑一热就会喜欢上一个姑娘。他们称之为“我爱你”。他们会扯上三三两两的好哥们,跟在你的身后,如甩不掉的大尾巴似的“陪”你回家;也会在老师眼皮底下扔给你一个纸团;还会跑到你回家必经路的墙壁上写“某某爱某某”。这些行为,在那时让我害怕得晚上都会做恶梦。

  我还记得,我忐忑了好久,终于决定在夏天的一个中午提前半个小时去学校,在那面墙前左右徘徊,没人的时候赶紧掏出准备好的抹布把自己的名字擦掉。那时,耳边除了蝉声就是自己心跳的突突声。

  我还记得,七夕那天的傍晚,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旁边的电话响了。爸爸拿起电话后,听筒里飘出我的名字,是那个平时让我害怕又厌烦的男生的声音。我低头红着的脸,委屈的内心,仿佛现在还能感受到。

  还有,那时一封又一封出现在我桌兜里的信件。

  那些文字,让我的青春变得煎熬起来。

  我对情书本能得害怕、反感,没有一丝美好的感觉。

  就如张兆和面对沈从文赖皮式的追求时,跺脚说的 “我顽固地不爱他”。

  再后来,我到了可以正大光明说“我爱你”的年纪了,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从写信改为了发短信。

  我有了第一个男朋友,那会最开心的是看到诺基亚手机屏上那个飞来的信封标志。那时真是单纯,会把每条短信都转存到手机里,舍不得删掉。存不下了,便拿出小本子,一条条抄下来。我在他的情话中心跳不已,甚至喜欢得感知不到我、他和现实的样子。

  这种感觉,朱生豪形容得最好:“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

  时光疯狂,我也不再是以前那样胆小的姑娘。当经历过几段爱情,看过几种身边的恋人,听过一些故事后,我开始理解了那个赖皮求爱的男孩,开始在两情相悦中认清对方。

  情话永远是人最美最真的情感,但也是最执着的折磨。

  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张兆和为了摆脱沈从文的追求,跑到胡适面前告状的无奈又厌烦的神情;郁达夫写信对王映霞表白时,内心的笃定、幸福与热烈;徐志摩对陆小曼的渴望,“你已经激动了我的痴情”;胡兰成看到张爱玲时,“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的心甘情愿;朱生豪说“似乎我每次见了你5分钟,便别了你一百年似的”,彷如一个枯坐的僧人,每日等待宋清如用爱情化来的缘;还有,还有梁实秋和韩菁清一起慢慢变老的从容;钱钟书与杨绛如星辰般干净闪耀的情愫;鲁迅和许广平抽出灵魂给对方看得信任……

  这些种种的爱情,都是始于美妙的情话,只是有人在情话中迷失,有人在情话中找到自我。爱情里人,并不是一如人生初见般的模样,每个人也都会从说情话的诗人沦落成平凡的生活者。每日里,不再是“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而是“今天,咱们吃什么”“家里没有盐了”“水电费该交了”“孩子在哭,你去管管”……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像一棵小树苗,长啊长,长出了粗壮的树干、杂乱的枝杈。这样肆意洒脱的样子吸引了另一棵树的缠绕,两人的爱情就如枝桠,总想接近缠绕对方多一些。慢慢地,缠绕越多,就会觉得不自由,生长变得困难起来,埋怨也多了起来。

  可一生还那么长,我们想要圆满的爱情,就总要自己先给自己几刀,砍掉些错乱的、不好的和对方无法接受的枝杈。只有我们互相修整、包容,爱情才会不打死结。

  那些角落煎熬过青春的情书,它就如桑妮的这本书一样,记录着爱情里的甜蜜、伤害和成长。看他们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吧。

  愿所有经历过爱情的姑娘,能听到真心的情话;所有奔赴爱情的男人,不辜负所说的情话。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六):我的情话,只说与你听

  文/文小妖

  又见桑妮的文字,已有几年的光阴。

  桑妮应该是爱极了那个“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民国,从《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开始,她对民国的那些奇女子以及文人了如指掌,并以自己特有清冽雅致的文字向读者一一讲述。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依然是关于民国才子佳人的事,本身主角们的故事就极具魅力,再加上笔者的文字,无疑锦上添花。

  爱情,在文学作品里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与被爱者,在爱情产生的一瞬间是最为动人的。诚如沈从文和张兆和、林觉民与陈意映……

  那时,没有电脑、没有wifi、没有手机短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靠的是一纸一笔,我手写我心,写我情,感情融入墨字当中,泛着淡淡的墨香,那是爱情萌芽的味道。“我不知怎么忽然爱上了你!”“映霞,映霞,我写完这一封信,眼泪就忍不住地往下掉了。”……诚然,字里行间里透着的感情,真挚地让人心动,叫我怎能不爱?

  很多人觉得情话要说出来,才最动听。而我却认为情话只有写出来,才最动人。誓言与谎言只在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口口声声的山盟海誓最不可靠,很多话,说时最动听,过了,也就真的过了,风轻云淡,就像从未发生过一般。而写在纸卷上的情话却不一样,如同一坛陈酿的酒,只会随着时间的发酵,越发醇香,哪怕一切已物是人非,但文字仍然把当年的那份感情余温留了下来,伴着回忆,慢慢地品。

  我爱那时的爱情,真挚而热烈,纯粹而天真。不计较家世背景,只求心有灵犀,与现代的爱情相比,纯粹许多。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它需要润泽,需要灌溉,需要双方无私的付出,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世人为之动容。

  书中介绍了13对民国眷侣的爱情故事,每一对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行走,或相伴偕老,或分道扬镳,每一段感情都让人唏嘘不已,不管何如,桑妮用自己的文字把他们最美的时光记录在册,这个世间,我们已看得太多的不美好,而记录下来的这些美好片段,至少能让每个读者心里暖暖的,至少会相信,我们爱着的时候,是这个世间上最动人的时刻。

  我为胡适和韦莲司相爱不能相守而动容;为高君宇与石评梅错过彼此而魂断今生而难过;为林觉民与陈意映相爱相知却无法白头而伤心……桑妮的文字牵动着我的心,细若游丝的情感被这些文字牵动着。

  直到现在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民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时的才子佳人们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和学识,他们或深情、或捐狂、或个性,但他们成就了一个时代,传出一段段美丽的佳话,让人为之向往。

  诚如笔者说言,“爱情来时,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而原本就是诗人的人,则会成为情话专家,金句文豪。”爱情,本身就是迷人又迷人的一种情感,而情话,就是最好的表达。在桑妮的这本小书里,我看到了世间最动人的情话。这些情话已经过时间的洗礼,变成了最珍贵的琥珀。

  书毕,回味。那时候的情话,犹如过耳的风,依稀在我耳边轻轻呢喃,娓娓道来,诉说着永恒的爱情。

  ————————————————————————————

  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告知。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七):勇敢去追求爱

  莫言说:“政治是教人打架的,而文学是教人恋爱的。”爱情在来临时,每个人都是一个作家,更何况,那些本身就是大文豪的人。我无法想象当他们在爱情面前是怎样的,只能通过拜读他们在爱里的情书去感受,似乎每个字里都充满着光明、向往、憧憬。

  桑妮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13对民国才情恋人的缱绻情书集》,讲诉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13对才子佳人的故事。他们或因有缘相聚相爱,却因现实的磨砺最终却止步于前,但是他们情书里的情话却让人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大文豪的文学艺术的意蕴在里头。不过这13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却差不多囊括了我们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在里头。

  沈从文to张兆和的单恋、苦恋,虽结婚成家,最后却对高清子动心,这是一个虽有爱却不是从一而终的爱情故事;郁达夫to王映霞的激情之恋,却在妻子离家出走后,悍然登报警告逃妻,这是一个在爱里爱得狭隘的爱情故事;徐志摩to陆小曼的郎才女貌,他却走了,带着她的思恋沉沦了,这是一个爱了却不珍惜,落得用后半生的孤寂去救赎自己悔恨的爱情故事;梁实秋to韩菁清的老夫少妻之恋,这是一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爱情故事;瞿秋白to王剑虹的志同道合之恋,她走了,却始终活在他的心中,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这是一个短暂,但深刻,但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胡兰成to张爱玲才情相遇的倾城之恋,爱你低到了尘埃,依然挽回不了你的心,这是一个深爱,却理智,懂得放过别人,却放不过自己的爱情故事;胡适to韦莲司的朋友间的爱恋故事,这是一个默默守护却终无果的爱情故事;朱生豪to宋清如的患难与共之恋,他走了却感觉从未分开,这是一个若真爱,时间和距离都不会是阻碍的爱情故事;钱钟书to杨绛的恩爱如宾之恋,这是一个虽是情人,但更是朋友,互相理解与懂得的爱情故事;高君宇to石平梅的错爱之恋,因为旧伤却最终错过,这是一个以爱的名义去拒绝那份真正的爱情故事;林觉民to陈意映的先结婚后恋爱,这是一个用余生的陪伴抵甜言蜜语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朱自清to陈竹隐的相濡以沫之恋,为他细心地抚养他与前妻留下的6个孩子,这是一个与君共患难的爱情故事;鲁迅to许广平的师生之恋,这是一个灵魂之间的爱情故事。

  前段时间,因为在讲沈从文这个作家,所以老师在说他生平经历中顺带着说起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老师用戏谑的语言谈起他俩的恋爱经过,师生恋的故事。不过在这里,提醒各位爱情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去追学生却不是一件道德的事,我们可以去追求爱情,但是也需要等待爱情。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学生,希望能等到毕业之后在谈。话题有点带远了,言归正传。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表白中说:“愿与卿结百年好,不惜金屋备藏娇。一似碧渊水晶宫,贮得珍惜与奇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沈从文爱得是如此真诚,可是最后却发生情变,我们不惜为之惋惜,不惜去苛求,去谴责所谓的那些小三,可是世人永远不懂,若不是两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再大的困难终会摆脱。我们开始爱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但是一旦感情的失衡,即使世间再痴情的爱恋终会分开的。就像沈从文开始时对张兆和的表白:“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正当最好年龄的你带远了。”

  在爱情的路上,我们只在乎曾经的爱恋,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即使我们最终没能走到最后,但是我的世界里只因有你才精彩。人活着总要需要爱的,不管曾经是被爱怎样的伤过,但请不要去畏惧爱,更不要去拒绝爱。因为那些曾经痛过、哭过的,最终会慢慢遗落在岁月的风尘里。命运终会为你安排个良人,温暖今后的春夏秋冬。

  有的爱恋值得我们相守一生,有的爱恋却在途中就把它丢失了。有多少的爱恋最终相持到老,一生一世一双人,白头偕老呢?感情从来需要两个人共同去经营,去细心地呵护于它。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八):心生温暖的爱情

  本书书写了民国时期13对名人的爱情故事,通过描述13位男主人公是如何用手中的笔书写那些流传至今的情书中的经典爱语把女神追到手,以及之后一起生活的结局。

  众所周知,沈从文与张兆和,郁达夫与王映霞,徐志摩与陆小曼,胡兰成和张爱玲,钱钟书与杨绛,鲁迅和许广平,这些人,大家都不陌生,在大家的印象当中,甚至是严肃老师形象的存在。

  可《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却让我们见到了他们温柔的一面,见到了他们真情流露的一面。在这个快餐爱情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被摆到了现实的一面,身高,长相先过关,然后是家境---房子,车子缺一不可,所有的所有都是从现实条件出发,这些OK了,那么就可以谈婚论嫁,爱情呢?爱情算啥,没有爱情,只要有物质那就是老大。可那些被封存在文字里的爱情,被定格在永恒的岁月,因为文字的流传而让我们蓦然惊醒。

  13对民国情侣如果一一介绍的话,恐怕篇幅太大,只好介绍几对我比较喜欢的或者感触比较深的,和大家一起探讨。

  我自是羡慕和欣赏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不单单只是他们的门当户对,更佩服杨绛的睿智,那种看透,但是不说破的,深谙人情世故,默默的处理好所有家庭生活麻烦,正如钱的母亲曾经感慨:“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是的,这个女人贤惠淑德,沉稳周到,既照顾好钱钟书,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写出《围城》的巨作,又能妥善处理好交际关系,无怪乎他们俩能一起携手走过那么长岁月,钱老到88岁才离开人间。也无怪乎钱钟书说出:“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这样简单但却是最打动人的情怀。

  能把妻子,情人,朋友,这各不相容的三者,如此完美结合的,非杨绛莫属。

  其实早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杨绛就曾经说过:

  “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这个女子何等聪明,早就明白经营好婚姻的真谛,结婚并非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只有两个家庭能和睦相处,才有他们这个新家不受障碍。

  而非如郁达夫和王映霞,最终相爱的两人因为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这些小烦恼而导致离婚结尾。

  庆幸朱自清并非如郁达夫那么乖张,当知道陈竹隐和武钟谦是两个有不同需求的女子时,懂得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最后终于赢得了陈竹隐的爱屋及乌,努力带好武钟谦留下来的6个孩子。

  白头偕老并不能代表伉俪情深,强扭的瓜不一定甜,所以从一开始沈从文走不进张兆和的心,就注定了他狂热的爱恋,那些最美的情话只能成为见证过他真爱的形式。

  他们的爱恋过程,在那个时候,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就如木心所写的《从前慢》,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便这一句一句的情话,传递出他们的满腔爱意,让我们在看懂他们故事的同时,也听了这么多最美的情话,使我们相信还是会有心生温暖的爱情。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73104504@qq.com。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九):情话,是这个凉薄的世间最温暖的存在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固定“栏目”,叫“一天一句无主情话”。其实就是一句情话,配上一张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图。记得第一句无主情话诞生于2014年11月某日,当某位朋友看到第一句无主情话时就在微信上发来一连串的的大问号,那意思是问:“难道你有心上人了?”

  说来惭愧,心上人倒没找到,只是生活中或书籍里的爱情故事看得多了,也渐学会了各式各样的“油嘴滑舌”。最近,朋友一本新作问世,内容便与情书、情话和爱情故事有关。只不过,这些情书情话可不是“无主”的,——每一封情书、每一句情话,都有着确确实实的对象,而且这些情书情话更出自那些民国文人雅士的笔下。

  这些人,说起来大家并不陌生,比如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朱生豪与宋清如……这是十三对“爱得最深的民国情侣”,他们把爱情封存在一行行文字里,于是,这些情书情话便带着我们回到他们相爱相知的那个年月。在那些业已发黄的时光中,他们爱得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每一封情书都用相思写就,每一句情话都饱含着灼疼。或许你读来觉得他们矫情,但我却觉得,矫情都比薄情更动人。

  这样的情话,可能一生中只说一声;这样的情书,也断然是不会再有第二封。爱就是独一无二的思恋,这样的爱恋太美太灼热,当它由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时,便宣告了这热恋中的一字一句皆将成为永恒。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朱生豪致宋清如;“我不知怎么忽然爱上了你!”——沈从文致张兆和;“为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而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我的爱你,总算是切而且挚了。”——郁达夫致王映霞。

  这样的情话,如一颗炽热跳动的心,被一个人双手捧着奉献在他深爱的人面前,他不怕自己太疼,却只怕对方不睬。这本书的作者桑妮女士,以其缠绵清丽、柔婉深情的笔调将这十三对情侣的爱情传奇记录下来。我是一个对情爱看得极淡的人,这主要是因为我自私到只爱我自己,遇到喜欢的人时我也会欢喜,但心爱之人离去时,想来我多半儿也不会要死要活。所以,我不懂,为何有人会在红尘中羁绊于情爱,为何有人为了见情人一面而在所不惜。但是,我却对这些能够炽热去爱、勇敢追求幸福的人极其敬畏。虽说爱情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再浓烈的爱情,也总有浓度“过期”的时候,但至少有过“曾经”,便足以温暖慰藉这寂寥而漫长的人生,那些留在岁月中的文字,便是明证。

  想起几年前,曾与友人玩笑,“最爱的那个人,就不适合牵手走进婚姻生活。”友人露出一个诡异的微笑,说:“当你遇到最爱的人时,就不会这样去想了!”可他又怎知,婚后的柴米油盐,那些琐碎繁冗的事情,正是摧毁爱情之花的杀手,只看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故事便可想见一二。只是,即便优美的文字无法下锅做米,深情的话语不能用以度日,但因了它们的存在,生命才能有光亮甚至有期待。

  情话,是这个凉薄的世间最温暖的存在。那么,那些封存在时空深处的绵绵情义,在这个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现代社会里,还有人能懂得吗?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十):每一段爱,都有他的命

  读书会出来遇暴雨,然后毫无悬念的全身湿透被淋成狗,狼狈不堪的回家,累的什么也没想,把头发吹干,洗漱后倒头就睡。早上起来依旧觉得疲惫,便打电话给公司负责人请假一天。在床上躺尸,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快递的电话响起,这本《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就是在这种时刻拿到的。

  近两年大量写民国爱情故事的书早已令我没了兴致,来来去去,写得也不过如此。看得多了,便有了倦意,不愿再去碰。但这个无所事事的午后,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八张精美的图,配上情意绵绵的话,让我的心有所触动,便读了下去。不论再坚强,我依旧不过是个内心细腻,容易被触动的女子。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是佛教关于前生今世轮回的故事。认为, 事出必有因, 如果两个人前世没有感情或恩怨纠葛,今世是不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的。抑或,两个人即便以往有羁绊在今生相遇,可缘终有尽,无法继续前行时,便会相忘。由深入浅,逐渐消失在彼此的生活里。爱情往往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于是,我们很容易去相信这样的解释。即便,自己其实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

  13对民国情侣,一封封文字情书,曾经感动过多少人呢。有些一辈子相守,始终不离不弃;有些早已忘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另续缘分;有些把它们当作梦一场,回望时不过笑笑而已。而我们不过是用眼睛,用感受在他们的故事里走一遭罢了,最后又回到了生活里。遇到爱情后,相遇相伴走过一段路,或长或短,各自有命。

  印象最深的还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沈从文的执迷死缠,终于迎来张兆和的成全,可成全永远不等于深爱。张对沈说,“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衣服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然后,生活变成了一场将就。什么为了证明爱有了小三高青子,胡扯,累了就是累了,一味地付出,总有疲倦时。终于,1946年,他们正式分居了。其实,爱情哪有什么对错呢,相互珍惜时,就是对的时候。

  桑妮的叙述方式,是我喜欢的,不沉溺,不故作,或许这才是真相,爱情的真相。我们无须因为喜欢而高颂赞歌,妄加期许。也无须因为不喜而诋毁批判。因为,他们的爱情,各自有命。正如我们的爱情一样。

  沈先生的那句,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又如宿命的必然。总是可以轻易的解释些什么。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