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五种能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的五种能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五种能力》经典读后感10篇

  《爱的五种能力》是一本由赵永久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一):《爱的五种能力》读书摘要

  向内找,发现幸福之路

  实验人员认为,小白鼠在放松安静下来之后的时间里,通过回忆走迷宫的过程,重放、整理记忆,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学会了走迷宫,而非主要在过程之中。

  实验人员得出的结论是,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他们称为内省式学习。人的学习机制和小白鼠一样,都是在安静下来后学习的效果更好。因此,能够安静下来的人,学习的效果更好。

  没有人是完美的,在爱情关系里,人们如果能够允许对方不够完美,不再挑剔对方,就给了对方一个成长的空间,对方也会在这个比较舒适的空间里慢慢成长,越来越完整。幸福不是靠改变对方得到的,幸福是靠允许对方不完美、接纳真实的对方、成长自己、学会跟真实的对方相处才有的。幸福不在别处,就在自己里边,向内找,才能找到它。

  课上,通过与我现场对话和参与体验环节,丈夫意识到,妻子的强势是源自于她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渴望通过控制、金钱等获得安全感。为此,丈夫开始有些理解妻子了,愿意尝试接纳真实的她,不再用对错来看待她,而是愿意陪伴她慢慢成长。妻子也明白了,丈夫跟原生家庭的关系走得近,是很多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人共有的特性。儿时一起吃苦、务农、供他读书,一家人都希望有朝一日他能考上大学,到城市里生活,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现在,他终于在城市里安家立业了,如果不让他帮助兄弟姐妹,他会难以原谅自己,这是他的内心情感的需求。妻子也愿意不再用“应该、不应该”来看待丈夫,而是接纳他以及他的原生家庭。课程最后分享环节,两人感触颇多,原来婚姻的经营还有这么多学问,一直以为是对方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不够接纳对方、理解对方,缺少爱的能力导致。

  在爱情的关系里,当两人都向外挑剔对方的不足,注意力都放在对方如何不对、如何不应该的时候,心中就只有怨气甚至是恨。之后,要么相互抱怨和指责,要么隐忍,实在承受不了时,就想到了分手。人一旦开始向内寻找,就会发现问题不只是对方的,自己不能够接纳真实的对方才是问题的根本。

  现在我明白,人没有完美的,接受对方优点的同时,我也要接受他的全部,包括缺点。快乐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要对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这些都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的。幸福是要向内求的,而不是向外求。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人得不到幸福,抱怨社会如何出了问题、男人如何不靠谱、女人如何不像话时,幸福反而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一旦开始了向内求,开始反思和成长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时,幸福就开始悄悄地向他们走来。

  痛苦往往来自爱的能力缺失

  没有爱的能力,换个人也不会幸福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问题,跟不同的人结婚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没有问题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

  如果她没有提升自己爱的能力,还是那么不包容别人,即便换了一个爱人,还是会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难以幸福。

  在婚姻和爱情中,看起来经常是人们遇到的问题影响到了感情,尤其是动不动就想用分手或离婚来解决问题的人,更是容易这样认为。而实际上,每对爱人都会遇到问题,未来会幸福还是会分开?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遇到的问题,还取决于人们对问题是如何归因的。一类人在感情遇到问题时,容易归因为自己“找错人”了,这不是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既然是找错人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换人,分手或离婚。所以,这类人容易用换人的方式来解决感情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刚结婚的前几年,我就是这样归因的,常常觉得只有换人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个归因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一个怪圈:换人后,再次遇到问题时,还容易归因为“找错人”,解决的方法还是分手或离婚,然后再找一个,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在离婚率的研究上,发现了一个规律:结婚的次数越多,离婚率越高,直到第八次结婚,离婚率才会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离婚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让两个都是习惯归因为“找错人”的人结合在一起,在遇到问题时,双方都习惯了用“换人”来解决问题,离婚的可能当然越大。到了第八次婚姻,很多人就已经到了生命终点了,没有时间“换人”了。倾向于归因为“找错人”的人,即便不想着换人,也容易去改变对方,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的爱人,而这正是很多人在感情里痛苦的源泉。改变和后边要讲的“影响”有本质区别,“影响”不会令彼此痛苦,而改变会。另一类人这样看待感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也许是我还没有学会跟真实的对方相处。怎么解决呢?当然是学习如何跟真实的对方相处,也就是成长自己,调整自己,而不是改变对方。这类的爱人也会遇到问题,但每一次遇到问题,都是了解真实的对方、成长自己、学会跟对方相处的机会。所以,同样是循环,但这类人在循环中得到了成长,感情中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关系会越来越好。

  想要幸福,在遇到问题时,就要去思考怎么跟真实的对方相处,而不是动不动就想换人。在这一点上,相当多的人们对待宠物的态度甚至要比对爱人还要好。养宠物的人很少动不动就把宠物闯的祸归因为“养错宠物”了,而是归因为“不了解它,不太懂得怎么养它”。人们总是认真研究宠物的特性,然后调整自己来适应它们。

  说个玩笑话,如果人们能用对待宠物的态度对待爱人,也许很多爱人之间,都会更幸福。我把这个道理讲给朋友听时,朋友说这话怎么听起来,像是人们对狗比对爱人要包容,爱人混得还不如狗似的,或者狗都比爱人混得好。

  “找错人”还是“不会相处”?一个是外归因,一个是内归因;一个要求外界改变来适应自己,一个愿意了解外界,进而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也许在爱情里,一个人容易幸福还是不容易幸福,区别就在于自己遇到问题时的一念之间:是向外归因还是向内归因。

  爱的五种能力是什么

  正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爱上一个人不难,难的是如何跟相爱的人相处。爱是一门学问,并非天生就会,而是需要后天学习。大多数人在原生家庭里,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父母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孩子长大了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人。常常导致付出的人真的付出了爱,被爱的人却感受不到,因为不会爱。

  爱的能力之一 “情绪管理”: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力去爱别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常常让与自己相爱的人痛苦,容易错失爱的机会,甚至会伤害人。

  爱的能力之二 “述情”:是指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人们在表达和沟通上常犯的错误是要么有了情绪或需求不说,闷在心里,隐忍,等到忍不住了就爆发了,要么常常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表达和沟通。隐忍伤自己,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而述情是情感关系里最合适的,不伤害任何人的沟通方式。

  爱的能力之三 “共情”:理解并支持对方、善解人意。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爱人能具备的能力,可惜很多人都没有。大家基本都是习惯了讲道理、教育对方、给建议,而不知道很多时候对方需要的其实是共情。

  爱的能力之四 “允许”:尊重差异、允许成长。爱人之间吵架,发生分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允许所导致的,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不允许对方有些特点,不接纳真实的对方,想要控制对方或改变对方。这会让双方都痛苦,有了允许的能力,才能给对方做真实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爱的能力之五

  “影响”:每个人都会变,在爱情关系里的人们更是会因为对方而变,可以说一个人找了不同的爱人就会变成不同的人。有可能越变越完整,也有可能越变问题越严重,那么,自己怎么做,对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完整呢?对方就能成长得更好呢?这就是影响的能力,让对方成长的能力。

  一个人做不好情绪管理,经常发脾气,或压抑情绪,就做不到述情、共情。一个人不会述情,就不能把对方影响到越来越完整的状态上去,因为影响有时是需要述情来达成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允许,就做不到共情,因为共情的前提是接纳真实的对方,允许对方以他本来的样子存在。不允许的人常常会想改变对方,也就做不到积极地影响对方。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世间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有些事情不如意时,如果我们能允许、能接纳,也就不会影响我们了。

  不说老公不对,只说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老公的感受就会有很大不同。

  当然,要述情,还需要她能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心平气和地去跟老公沟通,而不只是吵架。

  这样还避免了因指责老公而引起的争吵,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被破坏。所以,当人们希望爱人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需要的是述情而不是指责。

  人人都想要生活幸福,但幸福的生活不是别人给予的,幸福的生活往往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源自于内心有足够的爱的能力,外在的世界只是内心投射和创造的结果,幸福先是在自己心里的。

  有爱的能力的人不讲“理”

  在爱情的关系里,有一个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爱情里从来就不讲“理”,家也不是讲“理”的地方,有爱的能力的人在爱情里是不讲“理”的。

  因为,家里从来就不是讲“理”的地方,爱情里也从来就不能讲“理”,想要提高自己爱的能力,人们要学会不讲“理”。家里不讲“理”,爱情里也不讲“理”,而是要讲“情”、讲“爱”。

  想搞清爱和理哪个更重要,我们还是要看看心理学上对人类动机的研究。心理学认为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但归根结底人类做的事情只有两类:愉快的事和正确的事。所有人类做的事情都在这个范围内,不是愉快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或是既正确又愉快的事。

  愉快的事受本我支配。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受潜意识里的本能驱动。儿童在超我还没有发展出来之前,做事情基本都是受本我支配。什么高兴做什么,什么愉快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正确的事受超我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五岁左右,经由父母和社会的惩罚和奖励,逐渐发展出超我。超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是非对错等,我们常常会用“应该”来表达这些。这些标准、规则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在满足自己时不要伤害他人,人类社会得以有序发展。

  不做“愉快的事”人们自己不舒服,可能会伤害自己,人们常常用“想”放在这些事情前面,它们是感受、是情感、是欲望,人们受这些事情的驱动!不做正确的事可能会伤害别人,所以,人们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保证在满足自己的时候,不伤害他人。但是,过于严格的标准和规则,可能在人们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约束人的本能,使人不能做“愉快的事”满足自己需求,其实这对于被约束的人又是伤害了。比如:在大街上接吻,是属于愉快的事情,但三十年前在大陆就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不但会被道德谴责,还可能会受到处罚。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会压抑人的本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不舒服。同理,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做愉快的事情,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而被过于严格的标准、规则约束,那他就会觉得家里不舒服。在没有伤害人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过多地用“理、标准、规则、应该”去要求爱人,爱人就会不舒服。

  例如:爱人只是早上多睡会儿,就被说是睡懒觉、不应该;只是把中午的碗放到晚上洗,就被认为是懒、不应该等。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学派——家庭治疗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由家庭文化导致的,这些家庭的特点就是有太多的标准、规则,而忽略人的内心是否愉快、感受是否良好,这样的家庭氛围是死板的、没有生机的。

  这些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带着一种沉重感,无论什么时候都显得很正式,缺少活力,更是缺少情商。他们要么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是做正确的事,但不开心,要么对别人要求很高,总是能够发现别人的不正确。

  所有的规则条例、惩罚条文都无法改变人的内心,它们只能从外部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隐藏起来。可是有很多东西的力量实在是太大,是无法隐藏的,比如天性。所以,当被迫隐藏起来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寻求爆发的时候,就是灾难产生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规则、条例和条文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约束人们本能的“正确的事”,被约束的就是“愉快的事”,人类需要这些约束。但人对这些约束的承受是有极限的,约束不是越严格就越好的。约束在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时可以使人道德高尚、人品优秀;约束太过于严格和苛刻时,人就可能会出现心理或精神疾病了。

  家是承载爱情的地方,成家是为了更加幸福,如果家里有太多的正确、标准,会让人不快乐、让人压抑。那些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凡事只讲道理、论对错,不关注别人是否愉快!跟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确不容易感受到幸福。

  一个人很想跟另一个人在一起,一定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跟他在一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过多讲理,讲对错的人,总要求爱人“做正确的事”,给爱人太少做‘愉快的事”的空间,爱人就可能不喜欢跟他在一起。社会已经给了人们很多的标准,工作和生活已经有太多压力了。所以,在家里,这个承载爱情的地方,还是少讲些“正确”,多讲些“愉快”,少讲些“理”,多讲些“爱”。让每个人在家里都能开心快乐、轻松自在,而不是压抑和痛苦。也给爱人做“愉快的事”更多的空间,幸福就一定属于你了。

  从一个人较多要求做“正确的事”,还是较多允许做“愉快的事”,按照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区别可以把人分为四类: B类型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自己内心不开心,所以,不是高情商、高爱的能力的人,因为情商高的人自己是很容易快乐起来的。 C类型的人对己对人都看重正确与否,不关注愉快,是典型的低情商、低爱的能力。这样的人自己少有快乐,别人跟他生活在一起也会有很大压力,不过他们却是人们常说的“好人”。 D类型的人对别人讲正确,要求高,对自己虽然讲愉快,对人对己标准不一致,给人感觉很自我,也属于低情商、低爱的能力。

  只有A类型的人,对人对己都比较关注愉快,能让自己开心快乐,也比较关注别人的开心快乐!这样的人有较高的情商、较高的爱的能力。一个讲爱,一个讲理,鸡同鸭讲。想要爱情幸福,家庭和睦,两人就要都经常强调“爱”和“情”。一个人在强调“爱”,另一个人在强调“理”,两人显然不在一个频道沟通,是爱人之间产生矛盾或吵架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从“爱”的角度沟通,属于“愉快的事”,另一个人从“应该”的角度沟通,属于“正确的事”,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沟通效果呢?

  一个人只管自己做愉快的事,而不管正确与否,肯定是不可以的。那等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管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甚至会触犯法律。

  一、在正确的范围内做愉快的事

  在不触犯法律,不涉及道德的情况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少一些正确,多给爱人及家人留些愉快的空间,让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想做的事情,舒服放松地做自己。比如家人只是想要多睡一会儿、想要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今天的碗放到明天再洗等等一些无伤大雅,而又没有伤害其他人的事,就尽量允许吧,这样他们会更愉快些。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就是用来休息放松、撒娇耍赖、满足欲望的地方。人们要做正确的事,但正确的范围不能过于严格。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在大的正确的范围内,尽量允许人们做些愉快的事情。做愉快的事,但不要超出正确的范围

  二、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这是自己做正确的事时,用愉快的方法。而人们在要求他人做正确的事时,也是可以用愉快的方法,也就是照顾到他人的感受。比如:跟爱人一起过马路,他想闯红灯。只讲正确不管他愉快不愉快的方式是这样的:“你怎么可以闯红灯?”这种质问的方式,虽然做的是正确的事,但没有照顾到对方心情,容易把事情做对了,却把感情给伤了。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别着急,咱们等绿灯再走吧!”这样,既强调了正确,又照顾了对方的心情,这叫既愉快又正确,不只是在爱情里,也不只是在家里,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这都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

  在餐厅用餐,你点完菜,发现过了半小时了,服务员还是没有给你上一道菜,你想让服务员帮你催一下菜,否则万一服务员忘了给你下单了,你可就白等了。这时,你叫服务员来,可以这样说:“你们怎么搞的?我都等了半小时了,菜还没有上来,你们的服务也太差了吧!”你强调了正确,但是服务员听到你否定他们,心情可能就不好了。你可能会说,他们高不高兴跟我有什么关系?那如果把他换成你的家人呢?其实,你完全可以在强调正确时,也照顾到对方的心情,你可以这样对服务员讲:“服务员!我刚才点了菜,到现在已经半小时了,还没有上菜,麻烦帮我看一下怎么回事?谢谢!”当自己做认为正确的事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愉快

  就是这样,在爱情里,在家里,甚至在各种人际关系里,我们都尽量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照顾到大家的心情,在自己幸福的同时别人也幸福了。既愉快又正确,其实就是你愉快的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愉快,你就是属于前面讲的A类型的人了,就是爱的能力高的人了。

  有爱的能力的人不“付出”

  爱的第一个层次: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众多人理解的爱中,有的人会把自己的需求理解为对他人的爱,当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爱上了另一个人时,也常常拿以下情况来做依据。比如:我想你,看不见你时满脑子都是你。见到你就很开心,见不到就很痛苦。我离不开你了,我发现我爱上了你!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脑子里整天都是对方,吃饭的时候是他,睡觉的时候是他,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兴趣,一心只想着他,甚至梦里都是他的影子,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表现。其实,这哪里是爱,这只是对他的心理需要。有对方就开心,没有对方就痛苦,这说明你需要对方才能开心快乐起来,可以说明对方是可以满足你需要的人,不能证明你是爱对方的,因为爱不仅仅是需要这么简单。

  好的,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那么,这也仅仅只是爱的最低级的形式!或是低级的层次。因为这本质上是爱自己,是自己对对方的需求,是希望跟对方在一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更开心快乐一些。

  爱的第二个层次:“自以为是”地付出。还有一种爱,看起来像是很爱对方,本质上却是“自以为是”地在付出,这种爱是这样的:自己认为西餐好吃,就很努力地学习西餐的做法,天天给自己的爱人做西餐吃,结果爱人不领情,因为爱人最爱吃红烧肉。自己认为话剧好看,就经常带对方去看话剧,结果对方也不领情,因为对方更喜欢看电影。自己认为钱多很重要,就拼命挣钱,但家人并不领情,因为家人更希望陪伴。这样的人比前一种好些,前一种人是只爱自己,这样的人内心有爱对方的意愿,想着为对方做些事情,而不只是让对方来满足自己。但因为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事情,不是从对方需要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对方很难收到。这样的人到头来通常会得出一个结论:说对方不懂得感恩。

  对方根本就没收到,怎么会感恩?对方甚至会感觉这样的人是自私的,因为西餐是自己喜欢吃的,话剧是自己喜欢看的,赚钱多了好也是自己认为的。到底是为对方付出呢,还是满足自己?

  这样的人还会经常说一句话:“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你好!”看看这句话,你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话。很多做父母的,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爱自己的孩子,只管自己认为正确,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情感问题上,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意愿。看起来是爱,本质上,是以爱的名义在控制孩子。

  这样的人,他们的注意力还是在自己身上。其实,这还不是爱对方,这是爱上了“付出”这个行为本身,只关注自己有没有付出,却没有关注对方是否喜欢。这也不是爱,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的话,这顶多算是爱的中级形式,比前面讲的满足自己的需求高级些,但这是不够的,也是不能够获得幸福的。

  爱的第三个层次: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才是真正的爱,为对方做的事情,都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的“自以为是”。这样的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是用心去体察对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求,然后去满足他,也许并不需要非常昂贵,却能深深地打动对方,让对方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其实,这不只是在爱情关系里面爱对方的方式,这也不能只是在爱情里才有的方式,这是我们和所有人以及这个世界相处的原则,如果要为别人做些什么,一定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前提的。

  想要成为爱的能力高的人吗?那就不要一味地付出了,用心地去体察爱人都需要什么,然后去满足吧!真正的爱是以满足对方需求为前提的,不像最低级的爱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也不像中级的爱自以为是,表面上是爱对方,本质上是爱上了付出这个行为。

  当两人都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时,双方都感觉不到来自对方的爱,都感受到对方是自私的,这样的爱情怎么可能会幸福?当两人都“自以为是”地爱对方时,双方感受到的都是对方的“自以为是”,内心是感受不到对方的爱的,这样的爱情也不会幸福。当两人都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对方时,浓浓的爱意就产生了,这样的爱意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就经常买什么!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就经常买来送给他!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称呼,就经常这样称呼他!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爱抚,就经常这样做!只要把握住满足对方需求这个原则,可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想要真爱吗?想成为爱的能力高的人吗?那就经常体察对方需要什么并满足对方吧,同时也不要忘了,经常告诉对方,你希望什么、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为对方如何爱你指明方向。

  管理不了情绪,挽救不了婚姻

  一个人有外遇,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约束好自己;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需求未得到满足,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容易起情绪显然是不利于经营感情的,想要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但情绪管理并不是控制情绪,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控制情绪是当有了情绪后把它强压在心里,不去表达,也不释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但“忍”字头上一把刀,忍久了,要么伤害自己,身体生病,或心理出问题;要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受不了,爆发,对关系的伤害更大。管理情绪是使自己根本就少起或不起情绪,整个人更加平和,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不情绪化,这样人就会能更多感受幸福,也能更好与人相处。简单来说,情绪控制的好的人并不一定是内心强大,还可能是委曲求全,内心感受是不好的;而情绪管理能力好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容易起那么多不必要的情绪。

  一些人往往理性上知道如何做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处理不了因这件事情而起的强烈的情绪,被情绪驱使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把事情做成自己不希望的状态。根本问题还是缺少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往往不只是在对孩子施暴上,也不只是在遭遇“小三”时难以挽救婚姻,而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甚至幸福指数的高低,都跟自己能不能够懂得情绪的提示是有关系的,越是能够懂得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的,越是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人、越是情商高的人,他们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而那些不能遵循心的指引去做事情的人,是没有行动力的人,他们容易陷入到情绪当中,丧失做事的动力,形成拖延症,很多事不拖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即便去做了也会有自责的情绪,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拖到最后才做。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比如: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很高级了,很多时候,人类的智商已经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来保护自己了,情绪还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护人类,问题由此产生。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多了。这样的人长期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时候,之前逃避的情绪也许又会出来。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的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为一旦静下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又出来了。

  情绪 ABC理论艾利斯认为: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的中介。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

  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里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直接会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地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

  “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

  觉察:做情绪的主人

  对于常被情绪控制的人而言,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有没有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开始发生变化。只有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意识到情绪的变化。

  诸多负面的情绪,犹如一些潜藏在人内心里的恶魔,它们时常跟人争夺对人体的控制权,如果人没有体察情绪的意识,就有可能经常被这些“恶魔”控制,很多做错事的人,事后都常说这类的话:“我并不想那样做的,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时事后甚至会恨自己。人们需要战胜心中的恶魔,管理好自己情绪,做自己主人,就需要带着觉察去生活,这需要刻意的练习,才能做到或做得更好。

  情绪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观

  可你已经很生气了,这就是潜意识原始和非理性的地方。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只不过你很相信你编的这个故事,所以,你才会很生气,甚至决定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

  这是人们常常会起情绪的一个原因,这证明了潜意识用情绪提示我们这个方法的原始性和非理性,其实,这样的提示是没有必要的,至少在没有搞清事实之前是没有必要的。实际的可能有很多种,你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更容易看不到其他可能,生气会使你更坚定自己的假设。这时,你会忽略其他可能,关注点都在他不尊重你这个可能上,你所做出的决定都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

  有意思的是,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假设的存在,假设很容易变成事实。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因为你的假设,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你就可能也会从此不再尊重他。结果他看到你不再尊重他后,就可能真的开始不尊重你。假设成为事实,这在心理学里称为自我预言实现。生活中的很多误会、误解基本都是这样产生的。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后来证实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你会发现你被你的情绪欺骗了,你只是自然而然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的假设。

  人们都会做假设,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假设,是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系的。把男友是否在乎自己看得特别重的女孩儿,会容易在男友没有接电话时,假设男友不在乎自己。对女友不相信,或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人,看到女友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会容易假设女友喜欢上别的男人了。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可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需要被管理的。

  朋友请客不带钱包,你会编什么故事。

  人们都会做假设,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而不同的假设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最终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并不直接是由发生什么事情而引起的,更直接的是这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也就是编了一个什么版本的故事而引起的。

  既然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情时,你的情绪会和别人一样,你有情绪就不能直接说是对方的直接责任,而是通过你自己的假设最终导致的。

  所以,在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你的情绪都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假设是否是符合事实的。

  如果在爱情的关系中,一个人总是会把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想想他会有多少的情绪要起,对整天起情绪的人而言,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况且男女之间的事情,假设起来是非常容易的。生活中很多人际之间的误会,是因为这样的假设而引起的,这些情绪,真的是很原始和不理性,甚至多余。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这种因假设而起的情绪,让自己可以更加平静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编个故事气自己。

  管理的方法:保持客观,不再编故事

  情绪管理方法二:穿越“情绪按钮”

  这种一旦被触碰就会起情绪的某些心理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按钮”。而人在“情绪按钮”被触碰后头脑中的一些想法通常是非理性的,人们容易在此时形成偏执的想法。就会出现上节所讲的“假设”,被情绪支配着大脑开始编故事,使人失去客观。比如:看到男友手机上存有他前女友的电话,一些女孩儿的“害怕被抛弃”的情绪按钮被触碰到,就开始胡思乱想,编故事假设男友可能跟他前女友还保持某种关系,其实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被情绪支配后的自由联想。只不过“假设”是在头脑里发生,而“情绪按钮”在心理层面,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头脑的自动化思维——“假设”会导致情绪,内心的情绪也会导致头脑的自动化思维,也就是“假设”。

  情绪按钮像是我们心理上的开关,并不需要价值判断、理性的参与,一旦被触碰到,就马上会有相应的情绪被唤醒,我们会立即体验到相应的情绪。没有理性的参与,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毫无疑问,这种情绪属于本能的情绪。

  情绪按钮如同情绪的开关,每个人都有,一旦被触碰,人们就起情绪。情绪按钮越多的人,越有机会被人触碰,越敏感,越难相处,也越难拥有和谐的家庭。他们如同一个机器人,身上有很多开关,别人只要触碰,他们就开始痛苦。他们的幸福,掌握在别人手里,做不了真正的自己。一些人吵架时会说“是你让我伤心!”“是你让我委屈!”“是你让我痛苦!”他们以为自己的痛苦来自对方,而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有这么多情绪按钮,内心如此脆弱和敏感,才是自己诸多痛苦的来源。

  情绪按钮多与童年经历有关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离开成人的照料几乎无法生存。身体没有力量,心理也很脆弱,经历一些可能对自己有伤害的事件时会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潜意识记住了这些曾经对人们有威胁的场景,在以后再遇到类似场景时,就用当时的情绪来提示自己。比如:有人儿时被狗咬过,当时会形成对狗的恐惧,这样可以看见狗就躲得远远的,有效保护自己。长大后有能力保护自己了,但儿时对狗的恐惧可能还是存在的,还是觉得狗是可怕的,看见狗还是会因为恐惧而躲得远远的。但其实需要保护的只是当年的那个孩子,而不是成年后的自己。人的潜意识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它会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保护人,使儿时的情绪依然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寸步不离地保护着人们。

  总之,人在成长中受到过什么样的伤害,就有可能会对类似的事情形成情绪按钮。以后类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时,不会经过大脑皮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本能地就起了情绪。它们产生的速度要比那些经过大脑加工而产生的情绪要快得多,这样可以最有效地保护自己,让自己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情绪按钮被唤醒时,为了摆脱情绪,人们一般会采取逃避的方法。比如一个怕狗的人,潜意识认为狗是有危险的,看见狗就远远地躲着走。这样可以不用感受内心的恐惧,但这也使他失去了穿越情绪按钮、战胜内心恐惧的机会。如果要穿越情绪按钮,人们需要直面内心的恐惧,挑战自己。怕狗的人在狗出现的时候,也就获得了克服对狗恐惧的机会。

  人总是要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才可能会真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些痛,成长都是痛的,哪怕只是去锻炼身体,也是只有练到肌肉略有疼痛,才会逐渐适应,人的力量才可能会成长。心理的成长也是一样的,但痛过之后,是自己的蜕变、成长,甚至再生。

  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和错

  假如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你有两种方式: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别人做的事,一旦经过他们的价值判断,觉得别人不对,就会起情绪,这种情绪,我们在前面已经定义过,叫理性的情绪。而看到别人上课坐得不端正就不舒服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类人。

  一个男人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很乱,鞋子扔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凌乱地堆着书和衣服,老婆正在看电视,迅速起情绪了。原因是他觉得老婆在家没事干,“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让他起情绪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家里乱,而是他脑子里的“应该”,他觉得老婆“应该”打扫却没有打扫,于是他有了生气这个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他发脾气。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恨等。

  如果把心灵比喻为一个花园的话,爱、关注感受像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园里土壤肥沃,花儿茁壮,蝶舞蜂飞,花香四溢。只关注对和错,就像是只关注花有没有长直,只给花去掉多余的枝叶,而不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这样花儿是枯萎的,土壤是干涸的,花园是荒芜没有生机的。

  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理性评判。

  如果一个男人是习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人,回到家里看到老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里很乱也没有打扫,他的第一反应是:“她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试想这两种男人哪种更容易幸福?肯定是后者,因为第一种男人只关注对错,没有去关注老婆的感受。当他责怪老婆不应该不做家务的时候,老婆的感受往往是不被爱。通常在男人看来对不对的事情,女人认为这无关对和错,而是爱不爱的问题。

  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对错标准,人们会起的情绪基本都是愤怒、生气一类的情绪。这类情绪的作用是使自己产生生理唤起、精神亢奋、力量增大,为战斗做准备。这是人类在面对敌人、野兽时的需要,也是人们想要别人害怕自己、服从自己时的需要。本质上,这类情绪的目的就是想要对方按自己的标准行事,想要控制对方。在爱情的关系里,我们都是成人,所以,想控制人时,人们一定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只是无理取闹,一定会拿一些对错的标准来帮助自己,以使自己能够完成控制别人的目的。有了对错作为标准,人们的控制欲都被穿上了合理的外衣,但常常迷惑的只是自己。

  想要控制别人的人、控制欲强的人,多数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控制别人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对和错,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对方如何如何错了,而不是自己的控制。但因为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起情绪了,其实那一刻自己也失去了自由,也被别人控制了。因为自己情绪的开关,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别人只要一做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他们就起情绪。自己会不会起情绪、能不能幸福?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只要别人不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做事,自己的幸福就消失了。

  就情感关系而言,爱人想做一些自己愉快的事情时,如果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尽量给他宽松的空间,让他去做,因为这样做了他会开心快乐。爱人的开心快乐,有时比自己的正确可能还要重要,因为人们找爱人,不是为了正确的,而是为了开心快乐、幸福。

  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家是讲爱的地方,家是放松的地方,人们在单位要好好坐着,在社交场合要注意形象,如果在家里还要像外面一样循规蹈矩,家又和外面有什么区别呢?在家里,爱是排在前面的,正确是排在后面的,那些人们发明出来用来约束人的礼节,有时要靠边儿站。愉快有时比正确还要重要,真的爱他,就允许他把脚放在茶几上看电视,虽然要再擦茶几,但他愉快了,也是值得的。

  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理性情绪,就要在意识到又想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时、又想用自己的正确来打压别人的愉快时,如果对方没有伤害人的话,放下自己的对错标准,多用心感受对方的感受,允许对方开心快乐。这样,彼此都自由了,幸福快乐也就更多了。

  意思是这个人在情感上遇到的诸多问题,多数的原因与这个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关,甚至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述情障碍”一词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无法表达出来,这和我对“述情”的理解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喜怒不形于色”是爱情的天敌

  爱情关系中我们不但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反而是要学会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爱人明白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爱人才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与我们相处。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心理特点也不同,你喜欢的未必就是别人喜欢的,别人喜欢的也未必是你喜欢的。“述情”可以快速地让爱人了解到你的心理特点,进而掌握与你相处的窍门。因为有了这个爱你的线路图,按照这个线路图,他就可以到达你内心的最深处,让你感觉到他对你的深深爱意。

  这跟很多人的特点的确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女性,常常不把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告诉对方。反而让对方去猜,当对方猜不对时还会生气。

  “爱我就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啊!”这是一次上课时一个女孩儿说出的话!可这怎么可能?爱人是被你吸引才会跟你在一起的,但被你吸引并不代表了解你,真正能知道你经常在想什么,一定是你经常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时间久了,他对你多数的想法和性格特点都了解后,他才能做到你想要的这种境界,这需要你经常“述情”的。

  还有些夫妻,虽然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但彼此并不真正懂对方,也不主动打开自己去与对方述情,结果相互都会抱怨对方不懂自己。但不去告诉对方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怎么会懂呢?不要以为两人一相爱就会彼此很懂对方,这完全是两码事儿,相爱很多时候是荷尔蒙在起作用,而两人彼此都很懂对方的爱情关系是通过彼此不断述情沟通来达到的。

  述情让家庭和谐

  区别就是“不公平”和“很委屈”。说“不公平”是在指责领导;说“很委屈”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指责领导,这就是指责和述情最重要的区别。单位领导,虽说是同事关系,但一起工作多年也是有感情的,当你跟领导说“不公平”时,就没有讲感情,是在讲理,那领导也会跟她讲理:“未婚的就是一室一厅,已婚才分两室一厅”。但给领导说“很委屈”,是在讲情,很多时候,会做领导的人还是很讲情的,所以就有了调房子的事情。

  在夫妻的对话当中,很多内容不是事实,是夫妻们常犯的毛病,这直接就会导致对方的反对,因为对方感觉你夸大了事实,或扭曲了事实,会激起对方反驳你的欲望。

  一对夫妻在对话,老婆说:“结婚这么多年,我们总是过年的时候回你家!”老公马上反驳:“刚结婚时不是有几年在你们家过的年吗?怎么能说是‘总是’?”老婆说:“反正去你们家多!”老公说:“那你也不能说‘总是’啊!”老婆的话马上引起了老公的不满,因为老公感觉老婆在夸大事实,两人讨论的焦点已经从回谁家过年更多,变成了老婆说话的方式上,本来老婆很有主动权的一个话题,却因为自己说的不是事实,变成了老公对自己语言不准确的一个攻击。

  老婆说:“他从来都不进厨房!”老公马上反驳:“是从来吗?你这个没良心的!”看,又是因为老婆说话中用了一个“从来”,老公就发起了反击,因为说老公从来没有进过厨房明显是不客观的,所以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也是引起了老公对她说话严谨程度上的反驳。述情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说话要客观,说出来的话基本都要是事实,而不是用“从来、总是”等词来以偏概全。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双方的分歧,或引起对方的不满,进而使矛盾升级。

  一些人之所以说话时常常使用“从来、一直、总是”等绝对化的词语,则是因为想要通过这些绝对化的词语为自己的语言加力,就像有些人说话不自觉地提高嗓门一样,是为了强调。这样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内在的无力感,总担心自己的话语不受重视。其实,加力之后的语言才不容易被重视,因为别人觉得事实被夸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情绪管理”这种能力排在“述情”的前面的原因,情绪管理能力好的人,经常不会起太多负面情绪,需要述情的时候就会相应减少。在一件有情绪的事情发生时,需要先做情绪管理,对于管理不下去的情绪再述情。

  六句话练成述情高手

  句型一: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告诉对方。

  句型二:当对方令你感受不好(或好)时,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因此,你需要通过这个句型来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某些行为或语言有不好的感受,让对方以后尽量注意,不再重复这些行为或语言。或者说,对方的一些行为或语言之所以给你带来了不好的感受,是因为你的特殊性,你接受不了某些行为或语言,你需要告诉他你的这个特点。

  实际在生活中,爱人如果做了一件事情或说了一句话,自己感觉到很不舒服,人们通常有两种做法,都是容易伤害到关系的:一些人是忍着,把不舒服的感觉压抑到内心深处,委曲求全。比如:爱人吃了有异味的食物,还来吻你!你承受不了那气味,很不舒服,但你选择了忍着。看起来你是个能忍的人,但这样做对方可能就不知道你对这些味道是接受不了的,下一次他可能还会这样做,所以,你也许会很多次地承受这种很难闻的气味。等有一天你实在无法承受,你可能对他大发雷霆,这时他就蒙了,他会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你都能接受,而这次你就接受不了呢?他甚至会联想到你是不是外边有人了,不再喜欢他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你们的关系影响就大了。还有一些人常用的方法就是发飙,指责或抱怨对方,甚至攻击对方,这样的人可能会这样说: “滚!臭嘴,熏死我了,别碰我!”这样说完内心是很爽的,但可能会伤害到对方,让对方感觉你不接纳他,对你们的关系可能会有伤害。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使用述情的两个基本功:事实+感受。事实:你吃了大蒜后来吻我!感受:有一股大蒜味,很难闻!既把事实讲清楚了,又不会伤害到对方,因为你只是告诉对方你对大蒜的感觉,而不是对他,他就不会受到伤害!当然实际的述情中可能不会这么书面化,而只是简化为一句“好大蒜的味儿”即可。

  事实:别人分的是两室一厅,而我分的是一室一厅!

  感受:我感觉到很委屈!

  只是描述事实加感受,并没有指责领导这样做不公平,所以领导才会照顾她,给她调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述情就是这样:只说事实+感受,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既让对方明白了你的感受,又不会伤害两人的关系,是在情感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中的最佳沟通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爱人做了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时,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你很希望他做的,你也需要使用这个句型,来告诉他你很喜欢他这样做。他的这种行为就会慢慢地越来越多,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幸福和开心的时刻。

  当你的爱人做了一件你很喜欢的事情时,如果你不及时说出你的感受,强化一下,他就不知道你是很喜欢他这样做的,以后这样的行为就可能不会太多出现,而你说过之后,这样的行为可能就会越来越多。当然,这时的句型也是一样的,事实+感受。

  让你由强势变温柔的一个句型

  句型三:告诉对方你的需求,而不是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平时说话时存在的问题,总是把自己的决定,或者是解决方案说出来,而不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样对方就很容易理解错我们的意图,进而产生误解。

  当我们自己只说解决方案时,它不一定是最优的,而对方却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择。当对方的选择是不同意时,我们就容易感觉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这个不理解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为我们没有把需求讲出来。

  所以,跟爱人的沟通中,要经常把自己的需求讲出来,对方就会跟你一起来探讨解决方案。比如,我儿子玩电脑的事情,我如果对我太太说:“儿子经常玩游戏时,眼睛离屏幕很近,我担心对他的眼睛有伤害!”我太太就会跟我一起探讨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我直接给她说出了我的解决方案后,她就只有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我的方案。

  一个人是强势的,还是温柔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在说话上,看这个人是经常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还是经常说出自己的需求。那些常说出解决方案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强势的,显得不可协商。而那些说出需求的人,总是给了对方商量的机会,甚至是对方来主动满足自己的机会。

  让你瞬间增强个人魅力的一个句型

  句型四:说出你喜欢的,而不是你不喜欢的。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说话时说出来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说自己喜欢的,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很难相处。

  总是说自己不喜欢什么的人,给人的感觉很消极,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是排斥那些消极词汇的,比如“不喜欢、讨厌”等,常说这些话的人也会被我们的潜意识排斥。而总是说自己喜欢什么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很热爱生活的,我们会感觉这样的人很好相处。

  你穿了一件新衣服,你的恋人看到后说你这件衣服不好看,你可能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这样说话,这样的人要想变得有魅力和好相处,只需把自己说话的句型改过来,说出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自己不喜欢的。比如:他可以说:“你穿那件衣服更好看!”说的还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句型变化一些,你的感觉会很不同,这就是述情的魅力!同时,当一个人总是说自己不喜欢什么时,他并没有告诉你他喜欢什么,你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这样的人,所以,跟这样的人相处会有些累。

  而那些经常告诉别人自己喜欢什么的人,就很容易相处。比如你知道一个人喜欢吃什么样的饭菜,请他吃饭时就很容易安排饭店;你知道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礼物,给他送礼物时就很容易送到他心里去;你知道一个人喜欢玩什么,陪他玩时就很容易安排项目。那些不经常说出自己喜欢什么的人,讨好他你都不知道如何做到,更不要说爱他了。

  所以,在情感关系里,我们需要通过经常说这个句型,让爱人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向往什么,这样不但他感觉舒服,而且知道如何做就能令我们开心!想请你吃饭时知道去哪里,想送礼物给你时知道买什么,想一起娱乐时知道安排什么项目。这样你就是一个有魅力而又很容易爱的人,跟你相爱的人就会很轻松,你们的关系就很容易经营和维护。

  让老公甘愿洗碗的一个魔力句型

  句型五:使用“可以”替代命令。

  所以,在你希望爱人做些事情的时候,尽量使用请求的语气,句型里边加上“可以”二字,并且以问号结束。

  就是这样,当你是请求而不是命令时,对方反而更愿意去做,因为他内心感觉是舒服的。

  同样意思的词还有一个“能”,看起来意思是一样的,但没有“可以”的效果更好,因为“能”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意愿,即愿不愿意帮忙,第二层是能力,即有没有这个能力。使用这个词,很容易让对方听出质疑他能力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害怕否定的人。

  那么,如果把“可以”二字放在句子的最后呢? “今天你洗碗可以吗?”感觉会比命令好得多,但没有把“可以”放在前面好,因为人的潜意识反应是很快的,可能对方在听到“今天你洗碗……”还没有听到“可以吗”时,已经有情绪了,所以,最好把“可以”放在前面来使用。

  之所以人们容易在第一时间本能回答:“可以!”是因为这个句型给人以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权,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是愿意同意。大概是因为人们愿意用自己的友好去回报这份尊重吧。

  让沟通效果迅速提升的一个句型

  句型六:说出“我希望”,不说“你应该”。

  “你应该”和“我希望”有什么区别呢?虽然说的可能是同一件事情,但效果有着本质的不同。“你应该”是从“正确的事”的角度在讲,是讲“理”的,意思是对方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不这样做是错的,上升到了对和错的高度。几乎人人都不愿意被否定,每个人的对错标准也会不一样,对方很容易跟你争论。但“我希望”则不一样,“我希望”没有说对方不这样做是错的,没有评价对方。只是告诉对方我很希望你这样做,意思是这是我需要的你爱我的方式,是从“愉快的事”的角度在讲,是讲“情”讲“爱”。做“你应该”的事情,对方的感觉是屈服,而做“我希望”的事情,对方的感觉是因为他爱你。

  比如:你应该早点回来!对方听到这样的话内在的声音可能是:“谁规定我就应该早点回来”或者“我晚点回来,难道就错了”。但如果你说“我希望你早点回来”!对方的感觉是你的情感需求上想要他早点回来,如果他早点回来,那就是来满足你的需求,是爱你的体现,所以,就很愿意早点回来,来让你感受到他的爱。

  除了使用“我希望”,你还可以使用“我喜欢”,效果也是一样的。

  你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听到这样的话对方内在的声音可能是“凭什么我就应该知道啊”“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你想什么”等为自己辩解的语句,这是因为你这句“你应该”否定了对方,他要反击。而如果你告诉他:我喜欢你能知道我在想什么。对方可能就会经常注意你在想什么了,慢慢地随着他对你的了解,他就真的能经常知道你在想什么了。 “你应该”是在评价对方,潜台词是对方应该做到而没做到,听起来还有点像指责。“我希望”和“我喜欢”则暗示对方如果他那样做了你会感觉他很爱你,所以前面是接受你的指责(也有点屈服的感觉),后一个是为了证明爱你。

  总是说别人“应该”如何的人,头脑中有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世界,只要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他的这个世界,就觉得别人不对,这是自我和控制的体现,也是情感关系里的大障碍。很多夫妻的关系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当自己不明白述情这个句型时,很多人会认为都是对方的问题;当真正理解了述情的各种句型后,其实会发现很多时候,两人之间的问题跟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有关系的。

  能够很好地述情的人,对方很容易理解你,很容易知道如何做你就高兴,如何做是你不希望的,就会感觉你很好相处,你就成了一个很容易爱的人。

  也不只是这六种句型才是述情,只要你使用的是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出了你的需求、想法和感受,这样的语句就都可以说是述情。

  会共情,才能避免爱人有“婚外恋”

  善解人意的能力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共情的能力,就是经常可以理解到对方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当对方内心有不好的感受时,善解人意的人会让爱人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这等于在内心给了对方接纳和认可,使其感受到来自爱人的支持。基本上大家都愿意找这样的人做爱人,说明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个有着很强共情能力的人。

  

其实,他哪里知道,女人在怀孕乃至生完孩子的一个阶段里,一方面由于自己要辛苦十个月为家庭带来一个孩子,另一方面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内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希望自己的老公能够宠爱自己,这样她们才觉得心理平衡,才觉得老公是真的爱自己的,所以,她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在男人看来极其过分的要求,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哪里有什么对和不对?但在有些男人看来,这是不讲道理,是任性和瞎胡闹,遇到这样的老公,女人是极其容易伤心的,感觉这个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二):原来爱是一种能力

  一直以来,以为爱就人与生俱来的属性。看过这本书以后才知道,爱是一种能力。爱既然是一种能力,就有爱能高和爱能低的。爱既然是种能力,那么就可以学习得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爱的人。思考了这个问题以后,我才发现,原来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是爱与被爱的愿望。而我也只是有强大的爱与被爱的愿望的人而已。但是我却不是一个具有强大的爱的能力的人。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爱有三个层次:一、满足自己的欲望。二、自以为是的付出。三、以满足他人为目的的付出。思考思考自己所谓的爱,竟然都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的爱。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爱是需要沟通的,沟通的方法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

  其他都不记得了。看了几十本书,有些转眼就忘了,而这本书还能让我记住这一点,已经算是很大的收获了。如果每本书都能收获一点两点,一年下来也甚是可观的。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三):爱情真的可以来得更好

  我曾在沙龙里见过一位男童鞋活生生把这本书的上一版看厚、看黑、还看掉了色,也不知道他看了多少遍,希望他已经拿到新版的《爱的五种能力》。就我个人而言,表示很鄙视这种不珍惜人类进步阶梯的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也不难看出这本书对他而言,简直是救命书、圣经中的战斗经,据说他后来以最快的速度在沙龙里物色到一个他喜欢的姑娘。

  那时候这本书为了夺人眼球,书名叫做《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上架建议是女性励志。当时的我还一度表示很不服,男性就不需要励志么?!答案是,确实我们的学员中,女性居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那又怎样呢,反正谁学谁知道,不学就不知道,当然也许不知道或者不通过这本书知道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又充满未知,看过这本书的人无法想象如果错过它的生活,而未曾读过的那些人也预见不了它会给人生带来哪些不一样。

  虽然新版本在内页设计上不如上一版,却更显得朴实无华,就跟这本书的内容一样,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干货,令人醍醐灌顶,恍若隔世,同时后悔地直拍大腿。直接导致已婚的想婚前看,未婚的想恋爱前看,没恋爱谈的想在娘胎里看。

  这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如果说它为什么这么好?每个人看了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收获,此处省略熟烂于我心的六个章十九个节的内容。话说回来,我真的不敢说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有多么大的收获,因为我学到最实用的东西就是-----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接纳这种差异,允许不一样的存在,即便是对大小的概念,你我他的标准都是不同的。

  但我确实一直把此书当做结婚礼物送给了身边每一对新婚夫妇,份子钱还是要掏的,所以并不是为了省钱哦,只是我觉得这是我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授之以渔。最近,我还是自掏邮费把此书的老版送给了我远在深圳的一位粉丝,希望这样一个传递的举动,就像我今天所写的这篇书评一样,能够或多或少影响更多人,来学习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量,体验爱的影响,聆听爱的语言。

  后记

  此书评不涉及半行剧透,如有好奇,尽快购买,各大网站均有销售,欲购从速。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四):读书笔记《爱的五种能力》

  第一版叫《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作者赵永久。

  这个书的名字,后来作者也受不了了,再版改成《爱的五种能力》。

  读书笔记(作者马驴哥):

  ——幸福来自【爱的能力】

  人的命运是由注意力决定的,当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我自己身上向内找事,命运也在发生着改变。

  向内找,发现幸福之路。幸福不是靠改变对方来得到的,幸福是靠允许对方不完美、成长自己后才有的。

  幸福不属于指责对方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愿意向自己内在寻找问题,不断成长自己爱的能力的人。

  痛苦往往来自爱的能力的缺失,成长自己内在爱的能力,幸福的生活就会到来;如果没有成长自己爱的能力,还是不允许别人,即使换了一个爱人,还是会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不会幸福。

  爱情从来就不讲“理”,家也是不讲理的地方,有爱的能力的人在爱情里是不讲理的,讲的应该是情和爱。

  ——爱的五种能力:

  * 情绪管理

  * 述情

  * 共情

  * 允许

  * 影响

  人做事的基本动机有两个:

  1)做正确的事(不做会有损失)

  - 受理性支配

  - 社会化的结果,社会标准

  - 超我。“应该”

  2)做愉快的事(做了会高兴)

  - 受感性支配

  - 欲望和本能

  - 本我

  怎样看情商高低?

  简单地区分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方法,就是看他是过于关注正确还是愉快,以及对人、对己的要求是否是一致的。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做“愉快的事”是与人相处更轻松的方式。

  爱的三个层次:

  满足自己的需求(却常常是用作了判断是否爱一个人的标准)

  自以为是的付出(很多人卡在这里,反而因爱生恨,可悲啊)

  满足对方的需求

  1,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不是控制情绪(压制情绪,这实际上还是将情绪视为“自己的东西,是错的”),而是把情绪视为内心的暗示(客观的),所以读懂了情绪的暗示就可以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的方法:

  对于假设情绪:①验证(采取措施)。②无为(对于不能验证但是又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现实真相的,允许之)。

  控制欲:其实是正误之分,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情绪按钮(内在条件反射):自己认真发现自己的情绪按钮,告诉对方,而且在自己发现以后心理也会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了。

  2,述情

  述情的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学习说话的时候父母经常给你“共情”,“述情”,那么自己的述情能力可能会比较高。

  怎样述情?

  首先要学会为自己的感觉命名。

  “爱我就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啊”这怎么可能。爱人是被你吸引才跟你在一起的,吸引不代表理解,如果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不会知道。“想要找到心有灵犀的伴侣”是不可能的,两个人心有灵犀是相处之后互相述情才能磨合出来的。

  述情要讲“情”、“感觉”,而不是讲“理”:

  举例:比较这两个。“领导,都是一样的工作年限,别人分的都是两室一厅,我的却是一室一厅,我感觉这太不公平了!”和“……我分的却是一室一厅,我感觉很委屈!”

  述情的基本功

  1)讲述事实而不是虚构

  述情的第一部分是“讲述事实”,如果使用了“总是”“从来”等绝对化、情绪化词语,会有反作用。

  2)准确察觉自己的感受

  【述情的结构】:事实+感受。

  例:”说好了晚上七点一起看电影,我已经到了电影院了,你却忘了,我感觉很失望,也很生气!“

  【一些特别注意点】:

  一个人是不是很强势?是:经常说出解决方案,例:”给我倒杯水“。否:经常说出自己的需求,例:”我渴了“

  但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二者都有,需求+解决方案。例:”我有些闷了,我想出去走走。“”我要收一封重要邮件,我们回家吧!“

  讨厌某东西的话,说喜欢相反的东西。

  祈使句使用“可以吗”。买点水果→帮我买点水果可以吗?洗碗→今天你洗碗可以吗?

  用“我希望”取代“你应该”,这就是用情代替理的方法。

  3,共情

  述情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共情是接受他人的情感。

  能够做到共情的话,被说中的不良情绪会减弱。

  【步骤】:

  ①情绪是什么。“年纪轻轻的,叹什么气啊。×”“我听到你刚才叹气,心情不好吗?√”“你好像很不开心,怎么了?√”注意,用问号结尾,求证的语气。

  ②原因是什么。“发生什么事情了?”

  ③替对方述情。是述情的主角换成“你”的结构。举例:“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当选(事实),也难怪你会生气和失落了!(情绪)”

  ④启发。前三步已经完成共情,这一步是补充引导,解决问题,此时已经可以理性分析了。可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者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以前你做错事情时,领导也这样发飙吗?(不)那你觉得为什么今天他发飙了呢?”“你觉得大家不选你是什么原因呢?”以及解决方案。“以后怎样避免?”

  4,允许

  本章讲了包容,接纳。对他人和自己的错误的允许可以消除自己心里的郁闷。口诀:“我允许!”

  允许,是接受外在,并将改变的对象内化。是幸福的核心要素。

  5,影响

  影响的前提是允许,改变的前提是不允许。先接受一个事实,再根据希望的方向来决定怎样施加影响。

  ①无为(允许)。用于对方能力不足时,可以自己磨炼来提高能力。

  ②强化(述情)。其实有点象是条件反射,是潜移默化的。好的行为发生时,述情加以强化;不好的行为发生时,述情加以提醒。用于非成长性的习惯问题等。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五):你真的懂得如何去爱吗

  这实在是一本奇书,一本好书,深刻地教育了我这种蠢直男情商的真相。

  以我自己为例,我常常固执己见,用所谓“原则”自我加持,自尊心强,眼里容不下其他人的一点点沙子,但是,我又远远无法掌控我肆意的情绪,有时故意放纵自己快意恩仇。而这些,令我的身边人和亲近的朋友都会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这么死板,脾气不好,乃至于得出我这个人不好相处的结论,而这是我不愿意发生的。

  追踪溯源,我如此不近于人情,可能与我爱读政治评论有关,书呆子般的我,不知变通,将锱铢必较的评论家习气带进了生活,殊不知,在面对家庭,朋友,同学这类的关系时,往往是爱字当头的一团和气。龙应台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此话的语境,是陌生人交际和出现社会不公时。但当面对亲密无间的恋人关系乃至夫妻关系时,显然这种狭隘的心肠是行不通的。恋人更多的需要的是理解包容而不是动辄得咎的指责。

  当然除了用爱这个万金油来弥合紧张的关系外,书中也提供了一个便于疏解怨气的沟通方式:述情。说起来简单,只是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情绪而已,期待另一端的人能及时接收到信号并共情,但知易行难。如何能准确地把握住各种情绪,并用合适的形容词表达出来,假如此时的情绪很激烈,更需要用“无为”的情绪管理方法,这是未经训练和有意感知的人难以做到的。

  述情的使用,强调点在于机智的选择不易是他人受伤害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好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要主动示弱,更要学会主动给予正反馈,使得对方感受到你的需求和感激。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六):谁敢说自己真的懂爱情呢

  花一个小时看完了这书,算速食书里面比较有意思的了.讲的一些观点我也很认同于是有所摘抄.确实对生活实践什么的比较有用.而且我会开始在想,要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早一点看到这书会不会,他们现在就不是这样了?More enjoyable?

  Main points of this book.

  1, 对情商的分析,高情商关注愉悦的事情,低情商关注正确的事情

  2,爱情最好的状态是互相做满足对方需求的事情,避免只是满足自己需求和自以为是的付出

  3,情绪管理,不要太敏感也不能太不敏感。

  ----->减少因为假设而产生情绪,两种方法一是无为二是验证。

  ----->控制欲是不成熟的表现

  一些摘录:

  “爱情本来就是“愉快的事”,家是承载爱情的地方,在家里,如果有太多的规律,标准,就会让对方不愉快,家里的氛围也会不太好,家是用来放松的地方,家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地方,家是用来做愉快的事情的地方,成家是为了人生更加幸福,但如果在爱情的关系里,在家里有太多的标准,反而让人不快乐,让人压抑。”

  “爱的第三个层次:满足对方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是用心去观察对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求?然后去满足他(她),有时并不需要非常昂贵,却能深深的打动对方,让对方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真爱是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以满足对方需求为前提的,不像最低级的爱是以满足自己需求为前提,也不像中级的爱自以为是,表面上是爱对方,本质上是爱上了付出这个行为。”

  “情绪是潜意识给我们的提示,如果我们能懂得潜意识在提示什么,它们就会完成任务,然后消失。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明白情绪在提示着我们什么?情绪就会一直提示我们,因为我们没有让它们完成任务。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甚至幸福指数的高低,都跟自己能不能够懂得情绪的提示是有关系的,越是能够懂得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的,越是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人,越是情商高的人,他们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可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一个人越是客观,就越是能够摆脱这样假设,一个人越是主观,就可能会有更多这样的假设,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也会越多,俗话说:“世间本无烦恼,庸人自扰之”,那些容易因假设而产生大量情绪的人,大概就是属于这里说的“庸人”吧。

  而世上的多数人的多数情绪,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设引起的,心中所谓的敌人,只不过都是自己假设出来的“假想敌”而已,看到这里,也请你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生气,会不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不同的人,由于成长过程中经历不一样,所形成控制欲程度也不同。每个人都多少有些控制欲,只是程度不同,但本质上,控制别人是自我的表现,是自己没有安全感,不成熟的表现,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的,这样的欲望过多,一定对情感关系有伤害的。”

  对应到我自身的提高:

  1,agree, 我们在一起更多是放松。所以分开的时候要像女超人一样高效工作,在一起时候就开开心心。学会分配时间。

  2,默记:爱是满足对方需求。

  3,每日计划添加 情绪管理 部分。记录自己的情绪并分析改进。目标作到像小马哥一样的平稳。“减少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七):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来讲讲我的故事,两地分居,结婚一年,相识五年吧。

  大概半个月前看完了这本书(一个朋友推荐的,借给我看的)

  看完后感触很大,之前我觉得我仿佛已经掌握了所有两性之间相处的道理呢!(如此自信。。。)看完后,才发现,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着同样的错误,心理有点同情水先生

  有什么样的错误呢?

  比如,他一跟我讲单位的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我就反驳到你要耐心啊,多等等啊,要乐观啊之类,然后水先生就不说了。

  我只是在希望引导他多看乐观的一面,却没有多去体会他的感受。

  然后,然后水先生和我的电话就基本变成了我说,他听,他说的越来越少,他好像也不再跟我说单位的事情了。。。。

  当天晚上我立刻打电话给水先生说,亲爱的,对不起,我发现我以前竟然犯了很多错误,对不起,我会改的。水先生只是说了声“哦”,没了。但是当他再次开始跟我聊点事情的时候,我学着先去尝试“共情”,去附和、赞同他的说法,他竟然开始跟我聊起来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前两天,我又在电话里发火了,我已经将书中学到的精髓忘了,我不能理解他答应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到,家里为什么总是特别乱(我本人异地派驻,几个月回一次家)

  然后就回到了最原始的相处方式,也就是看书以前的。。。

  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但不一定能做到,有些道理看了会忘,所以要不断去复习,不断去练习,只到把它变成行动的一部分。

  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今天又翻开重新做笔记,温故而知新。幸福不是伸手就有的,好的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愿大家都能有收获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八):如何科学地做到不作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一切,均需以真诚心为基础。

  如果想回答“如何科学地做到不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作是什么”。

  作,在英语中被翻译为high-maintenance,即高保养需求,在量和质上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在饭桌上,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事儿多、嫌弃、要求高……当然,说好听了,会是过于追求完美,但依旧刺耳。所以,我们要科学地做到不作,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那么,如何科学地做到不作呢?

  1、如果你长得倾国倾城,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

  2、换人在短期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但是总换人也不是事儿。

  因为,每段关系都有每段关系的问题,跟不同的人交往要面临不同的问题,没有问题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所以,想要幸福,在遇到问题时,不要动不动想换人,而是要思考怎么和真实的对方相处。毕竟,爱情的可贵之处,是在于成长。一个人看周围人都是缺点,或者是因为别人有缺点而不跟对方交往,其实,是自己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不允许对方有缺点,允许的能力不够。

  允许的意思是说,无需判断事物对错,也不需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允许他以本来面貌存在,不去抗争,我要向自然的客观规律陈服。不顺心的事情会占据内心的心理资源,把能量消耗掉,让你失去能量,使你没有能量去做眼前的事情。只要不允许,就没有能量处理好眼前的事情。

  相亲或恋爱中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看到缺点就淘汰,淘汰和他们生活的可能性,看起来逃避的是有缺点的人,实际是逃避自己的恐惧。人人都想追求心有灵犀的爱情,殊不知这样的爱情是找不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经营才能做到的。当两人长时间述情,并与对方共情,才能达到心有灵犀。在构建理想对象时,请允许他有缺点。写出希冀优点的同时,也要写进允许他有的缺点。

  3、请认识到觉知的前提,也许是倾国倾城的你错了。

  俗话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首先,我们可以试着把指向对方的不满、指责转变成面向自我的反思和改善。试着把“你居然敢吼我”转变为“是我先无理取闹,他才吼我”。当我们不再以爱的名义,要求对方是一个完人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当我们把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语言是否有所偏颇,作就没有了继续发酵的土壤。

  4、不用对错看待对方。

  俗话又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接纳,不允许对方有缺点,只知道批评指责对方,一心想改变对方,这是把人生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社会给了人很多标准,工作和生活已经有太多压力了。在承载爱情的地方,试着少讲些正确,多讲些愉快,少讲些理,多讲些爱。在正确的范围内,尽可能做愉快的事,用尽量愉快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

  5、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就经常买什么。

  爱的三个层次依次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以为是的付出,满足对方的需求。所以,如果要为别人做什么,一定要以别人的需求为前提。

  6、不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我们吃东西,喝酒,购物,打游戏都可以快速转换负面情绪,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首先意识到自己情绪的产生。进而判断这一次的情绪是第一时间起的本能情绪,还是有对错标准参与的理性情绪。

  如果是本能情绪,情绪在提示什么?如果按照情绪去做事,会伤害别人或自己吗?如果既不害人,又不害己,那就按情绪指引行事吧。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在受情绪支配的时候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快速宣泄情绪所做的,这种宣泄通常害人害己。这时需要引入一个高端词汇,情绪按钮穿越。所谓情绪按钮穿越,其实是潜意识改写的过程。情绪按钮被触摸,我们勇敢面对本能情绪,潜意识获得重新评估、记忆的过程。当情绪起来而危机并未发生时,潜意识会记住这一次经历。下次情绪按钮再被触发,情绪就会比之前低一些,如此反复,完成改写。

  如果是对错标准参与的理性情绪,告诉自己,放下对错,用心去感受对方,感受对方做这件事的内心感受。在著名的ABC理论中,A为事实,B为价值观,C为情绪。当我们放下对错,用心感受对方的时候,再加上那么一点宽以待人的美德。那么,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人际误会,都是因为假设引起。我们经常自己编个故事骗自己,在和假想敌作战。潜意识的工作方法是感性的,原始的。潜意识忽略了一个问题,一切都是你的假想,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有很多种可能,到目前为止,你不知道什么是事实。所以,当我们有那么一点小怀疑的时候,要记住无为,以时间来验证。千万记住,这期间,你的任何想法,都是假设,而不是事实。所谓,抓贼拿赃,抓奸成双,千万要记住一切都只是假设,还不是事实。

  7、做个善解人意好宝宝。

  做个善解人意的好宝宝,需要做好对方情绪的关注和接纳。我们遇到一个人时,第一时间反应是关注他的感受。在对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上,可以通过接受他的情绪、分享他的感受、肯定他的逻辑,启发他的思路来让他开心起来。

  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接纳一个人就要尝试接纳他的情绪起伏。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说,也不要勉强对方。肯定这个情绪缘起的逻辑,而不是评论对方或者带来情绪人的对错。像苏格拉底一样,通过问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跳出原有情绪逻辑。

  爱不是同一个人的特定关系,他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它决定了一个人同这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幸福的人先是内心有爱的能力之后,再慢慢地把它展现在生活中的。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分享爱与美的能力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