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10篇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一本由蒋维乔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24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一):只取一叶也成就!

  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夸得花一样。诚然,这本书确实不错,但也有许多细节需要交代。

  1、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静坐,属道家粗浅入门功夫,可无师自练。后面转入佛家,无上师导引容易出偏,慎之慎之,不可不知。

  2、前半部分的静坐部分来源于《医方集解》中的《勿药元诠》,取其调息一发,杂糅小周天。《勿药元诠》中仍有六字诀和一秤金,都属道家功夫。六字诀成就了马礼堂,小周天成就了李少波,这是后话。其实可以去精研《勿药元诠》,区区数页,毫发毕现。

  3、本书的最大作用是实证了此法的可行。

  4、作者终其一生未得上法,滞留于入门,也是事实。上层功夫一般自密其技,不予外传,为避祸也。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二):静坐养身的确有成效

  这本书内容简单易学也具有真实可执行性,阐述的是佛家气功基础功法,对健康很有好处,与中国道家的修炼方法,有许多地方非常相似,这本书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而且对修炼过程的体会描述得很详尽。静坐健身的方法在中国其实源远流长,但是由于静坐一直和道家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被大部分人所排斥,很多人都无法了解静坐健身的真实效果,现在的人们也多倾向于健身房中的快节奏运动方式,往往却只锻炼了皮肉,心理仍是压力难释,疾病无法排除。如果大家都能重视这一传统而神效的健身方式--静坐,社会上的很多人定会减少疾病的困扰,其它的一些小毛病就更不用担心了,但在于个人的坚持

  本书评由贝尔商城高阳评论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三):取二三册而已

  通过对照1989年江苏省常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辑成的《因是子静坐法汇编》一书,知长安出版社在此书的编排上有些杂乱,例如第一部分《因是子静坐法》中的结语其实是《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一名《因是子静坐法提要》)的结语。其他部分也有类似情况。

  百度百科关于蒋先生静坐法著作的介绍是:1914年写成《因是子静坐法》,1922年依佛法写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1954年根据藏密功法写成《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中国医疗预防法》;1955年撰写《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一名《因是子静坐法提要》)。

  个人阅读后觉得,1914年《因是子静坐法》据亲身实践写成,1955年《提要》则返璞归真,句句都是干货,是练习静坐的绝好资料。1922年、1954年的著作引入或比附佛法,内容失之繁复、神秘,违背其最初试图用科学知识阐述静坐原理的宗旨,可取之处不多。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四):静坐对人的身心有百益而无一害

  科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心跳、心率降低,呼吸减缓,大脑电波松弛,肌肉放松,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耗氧量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降低,肾上腺素和其它紧张激素下降,白血细胞、红血球细胞代谢变缓,压力抒解,免疫功能明显增强。美国和德国的生理学家,曾经选人作分组试验,那些静坐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漫步,之后静坐放松身体,两三个月后,专家为他们详细检验,这批人的唾液免疫球蛋白A 显著增加。人的静坐比睡觉更能减少能量的消耗。20分钟的静坐在减轻耗氧量上抵过六七小时的睡眠。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静坐如有功力,甚至能下降34%。我们每天静坐,容易使自己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如果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情绪困扰,很容易会气血失调,久而久之会引致百病丛生。所以,从中医角度看,长期静坐可以大补元气,消百病。

  静坐的功效更重在调心。人的身与心原本有连带关系。有报告指出静坐的人精神一松弛,脑电波多数是α波,其震荡频率范围8HZ—14HZ,脑波处于该频率时人的大脑清醒而放松,注意力呈聚焦状,容易集中精神,不易受外界其它事物干扰,大脑不易疲劳,心理状态刚是安静轻松愉快、专注。在脑波为α波时,人的身体放松,但意识清醒,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脑的活动就会顺畅,人会变得直觉敏锐和易有灵感。α波与人的心灵舒缓关系非常密切,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日本有研究成果指出,头脑在α波时身体多分泌β—endorphin,有镇痛、解除精神压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防止老化、感受快乐等作用。由此可知,静坐对人的身心有百益而无一害。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五):对于静坐,我建议看看这本

  对于静坐,因是子用科学角度揭开了静坐的神秘面纱,对于有静坐基础的人也有一定启发,毕竟国内对静坐研究的书籍太少了。

  呼吸习静的练习是内功基础,不过他建议内功、外功要兼顾;

  他对胎吸的阐述、对肚脐下丹田是人体的根儿的阐述,我觉得还是很精彩的!

  第二章修止观,他对于如何祛除杂念,写的挺受用的。

  书主要内容在前两章,也就是前75页内容,后面涉及佛法,我觉得有些难懂,后面的一百多页,内容上有重叠,还编入了一些人的练功体会,不过我觉得这种震颤感一般人是没有的,功法不同,身体的感觉也未必都千篇一律

  书的最后是袁了凡的静坐要诀,我觉得不够白话,因是子前边都以阐述过,也没必要细看了。

  我建议大家了解下国宝功夫:静坐,说真的,我体会静坐效用要比瑜伽大,只是,国人把老祖宗的东西弃而不用,真是可惜!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六):江湖骗子的垃圾杂烩

  我不反对静坐修习。

  我只是实在讨厌蒋维乔这个江湖骗子。静坐的事情,注意事项等等,大概两千字就能写完。蒋把这东西抻成十几二十万字。最早的民国版,这个傻逼用笔名“因是子”,带玉照,矮锉丑逼穿这个烂抹布一样的西服,居然打着领带,领带又很寒碜,像是油锅里膨胀失败的油条,大概是面没发对的那种。

  我一直认为,人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逻辑体系要自洽,事情要讲的合乎情理,不能去骗别人。然而蒋这个渣滓,在文稿中大肆灌水,什么儒家叉叉叉,佛教戒定慧,最扯的是连六字诀八段锦都砌进去。根本不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个运动,不是一种修行模式好吧。剪刀浆糊,有的没的全往垃圾堆里铲,唬鬼呢这是。

  这个信口开河的傻逼还说,早上起来迎着太阳走,走两个小时。。。。。我说那你回家也要两个小时,一个上午走过去了,这人不工作了?不买菜做饭洗衣服了?四个小时我不信他不拉shi不撒尿不喝水。。。。。。忽悠谁呢。写些不靠谱的扯蛋,自己也不信,目的无非是欺人,还有那玉照,还有那像是疲软叽吧的烂腌菜领带(打坐,侧躺,都是这妆扮)。。。。。

  我知道这渣滓当过某某大学的校长。so what?方离职还当过科大校长呢,蒋南翔还跟吴学昭有通奸呢。班淑娴、何太冲干过啥,西华子是什么货色,我们见得还少?

  差评!!!差差差!!!

  另,封面设计极丑极土鳖。内文纸张也非常差。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七):读书札记(二)

  近三两年里,我的阅读大多是随性的,没有刻意的指向,而是循身心的需要,去网上找来一些往年出版的老书。刚开始,因为是不熟悉的领域,虽然读得饥渴,读完却没有甚么太清晰的感受,只是混沌一团萦绕在心。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也有些惶惑,却没有刻意去厘清。无法厘清也是缘由之一,就随它去了。近来,因某个机缘触动,我忽有所悟,这段时间的阅读,似乎无意间有些共通处,与以往不同,是回向内心的。

  一旦有所界定,过去的阅读就了然了,如果细究,它们大多都和现实政治、社会、文化有关,有评析,有史料,有传记,有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偶尔也有小说,在在都指向我所身处的外界环境,以及溯源而上发生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事件,甚至更早。这样的阅读也和我曾经的专业训练有关,使我对中国20世纪、乃至持续至今的社会现实生态,有比较持续的关注。也因为和学科训练有关,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习惯性地分析、批评、指摘,并且常常痛心疾首疾言厉色。然而,到了后来,我渐渐生出一些厌倦,因为发现,这样的阅读,除了一遍又一遍重复黯然的灰色情绪,并没有更多建设性的内容。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我不再对同类书籍持有原先所有的巨大热情,那些过去抱以极大兴趣买来、打算有时间仔细阅读探究的成套回忆录、长篇巨制等等,不再能让我提起从书架中拿出来的冲动了。有时想,大概是我和它们的距离太近,当那些帷幕深处的细节一点一点透露出来,我渐渐感受到了虚无的侵袭。我发现,那些曾让我激情涌动的,竟然可以在远古的历史当中找到影子;那披在外面的华丽新衣,竟然是个幻像。这让我沮丧。我不断地、一点一点地,推倒了过去建立起来的理论、知识、信念的大厦。可是,新的体系,却无从建立……

  后来,我开始阅读中医书籍,开始大面积接触那些主流之外的传统杂学。我的阅读视线向后延伸,拉杂零散地阅读了一些孔老庄易和明清文人笔记;阅读了一些佛学书籍,有经书,也有民国年间大德们的开示;还有,就是一些现代学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比如南怀瑾(对于南怀瑾,我在大学时代就见过这位老先生的“黄皮书”,可当时却是那么的不以为然,没想到二十年后,我对佛学和一些传统杂学的了解,依然从他开始)。我想,这应该是延续了一直潜伏在内心的那粒种子吧,因缘和合,它在这个时段开始萌芽了。

  对于佛学,在我不能算陌生。我在本科后期偏重古典文学,毕业论文即以魏晋南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为研究题目。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士人与佛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阅读经典中,我大概已经受到初步的熏养。后来专业一变而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转向20世纪,但同样,中国文化在那些作家作品中,依然或浓郁或轻浅地流溢于字里行间。不说民国,即如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汪曾祺、阿成,苏童等,他们作品里的遁世隐逸倾向,都可以从老传统中找到影子。我还曾研读过民盟创始人之一、乡村教育家梁漱溟的文章著作和书信日记,梁老先生晚年宣称自己一生是个佛教徒,我曾对他这一段思想脉络做过探究,虽然当时在我是异常晦涩。时间到了最近几年,我开始不抱目的地阅读一些佛经;此外,还阅读了新近出版的《虚云老和尚说法》、《李叔同解经》、《听老和尚解心经》等等。这些民国时期的大和尚,学问精深,修持坚忍,都是得道的高僧大德,虽然传世的文字并不多,却意蕴隽永而深长。

  2010年,我开始摸索着阅读有关打坐冥想的书籍,比如《因是子静坐法》。这本书的最初缘起还是在上世纪初,蒋维乔先生借传统气功治好了自己的绝症,由己推人,希望造福于他人。因此,此书更多还是从技术层面上,尝试以自己切身的体验和习得,从普及的角度介绍静坐法。虽然在另一本《因是子养生法》中涉及到他学佛深入修习后的一些神奇经历和体验,但并未从道——菩提道的层面做解释。我想,这是与他对佛学的深刻理解有关的。毕竟,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弘法,而是为大众健康提供一条渐渐在本土湮灭、却传习周边邻国的传统路径。现在想想,应该是这样的。

  期间,玉树地震,我正在西安,去广仁寺捐款。广仁寺坐落在西安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来成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也是本地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寺院占地不多,很安静,有四进院落,分别供奉着唐观音佛像、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塑像,以及上千卷刻于清康熙年的珍贵经卷,还有在新千年从西藏大昭寺迎奉归来的复制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和文成公主像。因为离地震已过去三两周,寺里特设的接待处已撤销,喇嘛不知该怎么办,就把我引荐给寺里主事的乌日根喇嘛。乌师傅的房间在院落最后一进大殿旁的小屋里,撩开门帘,我看到一位年龄约莫四十上下、体格宽广的喇嘛,背南面北坐在案几后。在馥郁的檀香气息中,我说明来意,主宾交谈了一会。临走前,乌师傅递给我一张名片,并推荐了《西藏生死书》和《西藏度亡经》。他认为,这两本书对我的境遇会有所帮助。

  《西藏生死书》实际上我买了有一两年了,但一直静静呆在书桌前的那排书中,不曾翻过。因这个缘由,我开始阅读。我看书的习惯是一页页读到最末,但这本书却违背惯例,没有读完。后面介绍死亡后的中阴阶段,心里有些隔膜,有些不适,还是不能直面具体谈论死亡吧,而且因为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具体细节,就放弃了。但它重新提起了我对西藏密宗的兴趣,给我开启了阅读的新视野和思路。我由此按图索骥在网上订购了中国藏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西藏系列”三四本书。其中《喇嘛王国的覆灭》,是美国人戈尔斯坦的一部巨作,在西方“西藏学”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戈尔斯坦以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访谈了大量当事人,尽可能客观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旧西藏的宗教、世俗、以及被列强渗透的历史。此书厚厚七百多页,我却读得有滋有味。

  后来,偶然在网上与禅喜有了交集,在她的分享中,我又陆续找来了《根道果》、《我看参同契》、《寻找药师佛》、《雪洞》等书籍。《根道果》是尼泊尔一位密宗上师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著作,我从来没有在一本书里划下如此多的红线,并细细揣摩。仁波切是一位年轻的转世喇嘛,他在尼泊尔、印度完成了佛学修持,23岁起,前往北美及其他国家讲学。在与一些杰出科学家的接触中,他对诸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等现代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此你大概就能明白,他是一位不同于传统的埋首经卷、耽于闭关冥思的“新式”喇嘛,在他的书写与传道中,就有了“与时俱进”的特色。这本书叙述了他的亲身体验,在某些方面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试验结果来解释深奥的佛法心要,以及修持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感受等,颇能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士解惑答疑。当时,我恰好在重读铃木大拙的《禅与生活》,两两对照,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阅读情境。《根道果》清晰明了,简捷直观,针对性强,如开篇所言:“基本上,佛法是非常实用的。”他认为人心良善完整且圆满具足,修持正是认出并唤醒这种本有潜能的过程。这让人生起信心,并且实用。而和很多年前一样,《禅与生活》在我脑海中依然留下了一大堆纷乱的碎片,我感性的思维习惯依然不能够理解大师精深缜密的逻辑思辨哲学。一般而言,禅的精髓是即心是佛,是顿悟;密宗却是渐悟,要依靠持久的修持才能悟道。我不知道是文本如此,还是愚钝如我误读了文本,不能准确领会其中真意。

  《我说<参同契>》真是一本奇书,由此我更进一步了悟宇宙间是多么奥妙,自己是多么渺小无知。南师的书照例有趣味有奇闻,当然也有学理,还有那么一点八卦的稀奇古怪,故而虽说上中下三本书,且后来两本内容多有重叠,在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当然,读完了,也只留下些零星印象。但在阅读中,他的博引旁证,让我将以前阅读和体验到的很多零碎,比如印度文化,比如瑜伽,比如儒释道,比如中医,都有了串联贯通的机会。

  我在禅喜博客上看到《寻找药师佛》,搜寻之下才知是台版书。作者是一位喜爱东方医药和哲学思想、生活方式的美国人,讲述他在尼泊尔跟随一些西藏僧医和尼泊尔传统阿育吠陀医生学习的经历,以及过程当中的修持与习得、思考。因为多年追随这些东方传统医者学习,侵润在阿育吠陀的智慧里,你能从他的书写中,感受到清洁静谧的气息——不是环境的清净,而是精神的洁净。这样的阅读在我也是一个精神修为和灵魂清净的过程。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倒不是晦涩难读,中间有个几乎类同于搬家的过程,心不定,而这本书是要安静地去感受,自然,也就延长了阅读的时间。合上最后一页,心绪难免失落。如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遭际,也如同所有农业文明和传统在所谓现代化进程中的结局,那些被作者赞美和眷恋的草药、传统医者和阿育吠陀治疗方式,也在西方医学思路的冲击下,七零八落,彷佛日薄西山,日将落时瑰丽的残云,随着老一代的逝去,随着环境的日渐污染,日呈式微之态。向往,留恋,惋惜,失落……这些感受,也一直伴随在我的阅读中。

  这期间去了海晏的新家。她在四五年前,因为儿子骅骝到了上学的年龄,寻寻觅觅的就在西城四季青买了房,一层,外面延伸一间小院,还带有地下室,有点小复式的样子。我去时是冬天,虽然周围萧索一片,小院里却是木栅栏回廊花架排列有序,还有两株不落叶树,在寒风中瑟缩着北方冬季难得的老绿色。屋里简单得很,墙上点缀着几幅画,在卧室,却是沿窗棂下砌一排炕,以蓝印花布做床罩,像极了北方的土炕,对面,则摆两付明式圈椅。书房在楼下,书桌也在窗前,抬眼就见屋外的小院,再抬头便是树枝桠杈间的天空。如今说起北京飞涨的房价,海晏一再庆幸托骅骝的福。我看见书架上有张爱玲的《小团圆》,就借了来。回来翻看起来,便觉得满纸的世俗相争,尽是流溢的欲望,每个人眼中处处都是算计小心,心眼儿填得满满的。看完掩卷,心底里感叹人世的不易,前面是苍凉,后面是惨淡,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心眼儿,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有的是虚饰,有的是体贴,有的是挣扎,有的是人之间的不堪……有时又看见被贵族家庭训练出的高傲,是些细节上的小动作,看得人心惊。那样的傲慢,能让人羞煞,把对方直逼到孵蚁一样的渺小。不禁想到了章怡和。张出生后即经历着显贵家族走向没落的炎凉窘迫,那些没落之途中打回原形的丑陋,被她一一收在眼底,更到后来再一一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她是放下了,不留恋,是冷冷的瞥过去,眼神里尽是刀子一样的锋利和不留情面,就像《红楼梦》,忽刺刺大厦已倾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而章是浮华正炽,被忽然而来的红色旋风扫荡到底层,受尽屈辱,家破人亡,归来后,忆韶华不再,满纸辛酸。这样说有失厚道,就此打住。《小团圆》哗啦啦就看完了,再翻开《寻找药师佛》,彷佛恰是世间的两端,就慨叹,世间韶华,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雪洞》是在三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讲一位皈依藏密的英国女子丹津•巴莫,在喜马拉雅山上的洞穴里闭关十二年的修道经历。书的开篇并不好看,我心中当时一闪念——难道买错了?好在作者的写作不久就进入流畅的境界,有传奇,也有思考,因为主人公的冥思修道深度,当然也得益于采访与写作者对佛教和冥思的涉猎深度,阅读起来并不觉得隔膜和肤浅,如我以前曾阅读一位印度女作家写的克里希那穆提传记时所有的感觉。也因此,我的阅读非常投入与酣畅。末尾几节是作者对西方佛教传播的思考,读来也颇有兴味。

  对明清文人笔记的阅读是来自鱼丽,她有相当深的古典文学修为,在她推荐下我网购了一些古典书籍,目前正在读的是明人王士性的地理笔记《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编的这套古籍丛书没有注释,以我本科时代的古文底子,每天读几段,颇有趣味。这位明朝的官员,在多地为官,官宦生涯之余,游历地方名胜,除了福建,他的足迹遍及当时两京十二省;到了晚年,又补充自己对地方地理和人事风俗的见解。比如他说河南人的来历、以及因此而来的秉性,让我恍然,继而哑然失笑;对陕西诸地的评说,又让我颇感叹。我也曾去过许多地方,想想自己和古人会有这样神交,这种感觉非常奇特。而且,这些笔记传达出的对自然的态度,又是传统儒家的。你看他虽然游山游水,山山水水却分明都有人的心迹在里面,没有佛家的幻灭与虚无,而是温暖、世间的。

  这些在我心田留下划痕的书都有大体相似的指向,回到人本身,回到内心,一定程度调整着我对自我的认知和界定,调整着我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也调整着我多年以来建立起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细想起来,我还没有“我是谁”这样的探寻的自觉。也许只是人到中年,遇到一个人生的大坎儿,潜意识中自然而来的阅读转变。我对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发生了浓厚的兴味。我还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新信仰的启蒙,或者依然是一个阶段性的阅读兴趣点。我没有太多的目的,只是顺着自然发生的引领或惯性,随顺意识里的喜恶,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摸索。记得过去常常引用屈子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刻,我又一次深刻地被触动,感叹,人生境界真的已经被古人穷尽了, 我们只是重新去体验、去印证……

  2010-12-31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八):初学静坐,此书足矣(内容面面观)

  高考那会便有睡前静坐的习惯,但那时候理解层次有限,从南怀瑾、净空和廖阅鹏那偷得一些门径,曾经有过心生光明,顿生无限喜悦的情况,但仅仅是昙花一现,时间蹉跎,时断时续,在加上一次强力静坐引发强烈病痛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里,敬而远之,其实这些都不过是静坐过程之中必经的过程而已,最近为了学习养生,而看了《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加倍自己继续学习静坐的信息。

  此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因是子静坐法》

  此部分乃作者四十二岁时所著,有感于日本静坐之风盛行,而国内却把此等高深养生法归位怪力乱神之类,依自己十几年的静坐的经验,写成小册,理论多依道教,并以近代科学佐证之。语言偏文言,但有高中文言功底便阅读无碍。

  二、《静坐法续篇》

  乃是在前小册出版四年之后,新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时作者便纯以佛教理论阐述,简明扼要介绍静坐的各种境界、观止法、以及辅助法门。

  三、《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此乃作者八十二岁时所著,离前册已有三十六年矣,此书可以看做为作者对于前两册的总结和升华,欲走捷径的同学可以只看此册。但笔者推荐三册全看为妙,足以窥的作者几十年作者静坐证悟全貌,以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四、《静坐要诀》

  乃明人袁了凡先生所著(其另一部传世之作便是《了凡四训》),乃其一生静坐经验总结,语言凝练,全文言文,无解释,需要有比较好的古文功底和一定的佛学尝试。

  :价格不贵,一句顿饭的钱,能买了健康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读后感(九):静坐第一书

  静坐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而《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号称是静坐养生的第一本书,成书也比较早,在1914年蒋维乔先生就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本书实际上是四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篇》、《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和明朝袁了凡的《静坐要诀》。其内容十分丰富,很有实际的学习意义,不过因为本人悟性以及文字功底差,关于书中佛教知识以及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看懂。只能将读懂部分写成笔记,作为本书所得。

  第一部分《因是子静坐法》

  人们运动不外四种,行(跑走)、住(立定)、坐、卧,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这种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的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书中阐述很详细。首先是身体姿势,两脚安放姿势由难到易依次是双盘膝、单盘膝、下盘法、平坐法,自我尝试了一下,我连单盘膝都完成不了,可见自己的柔韧性之差。两手应该宽松,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大腿上部。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颚。也可以用卧式进行静坐,其姿势有平常仰卧法和狮子王卧法。其次是精神的集中。初学之人往往心猿意马,不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工夫要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如何下手呢。可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数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初学之人又有两种境象: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早上起来入坐,就不至于昏沉。还有呼吸练习。其方法主要为,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

  书中的原理篇讲述静坐的诸多理论依据,中西结合很科学。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培养人生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灌溉之。静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法,辅助其运行而已,惟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与下部,宛如强固中央政府,得以指挥各机关。有助于呼吸以及血液循环。

  作者说其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骨,极其强固,一旦遇到不测之病,莫之能御,甚且成为废人者有之。而禅师或哲学家,锻炼心意,能藉修养之作用,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而卒能寿及期颐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远过于形骸之我者矣。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亦可名之为精神体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的人不见得身体素质强健但往往没有大病,身体还可,有的身体素质极好却生大病的还真不少。所以,对于精神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见:(1)端正姿势;(2)调节呼吸。

  静坐需要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关门,不使他人来扰。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静坐时两足或双盘或单盘或交叉,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胸部微向前俯,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腹之下部宜镇定。两手轻轻交握,垂下之处各随人之肢体所宜。头颈正直,面宜向前。两耳宜如不闻,眼宜轻闭,盖闭则心静也。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心境方面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初习时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否则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静坐。每次静坐时间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每次静坐以四十分钟为宜。时间不论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佳。每晚就寝前,能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时间静坐,颇有效,总之,以起床后静坐为主,就寝前为辅也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调整呼吸,次通大小便,次洗漱,然后静坐。呼吸则以腹式呼吸为主,书中还介绍了一种正呼吸,没看懂啥意思。

  本书讲述了作者自己修习静坐的经验,其年轻时身体虚弱,二十八岁开始习练静坐,颇有功效。关于练习静坐产生震动的叙述,自己也没搞懂啥意思,不过作者谈到庚子一年中,闭户静坐谢绝人事,抱定的三主义可以借鉴,那就是禁欲以养精;禁多言以养气;禁多视以养神。还有所谈静坐之宜得自然最为要紧,欲得自然,而莫妙于忘字诀,而且不要求于速效,持之以恒练习才是。卫生家言:恒人睡眠,每日以八小时为适宜,研究静坐者亦然,每晚九十时宜入坐,十时后即睡,六时后再起坐,而尤以独宿为最要。卫生家言:食物宜少。宜有定时,宜细嚼慢咽,皆至言也,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此外作者还讲求动静兼修,其在练习静坐的同时也练习太极拳等外功。

  第二部分《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本篇佛学思想渗透其中多矣,真的读不懂。只能还是讲其所述方法做一下记录。静坐宜在早晨空腹时,平常亦应于食后二小时方可入坐。修止似乎是本篇不同于前的部分,但是没有看明白,一是因其为半白话文,二是所述有些深奥。就是大体看懂了不净观,就是把女人看做外形虽美,内实满粪臭的不净之物,说得还真有些意思。

  本篇谈到了治病方法不出二种。一是察知病源。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二是对治疾病。先言用止治病法。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次言用观治病法。其最普通者,为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是也,就是六字诀中的六声,以后在静坐中研习也是不错的。

  本篇附录中的佛学大要讲述很多佛学知识,但也很难记忆,印象较深的就是讲述各宗修持方法中的事修,让人们身口意三业并用,则妄念不必除而自除矣。故各宗教人事修,身拜佛,手念珠,即用身业。念经念佛,即用口业。一心对经对佛,即用意业。

  第三部分《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此篇和前两篇多有重复部分,作者在结语部分谈到实践问题,如果理论研究得十分精深,若不去实践,这等理论也像建筑在沙滩上,基础并不牢固,所以实践很重要。还有本篇最后三位静坐练习者的实践经验也值得借鉴,尽管有些叙述听起来不容易感受,但很多说的都不错。比如朱中起谈到,如学静坐,先决条件,要有恒心与信心,不可求速效,最好规定一日程,每晨小坐二三十分钟,晚间临睡时候也这样,听其自然发展,希望不要过高。蒋君毅谈到因是子对他说“功夫决无唐捐”(唐捐意为白做)给了其很大的启发。还谈到了动静兼修的主张,我国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静坐即内功,八段锦及拳艺为外功,一动一静,动静兼修而再能自然结合,自然而然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进行修习,并也有自己的体会。在谈到静坐可以治疗慢性病尤以高血压最易见效,希望真的如此。

  第四部分《静坐要诀》是明朝袁了凡所写,多为文言且佛学居多更不易懂,草草看之,没有任何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