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的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的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的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

  《美的历程》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9,页数:19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真正的美,跨越千年永不褪色

  真正的美,跨越千年却永不褪色

  读《美的历程》有感

  到目前为止,《美的历程》我读了三遍。通读一次划完重点之后,意犹未尽,又分章节细读。在细读每个章节的时候,觉得不做个读书笔记就不过瘾,于是每个章节又反复读,直到可以写好一段书摘为止。最后的最后,我居然想把整本书背下来!!想把泽厚先生的每一本书都买下来!!!不读活人的书,不追星啥的,在泽厚先生面前都是浮云。泽厚先生,你就是我的偶像,我的星。

  泽厚先生用优美精炼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字给了我们一个美的形式。“凝冻、传留”等等词句竟让我遐想半日。狞厉的青铜饕餮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质,实践理性精神的中国建筑艺术风格,琳琅满目的神仙幻想和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陶潜,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阮籍,唐代佛教的幻影颂歌,盛唐音乐性的天才美和人工美,苏轼的社会性退避,兼济天下(进取)和独善其身(退隐)的内在矛盾,以雄浑、辽阔、崇高胜的北宋和以秀丽、工致、优美胜的南宋山水画的“无我之境”,讲究笔墨趣味的元代“有我之境”,描绘世俗人情的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如此种种准确凝炼的描述,不得不说,整本书字字珠玑。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即是一种美。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需要跟随先生的脚步,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因为艺术具有永恒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因此,我们确信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

  真正的美,可以跨越千年,永不褪色。

  《美的历程》读后感(二):艺术与评论——重访《美的历程》之四

  对于甫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美的历程》是一部不错的入学导读。里面对于中国传统的方方面面都讨论到了,不论是思想,还是历史,但主要的内容还是关于艺术。这个艺术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了一般而言的绘画、雕塑和音乐,还包含了诸如书法、舞蹈、诗歌、小说和散文。与其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史,也不妨看成是一部带有李氏风格的文化史。

  前面谈了很多关于神话时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这些更加侧重于历史文化的层面,而这次我们要回到李先生谈论的重点——艺术。我们已经谈到了,这里艺术的范围比较宽泛,也就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李先生在不足二百页的小册子中,对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内容都好,但是在李先生的笔下,似乎传统文化的形式以活态呈现了出来。

  我们首先看李先生如何谈论书法,在神话时代之中,他将文字与写作联系了起来,通过对于比甲骨与铭文的差异,将书写文字的方式从刀刻转化为书写,文字从初始的刚毅,逐渐变得优美起来。这种书写方式,到唐代发展到顶峰,他也就从此打住,不再谈论书法艺术。

  诗歌的艺术是通过对于儒家文化中涉及到了诗经,但他只是在探讨历史时有所引用。而他着重谈论的是屈原和楚辞,这种既有南方风情的文学形式,却又蕴含了中原文化中的朴质。李先生这种对比儒家与道家的方式,在魏晋风流时又显现了出来。他将魏晋的诗歌创作,从古典四言诗中解放了出来,出现了五言诗,而五言诗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于陶渊明与阮籍诗歌的分析,将历史融入到诗歌之中虽有离情,却被羁与尘俗之中。

  李先生将唐宋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他专门设立两章对其进行讨论与批评。而讨论的重点就在于唐宋的诗歌,他称之为盛唐之音。对于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讨论,将唐代的繁盛展露于眼前。

  对于绘画的追溯,李先生也是起于神话时代,但论述绘画时已经到了元明时代。这时的绘画突出了山水,以区别于魏晋以来的佛教绘画以人物为主的格局,他们着墨于山水草木之间,这与魏晋时代的士人群体也有相同的心曲。在同样的黑暗时代,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绘画与诗歌,却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之外,感觉不到社会历史的黑暗。

  对于明清文艺思潮,李泽厚更是表现出启蒙大师的一面。虽然本章是以文艺作为主题,但是隐含的主题却是启蒙。在人性启蒙的旗帜之下,李贽、三袁与徐渭等人身上表现出的解放精神,不仅对于民国思潮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自此,我重访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也就告一段落,这种思想的回顾,让我感觉到了当年阅读时的快乐,和今日阅读时的沉淀感。反思起来,八十年代的文风那种旁征博引,不讲求专业的精神,其实在李先生的这部书中已经有了体现。只是李先生的学识与文笔完全能够驾驭这样的一种写作,若无扎实的苦学,仅仅模仿李先生这种文风,只能让人产生空洞之感。或者说,李先生完全能够写得出这样的文字,而我们如果要学习这种写作的话,首先还是要回到书斋中多读几年书再说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泱泱中华之美

  没有读这本书前,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推荐阅读此书,恐怕我自己是不会主动去读的,因为这种对文化的探讨的,看似很高深的书,我一直都在内心抵触觉得读起来一定很有压力。拿到书之后翻了没几页就放下了没有再看。直到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才又重新翻开书,但是这一次却一看看上了劲。

  现在合上手中这一本看似相貌平平,不厚也不薄但其实却意义非凡的书——李泽厚大师的《美的历程》——我感慨良多。这种感觉仿佛自己刚刚穿越了千年的中华历史,对中华美的历史来了一次全面的鸟瞰,匆忙的脚步和作者一起从远古洪荒的史前文明走过中华名族的发展历程到清代结束旅行的脚步。

  图腾,占卜,祭祀。汉字,陶器,青铜。战争,建筑,诗歌。 一切的一起,让人陶醉在古老中华的文化之中。以往对远古历史的距离感与陌生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暖暖的亲切和赞叹与感慨!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命运抗争,从荒蛮走向文明,这中间,一辈辈一代代,在探索与追寻中,在失败与迷茫中,跌跌撞撞却步伐坚定,终于走向现在与未来。

  一颗文明的种子,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萌芽,开枝散叶,在经历千年之后,终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在书中第一章“龙飞凤舞”中,有这样一段“…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时完全柔和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读到这,我不再对远古的巫术礼仪无法理解,试想,对自然的膜拜,对美好生活的盼望,这是现代的我们都经常会有的情感,那远古的尚未开化的人们定然。正是他们本能去崇尚自然、用自己的理解去供奉自然,才将那初期的混沌的文明开启,才渐渐晕开了歌舞,剧画,文化才渐渐蔓延。即书中所说,“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想当年,他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得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他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冻化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原谅我对于这一整段的誊抄,就是这一段深深地震撼了我,打动了我。让如今身在世上的渺小的我,突然与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读到这富有深刻感情的感性的一段时,我也被李泽厚大师感染了,同时也真实的感觉到了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炽爱。

  然而在书中,更多的还是理性的思考与探讨,例如书中第一章末,对“美”的概念的探讨,对于“审美积淀论”的提出,就让我受益匪浅,琢磨良久。前人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作者对于这一点的探讨更加深入,引出克乃夫•贝尔的“美”是“有意味的的形式”的观点之后,又指出其论点不免会陷入循环论证中无法自拔。然后提出自己的“审美积淀论”一说,作者认为,正是因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它的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融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美与审美是一种人类发展净化过程中,不自觉的积淀。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如果说在上古文明之始,是人类天然本能的觉醒,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继先秦诸子百家对道德与精神的百家争鸣之后,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而在本书中,作者对于“魏晋风度”这一章的描写,让我对这个纷繁变化的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感叹。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期。魏晋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重大转着变化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思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或者说,重新洗牌。

  魏晋之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喟叹,这甚至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作者认为“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从本质上来说,在这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命因种种原因变得卑微的时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和领悟,他们终于开始对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叨叨的节操产生不信任与怀疑、否定的态度。作者犀利的指出“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这是一个“纯”哲学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作者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无法同意时下(文革结束左右)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即把这种魏晋学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反而认为魏晋正是一个思想活跃,哲学解放,提出很多问题,获得很多收获的时代——这一点就让人佩服,佩服作者在当下大流都迷失的潮流中,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哲学思考者,保持了始终清醒的态度。

  “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繁琐与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然而在当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魏晋之风仍然没有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的热情与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满是哲学思考,满是自由、开放思想的时代,依旧没有给予热烈的推崇,这一点我觉得有不妥之处,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才能对如今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探索。我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现在,缺乏的正是那样一种精神,也缺少那个时代议论争辩的氛围。躁动的社会,看似缤纷繁盛的文化泡沫下,剩下的只是,贫乏的庸俗的一味取悦大众的低级趣味与麻木的思想,无法平静的大众,想要发声却被淹没的还保持清醒的人。统治阶级的高调压迫,普通大众的无奈妥协,其实已经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濒临匮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所示,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未必就有繁荣的文化与思想。

  也许有点偏题了,但正是魏晋文化之美,才给了我这些启发。中华之美,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值得无数中华子孙去研究,去探讨。希望在现在,在社会繁荣,祖国富强的现在和以后,中华文化能够出现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美的历程》中结尾的话。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四):神圣的哀悯——重访《美的历程》之三

  而李泽厚将佛教这些故事,演绎成为了可怖的宗教神话,与中国神话时代的那些饕餮云纹有着相同的功用。在神佛面前,人们显得如此的渺小,而反衬出神佛的超然出尘。越是超然世外,越是引得人们的尊奉。人们越觉得神佛的不可思议,越会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佛来佑护。在神佛面前人们的渺小,恰恰是神人永隔的重要标志。李先生将其看作是巫术的迷狂,将神话解构,将神佛与世俗君主结合到一起进行考证,却忘记了世俗君主、贵族大夫也同样拜倒在神佛面前,乞求来世的荣光。

  六朝的迷离,到了盛唐的繁荣,佛也从天上回到人间,李泽厚从佛教的造像中已经看出端倪。从六朝壁画作为佛像的背景,到了唐代佛像已经融入到了周围的故事之中。他们不再是那种神态枯槁的苦修,而变成了神态圆润的菩萨。形态各异,却神姿婀娜。不再是远离人间的神圣,而是化为人间的传奇。

  唐代禅宗的盛行,也使得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佛教从深山古刹中走了出来,人间处处充满了禅机和机锋。佛教不再是深宅大院中的谜题,而成为了家家口头上的禅机公案。这种世俗化的转变,帮助佛教从一个外来的文化,迅速转变成为了与老庄并称的超越风流。从枯槁到丰润,从遥远到咫尺,从神秘到百姓日用之间。这种巨大的转变将佛教迅速中国化,成为了这个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西天的遥远和崇高,也看到了东土求法之虔诚,更看得到八戒、悟空这些世俗形象的代表。佛教是从西天佛国,被虔诚的国人带了回来,而留给世间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却是世俗代表的八戒,和造反天庭的悟空。这种神圣、虔诚到世俗的转化,成为了李先生讨论佛教美学的三部曲。

  《美的历程》读后感(五):原始之美——重访《美的历程》之一

  每个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枕头下,都会有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我甫入大学,那位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老师如是对我们说。这部《美的历程》,是我听说的第一部著作。等到我去翻阅这部尘封已久的小书时,它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荣耀,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等待后人的翻检。

  以往读书的经历,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只记得李泽厚先生对于青铜器饕餮纹的描述,从云纹变成饕餮,从优美转变成壮美。伴随着旧时的记忆,我重新翻开这部曾经的“名著”,重访美的历程。

  通过对原始巫术社会的描述,他回到了上古神话时代,在这里他找到了女娲和伏羲,人首蛇身的描述,让他联想到了古代龙的形象。龙是有角的蛇,是华夏民族普遍的图腾。而在部落战争中,龙与凤的形象逐渐融合,形成龙飞凤舞的华夏图腾。

  在围绕着龙飞凤舞的图腾周围,所进行的则是巫术仪式,通过对于文献中音乐与舞蹈的追溯,李泽厚将原始宗教的仪式与后世的歌舞联系了起来。前者成为了礼仪文明的先声,后者则成为了音乐文化的开辟。随着后世逐渐的理性化,仪式活动虽然保持着传统的神圣性,但原始时代那种迷狂与灵性也逐渐淡去。

  通过对于陶器中蛙与鸟形象的追溯,李泽厚认为鸟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为代表太阳的金乌,蛙的形象则逐渐演变成月亮的蟾蜍。当然这种对于陶器上动物的演化,尚需要深入探索。对于形象的动物绘画,不断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与象形,其中形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文明逐渐不断的演进呢?

  历史的演进从淳朴走向粗砺,神话时代的巫觋一变而转化为仍能沟通天地的卜筮、日人,他们讲天地刻在甲骨之上,铸于青铜之间,形成了另一种奇异的美感。而刻在青铜器之上饕餮云纹,从暴戾的吞噬,让人感觉到直接的冲击。而李先生则认为在远离了残酷凶狠的古典文明,宗教意识淡化的今天,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依旧壮美的青铜云纹。

  文字的出现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而书写的出现,恰恰出现在青铜的纹饰之后,人们通过将远古的符号系统化,就形成了人们所能蕴涵指意的文明工具。而刻在甲骨之上的文字明,因为其刀法的刚直和所刻对象的坚硬,故刚力之美。而著于青铜之上的文字,则随着文明的演进,其文字布局、结构的美,虽不自觉,但已有显露。刻画这种文字之美一方面演化成为了篆隶之书,另一方面还保留在印章之内,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美的形式。

  青铜鼎彝之器从草创到勃兴与开放,李泽厚将其通过历史时段的划分,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他认为根据青铜器的纹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已经逐渐理性化,饕餮云纹逐渐由于宗教的淡化,而变得越来越写实,而从深沉而浮浅,由简单、定式、神秘到后来越来越实用化、工具化和不再受到形式上的约束。

  从神话时代中龙飞凤舞的追溯,到沟通天地的仪式;从狞厉的饕餮云纹,到精巧的青铜鼎彝之器,历史终于走入了我们所了解的文明,但对于神话与神秘的遗忘,不也是我们步入历史,走出神话的原因吗?

  《美的历程》读后感(六):名教与自然 ——重访《美的历程》之二

  经历了秦火战乱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太平的时代。这个太平的时代,既有东方儒家的礼乐传统,也有南方的楚国的屈骚的浪漫,汇合而成为了汉代煌煌的名教文化。而随着汉帝国的瓦解,新一代的英雄豪杰又将这名教传统踩在脚下,任风流自然,放荡无忌。从儒道互补,写到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在这部美学名著中,虽然没有展开论述,但已经为后来的《古代思想史论》留下了伏笔。

  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观,这对于西周初年的周公建立的封建体制,既是继承和发扬,也同样是创造性的转化。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国家,有着明显的血缘政治的色彩,而通过血缘与政治的结合,使得西周王朝在初期在拓殖边疆和稳定政局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随着血缘政治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演变发展后,地方性的势力逐渐壮大,而宗周政权在这个日益变化的时代,虽然仍旧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但是却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盛。

  孔子目睹的是平王东迁之后,诸侯纷乱,夷狄混居,王命不行,篡乱频仍,各国虽有大臣能够一时主持政局,但随即又归于混乱。五霸迭起,短期内产生了短暂的和平,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混乱的局面。面对春秋乱世,孔子将其理想定为回复周礼,结束乱世。四方游走以期获得重用,回复周礼,但是他所任职的都是权力旁落的诸侯国,一方面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任用孔子,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这场权力游戏的参与者,岂肯轻易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重新遵奉那个失落已久的宗周王权吗?

  理想的破灭是早已注定的,但是追求和平与秩序的梦想,并没有因为出仕的失败而放弃。孔子从各国政治中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就将理想寄托在历史之中,培养未来的希望。这个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并将自己所学的一切传承下去的勇气,成为了他终身教育的动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了他真实一生的写照。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教学生们诵读诗经,可以兴,可以怨,可以周游列国。实习礼仪,学生们可以守礼,也可以为国家建立制度。通过教授诗书雅言,帮助这个逐渐堕落的时代,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黑暗的时代,在孔子死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延续了下去。经过了近六百年的战乱,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和平并没有随着秦统六国而结束,残酷的暴政将人们的怒火点燃,粗糙的木棒也能推翻兵精马壮的官军。但是,这场推翻暴政的革命,并没有因为秦的灭亡而划下句号。暴力建立的政权被暴力推翻,秦是这样,楚霸王也是如此。

  而依靠三杰所建立起白衣卿相的汉王朝,在建立政权之初,虽然也看不起儒家腐儒,但是在看到叔孙通帮助建立起的礼乐制度,则便欣欣然接受了。这个政权因为是平民所建立起的,所以他们没有贵族们奢华的习惯。而正是因为他们简单朴素的生活,所以他们才更加喜欢上古的神话传说。李泽厚将汉代的文化看作是东方的儒家文化与南方的楚文化的结合。既有古典朴质的一面,也有浪漫奔放的一面。

  而随着历史的推衍,朴质亦会变得繁复,浪漫也会变得虚伪。在一场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之后,汉王朝也走向了衰竭。随着大一统王朝的结束,新一代的文化随之兴起。他们不再接受儒家的名教,将礼法看作是虚伪。他们相信自然,将自己的生命与之结合。再也没有什么正义,有得是才华和灵性。你可以说他们是被逼无奈,但你能将才华如此的虚掷吗?

  不再关心政治,彻底流连于山水草木之间;不再以官爵相高,文学诗歌书法才是他们所关心的对象。你能想象这个时代吗?李泽厚称他们是人性的解放。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一方面悠悠然离尘出世,另一面却连连遭杀身横祸。李泽厚先生将陶渊明与阮籍称之为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的代表。

  经历过政治的惊涛骇浪,故对于名教莫名的厌恶,而对于魏晋风度致意再三,故此他的心曲能够在八十年代得到年轻人的追捧。只是时过境迁,政治虽然依旧黑暗,但是李泽厚先生在文中所指斥的政治,却也失去了原有的所指。人性的解放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口号,但是直至今日为何仍有尘网之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