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城》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城》经典读后感10篇

  《浮城》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城》读后感(一):最真实的人性

  每天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面具之中,或许真应该有那么一个末世,来让人民清醒一下。上帝要毁灭世界的理由现在不是很充分嘛?

  这种科幻类的小说是我喜欢读的,幻想出来的那个世界在未来或许真会发生,描写的那一切让我很害怕。2012

  其实我是不怕末日的,我只是怕面对那可怕的人性,害怕摘掉那可怜的面具,当有一天你我“赤裸”相对,亲情、友情、爱情什么有用呢?

  我就是这样感性的人,书很不错,我想我最好还是少看这种让人思考的书的好。

  在这里附上我最喜欢的五月天的一首歌的歌词:

  再没有时间 能去延后


  再没有后路 能去逃脱


  再没有备案 没有逃生线索


  再没蓝色天空


  我突然想到 小的时候

  总等着长大 去追的梦

  就这么活着 突然西元尽头

  却没有一件 真的去作

  再看 最后一眼 青春的星空

  灿烂 火光就像 盛夏的烟火

  欢送 挣扎万年 文明的颠峰

  我们啊 将变星尘 永远飘在 黑暗宇宙

  今天 珍重 谁知道是真是梦

  明天 过后 是解答或解脱

  摘一颗星星 要盖高楼

  爱一种自由 燃尽石油

  追一种富有 却要挥霍所有

  寄生地表的虫

  落叶剂制造 落叶的秋

  辐射尘覆盖 清晨的冬

  地球还残喘 人就创作末日

  又何必等到 上帝没收

  谁把 愉快的愉 换 偷窃的偷

  难道 自找的找 是 自我的我

  终于 未来的未 变 末日的末

  我们啊 是先坠落 或先坠入 自甘堕落

  今天 珍重 谁知道是真是梦

  明天 过后 解答或解脱

  如果 你在 幸存的平行宇宙

  请记 得我曾这么预言过

  这首歌预言过

  听着 无人电台 最终的播送

  那些 爱过的歌 像浩瀚乡愁

  花朵 长出云朵 弹头落在街头

  我们啊 停不下来 以为闯关 却在闯祸

  今天 珍重 谁知道是真是梦

  明天 过后 解答或解脱

  如果 你在 幸存的平行宇宙


  要怎么做 要怎么活 请你对自己说

  诚实对自己说

  快对自己说


  《浮城》读后感(二):未完成的评价——初读的随想

  这本书我也是刚刚才开始读,因为我自己本人有一个毛病,虽然经常想一些东西,但是过后可能就会忘记,所以干脆直接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从一个基本的假定出发,进行了逻辑推演,并努力把这一预设推进到较为深广的社会层面,尝试在城市的尺度上描绘多层次的末世反应,这一点值得肯定。

  我平日里大多看一些快餐类的小说,是为了用来消磨时间,看的唯一一种类型的书就是这种比较带有讽刺意味的反理想类的书。本人比较喜欢现实的东西,包括电视剧啥的也是看一些悲剧。

  而这本浮城很是对我的口味,身为90后平日看书不算多,能找到一本实属不易。

  看了一部分内容,让我想到了日和漫画世界末日当中的情节,在得知世界末日之时,人们纷纷暴露本性,这里的本性我想指的就是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把人格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本我失去了道德的束缚打败了超我,于是各种荒诞的事情就发生了。

  或许我是一个荒诞主义着吧。

  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现实主义读知情,懂历史,荒诞主义读浮城,懂人性。

  结合如今正是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即使不发生,我想到邻近12月份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发生一些很荒诞的东西吧。

  另外这本书还附有插话,结合抽象的插话,更令人遐想万千,值得想象。

  现代人们的言论和生活都越发的自由,或许无法理解当时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是这更加让人可以放肆的想象,不用担心那从前的束缚。

  我也看了一些内容简介,我很期待,我想这本书作为这几天的枕边书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些其他的简介:危海浮城,竟然分成三派:怕丧失特权地位的干部,与人民币太多的富户联合,组成“五星红旗派”,反对加入日本;希望打工赚钱的老百姓,组成“太阳旗派”,坚决要求加入日本;大学生组成“新公社派”。三方割据,筑街垒、动枪炮。等到中国军舰来载市民回国时,大部分人拒绝救援,相信正漂向美国。最后,城市消失在太平洋里。

  我觉得这里好有意思,体现了不同的人性,我想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想到港台警匪片里警察往往是最后出现的,而这里同样也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原来也是一样,呵呵。

  好人一生平安这句佛教的迷信在这里一一体现,越是好人,这里越惨。难道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嘛?

  思考中~~~

  《浮城》读后感(三):荒诞?还是荒诞?

  荒诞主义的《浮城》充分的解读了人性,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利益驱使下,想象出的那一切的可能。

  荒诞:虚伪而不可信 的意思

  然而这里的荒诞真的就不可信嘛?

  物极必反,自然定律。或许故事终究是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荒诞的,然而人们的行为却看起来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可信”

  悲剧往往发人深省,看贯了那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故事,来上一本“荒诞”思考一下,感悟颇多。

  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好可怕,好人善良的人原来都没有好下场,会不会给人们造成不良的思想。当我们都面对生与死、权与利的考验时,人人都能保持善良的心态、善良的观念、甚至于善良的底线吗?

  希望这真实的世界真的不要容下这荒诞。

  虽然喜欢悲剧,但我想我还年轻

  荒诞的2012,无论真假。但愿没有“荒诞”

  《浮城》读后感(四):浮城·沉浮

  浮城消失了。浮城上的人看见了一个个的海市蜃楼之后,消失了,连同使人悲悯的沦丧的人性。最后竟有了一种神清气爽之感,似乎这些疯狂的,堕落的,自私的,绝望的气氛,也随同这个漂浮的城市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一样。

  但是这种想法还是太天真。

  惊讶于梁晓声这本《浮城》是写在九一年——距今二十三年时间。二十三年也许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长,但对于世界来说,实在太短太短。但究竟多少时间算是长呢?老舍的《抱孙》,写于1933年,到现在八十多年,看起来里面的事情仿佛昨日发生的一样。《浮城》也是,在一个虚幻的城里发生的虚幻的事情,却看起来那么真实仿佛发生在自己身边。我不准备谈起什么民族的劣根性——这不关乎民族的事情,也并非哪个环境哪个制度所致。只是这个深深存在我们的身体里,融进血液深入骨髓。

  西方资本主义的体系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的。正是人性之恶,让人知道去争去抢去自私自利去攀炎附势。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想尽一切办法去斗争的人的祖先,早已化作了尘土至今不知在哪个角落。唯有斗争的,自私的,强大的,才繁衍下来,到了今天。这个刻在基因里本能,怎么能仅仅用亿年的时间来忘却呢?

  所以我们不能去批判里面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现在最真实的写照。在平稳的今天的日子里面我们可能能将这种藏得很深,但是一旦这种平和被打破,就比如我们的城开始漂游前往日本,你能说你会是如现在一样冷静吗?

  人心随着浮城浮浮沉沉。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战友。前一秒的阵营可能下一秒就土崩瓦解。被利益和恐惧所笼罩的人们的心,是永远猜不透的,他们可以为了一点小小的东西——哪怕是浮城上救生圈的一块破了的橡胶,或者几个塑料瓶子,来大开杀戒你争我夺头破血流。你说他们不清楚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小小的东西根本就不能救自己一条命吗?他们知道,作为当事人的他们一定比谁都清楚。但是为什么要去争夺?这点恐怕就没人知道。只能说是,看着有便想去争罢了。或者是抱着一种更加黑暗的心态,抱着一种“绝对公平”的心态——我这里要补充一句,“绝对”的公平,难道不就是绝对的不公平吗?这种希望公平的心态,就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要穷,我们一起穷。要死,我们一起死。

  这种心态畸形吧?但是这种心态你我都是有的,不信等天下大乱,请君再看。

  为什么喜欢《浮城》这本小说?我虽然并不能从很专业的角度来仔细剖析这个书里面的观点和手法,但是我只能说,在里面我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看见了别人的影子。这就是一面镜子。里面的人是丑恶的,因为我就是丑恶的,别人就是丑恶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一个好人得到了他的好报,没有一个人得到了他最好的结局。光从情感体验上来讲的话,这种会比那些最后惯例地得到了美满结局的故事看起来更让人有种淋漓之感。

  《浮城》值得看第二遍,值得一遍一遍地看。为何城会漂浮而去?为何会飞来那么多海鸥?为何会建立起冰的城墙?为何会有海市蜃楼?这是一篇荒诞主义的文学作品,但我想,荒诞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呢。

  这是一本值得拍成电影的小说。我不知道会不会在将来的荧幕上看到他,看到成群的海鸥,看到人的呐喊,看到墙头草般的人心,看到最真实的人性。

  “希望本身无疑是精神的享受,也许还是世上最主要的精神享受。但是,像其他所有不适当的享受着的快乐一样,希望过分了定会收到绝望之痛苦的惩罚。这一种危险的希望,不是理性的,而不过是受着太强烈的欲念的控制。所期待产生的不是合乎规律的事件,而不过是期待者的要求罢了。危险的希望改变了正常的过程,而且从根本上说,是只能破坏了实现它的基本规律的......”

  危险的希望所孕育出的只有绝望。

  所以浮城是一个绝望的城。它纵然产生过希望,最后还是走向了绝望的沼。绝望将人牢牢缚住,限制了行动和思维,恢复了最本能的欲望,之所谓危险的希望。危险的希望,带来了更深的绝望。如此反复,反复。

  是什么消灭了浮城?到最后,还是这座城自己啊。

  《浮城》读后感(五):思考人性的佳作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曰于北京,真牛逼!

  还没看过莫言,但就这部作品而言,个人觉得是有资格参与诺贝尔文学奖考量的。哈哈。小说里对人性赤裸裸的剖现,让我想起余华。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淋漓尽致,抑或勇敢、抑或猥琐、抑或丧心病狂;特别是中国特色的人性表现,那种单纯、那种愚昧、那种市井奴颜。

  除了对市长和警备司令的描写过于红色的脱离实际外,其余的众神归位皆恰到好处,质朴的老孟、义气的马国详、悲催的哥、可怜又可恨的婉儿、穷凶极恶的广志等等,都血淋淋的演绎这各自的人生。

  美中不足就是读起来有点拗口,不知道是行文的需要还是作者的文风如此,反正过字有点费劲。

  单说刷盘子,日本肯定比祖国强,小鬼子一不拖二不欠,规矩。

  《浮城》读后感(六):小说从不吓唬人

  一天晚上,我抱着黄夏木在街上闲逛,一不小心就拐进了书店,一不小心就买了梁晓声的《浮城》,这本书很吓唬人,一是厚,二是封底的一段话:梁晓声荒诞主义文学代表作;梁晓声最富想象力的长篇小说,梁晓声慧眼看人性人欲的力作。这本吓唬人的书被一层透明膜封得严严实实的,像一块光滑的鲜红砖头,举在手里一定很吓唬人。

  故事的开始有点意思,一出租车司机由于解不开一个女人裙子和衣服上的结,气急败坏的把这女的掐晕死过去了,然后该干嘛干嘛,后来以为那女的死了,司机吓坏了就开车逃窜了。接下来这座二百万人的城市,一夜之间从大陆分离,所有的不得不面对现实,吓唬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紧接着就是一场描写得让人身临其境的成千上万发了疯吃人的海鸥,人们和海鸥的生死决斗,真是吓唬人。后来是丑陋人性的大爆发,抢东西的,打人的,烧飞机的,杀人,强奸人的,逼疯人,最后浮城在大洋中消失,全在吓唬人。是不是有点好莱坞灾难片的感觉,不遗余力的吓唬人,让你看完后白天都不敢出门。更像是处理钓鱼岛事件的上层,整天都在吓唬人,连道具航母都用上了。梁晓声是一个很啰嗦的人,应该说是一个不纯粹的小说家,你吓唬人就吓唬人吧,在吓唬人的同时又不忘夹杂一些多余的分析、评述、研究,让原本还算是一个很精彩的构思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庸老衰败的迹象。不过这部小说是梁晓声1991年写的,在据说是世界末日的2012年看还是不算过时。建议2012年之后,就不用再版了,另外安徽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版本里的插图实在是太丑了。

  后来,我觉得这本小说一点都不吓唬人。一来近400页的小说,我两三天就翻完了;二来,现实比起小说来才真正吓唬人,现实就像一把生锈的钝刀慢慢的在你身上磨,你丝毫都不会觉得痛,甚至还很享受,该吃吃,该喝喝,一样歌舞升平,到处最炫民族风,当你觉察出痛来的时候,已经离死不远了,这真不是吓唬人的。

  《浮城》读后感(七):很多话让人深思

  读《浮城》最大的感觉不是荒诞,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显得特别现实。简直就是现实的再版。书中很多语言出自现实生活,读起来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比如,“其实我倒不是太怕死。我怕的是,死了,在人们眼里也还是 个一无所有的人。”“蒙古人醉了就唱。朝鲜人醉了就舞。中国人醉了就不管不顾。日本人醉了就哭。”等等。书中写到中国人酒桌上的劝酒之术,也写的淋漓尽致,“但中国人的算计别人之心,常常在这方面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水代酒啦,偷杯换盏啦,牛不喝强按头啦,种种的狡诈奸邪,竟能运筹自如。”等等,书里精彩的文字到处都是,往往是一字一句皆是大文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