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菊与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菊与刀读后感10篇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露丝·本尼狄克特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5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二):二读《菊与刀》

第一次阅读是因为马基老师强迫读,并且需要作出PPT展示给同学,当时可能还不是很懂读书之道,将整本书一字字看完,结果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就只有开篇那句:刀是无事道文化的象征,菊是美的象征,亦如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
第二次读是在火车上,花了三个小时就将这本书翻阅完了,并且做出了思维导图。本文文笔,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语义要是更加贴近国人说话习惯就更好了。
露丝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在翻阅前人资料上获得对日本如此程度的了解实属不易。但作为一个与日本毗邻的中国人来说,对他们的文化并不会感到陌生,露丝没有意识到其实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即便后来发展之后,日本文化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比如说等级秩序,天皇的忠诚,家庭中的严格礼仪,中国古时候也有誓死效忠,父母的话如命令一般等众多封建制度衍生出来的附属品,也是精彩之处。
我觉得通过露丝的写述,日本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日本人一直把天皇当做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会有反叛这种,而且他们有统一信仰的神宗。这在中国这个王朝频繁更替的国家是没有存在过的。正是由于这种统一信仰和统一的尊崇,使得日本这个民族的团结力量异常强大。
还有,书中,露丝对于美国侵略其他国家的态度不够客观,一直在宣扬美国打败日本是正确的,是世界和平所要求的,这种语气有损于本书的客观性。
还是觉得读日本人写的书比较靠谱一些。

  《菊与刀》读后感(三):界限分明的世界观

日本人挺不容易的
就像隔壁老王,平时老看见他吊儿郎当打老婆骂孩子,心里怪是讨厌。忽然了解了人家的内心挫折、百转千回和转辗反侧,是不是也是服了人性。何况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变迁
他们活在大家的世界里。家族是多么沉重的枷锁。后来活在世界的眼里,民族情感是多么牢不可破的网。牵动着每一个人,恭恭敬敬地遵守规矩,一个一个的鞠躬多像牵线的木偶
心里的爆发呢总要有一个出口,在某个时间,隐隐的闪光的炭火,像中年人义无返顾的爱情
日本的文学,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的北海道、伊豆的温泉
纯真如同开彼大荒。感情细腻的像初雪的六边形的边边角角
生来的肩膀要扛大任的男人,生来要伺候人的女人。他们的世界观从来不跟我们一样。
一是情义和道义的解释。
二是他们的个人世界是分开的版块。
三是对阶级的绝对尊重。
我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礼义春秋、国仇家恨。我们毕竟都是黄种人,曾经都是农民。分的开的解释,就不会有内心的负累,不会纠结、不会自怜、不会反复。像计算机切换运算流程的时候,你看它犹豫了么?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部分,效率在此,诡谲在此。

  《菊与刀》读后感(四):菊与刀

第二次看《菊与刀》。
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一脸懵逼,很久以前我还是个喜欢日本文化崇尚日本民族的小姑娘。不得不说日本确实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比中国好很多。
作者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仅凭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电影还有缴获的日军士兵日记进行研究。这些都是二手资料,但她的研究又绝不是仅仅是归纳和整理。
在作者看来,中日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
我想,从无条件的"忠"、"孝"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是否值得敬奉无关。
这也许有以下这些原因:1)二战失败后,天皇与美军主动配合,使日本迅速把自己的目标从武装扩张调整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扩张,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2)当时,美国并没有给日本足够的压力和帮助促使他改变;3)后来,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无意中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4)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在美国人看来,战后日本政策是空前的成功,是他们一直依赖引以为傲的成就。但直至目前,日本在亚洲地缘政治取得的成功依旧和它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相距甚远。相反,在欧洲,德国已经承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欧洲的一切事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在对日政策上,中国人表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智慧。相比较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中国领导人似乎更倾向于采用一种自然而人性化的对日政策。战后,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似乎非常自然地开始用自己的友善、智慧、理解和仁义来对待日本人。这是一种大国和大国国民的体现。

  《菊与刀》读后感(五):菊与刀-----矛盾的日本人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服务于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一份研究报告。本尼迪克特是一位女性人类学,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深度剖析和解读了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至今这本书还被公认为是解读日本文化的第一书,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经典案例,在学术界颇享盛名。值得一提的是,本尼迪克特一生从未踏上过日本国土。
       “菊”代表的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柔美的菊花和冰冷的寒刀强烈对比,凸显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
        书中的主要观点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1、 等级制:忠于天皇
2、 日本和中国孝道的不同表现:日效忠封建领主
3、 明治维新→简化等级制→效忠一人:天皇
4、 道德伦理:恩与报恩。父母以对子女的恩情作为资本要求回报
        报恩:①义务: a忠 b孝 (无仁)
                                                      
                   ②情理:a对社会的“情理”—非侵犯性的忠诚
                                 b对名誉的“情理”—侵犯性的报复:a’倾向他人b’倾向自己(现代内向型的报复)
        中国: 忠、孝→仁(最高)
       (日本的道德伦理体系里最高的就是孝和忠,是没有“仁”的,而中国在孝和忠的上面,还有至高无上的“仁”,这应该就是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最本质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日本从“大化改新”学习唐朝制度以来向中国学习但过程断裂的结果。也就是日本没学到家!)
5、“义务”、“情理”等严肃世界与“人情”这一纵欲世界并存
    日本人的世界观中不包含善恶二元论
6、“自重”美日不同理解:“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对立
7、自我修养:① 出于能力培养的需要的自我修养
                       ② 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自我修养
8、日本人的双重性格:①幼年:被父母嘲笑(不如别人的孩子)
 
                                     ②小学二、三年级以前:受到家人的宠爱,为所欲为,不受束缚
                                     ③九、十岁以后灌输规范、义务的说教
9、“菊与刀”:①“菊”:审美情趣、彬彬有礼、温顺
                      ②“刀”:象征:残暴、粗暴、尚武、嗜血
10、战争与和平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仅仅是两种为了实现其目的(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的手段。
--------------------------------------------------------------------------------------------------------------------------
       其实日本这个国家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无论是基于历史、现在或者是未来,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和中国的联系或者说是矛盾和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我们对它是多么的讨厌和反感,别人依旧过的很好,甚至比我们好。是不是有点像对待前任的感觉,想要了解,却又不敢正视,只能yy别人怎样怎样。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战胜别人,先要了解别人。以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应该是“师夷文化以制夷”。
       其实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现在还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AV文化和动漫文化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粗暴与柔美的对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对国内AV影视的管制是很严格的,AV影视的市场更多的是在国外,尤其是以中国这个光棍大国为代表。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市场也很不错。其实,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察觉而已,或者察觉到了,但无法抵制而已。这两种文化,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统治了中国男性,另一个统治了中国女性。跟美国大片的文化(价值)传播一样,潜移默化的我们的价值观也在矛盾中重塑。
       日本的文化还是相对传统的,至少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传统。日本的男性与日本的女性所组成的家庭中。基本上是女主内,男主外。男人在外上班,一般下班后都会和同事小聚喝两口,一个提前下班回家的男人是会被妻子看不起的,所以即使提前下班也不会提前回家。女人更希望男人在外打拼。回到家之后,女人就会伺候男人,蹲下来帮他脱鞋,准备水给他洗脸,然后准备吃饭之类的。日本女人对男人的照顾还是很周到的。相比之下,中国女人就有点娇生惯养的意思了。(双学位马老师的原话:“哎,不想说了,那种生活很美好!”)日本日常生活的礼节,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等在现在还是很常见的。中国传统礼仪的没落还是挺快的,特别是一些家庭方面的基本礼仪。
       日本人的环保意思。在这一点上,绝对比中国人强的多,当然,这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有关。日本人对本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相当的好,绝大部分木材都是进口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68.5)排在世界第15位(2010年数据),而中国的则在100名开外。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人均不比别人多,人均浪费却比别人多得多。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总量?
       日本的国民素质。一流的国民,二流的社会,三流的政府。日本社会的秩序,基本上不是政府在维持,而是社会组织或民众的自发维持。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各方的反应和表现看出。日本国民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在政府乱了的时候,政府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的时候,民众还是很从容的,正常地生活和处理问题,社会也显得比较井然有序。日本内阁成员的频繁变动和首相的不断更换,并没有对日本民众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社会经济领域也处于一个平稳运行的态势。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想想,在我们的国家会怎样?别老是拿国情当挡箭牌。
      今天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12.13),其实早在2005年就有人大提案要设立公家公祭日,几经周折,终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尊严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的!!
 
                                                                      y/2014.12.14凌晨

  《菊与刀》读后感(六):扭曲的情义——菊与刀

      书看完已经有几天了,刚刚看完的兴奋劲儿也慢慢的过去了,现在要给这本书来个评价,好吧,我第一反应想到还是日本可真是一个变态的民族啊。
    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是为了展示日本人性格中的种种矛盾的反应,又温文恭俭,又嗜杀残忍,抵抗到最后哪怕只剩竹矛的使他们,投降后对着美国士兵微笑欢迎的也是他们。对于以上种种,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也不能理解。
    书的第一章比较无味,如果看不下去那就愉快的跳过去吧,其实并不影响后面的阅读。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从日本的战争、历史、明治维新、教育、孩子等等方面开始介绍了日本人为什么成为了日本人,也在其中用各种例子表现了日本人的性格特点,读完之后,还是一个感受——变态。
插播一条,因为是美国人写的关于日本人的书,又被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道手之后,一些日本特有名词的翻译各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写法,本书的重点就是“情义”。
    为什么说最深的感受是变态呢,日本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就是情义,对君主的情义就是忠,对父母的情义是孝,还有对自己的情义。
    在中国也讲忠孝,日本的忠孝是从中国学去的,经过自己本国风俗文化的加工成了一个诡异的模样。举个例子,因为忠于天皇,所以在和平时期的训练中,长官以天皇名义要求说,没有允许不能喝水,日本人就不喝水,死掉一票人。因为要忠于天皇,所以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可以做自杀袭击,根本不考虑自身安危。因为忠于天皇,所以在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举国上下对美国士兵夹道欢迎,挥手微笑,因为这么做是天皇要求的,做了就是忠于天皇了,一如当年天皇宣布向各国发动攻击,日本民众踊跃参军一样。
    在孝上,日本依然发扬了自己的变态风格。举个例子,儿子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募集了一笔钱,钱被富裕的母亲偷偷拿走了,儿子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儿媳为了保住丈夫的名誉,背负起了事件的责任,带着孩子自杀了,事情揭露之后,没有人去责备母亲。everybody包括丧妻丧子的儿子,包括社会上的民众,态度一致的不认为母亲有错,儿子远走他方,认为自己修炼的还不够,不能解决这种突然发生的两难问题,一切的责任还是在自身。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简直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和三观。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各个都让美国人惊叹,其实我在内心暗暗吐槽,别说你们美国了了,同为亚洲文化圈的中国也是万万理解不了的啊。
    在对自己的情义上,举个例子。将军拿出一把刀让他的三个手下猜猜是什么刀,一人答对两人答错。于是答错的一个人认为答对的人侮辱了自己,所以他决定杀掉这个答对的人,杀掉后觉得他恢复了自己的名声,保全了对自己的情义。社会上的人也不认为他做的有什么不对……在我看来,实在无法理解,1+1=2,呯,你知道的太多了,在日本搞不好真会出现哦。因为日本的这种对自己的情义,在日本让座(你认为我身体不好,是对我的羞辱),帮忙,直言指出别人的错误都是不多见的。
日本似乎特别容易走极端,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中国的中庸之道学过去,就如同他们没有学习中国的仁一样。在中国仁所有道德标准里最高的一等,但是在日本,将仁无限降格,似乎只有土匪强盗之流才会讲仁,中国儒家的核心东西日本早早地抛却了,把着一些皮毛当做真理,经他们的手再一加工……就成了如今的变态理论。
    凡此种种,书中还有许多生动详细的例子和说明,想要了解的话还是去好好读一读书吧。
本书写于二战,现在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70多年了,不知道现在的日本还是否如同当年一样,还是也如同中国一般,不仅仅是在国家建设物质基础上,更多的是精神,是三观是价值体系上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菊与刀》读后感(七):安分

我之前常常觉得自己投错了胎,我应该是一个日本人。
我有日本人那种对情绪的细腻的感受;我能理解日本人的一些变态的想法和行为,并对此感到欣赏;最重要的是,我喜欢日本社会那种每个人各安其分的状态。
人际关系一向是我的弱点,我情商很低,并且追求完美。这导致我很想在人际交往里做到最好,可是我又做不到,于是就很痛苦。我在追求一种标准答案,可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并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答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事方式,差别可能会很大,而且因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我不能学习别人的处事方式。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在泥泞中前行,脚被看不见的石子儿划破,我常常在睡觉前想到白天我在人际交往里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心悸,懊悔,甚至到胸口发疼的地步。那时我很希望自己是一个日本人,从小学习社交的礼节和方法,只要按照学习的东西来一定没错,就不会像那样痛苦了。
我是一个安分的人,很有自知之明,所以我一向安守自己的本分,从不越界。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女儿,成绩好的学生,从不贪玩,放学路上还会背书,在长辈面前乖得不行,上课讲话都会有罪恶感。
可是我感到疲惫。
安分的人会因为安分而疲惫吗?
压抑自己所有的欲望,按照最低的生活标准活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别人的评价看作最高标准。日本人究竟是怎样做到把这一切看得理所当然的啊。
我现在已经不想再这样安分下去了。
我有我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分的人最无趣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菊与刀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