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假装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一):装A装C与装X
时代浮躁,人人都在装A和装C之间徘徊,不管啥话题,不管多高端,只要稍微听说过或者觉着自己的思想沾的上点边儿就没啥不敢讲,这就叫所谓的谈资,能把死人说活了,活人说死了,能把别人的思绪搅和成一团稀粥,活成一团烂泥,却还止不住的让人连连点头称是。每个人都怕自己成为皇帝的新衣里的傻皇帝,但又总是没有那个勇气去当那个正直可爱的小男孩。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谁都懂,这个时代大声附和才是真正的王道。反正总有一天你们这么多人也会被我的理论给绕晕了,也会被我装的X给弄的云里雾里。所以,瞧,其实大家都一样。还真没谁天生就比谁高贵。
什么山X树,什么狄X杰,什么盗X空间,其实不是我想看,而是不看你损失的将会太多,而看了损失的就只有那么一点时间,说不定还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什么1X84,什么独X团,什么这个悬疑那个推理这个言情那个职场有谁真的在意?不过是大家都在看,浪潮太大了,大得一下子就扑过来,把我们淹没了,逃都来不及逃,比tsunami还厉害。
什么顶级的长城牌的干红,什么什么庄园的白葡萄酒,其实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价钱的区别而已,但真的喝的时候却也会装模作样的轻轻晃一晃,闻一闻,再品一品,还小心拿捏住杯子底端,不让自己手指的温度弄糟了酒的味道。要我说这还真就不是装X,就是真的喜欢,不过没那个钱去真正的享受,也没那个身份地位。
于是就只能在自己的小窝里拉两根麻绳,夹上几张LOMO宝丽来的卡片,再摆上几个漂亮的高脚杯咖啡杯茶杯塑料杯,打上点灯光,放点爵士乐,也就小资了。
哎,装X都装到家里去了。
所以说我这不是真的在装X,而是真的想成为X。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二):装B就是你想装,想装就能装!
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可以的话,我的书评就是这七个字!
这本书是在一系列大笑和若干撇嘴中看完的。正好和《中二病说明书》《型男练成术》前后看,发现不光标题、包括剧情都非常连贯,完全可以作为一系列书读下去。
在此,先对看第一眼就皱眉的朋友说一句,别看不上假装,这不只是技术,更被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不是在忽悠诸位——如果上溯千年,诸葛亮就曾经用来大耍空城计;前进数万年,阿凡达也要靠它追求纳美人。原来古今都有假装的传统,中外都有假装的趋势。
看完的最大感受,这是一个百科全书型的装假手册。吃喝玩乐、影视歌戏,但凡可能的领域,一个都逃不掉。在这里,假装不是缺点,而是生活的本钱。如果你愿意,大可以把它叫做:装B、装13、作秀,甚至响应书中的教律“所有牛人都用英文称呼”,命名为Drunbility(切记,不入流的人才会用什么虚头八脑的Zhuangbility,别忘了鄙视他们凸-_-凸)。勇敢地装吧,直到成为一个全宿舍、公司、小区通缉的牛B犯、newber、newbest!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假装,可细分为四大门派、十大法则、二十话题。乃至市面流行的各种小瓶装——甲醇(装纯)、装嫩、装酷、装天真、装可爱、装可怜、装深沉、装富二代……
装B的首先条件,是要狠得下心、抹得下脸、舍得下手——尤其要舍得向自己下手!勇气是一切的前提,只要有了惊人的勇气和自信,必定牛光焕发,所向披靡。
装B的最大隐患,是准备不足,装B不成反类犬——这是有血的教训啊!像郭四娘一样打小抄,装得尾椎突出;像黄教主一样闹太套,装得大智若二。
而本书在这方面就是有备而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仅体例完备、材料丰富,而且内容实用、男女通吃,实为把妹钓男、吹牛打屁之必备利器!所以别再跟个傻缺似地攥着那些《读者》《中国国家地理》《GQ》,读一读《假装》才是当代意义上“充实自己”的最好注解。
回到文本本身,《假装》也极富特点。
首先是语言。作者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文字,轻松里有爆点,让读者的阅读绝不会冷场,一路High到底。配合本书主题,作者大量使用幽默风趣、戏谑嘲讽的口吻,酸文假醋,拿各种装X开涮。既褒又贬,荒诞精怪,好不欢乐!
——“他在建筑业界的名声,就好比Hello Kitty在猫群中一样显赫”;
——“所有Indie都是白人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所有Rap都是黑人工人阶级的无病呻吟”;
——“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帮你解决心理问题……是多么没有身份的事情啊!”
——“谈论电影的时候,不要提里头的明星”,“说戏剧的时候,可万万不能不尊重演员!”
在文本表现方面也进行了巧妙设计。除了主要文字,还夹杂着PPT式的项目列表、Topic型的话题提纲。这样既一目了然又避免了大段的文字叙述,不至于太严肃。同时把这些提要类的文字打上灰色底纹、圆角矩形,形式上活泼起来。书中的插图夸张而随意,和主题很搭配。
毕竟生活不能总是憋着自己苦着他人,除了把大家弄得一脸屎样,又有什么好处呢?
其次,作品本身极富现代感。里面的素材都是时下最新的资讯。比如:作为一个有品味的人,你必需扔掉“《购物狂》系列的书、《Lost》第一二三季的DVD”(吓,谁还看这些过时货)!如果在中国,我要扔掉的更多,小清新范本《万物有灵且美》系列书首当其冲。
聊话剧才最有范、高层次,不会像现在“人们只关心这个礼拜《Desperate Housewives》演了点啥”。搁咱这,得说“没听说吗,今年青年戏剧节都烂大街了,小剧场的精髓可找不到喽~”
谈古典音乐,都不忘记提到“那部电影《莫扎特传》给他抹了黑”,以示自己触类旁通、兼收并蓄。——“什么朗朗,现在净走穴,作品一点风骨都没有。那天不是他老爸还跳出来澄清他不是同志嘛”……
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小清新、小独立、小文艺的朋友,一定会看得会心一笑。
最后,本书的翻译相当出色。那是真叫一个流畅!除了些个外国人名、外文商标,读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是一本外文原著。比如这一段:
“Mac用户们也不是什么伤害都没有经历过。为了不受病毒影响,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他们的Mac OS系统。从美洲豹(Panther)到猛虎(Tiger),再到雄狮(Leopard),全都是些猛兽的名字——这些系统搞起破坏来也的确剽悍无比。”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还准确地传达出原著里的冷幽默。一个“剽悍”,迅速带出时代气息,保证了读者在阅读时和文字○距离。这样的例子书中还很多,把一些枯燥的议论变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又如:
“假装自己从小就轮流在纽约、巴黎或是汉普顿这样的地方度暑假,比费半天劲儿解释那些名字土得掉渣的老家帅多了”。
——赞!
现在你知道看这书的人都什么级别了吧?
想想如此高端的你们夹在一群不开化的麻瓜里,道旁相左,各拿一本,轻轻扣上、晃一晃封面,心领神会之余,莞尔一笑——这画面简直Gelivable得一塌糊涂!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三):纸包不住火,还是不装为妙
看了这本书,当然收获了一点。
这本书的作者貌似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为了讽刺一些上流社会中装B的人,可是是读者慢慢把它当做一个装B指南。编者也把这本书的意味完全转换了,变成了一本指南。
我想这是个悲哀,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绝对不是装出来的,作者肯定懂的很多,作者是个有品位的人。
只能怪这个社会,大家都在装逼,你不装能行吗?
之所以给这本书三颗星,因为书本中教会我一些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品味,从中也真正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而不是想用它拿来装逼。
特别对其中把妹,古典音乐,书籍,美酒这几个方面,其他的都没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兴趣。
穿衣服,不求多,只求不变,历史悠久,质量好,是名牌。用东西,要一直用,不要喜新厌旧,比如书一支钢笔,一架钢琴可以跟随自己好多年,有年代感,有品位。
把妹的话,最好偶尔爆发下自己平时缺少的东西,平时正经的话,偶尔不正经下平时野性十足的话,偶尔老实安静点,就会增加自己的魅力。
美酒,什么伏特加,威士忌、红酒是有很大学问的,这个需要因为慢慢培养。
古典音乐,要多了解那些大牌作曲家,了解他们人生,他们的风格,慢慢品味。
以上所有东西,还是需要自己慢慢去品味的,学习的,而不是那几个专业的词语,和几个陌生生僻的东西来忽悠大家说自己懂得好多。
书本最后作者专访那句话也让我给作者多加了几分:对于未知世界,不要害羞,这其中的秘诀是,你知道的越多,人们会告诉你的越多,然后你就会知道的越多。因为在我以往的观念中,觉得自己在某方面知道的少,不敢拿出来献丑,想着只要自己变得谦虚点,少说,然后对方就会告诉你很多。现在我明白,很多时候,就要自信点,然后大敢说出来,不让对方觉得你什么都不懂,然后对方就会告诉你更多。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四):还好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五):嘘だと言ってよ、joe
我很好奇,这样的书是怎么写成的。wikipedia一定帮了大忙~
我一边看一边意淫,作者在教会你种种把妹钓男谈论摇滚乐的秘技之后,在最后会告诉你:一切的一切,都是骗你的啦~(可是他没有,这是本再正经不过的人际指南)如果这本书有幽默感,我想一定是这样。
所有的假装都会败露,太过用力的 假装 显得 滑稽。何必呢?如果作者是在用这本书讽刺假装的人再好不过,要是真有人把它当做万能装逼指南就太劲儿了……
如果以后有人和我交谈时引用里面的段子,基本可以断定他是个无趣的人,这是这本书的最大帮助——是的,它可以用来筛人
装逼要付出代价的,还记得 水果硬糖 里 和 艾伦佩基饰演的小萝莉网聊是用亚马逊网站上的乐评冒充自己观点的大叔吗?被割蛋蛋其实已经不算是最恐怖的下场了……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六):用装B的语言谈下假装的艺术(如果你看不出我在装B,那么……)
想起一位写诗的朋友零八年说的话:装B不单是门技术活,而且还是门艺术。她是需要根基与功底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
当然他对这话作了很多延伸性的分析,隐约记得当时我们热闹的讨论过这两字,从发源到衍生义,再到语境。很遗憾我们认可她是一门艺术只是拿来反击那些爱评论他人装B的人,并未深入把这门艺术研究下去,即使都是身体力行的将她发扬光大。
当时我们的论断大概可以用一段话来总结:“‘装B’这个词中的‘装’是‘伪装’还是‘装进去’?严格起来一定理解成‘伪装’,但是也可理解成‘装进去’,是个不折不扣的动词。‘装到B里去’是件互爽的事情对不对?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我写的一篇东西‘装B’,我写的也很爽,你看得也很爽;同样,我写得很爽,但你看的不爽,只有一个原因——我违背了你的意志强奸了你,你觉得不舒服了,才动用了‘伪装”的意思装逼。”很流氓式装B语言,当然也就到此为止了。
两年后再回头看,确实不需也无力这样愤怒了,“装B”已经沦落到同“板凳”“沙发”“飘过”甚至“马克”此类毫无力量的网络灌水词语范畴。其实说人装B,大抵是怀疑一个人的道德,类似说人是SB是怀疑一个人的智商一样。很搞笑的是,恰恰怀疑他人的道德是一件很SB行为。无奈的是在SB横行的年代,你去和他讨论什么是装B那不是更SB么?
说到这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潜水的我如此推崇这本书要出来罗嗦一番了。假设SB们真认为有人违背了他的意识强奸了他,与其去辩论是不是强奸为何不学学作者的角度,艺术点点诱奸或是让他们主动投怀送抱呢?嘿嘿,话糙理可不糙。(这句不知是不是在装B,有待继续深造~)
另外借着作者给的灵感大概谈点心得,掩饰掩饰骨子里忍不住的装B:
装B理论的老祖宗,应该是柏拉图——来源于柏拉图的诗学,他说艺术就是模仿。
高境界的装B是大智若愚类的,低层次的装B是半桶水想晃满的(这类人没救了,估计这书也难救他)。
如果你装B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装B,还以为自己在云里全身镀着金身,那么确实有必要研究下这门艺术,这样是很危险的。
咱看周星弛系列电影的时候,联系到装B都给的什么定义?
简单来说,装B其实可以分为硬装和软装——软装,就是其逼性已渗入血液和精神;硬装,就是拿点东西充门面 。
再譬如,来点形象的话来说:现在商人上讲台开讲座,俨然教授;现在文人下海经商,俨然商人。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这个时代,那必须得承认这门艺术,除此,别无选择。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七):《假装的艺术》——装逼者的圣经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同理可证:装逼是装逼者的通行证!
“装逼”是新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字面解释很不雅,但流行久了,人们也就淡漠了其不雅的元素——正如“吹牛”一词,原来它也是从“吹牛逼”演化来的。
再说“装逼”一词的解释。我虽然没有考证过,但以我的粗浅理解,几可将其归结为道貌岸然、装腔作势、言不由衷、男盗女娼、狐假虎威…之集大成者。这样看来,当你看到那些官大官小,有权无权者虚伪表演的时候,除了骂一声“装逼”更能表达你的恶感,岂有他哉。
装逼就是表演。表演的好就是“影帝”,别人真的以为你牛逼;表演的不好,别人骂你装逼之余还要加上个傻逼、二逼之类的,就真的很傻逼了。
这本《假装的艺术》呢,就是告诉你如何装逼,如何装的像,不必刻苦读书补课以便真正的牛逼,只需阅读此书,记住书中的一些标准答案,你在外行眼中就成了一个“牛逼者”~~这是何等好事呀,这就是《假装的艺术》的主旨。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谁还肯安下心来静静的慢慢的使自己变得牛逼呢?
书中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该如何装逼,综合了社交的各个方面,比如教你如何谈论电影,如何谈论书籍,如何谈论美酒,甚至教你如何把妹、钓男,无所不包,不愧是一本标准的装逼圣经,还好一点的是,它只是教你如何在社交中装逼~~
其实装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且巨浓厚的传承意味。在封建社会,明明有权有钱有势,皇帝自称寡人,皇后自称哀家,太监总管自称奴才。
作为文明古国,我们对装逼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比如,有的人每天以45度角仰望天空,然后泪牛满面,寂寞爬满了他的爱马仕丝巾;有的人从小到大都是烟花般的女子,外表冷硬,内心火热,常常在漆黑漆黑的夜里独自坐着,或者跟许多不同的陌生男子做爱;有的人总喜欢给自己脆弱的民族自尊心穿一件衣服,叫做爱国,哪天实在没啥别的由头,或许“见了日本妞不上去非礼的都不是中国人”了,有的人抽九五之尊,住私人海景别墅,把巨额不明财产存到瑞士银行,然后还很喜欢自称人民公仆。
这些都是装逼者的典范~~
说了半天别人,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装逼犯?不管你属于单位的什么阶层,总免不了要填个表、写个自我鉴定之类的东西吧?面对“政~治思想”一栏,你能避开“认真学习”、“坚决拥护”、“彻底贯彻”之类的装逼语言?中国人似乎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在公共场合或官方场合,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就有悖常理!
不错,这些都是装逼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我们在装逼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吧~~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八):这年头,装B也要有资本!
我嘞个神啊,这年头,装B也需要资本了。伪装,就要看你专不专业了,没有装逼的资本,再怎么装,别人对你的只有冷嘲热讽、嗤之以鼻。无奈,我们活在一个没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把妹、接近上流人物无处不存在要与人交流话题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对自己的谈吐资本很有考验,也许刚吐出的第一句话就把自己给出卖了。所以说,如何将自己伪装得像样点很重要,不是说对任何人都要将自己伪装起来,这种“伪装”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修养上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得如此之快,个人感觉不稍加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例如,一些网络上突然流行起来的词汇从年轻人口中蹦出来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你问清楚了这些来头,自己也会了解得很清楚了,无论下次它何时出现,自己可以拍拍胸脯说:“我知道!”。
想装逼,先学习。学习,从现在开始,装逼,从下次开始!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九):假装的年代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一个“朋友”,无所不知的,喋喋不休的。如果你和他单独呆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折磨。他会连续几个小时跟你讲述他知道的,擅长的。无论你说到什么,他都会教授你绝招。
我特别敬佩无所不知的人。但是我绝不想假装成为这样的人。我也不想从这本书中得到所谓假装的“秘籍”。但是这本小册子确实还有些意思。这点小意思就是——诙谐。其中好多东西,我确实不懂。读过后可以填补空白,但是让我记住那些罗列的名人名字、专业术语简直是太困难了,更不要奢望我能假装讲给别人听了。其中关于建筑的部分,我还是知道一些的。这也正是我觉得诙谐的地方。“不管怎么着,你最后都可以把话题转向‘绿色’建筑。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未来趋势,不过,没人知道到底该如何走到那一步。”(第151页)这句话道出了建筑的尴尬。记得以前上课,一位号称是绿色建筑专家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看她就是差点把“绿色建筑”解释成绿色的建筑了。当然没有这样,但是那种空洞的讲解,让我对“绿色建筑”不抱有任何幻想。所以作者假装的还是挺专业的,这个关于绿色建筑的概括精辟、犀利。
再者就是“瑜伽垫是最重要的道具,你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第163页)呵呵,我觉得他是在嘲笑我。我从来没有假装过是瑜伽高手,买个瑜伽垫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可是确实是个道具。因为从没有真正认真练过。如果想假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还不如充分锻炼一下自己的执行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下手去研究学习。即使并不博学,但是也不用假装。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十):如何装
这是一本高深的书
为什么高深呢,因为一般的装的人
基本读不懂.
里面的内容涉及的比较资深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
可以配合网络使用,因为有很多东西你并不知晓
如果按照书上来和别人来装
别人再一问你可能就慌了
适用场合的话,最好在高级场合.
因为里面的内容比较高级些.
富二代或者其他专业人士会涉及
如果你是一般人,
想假装
还是不要买它吧.
因为你装不像
如果你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好的,正好适合你
但你的知识得很丰富.
所以,你还得买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