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0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10篇

  《巴黎圣母院》是一本由雨果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3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一):玻璃镇纸中的世界 ——浅读雨果(《巴黎圣母院》)

  一直想要读读雨果,记得第一次遇见雨果是在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上(印象中),自己虽然初中和高中时候也会阅读一些课外书,不过仅仅是欣赏书中内容本身,而不太会去关注作者。出于时间的考虑,就想挑几本雨果先生的代表作看看,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有,不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了。最后还是决定了阅读《巴黎圣母院》,再续高中时候课本里的前缘。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马黎为背景,以不同寻常的紧张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善良的无辜者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遭受摧残和迫害的悲剧。这是官方的表述,而对于我而言,似乎这些巨著里面,都可以从一本书里面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像玻璃镇纸一样,从里面看,看到的不会只有里面的装饰物,而是它周围的许多事物。引用原文的话“量一量足趾,也就等于量了巨人的全身”。

  此书吸引我的地方很多。

  从文学创作上来说,本书开篇对许多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人物众多,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无论是衣着、言谈、行为举止、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神态还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代表性。初读,会有那种眩晕的感觉,就好像是天空,也好像是个菜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其中,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并且在描述当中穿插大量古希腊神话的运用,使得文章的广度慢慢伸展(最后又将笔头指向几位主人公,张弛之间,使文章具有张力和活力,似乎就像是文字自己在叙述着那些故事,在抨击着那个时代,那些专制,而不是出于作者的指引)。在手法上,运用丰富的修辞,例如在描述爱丝美拉达出场的时候对她的描述:“娇小玲珑的纤足,曼妙秀美的身形,绰约多姿的体态”,在描写本身上似乎就已经带上了那么些纯美,以排比的形式表现出来,似乎又怕读者无法发现这就是美得化身一般。还有对建筑的描述,宏大而细致,透过一个个视角,渐渐地一个教堂、一个街道甚至于最后整个巴黎城都尽收眼底。如果还是不能想象出来的话,那就想象一下吧,置身于一个玻璃花房,从这个花房去看周围的世界,无论是哪个视角,你都可以透过这小小的花房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此书本身就是一个玻璃镇纸,而在这玻璃镇纸之中还有另一个更小的玻璃镇纸,层层放大。暂时停留在这第一层上面,我看到的是各种建筑艺术,和雨果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博学,以巴黎圣母院为基底,将各种建筑艺术都讲述了出来,从公元几世纪的时候到十几世纪的建筑艺术的历程,当然在雨果先生看来,“一座建筑物,就是一部书”,一座建筑也就可以是一部历史了。“这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每一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和艺术史的一页。”——巴黎圣母院。而巴黎的各种教院本身就显示出了历史的进程——“然而,这三带的边缘又相互混合渗透,就像太阳光谱的各种颜色那样.由此产生了复合式建筑物合格,产生了过渡性的.有细微差别的建筑物.其中有一座,脚是罗曼式的,身是哥特式的,头是希腊-罗马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用了六百年时间才建成.这种变化是罕见的.埃唐普城堡的主塔便是一个例子.但是两种更常见的生成带结合的建筑物.那就是巴黎圣母院,尖拱建筑物,但从其早期那些柱子来说,深深根植于罗曼带,圣德尼教堂的正门和圣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中殿也都如此。从小塔向纳勒塔远望,只见长长一带房舍,雕梁画栋,彩色玻璃窗户,层层叠叠,突出在石路上方;还可以看见一溜市民房舍的墙壁,曲折绵延,望不到尽头,常常被一个街口所切断,也不时被一幢石墙大楼的正面或侧面所切割;大楼四平八稳,连同庭院和花园,厢房和主体,夹在那一个接一个紧挨着的狭窄民舍当中,犹如一个领主老爷夹在一大堆平民百姓中间。沿河街道上有五。六座这样的大厦,如与贝尔纳丹修道院共用小塔旁边大院墙的洛林公馆,又如纳勒公馆,其主塔正好是巴黎的标界,那黑色三角形的尖形屋顶一年当中有三个月把血红的夕阳遮住了一角。”在建筑艺术的统治时代,伟大的诗篇虽然寥寥无几,却有如雄伟的建筑,这倒是千真万确的。印度的毗耶娑冗长繁杂,风格奇异,难以识透,就如一座巨塔一般,埃及东部的诗歌,好比建筑物一样,线条雄伟又稳重;古希腊的诗歌,平稳,安谧,瑰丽。基督教欧洲的诗歌,拥有天主教的威严,民众的朴实,一个复兴时代的那种丰富多采和欣欣向荣。《圣经》好像金字塔,《伊利亚德》好像巴特农神庙,荷马好像菲狄亚斯。十三世纪,但丁成为最后一座罗曼式教堂;十六世纪,莎士比亚是最后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建筑的遭遇体现的就是人的遭遇吧,从建筑身上看到的各种艺术的混杂,或许就是为了说明当时政治权利的分散混杂“处处打着宗教和军国主义的烙印”,而人们也就像那些建筑一样了,千疮百孔,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这就是更广的一层。“中世纪艺术的遭遇,在各国大抵如此,在法国尤甚。看它的废墟,能辨识出三种破坏,都不同程度地深深损害了这种艺术:一是时间,它在不知不觉中没随处弄出豁口裂缝,剥蚀这种艺术的表面;二是政治和宗教革命,他们从本质上说是盲目而狂暴的,凶猛地冲击中世纪艺术,撕破它那饰满雕塑和镂刻的丰艳的装束;三是时髦风尚,越来越怪诞,越来越丑陋,从文艺复兴时期种种杂乱无章和富丽堂皇的风尚开始,层出不穷,导致建筑艺术的衰落.时髦风尚的破坏,比起革命尤甚.各种时兴式样,肆无忌惮地对这建筑的艺术进行阉割,攻击它的骨架,砍的砍,削的削,瓦解的瓦解,从形式到象征,从逻辑直至美貌,活生生的整座建筑物只有任其肢解了.而且,花样翻新,经常一改再改,这至少是时间和革命所未曾有过的奢望.时之所尚,甚至打着风雅情趣的旗号招摇过市,厚颜无耻地在峨特艺术的伤口上敷以时髦一时实则庸俗不堪的各种玩艺儿,饰以大理石饰带.金属流苏,装饰显得形形色色,卵形的,涡形的,螺旋形的,各种各样的帷幔.花彩.流苏.石刻火焰.铜制云霞.胖乎乎的小爱神.圆滚滚的小天使,总之,真正的麻疯病!它先是开始吞噬卡特琳.德.梅迪奇斯小祈祷室的美丽容颜,两百年后,又在杜巴里夫人小客厅里肆虐,使其在经受折磨和痛苦之后,建筑艺术终于咽气了.。”

  这样的结局,似乎也和卡西莫多和爱丝美拉达的遭遇相互联系起来了。当卡西莫多被拉上耻辱柱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的善意和勇敢,拯救了卡西莫多内心里对世界的最后一丝希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几滴水换来的就是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然后命运使然,艾丝美拉达被推上了绞刑架,是卡西莫多救出了她,并且将之藏在圣母院中,悉心照料。然而最终,生命之路,就算为此而曲折了,终点却也还是一样,艾丝美拉达还是被推上了绞刑架,并且在上面咽了气。他们的抗争,和那些建筑艺术的抗争又是何等相似!

  现在的我们,抑或是以前的那些艺术家们,看到集各种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会是新潮澎湃,惊叹于它们的雄伟——在杜伊勒里宫,那是卡特琳。德。梅迪西斯的巴黎;在市政厅,那是亨利二世的巴黎,两座大厦还是优雅迷人的;在王宫广场,是亨利四世的巴黎,王宫的正面是砖砌的,墙角是石垒的,屋顶是石板铺的,不少房屋是三色的;在圣恩谷教堂,是路易十三的巴黎,这是一种低矮扁平的建筑艺术,拱顶呈篮子提手状,柱子像大肚皮,圆顶像驼背,要说都说不来;在残老军人院,是路易十四的巴黎,气势宏大,富丽堂皇,金光灿烂,却又冷若冰霜;在圣絮尔皮斯修道院,是路易十五的巴黎,涡形装饰,彩带系结,云霞缭绕,细穗如粉丝,菊苣叶饰,这一切都是石刻的;在先贤祠,是路易十六的巴黎,罗马圣彼得教堂拙劣的翻版(整个建筑呆头呆脑地蜷缩成一堆,这就无法补救其线条了);在医学院,是共和政体的巴黎,一种摹仿希腊和罗马的可怜风格,活像罗马的大竞技场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仿佛是共和三年宪法摹仿米诺斯法典,建筑艺术上称为穑月风格;在旺多姆广场,是拿破仑的巴黎,这个巴黎倒是雄伟壮观,用大炮铸成一根巨大的铜柱;在交易所广场,是复辟时期的巴黎,雪白的列柱支撑着柱顶盘的光滑中楣,整体呈正方形,造价两千万。就算是这样宏伟的描述,却还是能感受到雨果先生的那种惋惜、愤慨和讽刺的意味,这个巴黎几经转手,而整个巴黎也在被分割占据,各种寄生与腐败。在丐帮实行营救计划的那晚,同时在路易十一世的身边发生的一切,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了。就算是国王,仅仅是需要一个御前“刮胡子”的,就在国王当政的那些年里,被他的阿谀奉承,软磨硬泡,可以算作是“巧取豪夺”了!而这样的情景,可以说是对他而言习以为常的,这样的伺机是在“御前”医生的得利后发动的。就一个医生,可以说是尽着全力刮宰着每一丝利益,当看到他最后得益后,说出的药方,我简直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此药方,就得到了一间房子的屋顶的造费,而这个屋顶竟然还得有地方是镶金披银的。“处处打着宗教和军国主义的烙印”,在此处也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军人的服装费用是国王服装费用的两倍还多,而教堂的花费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在节日时候为教堂提供一点辅助的托运工所要的费用竟然会是如此可观,基本上就可以是普通平民几个月的开销,而教员的工作则简单的多,或许会是很繁复,然后每月的补给也是非常可观。至于做那些修缮工作,节日装饰工作的,则更是可以捞上很大的一笔肥油,然后这些肥油里又被官员,主教等层层不剥削,最后这大部分竟也是都流向那些有权有势的了,真正到民众手里的也就寥寥无几。

  然后是雨果先生刻画的三位主人公。

  1. 克洛德 (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

  克洛德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恶魔。三十六岁的克洛德是巴黎教会的副主教,他从小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教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爬上了位高权重的位置。但是单调刻板不人道的教会戒律并没有能消除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这种本能欲望在极度的压抑下变得更加激烈和疯狂。当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冲决了宗教对他的长期压抑后,他的欲望本能便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变得无法控制和收拾。 我们无法否认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真心诚意的,是热烈的,无可替代的,他甚至愿意为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信奉了几十年的上帝。但是他的爱情也是极端自私的,他的爱情观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所以他先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深夜里去抢爱斯美拉达,失败后,又刺杀情敌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当爱斯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抢救到巴黎圣母院内合法避难的时候,他再利用权势和阴谋让爱斯美拉达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对她的庇护,然后在一片追杀声中,用死亡作威胁,逼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所谓的爱情。 生活中无数因爱成恨,因爱成仇而产生的人间悲剧,基本上都因为有克洛德这种极端自私,只顾满足自己的情欲,丝毫不考虑对方意愿的根本不懂爱情的人物存在。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竭力鼓吹“爱是没有错”的爱情宣言时,就忍不住腹诽不止。因为个人觉得,无视被爱人意愿的,单方强加给对方的爱,不但是极端错误的,有时甚至是罪恶的——“他哪里知道人得情涛欲海,如果堵塞泄口,就会汹涌澎湃,汇积暴涨,就会漫溢泛滥,就会冲毁心田,始发为内心的饮泣、无声的痉挛,终至冲垮堤坝,恣意横流。”常常会有听说那么一句话,“爱情是自私的,原谅我的自私,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然后情同姐妹的两位女子就此就可能不再那么亲近,而如果是本就是姐妹,这样的血缘羁绊也还是无法抵挡爱情的魔力。似乎有些时候我们评判爱情,就主官地评判,不会去考虑对方的想法,自己爱了,那么无论如何,有了付出就应该有回报,然后在这样的心态下,如果得不到回应,那么这样的爱就会转变成恨。似乎这样的事情就是在现在也还是很多的。转而想想,现在的社会或许不会像当时那样需要我们禁欲,然而社会的种种压力却也有增无减。学习上是要从小学开始名校、名师到底的,考研出国、读博是必须有一样的~而工作呢,有时候即便是很高的学位,但是当周围都是这样的人的时候,也就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多劳少薪似乎是必定的,还有各种潜规则,就像是散布在巴黎各处的无形的地界,过了这边是这种捐那种捐,到了那边是这种费那种费,而现实呢,则是这种应酬那种应酬,这种隐忍那种隐忍。林立的写字楼,高层建筑,就像是散布各地的绞刑架,也像是国王造价高昂的囚牢,囚禁着我们。或许连思想也是,而我们却茫茫然不知。在《1984》里,主人公的经历,我们不看政治的层面,而仅仅来看人性的一面,那么不禁就得怀疑起来了,我们所学习的课本知识是真的如此,抑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修改过的呢?(日本就会篡改历史教科书)。而我有时候对于历史也会有不解之处,往往会有听到说某某地在什么时候是某国的领土,所以它归某国所有,要收回领土。我不禁想问在那什么时候之前那地方不也不是你的领土么?凭什么说那时候以后有记载说是你们的领土,现在那地方也得是你们的领土?还在人类起源的时候,部落之间也是互相占领领土的,并没有明确的说,哪个地方就一定得是哪个部落的领土,完全是依仗各部落的实力。

  2. 爱斯美拉达 (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

  爱斯美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斯美拉达像所有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爱斯美拉达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诗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能成为她名副其实的丈夫。但是爱斯美拉达为了她心目中的爱情偶像,平静地拒绝了他:“我只能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并告诉他,和他结婚只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在监狱里为了获得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欺骗她说她所爱的弗比斯已经被他杀死,让她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并且许诺只要答应他的爱情,就可以将她从死刑判决中解救出去。爱斯美拉达的回答是“如果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你还劝我要活下去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美拉达选择时,尽管这时候爱斯美拉达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她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可以说艾丝美拉达是善良与美的化身,但就是这样美的化身,她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她也会带有盲目,带有偏见。就比如说卡西莫多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就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还有对花心队长弗比斯的爱。但是反过来看,她的这种盲目的爱情,又似乎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时代销声匿迹了。她可以不需要婚姻的名分而只做他的情妇,只要能在他身边;她可以为了爱而放弃自己的贞节,而这是她能找到她母亲的一种信仰需要;她甚至可以无视自己的生命,而想要向他说明原因,排除芥蒂,好和他在一起。或许会很天真,然而现在的我们,也似乎带了过多的审视,而达到了另一个极端。

  3. 卡西莫多(长相丑陋、性格善良、高尚、疾恶如仇)

  如果说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格兰古瓦们是不幸的,那么相对来说,卡西莫多则算得上悲惨了。卡西莫多是属于自身条件极差,但眼光又非常高的理想爱情主义的典型。卡西莫多由于长相畸形,从小成为弃婴,是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他。由于从小在教堂长大,他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长大后,继续留在教堂做敲钟人,所以他所爱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副主教克洛德,一个是教堂的没有生命的大钟。可是,当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出现的时候,唤醒了他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的觉醒,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快乐,反而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理缺陷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 面对爱斯美拉达的美丽,他是那样地自卑,痛苦,他渴望接近爱斯美拉达,但是又怕自己的丑陋令到爱斯美拉达难受和害怕。他对爱斯美拉达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要知道她在她的身边就行了。然而就连这样一个奢望也被他的养父夺走了,绝望中的卡西莫多愤怒地杀死了他的养父副主教克洛德,最后也杀死了他自己——他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当然生活中不可能,或者很少有可能存在卡西莫多这样丑陋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缺陷的人却很多,他们在面对他们心中完美的理想爱情对象时,也会像卡西莫多一样自卑和痛苦。所以,如果他们可以更加自信一些,或者更加调低一点他们选择爱情对象的标准,也许他们会生活得更加快乐一些。

  再者是有关于文章的主旨而言。此文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向我们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就爱这种情感来说,以前会听说这样的见解,人类是灵长类动物,而思想、情感是人类体现高级的方面,可能粗一听来是的,然后其他动物出于本能的那种爱,就不能算是爱了吗?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情感,说来是伟大的,复杂的,也就无可避免的,会充满痛苦与希望,欢乐与悲伤了吧~我想本文希望告诉我们的这种爱,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彼此意愿上,并且是真心实意地双方一起去营造,而不是一方付出,而一方只知道接受,甚至乎,利用对方对自己的爱了。而谈到美与丑,我们并不会像艾丝美拉达一样集各种美好于一身,也不会像卡西莫多一样,集各种悲剧于一身,而作为平凡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我们会是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结合,我们会有和艾丝美拉达一样美好的地方,也会有如卡西莫多的外表和身世一样悲惨的地方,在我的理解上,雨果先生会安排出来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本就是把一个人独立成两个方面而已,所以最终雨果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通过死亡的方式又让两人回归到了一人(实话说有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说别人碰到卡西莫多尸骨的时候那尸骨会化为尘土)。从这方面来考虑的话,这里面的深意似乎就深不见底了。就我们每一人而言,是美与丑的结合体,然后就该是我们自己做抉择的时候了,究竟是让丑的一面占主导还是美的一面。这样的抉择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雨果先生还在文中批判了人性自身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独立精神——“当年山上教堂和磨坊的数量大致相当,后来只剩磨坊,因为现今社会只有肉体需要食粮。” “中世纪任何城市,而直到路易十二世时期,法国任何城市都有避难所。刑法和野蛮审判如滔滔洪水,淹没了城市,而避难所就成为从人间司法水面突起的孤岛。任何罪犯一踏上去就得救了。在一个郊区,避难所的数量同刑场一样多。滥施豁免和滥施刑罚并肩而立,两种坏事企图彼此矫正。国王宫苑、王公府邸,尤其是教堂,都有权提供避难。”

  后是自己感觉有点直接,在现在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段话了。——"这就是万物的象征。苍蝇刚出生不久,快活得很,飞来飞去;它寻找春天,寻找广阔的天地,寻找自由;哦!是的,可是命中注定,偏偏撞到了那扇花格窗,蜘蛛扑了出来,那丑恶的蜘蛛!可怜的舞女!命运注定该死的可怜苍蝇!雅克大人,随它去吧!这就是命!……唉!克洛德,你就是蜘蛛,克洛德,你也是苍蝇!……你飞向科学,飞向光明,飞向太阳,一心一意只想飞奔广阔的天地,飞奔向永恒真理,可是,当你扑向那扇光彩夺目的窗洞,扑向光明。聪慧和科学的另一个世界,盲目的苍蝇呀,荒唐的饱学之士,你竟然没有看见在光明与你之间,命运早已张挂了一张细薄的蛛网,而你却狂热地一头扑上去,可怜的疯子,现在你拼命挣扎,头也破了,翅膀也断了,被命运的铁钳夹住了!……雅克大人!雅克大人!一切都让命运去安排吧!""我向您保证,我绝不去碰它。"夏尔莫吕答道,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但是,请您放开我的胳膊,大人,求求您了!您的手简直就象一把铁钳。"副主教根本没有听见,仍然望着窗口说:"噢!荒唐!你可真是异想天开,想用你的小苍蝇翅膀,把那张可怕的蜘蛛网撞破,以为可以飞抵光明。唉!你哪里想到,前面稍远处还隔着一扇玻璃窗,这道透明的障碍物,这堵比黄铜还坚硬的水晶墙,把所有的哲学和真理分隔开,你怎么能跨越过去呢?啊,科学的真理!无数哲人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多少五花八门的体系撞到这扇永恒的玻璃窗,都和苍蝇似地嗡嗡作响!"

  我们在透过这层层玻璃看着外面的世界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被这层层玻璃给限制了,甚至乎是囚禁了呢?

  总而言之,处在这样一个玻璃镇纸中的世界,我们要看清周围的现实,保持精神上的自主性,做自己,并将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二):ANATKH(命运)是悲剧的永恒主题

  ANATKH(命运)是悲剧的永恒主题。从埃斯库罗斯到莎士比亚,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多舛的命途总是伴随着曲折的人生。

  《巴黎圣母院》是西方众多经典悲剧中的一出小戏,但放在15世纪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大潮的背景之下,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波起伏,顺时入景,悲剧人物一个个出场了。

  卡西魔多无疑是悲剧性最强、命运最为不幸的。他在巴黎圣母院渡过一生,长大后成为教堂敲钟人。他外表丑陋异常,是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具有野性,打小就被父母作为怪物遗弃,“他的不幸,在于还是太像人了”。丑陋外表遮蔽不了善良的内心和对美的追求,自打瞥见爱斯美拉达起,他就一直融化在对这个小可爱的向往追求梦境中,努力克制不让自己兽性的外表惊动自己弱小的美好心灵,也不因爱斯美拉达的嫌弃厌恶而放弃对美的追求,直到拥有这具美丽的死亡的躯体,被人分开后便化为齑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梅梅升上天空、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拉着气球,有形化无形,瞬间变永恒。我想起了简妮•爱瑞的名言,“你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吗?”。无疑,卡西魔多不但有灵魂,而且比上帝宠爱的克洛德、比国王宠幸的浮比斯高贵的多,充实的多。

  克洛德•弗罗洛,这个上帝的代言人,要光环有光环,要学问有学问,可当国王座上宾,可让检察官为其卖命。同样,他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于既想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又忘不了尘世的种种欲念,他自认为淫荡、邪恶的欲望。世俗点,弗罗洛不是坏人,他出身破败的贵族家庭,父母死后,肩负事业打拼、抚养弟弟的重任,也有一颗慈悲的心将卡西魔多从弃婴抚养大。在事业有成,弟弟也快长大成人的时候,与上帝发生了分歧,追求起俗世的爱情或者爱欲。教士的身份让他不能光明正大地追求爱斯美拉达,只能内心煎熬自己,背后诅咒情敌,得不到的,就想方设法让她毁灭。他牺牲了弟弟,也葬送在自己亲手抚养大的卡西魔多手中。

  爱斯美拉达,海伦一样的存在。所有的美好、所有的欲望都因她而生,所有的毁灭、所有的罪恶都随她而来。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整部剧都是围绕爱斯美拉达的美如何一步步毁灭了弗罗洛、毁灭了卡西魔多,而自己又被自己的美所毁灭的展开的。ANATKH,这都是ANATKH。爱斯美拉达是一朵来不及盛放的玫瑰,然而群蜂已经嗅到了她的芬芳,各种斗争、各种罪恶都在她身旁上演。终于,在清晨的露水中,在黎明到来前,这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倒下了。原来,她生长在杂草丛中,生长在她不该生长的地方,生长在她不该来到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应当引发观众对剧中人的怜悯,以及对命运无常的体会。好的悲剧都是让人有所思考的,而不是看赚了多少观众眼泪。

  雨果先生在这部剧中,穿插了大量的对建筑物,尤其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思考。他把中世纪的建筑比喻作人类的巴别塔,赋予建筑无比的灵性,他说,“人类社会初始的六千年历史中,从印度斯坦最古老的佛塔,直到科隆的大教堂,建筑艺术始终是人类最伟大的著作。这是千真万确的,不仅一切宗教象征,而且全部人类思想,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无不有其一页,无不有其丰碑”。我们把这些对建筑物的思考权当一种旁白吧,也许它说出了作者本想说又不便说的东西。

  看过这部小说,再推荐一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40326/,阵容一流、角色一流、唱功一流,尤其扮演葛林果的演员Bruno Pelletier,人靓歌美、百听不厌,声线与张天王有得一拼。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三):爱让人面目可憎

  看完巴黎圣母院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早该写的书评却迟迟没有动笔。其实挺不想和别人交流我的阅读感受的,我怕有人觉得我矫情。因为我真的并没有那么喜欢这个故事,不喜欢美丽又无辜的爱斯梅拉达,不喜欢金玉其外的弗比斯,也不喜欢面丑情深的卡西莫多。但是我一直想写些什么,如果说有什么理由让我如此的话,大概就是我想谈谈一个人——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

  忘了在哪里看过的一句话,坏人总是有着最高尚的伪装和最坚定的操守。所以即使小学课本里就说过,副主教如何残酷地导演了整场悲剧,我还是被他表现出来的近乎圣人的形象迷惑了:对科学与知识严谨而执着的终生探索,对世俗生活的敬而远之,对年幼弟弟的强烈热爱和永远冷静的面容。如果不是秃头和他对女人过分虚伪的敌视,我想他或许是个有魅力的男子,至少是个令人崇敬的教士。

  他对无辜的爱斯梅拉达有着最恶毒的仇视,以一种可怖的自我压抑,来远离她几乎可以征服一切的美和魅力;另一方面又像一个变态跟踪狂,旁敲侧击了解这个姑娘的纯洁生活。爱之如狂,恨之切齿。他用阴郁的眼神追随那灵巧曼妙的身姿,用不顾一切的残酷陷她于地牢和将死的困境。可是我看到监狱里的一段,突然停下了翻页的手。我想,若是一切到此戛然而止,我几乎要为他落泪了。因为他在爱里不得救赎,比起爱斯梅拉达的无知和弗比斯的虚情假意,他爱得无望。冷酷,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 “我又惊又喜,心醉神迷,忘情地注视你。我全神贯注地凝望,猛然惊恐得战栗起来:我感到命运抓住了我。”

  ——“以心灵的全部狂热去爱她,深感为换取她一丝微笑,情愿献出鲜血和生命,情愿牺牲名誉和灵魂,情愿舍弃今生和来世,舍弃永世和永生!”

  ——“我的灵魂里是一片黑夜。”

  雨果的浪漫主义渗入字里行间,以至于这个罪恶的魔鬼在肮脏地牢里吐出的言语,如同世上最真诚的情书。可是《巴黎圣母院》并不是要讲述一段爱情,更不是对一个教士袍下被束缚的灵魂的同情。我大概是魔怔了,竟在这本该只有淫欲和残酷的双眼中看出无奈,在这黑色的灵魂里触摸到痛苦。但这其实并不能怪我。雨果将他所信奉的“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美学原则践行得太彻底,我竟不是从卡西莫多身上而是在克洛德处感受到这一切。

  故事并不会如我所想,戛然而止,美是要被歌颂的,丑恶是要被击落尘埃的。所以副主教不值得同情地走向自己的地狱,贪生怕死、威逼利诱,死前的形象终于被丑化得可以成为完美的反面教材。他虽然出自阴暗天性并不一定成为一个好人,却本不至于此,终于因为这份甚至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爱情的迷恋走向万劫不复。我并不为之难过,却庆幸还好只是小说,又忐忑是否真的只是虚构。

  既然已是魔鬼,爱不爱还有什么所谓。

  愿我们每个人,在爱里都不至面目可憎。总有更广阔的世界在未来等待着,所以我一定不会记得这一刻,所有不好的爱恨怨憎。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四):丑与美

  艾斯美达拉是美,但是除了美,善良就是她唯一的优点了。 为了英俊的浮比斯的爱情而蒙蔽了双眼,一直把这种人的爱情当做自己的信仰,又有什么好贵的?美丽的外表只是她的空壳,实质上她一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也没有,才会三番两次地被代理教主克洛德骗,说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使吧,可是天使有那么懦弱吗?她最后的悲剧结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自己的原因,性格的原因吧,像迎春那样。她没办法看到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下的美丽善良单纯的心灵,在卡西莫多不断帮助她时还是会因为他长得丑而厌恶他。也许这是正常的,谁不欣赏美的事物呢,可是,如果仅仅只是看外表,那么是不是也太虚浮了呢?就像卡西莫多给她准备了一个漂亮但是漏水的花瓶,里面装着的玫瑰枯萎了,另外一个不太好看的花瓶,里面的依然鲜活。她选择了枯萎的玫瑰。 卡西莫多的单纯,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他的人根本就没有。他爱艾斯美达拉仅仅是因为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全部在看热闹时,艾斯美达拉给了他一口水,一个活下去的希望。纵然艾斯美达拉是美的,但是在她面前,自己只会更加丑陋而已。他从来没有奢望艾斯美达拉喜欢自己,所以,一直在默默守护着她,一个被自然迫害的人守护者一个被社会迫害的人。他爱艾斯美达拉,不过没有像克洛德一样,变态的想要占有她,他按照他的方式爱她。他也是矛盾的啊,那个迫害艾斯美达拉的是他的义父啊,是救活他养活他的人啊,也是他爱的人啊,所以他在把克洛德推下去的时候,也许内心也是万分痛苦地吧,所以他感叹,“我爱的人啊”。 美丽的姑娘天生就比一般人多了一点机遇,总是会格外受到照顾一些,也更容易受到欺骗和诱惑。像艾斯美达拉这样美丽的姑娘,却从来没有想过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仅仅只是做一个花瓶,手无缚鸡之力,遇到事,要不妥协,要不就是喊救命,指望着别人来救她……长得好看和生在富贵之家的富二代一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外貌财富之类的东西不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本质上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千万不要恃宠而骄,要不然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五):巴黎圣母院

  用了差不多三个星期看完了《巴黎圣母院》开始的时候很难看进去,难怪人们都说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而出名了,开始的时候用了许多许多的文字来描写,对于我们外国读者而言,想要很好的融入进去时很难的,所以一定要有很强的耐心。直到我读了一半的时候才越来越喜欢了。个人感觉自己和当中的卡奇莫多很像,不是高富帅,反而处处讨人厌,没有人喜欢自己,当然了,我也不是说自己拥有一个跟卡奇莫多一样的勇敢的善良的心,艾丝美拉达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她却爱上了那个虽然有帅气的外表,但是内心很龌龊的福必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悲剧,只能说人无完人吧 我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不能改变自己的相貌,只能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来改变了,就像卡奇莫多一样,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了,我没有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阅读,雨果的文字感觉就跟钱钟书的文字一样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啊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六):《巴黎圣母院》——是否外表那么重要

  巴黎圣母院——一个神圣伟大的世纪教堂,教堂中的神,也同样应该是圣洁、伟大、博爱的。

  美女,还有她婀娜的舞姿吸引着所有人的眼球,包括神父。

  神父自知无法得到美女,成了偷窥美女的黑衣人。

  动乱的年代,杂乱的人群,饥饿,肮脏,丑恶遍及,当然,美丽善良依然存在。

  美女救受难的诗人刚格尔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女将卖艺挣的钱分给饥饿的孩子。美女,唱着,跳着,诉说着她的美丽与善良。

  美女遇见了 “太阳神”菲比斯,与之坠入爱河。不幸遭神父暗算,隔日成了刺杀菲比斯的魔女。

  法庭上,美女遭人指责,苏醒的菲比斯置若罔闻,不置一词。妒极生恨的神父的陷害,将美女推向了绞刑台。

  丑陋的敲钟人强行救美女,将其安置在教堂里,尽其所能帮助美女,同样的,还有那群生活在最底层却行侠仗义的乞丐。不幸的是,美女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巴黎圣母院门前布满了尸体,血流成河,一片狼藉。

  伤心的敲钟人杀死了造成这一切的养他育他的神父,然后岁美女而去。

  故事结束了,但活着的人会继续看世间的美好与丑恶,尝世间的情。

  爱极必反变成了仇恨,变成了毁灭。

  昔日的信誓旦旦也不过镜花水月,空一场。

  所谓的上帝的使者也不过是披着上帝外衣的恶魔。

  有谁会想到冠冕堂皇的大主教圣洁的法衣下,隐藏的确是一个祸国殃民,阴险,卑鄙的灵魂?又有谁会想到在丑陋的敲钟人内心闪耀着至高至大至胜至美的光辉?

  善与美,丑与恶,外表与内心并不一定是和谐的。

  后记

  我在小学四年的时候看的《巴黎圣母院》,同时看的还有很多名著。但是,能够让我念念不忘的,只有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

  那个时候,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感想,只是觉得《巴黎圣母院》很好看,很好看。四年级写下的读书感想我不想做什么改变,怕一旦修改起来便要面目全非。

  细想起来,《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千千万,不管他们给世人的感觉是如何的,真正谈得上善良美好的人,只有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而他们,一个外表与内心是和谐的美丽,另一个纵然外表丑陋也无法遮盖他人性闪耀的光辉。

  雨果生在法国大革命最混乱的时期,他看见一个个帝国和共和国建立了,推翻了,又复辟了。

  乱世的背景下,人心的本质自然也凸显了出来,虽然丑陋更多。巴尔扎克看见了,讽刺了。雨果的不同之处,在于纵然是在再卑劣的人性中,雨果依然能够看到其闪光面。雨果浪漫,在绝望的年代仍旧看到美好,给予美好。

  《巴黎圣母院》的结尾处,很多年后,有人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骷髅,一具男的,一具女的,人们试图分开,费了很多力气,直到,分开的骷髅化成了灰烬。

  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七):该怎么生活

  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说的更具体点就是为什么要读名著?幸好,一切都在我拜读了《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之后,答案开始明晰。就像今天看的一部讲顾城、海子诗歌的一部书中说的那样,欣赏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从构思、技巧上面分析、揣测它,重要的是透过它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生活,明确怎么去生活。

  明白什么是爱,健康的爱,该怎么去爱,正确的爱,是我从中的最大收获。浮比斯、克洛德、卡西莫多、三个喜欢艾丝美拉达的人物。

  浮比斯的迷恋,只不过是出自一个男人的好色本性。虚伪的他游走在两个女人之间,天真的艾丝美对他拉达爱错了人。

  克洛德,很多人都在说他的自私、伪善,我在他身上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可悲,不由得对他十分同情,但同情的同时清楚地知道他身上的自私、虚伪除了是因为宗教的禁欲压制,更多程度上还有他的自我道德沦丧,他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他总是为自己的沦丧找寻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认为让他一步步步入深渊的是艾丝美拉达,面临选择,很多人的脑袋里都会有“天使”和“恶魔”在挣扎,和卡西莫多不同的是,克洛德总是选择后者。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自己找了那么多借口,因为他从未意识到也从不认为在为自己找借口。这就是他最可悲的地方。而他对艾丝美拉达的爱和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自私的占有,这种爱是不健康的,不能说他这不是爱,不是喜欢,只是这份爱和喜欢不是真生的爱,他只是由于就被压抑的欲望还有强烈的自私。他的爱,带给对方的是伤害,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要别人得到,就是死也要拉上她,他的这份爱太过沉重和压抑。

  那么,卡西摩多的爱呢,他的爱的出发点以及为艾丝美拉达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快乐、幸福、满足。他为了她,去求浮比斯和她见面;他为了她,每天送新鲜的面包和水;在所有人都抛弃她的时候,他还是待在她的身旁。是的,我想,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吧,站在她的角度爱她。

  什么是爱,该怎么去爱,卡西莫多教会了我:爱,不是自以为是地付出,也不是自私地占有;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她/他的角度给她/他需要的爱。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深思的地方,这就是一部名著的伟大意义所在吧,回味无穷。雨果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还有他对法国建筑的研究在作品中均有体现,希望大家好好品味,也希望咱们能够多多交流!么么哒!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八):谈何容易

  大概读完吧。

  记得应该是中学吧,忘记是初中还是高中了,有一篇课文就是讲爱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喝的情节。

  那时候印象中记得老师有说到主教代理是如何的坏,爱斯梅拉达是如何的善良。

  但看完后,虽不说对这个观点的否认,但总觉得这不太全面。

  对于主教代理对爱斯梅拉达的热烈的感情,我想大家都是承认的吧,尽管他做了很多伤害爱斯梅拉达的事情,但不可否认地从他的话语中可看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套用现在小说的一些情节,就是“虐恋情深”,然而这情是单方面的,且没有修成正果。他害人害己,但是那种欲爱不能,克制却不罢休的感情,其矛盾之激烈是可令人对其怜悯的。或许是他心恶,或许是周围的世界影响了他,反正,他这爱是不伟大的,甚至是卑鄙无耻的。但从他身上我们或可看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而从爱斯梅拉达身上,我们同样可看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美若天仙,她善良,她救格兰古瓦,她给卡西莫多水喝,她可以为爱情奋不顾身。对于军官浮比斯救了她一命而一见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花痴”实在令人扼腕。她以为的真爱其实只不过是花花公子的逢场作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仍没看透这所谓的感情,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是感叹她的一腔真诚深爱呢,还是叹息其单纯无比甚至迟钝?失散多年的母亲好不容易藏住了她,她却自己现身并大叫使得别人发现了她。这怪谁?

  卡西莫多,从文字描述来看,的确是奇丑无比的。这样的人,丑陋的外表给人的视觉冲击,实在震撼吧。任何善良的人也是有人性的,很难直面她。所以即使是爱斯梅拉达也在忍受这样的丑陋,因为她向往的是如军官浮比斯的英俊。好像好久以前有一首歌,叫《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觉得这是对卡西莫多绝妙的形容。看他在钟楼上为爱斯梅拉达所做的一切,默默地守护着,如果是一平常男子对一平常女子这么做,估计使旁人都很觉得甜蜜吧。可惜,他不平常,她早已心有所属。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从最初的感恩,慢慢地变成了爱。我感觉这爱不是肉体的不是欲望的,而是人间极丑对于美的一种仰望和守护,再说,美丽如爱斯梅拉达,不爱也难吧?当然,有美丽未婚妻且生性放荡的军官某人除外。

  至于诗人啊哲学家格兰古瓦,实在想不明白明明当初是爱斯梅拉达救了他一命,对最后爱斯梅拉达在他眼里竟然不如小山羊佳利来得重要。这里我不是说动物不如人,只是,对这格兰古瓦看不透,他一开始不是还挺迷爱斯梅拉达的吗?莫非是有什么讽刺我没有看懂?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作者觉得诗人啊哲学家什么的,都是让人不明不清不楚的。

  军官浮比斯,有逢场作戏游戏人间的资格。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满嘴甜言蜜语,但其实没把谁放在心上。女人总喜欢这样的人啊,恩呵呵,好像太绝对了哟……薄情的人。有些人总会比别人过得好,但并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恩,就是有这样的人。

  虽然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不了解,但大概人物都有了我个人的感受。

  总之,谈何容易呵,每个人都不容易,即使是刚刚说的那个军官,还要娶他一个他没放在心上的妻子呢。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九):每个人都有自己行路的方式

  不值得同情。

  我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值得同情。

  被人说我太年轻了。

  《悲惨世界》我读了3天还多,然而中途断断续续成了催眠作用的良药。每当我看着书中描述着那一长串欧式名字的皇帝以及大臣,总是浏览般跳过,然后关注事情发生的段落。不知道属不属于不求甚解。也不知道,读一本书,是否要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每个人名以及包含着的每一段历史,才能读出来其中的韵味。那么,我一定是一个差劲的读者了。就让那一段段历史和人物躺在冰冷的字符中间,是我主动放弃了交流。

  现在想起来,映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前一个时代的建筑,高高尖尖的房顶,忙碌的人群,那些流淌在历史文化中沉沉浮浮的事,让这个故事浸润在一种古色古香的欧式文化情怀中。

  那个选择了山羊不选人的诗人,知识渊博禁欲了多年却沉迷于吉普寨少女的副主教,被哥哥宠爱过头了的副主教的弟弟约翰天性格外丑陋被副主教救了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美丽内心善良的吉普寨少女爱斯梅达拉,以及外表英俊内心浮华而粗鲁的卫队长。

  命运的轮盘从一开始就开始转动了,从卡西莫多和爱斯梅达拉被调换身份的那一刻开始,直到他们重逢,命运开始残酷的安排。

  没有一个人是幸运的,除了诗人。诗人最后与山羊在了一起,并且不再为果腹而犯愁。卫队长虽然逃过了副教主那一刀的死亡,但是却步入了婚姻的枷锁中,与一直在贵族体系培养下的美丽的表妹,可以想象,当表妹对卫队长那身英俊的制服的幻想破灭之后,她会发现自己得到一个多么粗鲁而好色的丈夫。而丈夫,在那种贵族体系之中,就像披上了一层虚假的皮肉,永远失去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的灵魂。约翰死了,死在了敲钟人手上。副教主死了,死在了敲钟人手上。爱斯梅达拉死了,被吊死了。卡西莫多也死了,死因不明,却在最后抱着心爱的女人,隐藏在一个墓穴里,到死也没有松手。

  我,对副教主无法恨。我只觉得可悲。一个从小就被赋予极大天赋以及极大荣耀,长大后成了一个好哥哥,也成了一个仁慈的副主教,救了卡西莫多。在多年的科学研究面前发现了科学的局限,于是转身开始探索炼金术。可是,却遇到了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并且陷入了巨大的恋爱之中,即使以往对于科学的热爱,也无法抵挡这样炽烈的感情破土而出,多年来的禁欲生活完全被颠覆,他无法做到对她不在意,却无法用正当的行为去发泄,只能偷偷的爱,然后,爱就变得畸形而狭隘。甚至到了最后,得不到的爱,就要去毁灭。于是,他间接造成了自己弟弟的死,然后是自己的死亡。

  我,对于爱斯梅达拉无法怜爱。她死于自己对于爱情的天真幻想。她幻想那个拯救她与水火之中骑着骏马的美丽男子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白马王子,却不懂他只是轻浮的想与市井女子发生肌肤之亲的轻薄男子。然后他一直怀着这样对于爱情的强烈梦幻到达死亡的终点。如果从深处剖析的话,有可能是由于她年幼失去母亲,开始在陌生人之间漂流,这些人无法给予她原始的温度,所以她才陷入自己的美梦中不能自拔。她美丽,她善良,所有人都喜爱她,但是没有一个人给予她最原始的爱,所以,她对于卫队长产生了最美丽的幻想。所以就像小美人鱼一样,泡沫破裂的之时,也是自己生命终结之日。

  我,对于卡西莫多,无法同情。如果说最悲惨的,难道不就是他有一颗最柔软的心而最丑陋的面容么?所以他连被人爱的机会都不曾得到。现实生活并不是童话故事中的美女与野兽。所以爱斯梅达拉没有爱上卡西莫多。人们果然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灵魂的光芒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包裹在灵魂外头的皮囊,然后来评判,这个人的内在。所以卡西莫多只是一个无比丑陋的敲钟人,独眼,驼背,聋子,然后爱上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只天鹅的眼里只有她的白马王子,所以敲钟人成了忠实的奴仆,成了她爱情的信徒,成了她生命的守护人。他并没有做什么值得让人同情的事情,只是追随自己最原始的感情,无论抢人,救人,还是杀人,他都是按着自己生命的初始意志开始行动的。他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且,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爱斯梅达拉,直到死亡也没有将他们分开。

  所以我认为我无法同情他们,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生命中有血有肉的行进着,追随自己本心,无论做的事情是我们所谓的对或者错,无论他们的结局在我们看来是好或坏。只是,他们存在着,以那样的方式。

  我有幸,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完了这一场众生的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