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10篇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一):轻松闲暇一不错选择~

  可能是微博的慷慨论证看多了。看到这本平平静静的口述讨论历史的书还觉得挺舒服的。

  我对历史评论的书要求不高,不需要很系统全面的去了解,偶尔看到自己没读过的一些见解就觉得很欣喜了。

  治国之见不敢妄谈,但读完书以后觉得作为一个小人物,应该积极进取不能盲目追求懒散自由的生活,积极有效对上反应意见管理自己。其实治国之策用于调理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是挺有效果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间觉得其实中学时学政治还是挺好的。(很不爽大学政治是因为老师是在太极品了,而且学分比设计课还要高让我耿耿于怀。)

  Anyway,偏右派的我来说,我还是挺推荐的,是上班族闲暇时读读的不错选择。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二):规律在大国的背后运行着

  《大国霸业的兴废》是一本很薄的书籍,一本薄薄的小书,却给人越读越厚重的感觉。书中主要阐述了大国兴废的历史和主要缘由,国家分分合合,兴衰起伏,其背后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但是其主要的原因,经过一定的梳理,你会发现所有的原因背后都有其必然的规律,冥冥中谁也无法打破这个规律。

  一个国家的兴废最重要的是自然资源、人的资源、高层人士资源你拥有了多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这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人类的活动都是以自身生存和经济目标为前提的,特别是现在经济利益更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家的分裂来自于资源掌控的不力,失去了对上述三种资源,最终国家也走向了自己的末路。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就是人的因素,古代帝国主要还是靠天地吃饭,那么人的因素就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毕竟为了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那就不能少了粮食,那就要要有足够的产量,在没有机械化时代,主要还是靠人去种地等方式去制造粮食,那么他们的人群数目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当帝国昌盛的时候,人民安居乐业,衣食住行无忧,粮食充盈。当人民无地可种、为衣食担忧的时候,税赋再来个雪上加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

  帝国经济是命脉,底层是人民,高层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决定帝国最终的走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王贤明、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朝廷做事基本能按章程办事,可以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那帝国一定是上行。反之,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君王昏聩、拉帮结派、内耗不断,这个帝国只能走向没落,无其他。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三):烟消云散,繁华落尽都成空

  拜读许先生著作,不会让人觉得累,许先生言简意赅,寥寥数字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最初接触许先生著作是《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管理》系列,在这些书中,许先生独辟蹊径换个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自己读史的智慧。正所谓读史阅世,许先生领悟了真谛,并慷慨向我们传授。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得自于许先生的口述,言谈之中道出自己对于历史大国兴衰的感悟。纵观本书,一个核心论述是霸业的维持有赖于核心公权力的开放,具体表现为设置选贤任能的流动机制,确保中央和地方之间能够做到消息互通有无、畅通无阻。如此,既使得中央能够收揽天下贤能之士,又能够确保地方、基层人才流动到上层,能够更广泛的代表众多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谈及王朝的盛衰,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一书中认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所谓分利集团指的是那些如工会、卡特尔和院外活动集团等,这些集团具有很明显的排他性,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试图垄断资源的获得,阻止其它组织或者个人进入合法获取利益的途径,因此也就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了社会交往成本,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僵化,走向衰落。在许先生看来,不管是人才的选拔机制建设,还是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政权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是围绕着核心权力能够形成流动机制,这一点的维持与否决定了政权的延续。两者的论述存在着异曲同工之效。

  本书本为口述史,因此拜读之时不妨以听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抓住许先生言述之重点,对个中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四):兴废中的大国

  许倬云的这本科普级别的小书写的非常有意思,对我我这个没有学过正规历史学的文科生来说显得特别有帮助,很多学历史的人往往会固定的往这个体制已经制定好的章程里面跳,中学历史书就是一些不堪的历史“故事”而已,往往真假难辨,欲信还疑。

  本书大半部分花在了讲述中国古代史上,从秦汉一直到明清。然后现代史部分草草了书写了混乱的民国史,当然国共内战也有涉及,但草草结束,如果广电总局的习惯性阉割一般。相信这也是本被版署阉割过的书籍。但能够看到,还是觉得幸运。

  许倬云教授对于统治集团的看法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只有在最初夺取政权的时候发奋过一阵子,然后就奢靡了,用以前的话说是变成了纨绔子弟,用现在的话说变成了红二代或者XX党什么的,而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官选拔机制,“虽然有新人进入这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陈旧力量的复制品。”这话说的极是。历史善于重复,但这不是循环。

  大国的兴废一直在上演,从古代东方的秦汉帝国到西方的罗马帝国,从阿拉伯帝国到南美的印加文明。到了近代,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一个一个的上演,曾经中华帝国以为自己是天之大国,除了自己之外,所有都不过是蕞尔小国而已,但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如今的环境中,我们的杨洁篪外长都会私下说:大国也会被菲律宾这样的小国欺负的。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五):“一国两制”的最早实践

  读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一得

  许倬云先生自是史学大家,擅长于从两千年历史中总结、概括出长时段才能发现的规律,所以才有了《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诸作,也才有了这本《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说实在,我对在200页的篇幅内把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的某种规律予以总结归纳始终怀有警惕,因为这基本上就不可能有引述、论证的过程,像只按动“快进键”看他的快速叙述和结论了。

  到底是大家,我从许倬云先生的“快进键”中,也发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比如许先生说,汉朝过后的“五胡乱华”入侵中原,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在公元二百年至公元六百年,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北半球进入了最寒冷的时期,导致北方族群为躲避寒冷纷纷南侵,进向气候温暖的地区,不仅中国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入侵的“五胡乱华”, 北人入侵改变了南方人种结构;在欧洲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蛮族大入侵”,引发欧洲人口面貌完全改观。这种由全球气候原因引发的剧烈动乱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

  再比如,许倬云先生提到,中国早就在很多朝代实行过“一国两制”。“五胡乱华”时期,很多小国的领袖都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大单于”,一个是“大皇帝”。前者意为胡人的领袖,后者是指中国的皇帝。比如鲜卑人拓跋氏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疆域逐渐扩大,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草原、沙漠地带,北部延边派去驻守的汉人,逐步演变胡化;而在制度上,鲜卑人先后解散了北部的部落,建立起汉人社会的官僚制度。胡人的骑射习俗也改变了汉人文化,从席地而坐演变为坐在椅上、睡在床上,从进门脱鞋变为穿鞋入门,从宽袍大袖改为窄袖长衫,房间高度、窗户位置都提高了。这才逐步过渡为我们现在文化、习俗。

  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唐朝——典型的胡汉双轨制。唐代的政权包括两部分,除了汉人之外,就是广阔的胡人族群,从今天的东北延伸到中亚。地方政权有很大的自主权,很多事情不用请示中央,自己就能决定。胡人认为李家也是胡人,因此称为“天可汗”,也即天下的共主。所以在伊斯兰教崛起时,中亚很多取得唐朝官号的羁縻州府(实际为部落)被打败,大批奔来中国,唐朝只能在甘肃、宁夏、山西、山东等地予以安置。唐朝的大将里,安禄山是杂胡,高仙芝是朝鲜人,李光弼等是回鹘人。唐代对外贸易活跃,也有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落户生根。唐代政府对他们的管理方式是,让他们自己选举“萨宝”来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对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如此,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侨民领事官。

  许先生所言的“一国两制”,与现在的“一国两制”政治形态多有不同。但可以看出来,对待当时的政治问题,各个朝代都是多方运用政治智慧来很好解决的。这对我们解决好当代的事务,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鳄鱼飞行 2012年4月11日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六):民主的真正实现是避免“王朝兴衰周期律”的根本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七):江流石不转

  这本《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是一本作者的讲演录,用一种平白的语气讲述历史。内容多为围绕大国兴废的制度、管理方面,或者说,这本《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更多是在检讨中华帝国的兴废原因,通过历史上帝国的承受内忧外患时的表现情况(过程),结合帝国的兴废(结果)来揭示历史上制度的重要租用,在借鉴罗马帝国、欧美国家兴废基础上,为中国(还包括美国,其实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八):许倬云说王朝的盛衰

  1768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县城东的水门和桥梁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支来自海宁的工程队投标失败无功而返,仁和县的石匠吴东明最终承揽了修建工程。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却被邻近一个寺庙的和尚恶意利用。德清城外有两座寺庙,观音殿和慈相寺,观音殿香火鼎盛,慈相寺则门可罗雀。穷极潦倒的慈相寺和尚为争夺香火,散布出投标失利的海宁石匠为了报复,在县城外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要使路过之人都要遭殃的谣言。和尚希望借此打击竞争对手,阻止香客去观音殿,没想到谣言不胫而走,添油加醋变成了包工石匠要偷盗灵魂来加固水门和桥梁的基础。甚至有人找上吴东明,求他将写有自己仇人姓名的纸条打进桥椿里。吴东明害怕惹出麻烦,将其扭送官府。不知道是见怪不怪还是觉得此类案件无法判定,官府老爷只是将这个倒霉的家伙一顿杖责,并没有及时出面辟谣。打在屁股上的板子完全没能阻止谣言的迅速传播,它很快传遍江南,继而从市镇乡村迅速扩散到京师朝野,最终闹到动用刀兵清剿的局面,无数有辜无辜的人被卷入其中。

  这则故事是著名汉学家孔飞力所提到的1786年“妖术大恐慌”中的一例。在他看来,这些荒诞的故事预示了乾隆盛世中的危机,揭示出官僚制度逐渐失效的过程,窥破信息在其中如何上下传递的秘密,整个官僚制度的运作方式就会变得清晰。孔飞力的这种办法,有点类似往血液中注入同位素,血液流走全身,就会在透视显影下将整个血管的分布清楚地呈现出来,看清这种分布才是他的目的。同样是关注信息的传递,许倬云与孔飞力却有着细微而关键的差别。

  在许倬云先生的新著《大国霸业的兴废》中,信息交通的畅通与否甚至被放大到朝代兴废的高度,王朝更迭的周期在许先生眼里,基本上等同于能否有效向下传递信息并获得回馈的周期。这种解释,有点就像是把孔飞力的办法倒转过来,通过观察心脏能否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角落的方式,来看政治的机体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许先生由此得出的,是整个古代中国王朝更迭的秘密。不知道假如许倬云来讲1786年的这段故事,他会得出什么结论,我想他大概会感慨清王朝覆没在即。

  用许倬云的这种办法来考察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就缩略成管理办法的变更。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变化的只是运作的方式,解决的是前朝不能有效传达信息的问题。以汉唐两代为例。汉代延续秦朝的管理制度,通过董仲舒设计的察举制,定期由地方选择优秀人员到中央实习政务,再回到地方去工作,这原本是一套很了不起的设计,既保证了中央能获知地方的信息,又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然而汉代从根本上还是世族政治,被选上去的也大多是世家子弟,普通百姓的需要无法传递上去,久而久之,上下淤塞最终导致了农民造反。唐朝加大科举取士,借鉴的就是察举制的优点,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也保证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使得下层百姓的需求有了代言人。但是唐朝的问题在于,面对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人,它采取了双轨制的办法,导致节度使等军事势力和文官之间信息无法沟通,北方军事地区发生了什么,文官并不是很清楚。许倬云因此为杨国忠翻案,认为杨国忠完全有可能确实不知道北方已起乱事,朝士不知道军事地区的情况是唐朝的制度设计中必然要出现的结果。

  许倬云按照他的“系统论”,把政治体比作人体,他强调的是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配合,彼此均衡,保持新陈代谢的活力。权力阶层如果“长期封闭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考习惯中,不容易理解这一共同体其他部分或是基层‘细胞’成长的需要”,危机便由此产生。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许倬云用这种眼光来看待民国时期的发展,尤其给人启发。不过问题在于,历史固然没有终结,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不是会如福山所言,存在一种终结呢?如果人类历史发展不停留在某种制度上,而是无论如何都要重复兴废更替的周期,是不是就太悲哀了些?这本主要是由讲话构成的小书没有回答这类问题,没有涉及历史哲学,它更像是清浅明白的简明中国历史。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九):“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大國興廢的再思考

  王紹貝

  大國的興衰、大國的崛起,這是前兩年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的話題,然而媒體所作的紀錄片在坊間似乎也只是起到了一點普及世界歷史知識的作用而已,對於這個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卻是很有限的。這是一個歷久常新的問題,可以思考的地方很多,譬如為什麼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就從大一統走向分裂?直到近代的歐洲出現了類似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爭霸的一幕,而最終也沒有實現大一統,獨立自治從此成為西方文明的主流;為什麼中國在秦漢以後,儘管經歷了南北朝的大喪亂之後,卻又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以分裂為變態的歷史軌道?許倬雲先生在《大國霸業的興廢》這本小書裏也簡要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中國的歷代王朝是以核心區域的建設為中心,在核心區域融合為一個共同體之後才對外逐漸擴展空間的,而羅馬帝國之所以崩潰之後不能重建的原因是“快速而無時間充實的擴張”,他說:“羅馬是以武力征服這些新的地區,它對每個地區的管理實際上是監督,而不是真正參與。”也就是說,羅馬帝國並沒有真正把軍事征服的地區打造成為一個“共同體”,於是乎在羅馬帝國上層和核心崩潰之後,就再也無法重新建立新的帝國了。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討論大國的興廢只有深入到思想本身,才能對今天產生意義。許倬雲先生在專業歷史學研究方面成就使他所寫的這本小書,顯得視野開闊、舉重若輕,秉承歷史大脈絡的理念,以點帶面地勾勒出了中國歷代王朝的興廢,對比西方歷史上出現的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等大國的興衰,分析其中的成敗得失,他說的雖是歷史,卻不忘時時關照今天的現實,尋找可以提供今人借鑒的經驗。此書雖然以大的歷史脈絡著重分析各個帝國的制度和文化,但也不乏對一些影響歷史的具體因素的分析,譬如中國歷史上“五胡亂華”與歐洲歷史上“蠻族大入侵”的時期正是世界氣候史上中古的大寒冷時期,許先生認為這些歷史事件與全球氣候的改變有關係。又譬如中國歷史上存在的“胡漢雙軌制”對於征服王朝的影響、古代“一國兩制”的成敗經驗,這些具體的分析也非常精彩,提供了認識歷史新的視角。

  許倬雲先生是專業的“科班”出身的歷史學家,然而在他榮休之後,卻決定致力於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並推出了一系列“應用歷史學”的著作。在純學術的角度看,他放棄專業性的歷史研究去做普及工作似乎有點大材小用,但其實許先生有自己更大的抱負和目標,恐怕不是一些同行的歷史學家所能夠理解的。例如沈志華教授就認為歷史學家的任務只是整理研究歷史的真相,至於歷史能給今人什麼借鑒那是政治家們去思考的問題。然而許先生則似乎已經超越了,或者根本不認為歷史是單純為了考證真相而存在的學科。

  許先生在書中開宗明義的把歷史上存在過的大國比喻為生物有機體,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每個大國“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過程,他說:“我最近在找一些科學家幫忙,盼望科技人文互相瞭解,也許就從科學的思考中,能夠衍生出可以討論真善美問題的要素。”在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許先生卻不止沖出了歷史學的專業分工壁壘,也打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壁壘,希望能通過科技與人文的相互溝通,開拓新的學術境界。有思想家就認為一切學問研究到了廣大精微的地步,都必然打破自身的界限,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類似“玄學”卻並非“玄學”的境界。其實,我國早在兩起多年前的一位歷史學家司馬遷就提出了,他為自己研究歷史定下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國的史學傳統雖然以政治史為中心,但從來就沒有放棄過這個最高的目標,所以“二十四史”裏面不止有人物傳記和歷史年表,更有豐富的天文、地理、律曆等自然科學的內容,我相信許先生的這種超越具體學科、溝通科學與人文的研究方法和精神,將會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科學家的認同,從而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徹底打通古今中外的界限,創造更廣大的理論和認識體系。厚積而薄發,“致廣大而盡精微”,若以這兩句話為考量標準,許倬雲先生可謂當之無愧的學者。

  讀這本小書,猶如聽一位閱盡人世滄桑的睿智老人,將大國的興衰娓娓道來,不止是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開啟未來。許倬雲先生在書中夫子自道此生的求索:“這三十年來,我沒有按照學術界的習慣,將中國的東西用西方的理論解釋。我在尋找的是另一類知識,很累,但我不懊悔。我覺得一輩子活著,能夠用下半輩子專門想這個問題,就值了。”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读后感(十):泛泛而谈,其实没有重点

  作为一个美国从业教授概谈全球帝国霸业兴衰,完全可以更加深入,作者有几本书我都看过,不太有研讨的价值,第一本是《从历史看管理》,全书没有一个结论,就是速述各个王朝如何运作管理机制而已。

  作者在本书中“成住坏空”论,就是亡国循环必然论。

  秦亡在扩张太快,汉败于内乱,唐死于文武分途,宋困于内政无效,元帝国根本没有内政管理架构与章法,明祸于苛政与流寇,清则是自康乾雍一直走下坡路,蒋介石阻于民心丧失,这些就是一个现象的描述而已,

  对于治国治史都没有意义。

  特别是目前大家都在关注中华崛起这个话题,许倬仁教授本书是卖得可以的,但是,相对于钱穆来说,许倬仁的评述还是不严谨、跑得很快、跑道很宽。

  中华帝国文武之道皆彰,帷经世济国不足,2000年来王朝儒家没有一套正确的金融理论与货币政策,白银本位制掏空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民间积蓄与国家储备,至于清王朝的国库居然没有能够应付一场战役的库银。

  白银本位制与当前的美元本位制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研究中华文明史还在用儒家或考据学派的传统思路,像许倬仁教授这么高端身份来写历史兴衰,结果弄成这样子,借鉴意义实在不大。

  这些版权纸张费用完全可以给到任何一个大陆高中的历史老师来写一个专题还好。

  本书第99页作者的父亲许凤藻的“民族”气节是否与全书有关联,尤为许倬仁不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