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旧人旧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旧人旧事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旧人旧事的读后感10篇

  《旧人旧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人旧事》读后感(一):旧人汪曾祺

  汪曾祺两部公认的代表作,一部是《受戒》,另一部是《大淖记事》,我都没有看过。原来零零散散读过他的一些散文,如今也已经记不清了,这本《旧人旧事》,读完仍觉余韵绕梁,也最终坐实了汪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书是汪曾祺晚年所写散文、小品汇集而成,分为五个篇章,从自己的出身家庭、父母兄弟写到故乡杂事,回忆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幸福时光,也纪念了一些师友。 汪老在文学上造诣很高,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文艺界评价他的文章是“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我深以为然。出身大家,长在江南,耳濡目染的儒、雅、淡的气质根植于他的内心。汪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父亲,这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物,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笛管无一不通”,他是孩子头,做风筝、荷花灯,最后亲手为“母亲”做冥衣,一生平静并且知足,汪十几岁就与父亲对坐饮酒,一起抽烟,父亲这种随性、平和的性格深深的影响着他。 汪老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故里杂忆》一章细细密密的记录了故乡的一草一木,这些文章大都是一九九零年以后发表的,此时汪老已经七十高龄。“进巷口,过麻石磨盘,左手第一家是一家茶炉子,茶炉子是卖开水的,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烧茶炉子的是他的女人,茶炉子四角各有一口大汤罐,当中是火口,烧的是粗糠”“往前走两步,茶炉子斜对面,是一个澡堂子,不大,但是东街上只有这么一个澡堂子,这条街上要洗澡的只有上这家来”“有些人烫澡,还得擦背、捏脚,这叫大全套。还要叫小伙计去叫一碗虾子猪油葱花面来,三扒两口吃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壶浓茶,脑袋一歪,酣然睡去。”。 一位老人,回忆起自己生长的地方,娓娓道来却又含情脉脉。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成了后来的西南联大。“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就是在这里,汪曾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除了“潇洒”,他还寻找到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最终成为他身体里的血液,伴随终生。 斯是陋室,不衫不履,却有这人世间最好的师友。朱自清教的是宋词,闻一多先生教的是《楚辞》,有皮名举的《西洋通史》,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学》,吴雨僧讲的《红楼梦》。在昆明这个四季如春的小城里,汪曾祺常沐浴在知识与自由的阳光下,联大严谨却又开放的治学思想使他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幸福。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导师沈从文,这位导师在日后给了他很多指导与鼓励,也成为他终生的挚友。 汪老已离世二十载,这些旧人旧事也已随他归于尘土,如今读他的文章,仍能体味到他做事为人的洒脱风范。《论语》中有一段曾点与孔子的对话,是汪老很喜爱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生活的极美之境界。

  《旧人旧事》读后感(二):筆記

  - 汪先生的文章, 淡淡如上, 讀來清爽怡人, 是很舒服的讀物。

  - 他文章不談政治, 但絕不能說他只談風月..... 或者可以說他談的是生活吧。在文中不難感受到具體的時代生活氣息, 比如解放前昆明的美軍在郊外野合, 或者是老舍先生、沈從文先生的一些回憶文章等。作為一個知識份子, 一個文化人, 他有他的處世之道, 也有他的觀察.

  - 讀書就是那麼有緣份. 剛看了<舊宮殿>才知道甚麼建文帝永樂帝, 這本書又輯了一篇相關的文章. 如果讀書的順序是掉轉的話, 那這篇關於建文帝的篇章我必定讀出個大頭佛了.

  - 汪先生對自己的家鄉很有感情, 從一屋一石到一草一木, 這真讓人羨慕.

  - 如果力所能及, 其實應該張'順籐摸瓜'的去看沈從文的東西. 有一天吧。

  《旧人旧事》读后感(三):关于三代人的感觉

  汪爷挺厉害,但汪爸可真是潇洒,什么都会,羡慕不来啊

  书法,治病,字画,乐器,好老婆,学什么都会

  汪有这样的家真好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到底还有多少才到50字啊,说不出来了,你让我说什么

  《旧人旧事》读后感(四):致敬是最好的评论:李保全

  我舅舅编过一个歇后语―――李保全吹火―――邪(斜)气 .

  以前的炉灶,烧柴禾,引火时要往灶里送风.就有风箱,有点像手风琴,一拉一推,风就吹到灶膛里了.有的人家没风箱,就靠嘴吹.一不小心,黑烟倒灌出来,就会呛得人鼻涕眼泪都一齐流下来. 要是李保全在灶前吹火,吹出来的确实是邪气.他左腮帮子长了个大肉包,从嘴里鼓出来,有鸡蛋大,嘴都被挤到了一边.歪嘴,吹出来的不是邪气是什么?后来这歇后语传得满院人都知道了,李保全也不生气.

  打我记事起,李保全脸上这个包就有了,好像还越来越大.夏天里,他喜欢赤膊上半身,穿一件深蓝色土布大裤衩,坐在院子里公共水龙头边的柳树下,跟老左下棋.手上在下,嘴里也不闲着,一边下一边骂着娘聊着天,偶尔呷一口紫砂壶里泡的浓茶.老左参加过抗美援朝,肚子上有条很长的疤.

  两个人棋艺不高,脾气又都大,落子时棋盘砸得咣咣响.一有人悔棋,另一人肯定按住对方的手,脸红脖子粗地争起来.太阳下山时候,红光照在李保全筋肉凸起的脊梁上,我一个小孩都觉得,李爷爷真是条汉子.

  李保全年轻时干的是水上的营生,跑船的.那时候汉江上的货运还很繁忙.解放后搞公私合营,李保全成了集体制航运公司的,在船上搞搬运,从这个码头到上一个或下一个码头送货.短则十多天,多则两三个月.船工们多在壮年,沿途码头上有些苟且之事在所难免.船工各自有自己固定的点儿.途中船靠码头过夜,晚上搂抱着一个或白晳或粗黑的温热身子,白天行船,真是平添几分力气和豪气.沈从文所说的多情的水手,大抵如此.只是长久这样,难免会得脏病.

  李保全和玉莲奶奶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没办法,他们抱养了一个女娃,皮肤长得黑,眼睛也黑,又黑又大,忽闪忽闪,起名叫黑妹.李保全和玉莲奶奶喜欢得不得了.没过几年,玉莲奶奶又生下一个男娃,长得像她,起名叫铃铃.起个女娃名子,图的是他健康平安,不要被阎王爷认出来,带走了去.铃铃二十多岁了,我叫他铃铃叔,外公偷偷告诉过我们,铃铃不是李保全的儿子,是玉莲奶奶在外面借的种.

  玉莲奶奶很喜欢养猫.去她家玩,一进屋,就看到屋角床头有几双碧油油的小玻璃珠在盯着你,怪糁人的.玉莲奶奶自己吃的很简单,却常常到菜市场买些小鱼小虾,掺了米饭,在灶上熬了给猫吃.我们小孩去玉莲奶奶家玩,她都不让我们抱她的猫。说是猫吃了鱼,肚里有刺,抱着不好。李保全晚上睡觉,掀开被窝,常从里面窜出一只猫,骇他一跳.

  没过几年,黑妹长大了.世上没有三十年不漏雨的大瓦房,黑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变得跟李保全和玉莲奶奶不亲了,还说要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院里的邻居们都说,亲生的靠一边,亲养的大过天,这孩子连这都不懂得,算是白养了.黑妹参加工作,出门上班去了,以后很少再回到院里来.没过几年,她找了个男人,把自己嫁了,生了个儿子.玉莲奶奶想女儿想得狠了,会哭,把眼睛鼻头哭得通红;也会骂,说养一场女儿,还不如养只猫.铃铃叔,也娶了媳妇,叫云枝,是附近乡下的.有农村人的吃苦能干,也有农村媳妇的泼辣厉害.李保全家,隔三岔五,常有些小吵闹.

  黑妹的儿子生得脸盘大,小学四年级时,被戏剧学校挑去学唱戏,唱武生.李保全知道唱戏的在旧社会,那叫下九流,现在怎么让孙子去学唱戏?以后好找饭碗?李保全觉得不是个事,但又有什么办法? 谁听他的?

  学校里排好一出戏,汇报演出,黑妹没时间,让李保全去了。看着孙子在台上扮上了,唱“按龙泉,血泪洒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良夜迢迢,良夜迢迢,休将他门户敲。遥瞻残月,暗度重关,急走荒郊,俺的身轻不惮路途遥,心忙又恐怕人惊觉。吓得俺魄散魂消,魄散魂消。红尘中误了他武陵年少。”

  还没听完,李保全眼泪就下来了。

  也真是命不好,没过几年,黑妹的男人,年纪轻轻的中了风,半身不遂,黑妹也下岗了.家里男人要照顾,要吃饭,儿子还在上学,也要花钱,怎么办?娘家帮她一些,黑妹不要,她是个要强的人.黑妹走投无路,开始出门去做些不要本钱的买卖.一开始倒还好,后来听说院子里有人在街上见过她,吓一跳.黑妹本来很耐看的脸上多了一道吓人的疤,从左额角到右脸,像是用刀砍的.没过一二年又听说,黑妹死了.

  好在这些事李保全都不知道.

  上世纪最后一个春节,院子里喜气洋洋,好像都觉得这个春节有点不一样.年三十的中午,阳光很好.院里的老人们穿着蓝黑色厚袄子,凑了桌麻将,冬天大太阳,打得畅快.晚上才团年,儿孙们现在还没回来.但年夜饭家家户户都备好了.玉莲奶奶也特别高兴,黑妹难得今年要带着孙子回家过年.玉莲奶奶到麻将桌旁催李保全,叫他去公共澡堂子洗个澡,一年到头,得干净这么一回.李保全舍不得麻将,哼哼唧唧不想去.玉莲奶奶急了,女子难得这么回来一次,你给人长点脸不行?李保全没办法,站趣来离了牌桌,说,我洗了赶快回来,位置给我留着啊!几个老兄弟一边打一边笑,这死老头子瘾真大―――

  李保全走后,他们又打了三圈.突然,院里子慌慌忙忙跑进来一个人,说李保全不行了. 大家都傻了,刚不还在打麻将的吗!

  铃铃叔赶到医院时,李保全浑身都已经紫了.后来知道,李保全一直有哮喘病,一进澡堂,里面太憋闷.李保全洗着洗着,一口气换不上来,倒在了池子里,肺里还呛了水.澡堂老板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立刻抢救,还打了强心针,终究还是没救过来.李保全中午去的,晚上铃铃叔就把他拉到火葬场烧了.有邻居觉得不妥,有儿有女的,为啥不停够三天,让亲戚晚辈都祭拜祭拜.铃铃叔说,今儿是年三十,要是拖到明年,怕要倒楣一年.大家知道也是有这个讲究,丧事也是不能拖到初一,也就不说什么了.

  很多年后,还有人说,李保全一辈子邋邋蹋蹋,临了讲究一回,倒把自己弄死了.人啊,还是该 咋样就咋样.也有人开玩笑说,是玉莲奶奶害死了李保全.

  叫来财的,没有发财;叫保全的,没有寿终.世间的事,大多这样.

  《旧人旧事》读后感(五):文如水之美 人如水之乐

  文如水之美 人如水之乐——《旧人旧事》读书笔记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我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

  ——《我的创作生涯》

  文如水之美

  法国一位翻译者说汪曾祺的小说里都有水,虽然这不算一个新奇的发现,但特意点出来,还是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本《旧人旧事》是散文集,但水仍是处处存在的,翠湖、玉渊潭、家乡的河……然而水不仅是作为描写对象存在于作者的文章中,更是化为一种气质,透露在字里行间;且这种水是湖水、潭水、河水,寂静婉转。

  文章“文气贯通”,如水流般顺畅。汪曾祺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的小说,散文便更加随性,看不出任何刻意的谋篇布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有两篇——《建文帝的下落》和《午门忆旧》——最后一段我不是看得很懂,从正禅寺的对联一下子跳到武定的壮鸡,从午门博物馆的经历忽然说到一个想登基的疯子,似乎很突兀,但在汪曾祺的散文里,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当你习惯了那种流水般的行文、那种聊天般的诉说,你会自然地接受作者的天马行空,况且这种联想也一定是有依据的,毫无放肆之感。

  语言“亲切而凄婉”,如水般淡漠。无论是对现实还是文章,作者都爱诗意、爱美感,他虚岁七岁就感受到“飞入芦花皆不见”的美,语言淡然,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你去想你为什么喜欢静水流深?多半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对你的触动,你在水之外的景象、心境、感受里,看到了并不直观存在的真实。

  作者有的语言淡到没有回声,比如写生母前“小房”外花台上“海棠自开自落,没人管它。花很伶仃,但是颜色很红”;写站在午门前的石头坪场上,“仰看满天星斗,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就我这里一点是热的”——你只能读了再读,品了又品,多一句阐释都是亵渎。

  有的语言则是淡而直白,说到继母,“我可怜她,也爱她”,大莲姐姐则是“我虽然很小,也觉得这不好”、“大莲姐姐对我是很好”,让你想到作者的感情,就是那么纯真,没有瑕疵,无须多言一字。

  有的语言像撞到石块的水,它似乎轻松地绕过去了,却留给你久久的激动和疼痛。如写六旬后送幼儿园老师一张字——“王老师哭了一个晚上”,去看小学——“什么都没有了”,父亲不拘小节的挚友——“高邮解放,铁桥被枪毙了,什么罪行,没有什么人知道”,京剧丑角贯盛吉,家人都以为他过不去的时候——他说“你们别忙,今儿我不走。今儿外面下雨,我没有伞”……都让人想哭。

  你也可以怀疑是我多想了,作者只是随意一说而已,哪有什么深意。但你去看写金岳霖的那篇。作者说到讲金岳霖与林徽因,只说“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随后讲到当别人都忘记林徽因时,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因为是林徽因的生日。也许这两人的故事有被后人发挥的成分,但就这一段淡淡的讲述中肯定有比表面更深的东西。因此,我不认为我对汪曾祺的语言自作多情了。

  人如水之乐

  汪曾祺爱人、爱地方、爱自然、爱物,他对家人和故乡的怀念、对京剧演员和作家的回忆、对西南联大师生的描述、对去过的所有地方,都似水一般饱含深情。这本书中他直接表达感情的,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赞和叹。在《地质系同学》的结尾,作者直接发出感慨:“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多好的知识分子呀!”

  为数不多的议论,几乎都是为知识分子所发,比如《随遇而安》末尾,从人心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知识分子表示赞美,对为政临民者提出期望;再如《严子陵钓鱼台》讲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钓鱼台》由铁蒺藜长进树皮的柳树想到文化大革命被折腾的中国人;谈沈从文转业的问题时,作者自己并没有给出答案,留给后人去想。

  汪曾祺能够“适应、习惯、凑合”,“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也因为这份爱,让你不会误解为他是得过且过,正如你大概不会认为流水只是无情无义无理由地流淌。写自己被打成右派,依旧淡然,甚至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这么看待平淡,真是让人会心一笑啊。

  他的爱也处处体现在他的生活里,他小时候爱看店铺、庙观,长大了爱逛街、游湖,四处品尝着“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他会吹笛子,能唱戏曲,擅画画、写字,还会做饭,他对生活的热爱都在他的文字里,淡淡飘香。

  流水也有无情处,这也是它保留生命力的必然。我对汪曾祺没有专门的研究,不清楚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是否有所造诣,但是他的文章中期望乡人研究家乡的文人文化、期望专家研究罗汉的美学价值,这让我不禁去想,他怎么不自己去研究?不过这有点强人所难了,而且如果真去研究了可能就没有“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了。比起他的研究,我更愿意在累了的时候,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他的散文和小说。

  文章中的看船、鱼鹰捕鱼、做酱、供月亮、独轮车、带孔的黄铜脚炉,让我想起好多童年往事。

  《旧人旧事》读后感(六):往事成回忆

  我还未读过汪曾祺的小说,倘若他的小说如其散文般闲适恬淡,那么我想我也会很用心地慢慢品阅的。

  不清楚汪老的文风是否有归属到哪个流派,我姑且把他看做简约的风格。文辞不繁复,遣词造句却能别有韵味,偏偏又带着一些些烟火气息。他的文字带着这些舒服的因素,读来轻松而余味十足。正如他所说:“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而要表达好作者的思想文辞愈是疏朗清淡愈显难得。辞藻的堆砌,句式技巧的卖弄谁人不会,如果能将欲抒发的感情表达清楚也罢,可事实是多数技巧派倒置了本末。而像汪老这般,语言平淡朴实地叙说他的所思所忆,隐隐含着股淡雅的味道,才显得可贵。

  瞬息浮生,汪老写作时还精神矍铄,而我读到这些文字时,他已经故去十余年。他将岁月悠悠几十年写成简洁剔透的文字供后人读阅,而我读着这些往事感到的是他心中的平和宁静,正是一位老者看尽繁华后的平静回忆。

  最喜欢他回忆西南联大的故人往事,那个年代那段岁月,西南联大的那些传奇,总让我将之与魏晋贤士名流联系在一起。同样是乱世,同样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西南联大后来成就了多少文人学者不可计数,我只想往着那样自由而充满着学术的氛围。汪老自己评价的是:“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空前绝后一词毫不过分。反观现今的中国大学,少了分纯粹,多了分利欲,即便教学楼再宏伟,专项科研资金再雄厚,也再难重现艰苦的战时联大的雄伟气魄。

  然而不少当时联大的教授老师到后来的文革中却被划为造反分子,书生意气的学者骤然变成受批斗的反革命,多么鲜明的对比而又多么的匪夷所思。这个年代的作家大多都遭遇了这场文化界毁天灭地的灾难,他们的笔写就了伤痕文学,写在回忆往事中那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总让人难以平复忿恨的情绪。文革迫害过这些饱富学识的学者,不少人人心性转变不再执笔书写,或是怀恨多年郁郁而终,或是下场凄凉地死去。汪老提到的吴宓教授便是这般。每思及此我都会感到由内而外的心寒和心酸。一场文革阻隔了多少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伤了多少人的心,大概是永远也估量不出来的。

  原以为汪老是天才,所以许多方面他能独领风骚。后来才知道他的成就也是经历过辛苦耕耘的。天才固然有,但是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途径的主流。写一篇好文章,或许要阅读数百上千篇文章,学习和领悟必不可少。大概没有哪个作家是不读书的,也没有哪个功成者不努力便可一蹴而就。

  2012.7.26

  《旧人旧事》读后感(七):听汪老爷子说说话

  汪老爷子在1958年戴上右派帽子,下放农村改造,同大多数文人一样,让握笔杆的文人干农活,用老爷子的话说,就是凡事都是要经过适应,习惯,凑合的过程。最后,老爷子(当然那个时候正当壮年)居然能扛着重达170斤的货物走在45度的斜坡上,妥。后来有人问他是凭仗什么力量度过下放农村以及文革期间的生活时,他说:随遇而安。同时又想到丁玲被划为右派去北大荒劳动时,用的是“逆来顺受”。老爷子觉得逆来顺受不免太苦涩了些,不如“随遇而安”来得轻松。既已如此,何不想开点?老爷子性情便是如此,他认为自己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有人说他的文章唯美,即说他的文章似乎不具有民族大义,责任感。汪老爷子是这么说的,教育作用是有多种层次的,有的是直接的,比如《白毛女》,而有的是间接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常常是潜在的,过程很复杂,是潜移默化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时美好的。这恰恰能回答有的人在某乎上的问题,读过的书总会忘记,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汪老爷子认为,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的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也就越多。我深以为然。

  另外,老爷子的文章句段有机结合论,也是值得思索的。

  西南联大的人

  在故人偶记的这篇中,汪老爷子记叙了关于同期(就像曲艺俱乐部一类的组织)里的人事。其中,专门为一个不记得姓名只知道姓陆的人写了一篇小文。此人是历史系研究生,写他爱泡茶馆,以至于每天把洗脸盆,毛巾,牙刷等拿到茶馆里去,早上先去茶馆洗漱,然后泡上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然后开始看书,一直看到中午,出去随便吃点午饭之后,回来接着泡茶,看书,看到晚上,再出去吃点晚饭,回来接着看书一直到深夜。

  对了,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大半个中国。

  我对这种人是十分钦佩的,我常常在想,生活应该简单还是雨露均沾复杂一点好?我们现在玩手机,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当然是有益的,但是这些信息造成的干扰也是十分大的。

  西南联大的人,很多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喜好,喜欢唱戏的人中,有的喜欢吹笛子伴奏,有的喜欢唱,有的喜欢听别人唱,自己不唱,但是似乎在那样的岁月里,物质贫乏,难道大家都很寡欲,只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还有热爱的事情中辛勤耕种?这种心性,我未尝体验过。

  我呢,就喜欢玩手机,看新闻,刷热点,搞笑,时政,知乎经验贴,咳咳,有事觉得该做点事了,便捧起一本书看看,我所崇拜的心性,却是我一直没有的。

  因为世界太吵闹了,而我意志力又太薄弱了。噫吁兮,心躁无以复加了。

  西南联大的师生都是个性立场十分鲜明的的,特立独行,在西南联大自由的学风中,培养起了许多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的人,不管是文学,还是自然科学皆是如此

  “散漫”的教授们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他喜欢抽烟,由此,上他课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抽烟。闻先生讲课前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有没有一点魏晋风度?闻先生的笔记都是用正楷写的(很多师生在这点上都有自己风格的书法,比如张充和擅长晋人小楷)有的学生为了听他的课,能穿越一个昆明城来旁听。闻先生治学时,喜欢将自己关在图书馆中,以至于有人替他取斋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建。

  金岳霖教授

  他有趣的事很多,在其年老80岁时,骑着三轮车在王府井遛圈,汪曾祺对他的评价是: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唐立厂(an)先生,上课讲词,竟是将词打起无锡腔唱上一遍便是算是讲课了,唱诵。

  特立独行的同学

  开学时,大多数同学组成了步行团徒步来到昆明,但汪曾祺的上铺竟是挑着扁担来的,还有骑驴来上学的。有不少学生都喜欢曲艺,组成了同期,还有喜欢泡茶喝的,每天看书泡茶心静若水,对于学习向来严谨。不管是达官贵人家子弟还是穷苦出身,在这座物质资源匮乏的学校,精神上却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敢说敢做。

  《旧人旧事》读后感(八):静心品读之选

  前引:

  偶遇汪曾祺是在昆明民族村的一家书店里(民族村其实还是值得去的地方),当时拿在手里的是他写的关于昆明的一本文集。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沈从文是他的老师,曾在昆明待了7年的时间。后来了解到他喜欢写食物,觉得这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个人哪。于是买了这本《旧人旧事》,大概可以算做他的回忆录吧,从江苏高邮的故乡到昆明的7年,再到北京,再到下放到张家口,回到北京,这一串地理名词,感觉和我颇有渊源,越发感觉,人与人即使空间、时间的错落,却还是有缘的牵引!

  悟读与通感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味道,初时有些平淡,无非就是一些碎碎念的生活记叙,言语并无华丽,道理也并不高深。平淡之下有许多文人生活的趣味,在第一章《自报家门》最后竟然俏皮得写了一句:我这篇“自报家门”太长了。笑。

  看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写的文章,能看到那细致生活中的乐趣,好像他们经历的并不是一个混沌乱世。但是仔细阅读,又可以从那种表面的安宁里读到时代的暗涌、冲突,个人生活的艰辛,普罗大众的挣扎。也许这正是人的乐观,与其凄凄惨惨、哀哀怨怨,不如花费一点时间在趣味上,文人穷困下依然还要去品茶、学习、写文、唱昆曲等。一个人有一些爱好,投入其中,无论遇到什么,都会过得自有趣味。这些旧时代的人也不知道是因了时代,还是因了涵养,还是因了文化,都有儒雅淡定之风。

  这本是集录,收录的是不同时期供给不同杂志的文章,所以免不了有些重复的,却不同篇的内容。如写其父的巧手,做冥衣,就连不同毛皮都可分辨的出,至少写了三回,这可能是对一个人最精道的褒奖了。这个细节,让人很有感触,写文章大概就要这样,如何让一个人物,活起来,就是平实的文字,精妙的故事。还有些词语,用得也是让人叹服,如不饥无漏,说的是何仙姑不用吃东西也不用上厕所,没有一点粗俗感。

  书中最让我喜欢读的是回忆旧友,一些西南联大的教授、同学,一些北京的文化名人。金岳霖的长情、闻一多的博才,端木蕻良的冷傲,沈从文的谦逊,老舍的好客,教授们开的昆曲会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重新认识并对他们产生了兴趣。

  当美国人问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苦,而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回答:因为自由。所以他们的幸运,是既有古典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外来的自由之风。如我们现在。

  书中对生活过的地方的描写,也让我感觉很亲切,即使高邮我并未去过,但是描写的那些宅院、药堂、庙庵,都好像真真切切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吧!

  一个有大爱的人,必是爱所有,而不是爱一些而不爱另一些,自己故园、出身、历史不爱的人,他的爱是虚伪的。而汪老先生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我想读书的好处大概就是在这里,读得多了,见识了更有趣的生活,心生向往,整个人慢慢自生趣味了。

  推荐本书,适合在忙碌后翻上一两页,静心。或者当了解文人趣闻来读。书中对于一些文化修养行为、技能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如写字、作文章、绘画,可以作为了解以便日后深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