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中国逻辑》是一本由[日] 加藤嘉一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一):中国的逻辑——一个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这本书是介绍中国的书,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书中未免会有一些观点带有片面性,但是总体来说,作者讲得还是很在理的。作者从当代中国的各种逻辑出发,奥数、网论、80后。。。。。。,详细的阐述了中国的现状,以及和日本的对比,其中不乏各种中国不好的地方。作者在对比的时候无不带着身为日本人的自豪感,这点我觉得不好,他无法很客观地看待日本和中国的差别,只谈到中国不好的地方而对日本存在的问题只字不提,我认为一个再进步的国家也会存在污点的,但是有点讲得很对“国情不同”、“中国需要慢慢来”。

  在谈到北京的地铁站的时候,作者一句话“中国政府应该提高素质”以及中国北京的交通的不顺畅,这其中暗含说中国人素质低下的意思,我对此表示愤慨。

  在谈到中国的90后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他说”我很不看好90后面对物质社会的态度以及在长辈面前的无礼”,很明显是因为他所看的一小部分90后是那样的,但是这样说也未免一竿子打死一船人了。

  总之,我觉得作者看到的是片面的中国,虽然很多提到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二):另类日本人的“中国逻辑”

  加藤嘉一恐怕是近些年我们最熟悉的日本人。这个高中一毕业就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念书的日本80后,自从2005年“混”入反日大游行后,频频在各类媒体上发言,FT中文网、凤凰卫视、东方卫视都传出过他的声音。最近的两篇文章《刘志军的高铁遗产》和《五四感言》,更是掀起了巨大反响——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

  4月下旬,加藤受华东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之邀,来上海做了两场演讲,我因工作关系,全程陪同,见缝插针地跟他聊天,临别,他送我本新作《中国的逻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加藤的第三本书了。

  之所以对中国那样熟悉,是因为加藤有意让自己生活在现实之中。他喜欢坐地铁,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的都坐过,而且习惯靠门站着。他对我解释:“这样便于观察人们的表情、神态。”新书里收录了随笔《地铁的故事》,加藤大谈地铁所透露的风土人情。他认为地铁是一座城市的窗口。

  这种“癖好”却也让一些人觉得他行踪诡秘,有网友直接称他为“间谍”,意在刺探中国的情报。可回到日本,同胞又觉得他的思维方式太中国化了,实为“日奸”。同样是行走,美国《纽约客》专栏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写了《寻路中国》,引发了感动和泪水,没人骂他是“间谍”或“美奸”。可见,加藤的微妙地位是由中日的微妙关系决定的。

  但他很擅长运用这种微妙的地位。从北大毕业后,有跨国公司为加藤开出百万年薪,他婉拒了。他对我说,每个国家都不缺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配置,“我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做别人不会做、做不到的事,与众不同、无法取代。”探究“中国的逻辑”正符合加藤的自我定位。在中国人眼里他是日本80后,在日本人眼里他又是“中国通”,他遂变成了“另类的日本人”,游刃其间。

  不过说到底加藤是个日本人。这句话无任何特殊含义,只代表我的观感。这一点,中国媒体似乎并未注意,关于他的报道多围绕着那传奇、刻苦的奋斗历程,描述这位“中国通”是如何炼成的。故事讲得精彩,人物性格则浮光掠影。

  其实单看加藤的习性,就明白他可算不上另类。他每晚11点睡,清晨四点起床跑步、学习,而且从不定闹钟。他长住北京,每月仅花费2000元,1500元房租,500元伙食,其中竟有两百多买了咖啡。平日,他只吃面和牛奶,甚至有三年没买新衣服……这“苦行僧”般的生活,非常契合我们印象里的日本人。

  内心深处,加藤最关注的依然是日本,他对我说,他一直在想日本怎样能做个“正常国家”“中等国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也不引起邻国的担忧。因此,加藤对中国的观察、思考,都会投射回母国。前不久他去了日本地震重灾区,返回中国后多次以“观察日本,反观中国”为题做演讲。在华东政法大学有大学生呛他:把主题改为“观察中国,反观日本”才合适,因为他的落脚点总会回到日本。

  我并不是说加藤在刻意隐瞒什么,这种潜意识流露实乃人之常情。他的意义则不应被忽略。中日间那敏感而脆弱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隔膜和误解造成的,而加藤,能起到桥梁作用,增加两国的交流和沟通。媒体揣测加藤会从政,他也没否认,若真有那一天,有个熟悉并同情中国的日本政治家,也算好事。最重要的,日本是加藤“反观”中国的思想库,而透过中国,他也能更好地反思日本。对从政者而言,将有利于他务实、清醒地行事。

  扯远了,还是说说《中国的逻辑》。先不谈这本书有多少真知灼见(我以为那些逆耳的意见很值得聆听),只看这个27岁的日本年轻人,通过奋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且仍不倦地行走、思索,便足以令中国的同龄人汗颜。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三):加藤嘉一的书

  7月份买的书,到8月份才读完,感觉里边的文章灌水的不少,启发我思考的也有。

  加藤很时尚啊,他评价中国的男人不懂时尚不够体面的那篇文章,倒是很有意思。的确相比我的女同学,女同事,我的确没在衣着打扮护肤等等方面太不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哦。这是收获。

  里边很多的灌水文章,关于80,90,关于教育,关于政府,关于舆论,这些都是灌水文章。我真心觉得他在生活上的见解比较独特,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这一代人,对我们的政府,对我们的环境比较了解?觉得他说的太浅了,这些我们都早就知道了,我们不说是因为我们知道说了也不起作用。

  那什么起作用呢?如今的我相信,每个人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先,然后再提批评。太多的时候,我们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了。

  等某一天,你发现你自己原来一直批评的正是你慢慢走向的道路,这何其的讽刺。

  无疑日本人不是这样的,他们说的少做的多。核危机的时候我深有体会。这点对我启发很大。我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人,不能够脚踏实地。唉,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四):一些想法

  我是没有读这书,不想听日本人高高在上的批评咱们中国人,我知道,我们应该善于听批评的言语从中理解自己的弱点取得进步。但是为什么全世界人都好像大爷似的都可以随随便便就说我们中国人素质低怎样怎样一大堆毛病,我们就得像孙子一样承认:爷爷,我错了,我面壁去!我改!这就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你要说个别人缺点啥的至少也得看着脸色慢慢说试探着说吧,跟比你地位低下的人,你敞开膀子就说了,那要是跟你的领导,地位财富比你高一大截的人呢,你敢说吗你!所以咯,我宁愿看自己人真诚地批评自己人,不过这本书里他分析的对不对,我们能不能从中悟出点儿什么,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但是我还是不想让他日本人赚我钱 所以我准备找找电子书看看~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如加藤所言,“中国这个社会,话题太广了,素材太大了,影响太直了,现象太多了,背景太深了,面貌太谜了”,所以“‘你不了解中国‘或’你很了解中国’,我都不接受。对于一个事物的了解,不存在’谁更‘,只需不同的视角和身份即可。”(自序中)

  但是也有些地方是我不能赞同的,比如当他以日本作对比举例子的时候…还有些矛盾的地方…(如闲人和有钱人 )

  总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转型中的中国,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s.对其学历造假一事,俺就不予置评了~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六):加藤嘉一你累不累啊

  加藤嘉一你累不累啊?看你对在中国生活的描述与评论,觉得你好受委屈哦,一个来自经济和文明都很发达的岛国的子民,要忍受我们国民素质普遍低下,城市水平还未明显进步的中国,实在是委屈你了.

  我不否认我们中国相比于日本某些方面是有不足,但是我很不满你在书里面写些个别人的细枝末节,试图以此来否认我们整个国家的水平.这样显得你很没水准和不够爷们儿,你知道吗?你显然不知道.

  人家说你是日本的韩寒,我觉得你不如人家.因为今早我看你写的关于中国男人普遍缺乏时尚感的时候,你评论里大概有至少三次强调你并非否认所有中国男人.第一次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表明自己的立场嘛,但看到第三次括号里关于这一点的加注以后,我就很不耐烦了.这种话说一遍不就够了么.韩寒该骂的时候毫不留情.好吧,你是在我们国家混,小心一点是迫不得已的.

  感谢你带给我对日本文化和国度的更加向往,但是我不得不稍稍把书拿远一点看,以免看坏了眼睛.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七):由别人说出来的我们

  在报纸上得到这本书的推荐。

  翻开书仅仅是因为好奇,在国际友人,特别是日本人中,我们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是丑陋的?还是无知的?是要被征服的?还是已成“百足之虫”?

  虽然作者在很多事情上都提出了疑惑,但是读完之后,相信每个阅读者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开放性的结局大概就是这本书的特色。作者没有给你一个既定的答案,他所做的是相对客观地对一些事情做出比对,相对平和地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相对委婉地对一些情况提出建议。

  不能说书中写的都能真实地反映国家现在的症状,但所表示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一句“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

  对于自己,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在阅读时让我们自己对照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一个人反省。

  对于书中所阐述的“国家性”问题,我只能说,不了解真相,不便于发表。

  一千个读者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事物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八):外眼看世界

  日本对我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国度,虽然我没去过,但对她既有好感,也有厌恶之情。好感:日本是个发达国家,文明国度,开放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有秩序的的活着,每个民众都是那么慊谦有礼,对本土文化的尊崇是那么让人惭愧;在那里有中国孩童喜欢的动漫,有广大宅男热爱的苍井空老师,有无数文艺小青年崇拜的村上春树先生;种种的一切让我对那个地方心怀向往!厌恶之情:那个地方滋生了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那个地方不承认历史伤了老师的心,种种的政治原因让我对她的感情冲淡了不少。

  加藤和我不一样,他对中国的感情和我一样复杂,但他来到了中国,在这里生活了七年。他对中国的感情都在书中,字里行间拿中国与日本的对比,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差异,也能体会笔者对此的希望。中国是我的祖国,日本是他的祖国,他一个“外乡人”通过文字告诉我这个本地人当地的一些情况,这听上去很像一个笑话,有些荒诞。但他记录的那些并没有像笑话那样逗得我发笑,而是时而让我高兴,时而羞耻,时而的悲伤。

  “鬼佬”看到的中国值得让我们去深思,中国的方向在那里,我们应该怎样去适应世界,并让世界去适应我们!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九):《中国的逻辑》

  发行营销计划:“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存在,中国有它特有的模式,有它特有的速度,有它特有的逻辑。你生于斯长于斯,你眼里的中国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那么,不妨来看看这个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当然,他不是外人,他来中国八年了,他都是北大硕士毕业生了,他已经是中日问题专家了。加藤嘉一最新力作《中国的逻辑》,尖锐而不乏真诚的直指中国的问题。你可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但你有必要读读他的观点。在发展和成长面前,情绪只是幼稚的表现。”《中国的逻辑》主要是是针对2009年至2010年之间的所发生的大家所关注或常见却经常忽略的事情的评论。每个关键词的逻辑汇总成一条总的逻辑,就是中国;而这条总逻辑被解读出来就是中国人——大家无比熟悉却又如此陌生的对象。

  此书按读者层次主要定位于高层次读者,这部分读者一般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干部、教师、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他们有长期培养形成的阅读习惯,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这些事情也都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对它的关注度较高。本书用更加纵深的眼光察看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从表面到本质的探求,从中国到日本的比较,让人有种豁然省悟的感觉。在对各个关键词的逻辑解读中,不仅提出问题,重要的是还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让读者在存有发现问题的同感中,知道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去做。比如,第一篇“奥数的逻辑”,同感之后,如果读者是家长,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多与孩子沟通,真正了解还在的兴趣和能力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如果读者是政府官员,是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尽可能调节现有机制,“提高参加奥数班以及奥术考试的门槛,并在各个学校建立有不同人士判断一个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的面试机制”,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开发潜在读者——.中等层次读者,这部分读者包括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战士和机关、企业的职工。他们除阅读实用性强的业务技术书籍以外,主要阅读科学文化普及读物和文艺作品。他们选读书籍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阅读兴趣易受外界影响。因为书中所描述的也在影响他们的生活,比如网论,比如两会等等。

  宣传推广方案:既然有了图书定位,接下来所需的就是宣传推广了。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日本伊豆,专栏作家、时政评论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现任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如今,他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以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同声传译、谈判人等身份促进中日民间交流。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从2005年4月亲历“反日游行”,加藤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NHK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言论。他目前担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Vista看天下》、《北京青年周刊BQ》、《Nikkei Business Online》、《Japan Business Press》等专栏作家。著有《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等。既然他在专栏作家和时政评论员,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把他的新书《中国的逻辑》的信息在各大媒体和网站上进行较为巧妙的宣传。

  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在稳定住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等传统销售渠道的同时,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电子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直接面向读者销售。

  图书主题营销:主题营销就是为图书销售开展主题鲜明的、有针对性的促销,激活读者的潜在需求,为图书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本书是一部主题鲜明的书籍,即关注社会现实。在主题营销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时令营销:根据时令的特征开展主题鲜明、激活潜在读者的促销活动。如,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在中国传统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而屈原和加藤嘉一的之间的共同点即是关注一个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现实,都在思考如何是这个社会运行的更好,他们之间交集的结果一部分就是《中国的逻辑》。我们可以开展一个关心时政的读书活动,其间对此书进行推销。为了提高这个活动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在微博、人人网、豆瓣活动、天涯、猫扑等论坛中发起此次活动,这样至少可以提高此书的知名度。6月30日,世界青年联欢节,也可以做些文章。○2展会营销:举办图书展销会,依托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对书籍进行促销。○3签售营销:从前文知作者加藤嘉一,在时政评论方面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我们可以利用作者的声望,来进行策划认真细致的签售营销活动○4网络营销,通过征集对此书书评的写作,或是对此书某些观点的认同与否发起调查或辩论,与作者进行网上互动等

  其他的营销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同类的畅销书对此书进行提携,如,我们可以将郎咸平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和《中国的逻辑》包装成打折组合装,进行销售。

  我的想法:此书可以算是一个时评的合集,虽然其中也有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被大家关注的话题。时评,有它的时效性,它的价值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这样势必会为图书的销售带来困难,所以针对这样的书需要及时推广和发售。还有一点,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在大多数问题上谈得很深刻,看到了一般人所未见的问题本质所在,但还只是停留在一种问题的剖析上,这也是决定此书常销困难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逻辑》读后感(十):小点心

  1.加藤肯花时间和精力来留意中国的种种社会现象,这要点赞!外国人的看法对于本国同胞来说,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正衣冠,也无妨。比如公民意识、公共环境下的行为规范、面子工程,等等。

  2.书中每个章节像小品文,读来有趣,品来有味,有的鞭辟入里,多是浅尝辄止,这不怪加藤,毕竟成书时才在中国生活了七年,怎么可能都看透?

  比如中国很多父母接送孩子上学,而日本多是孩子独立或结伴上学。当听到孩子被偷或摘器官的新闻时,您作何感想?所以大多数家长选择了宁可自己麻烦,也不愿孩子出麻烦。在日本,也许也会有孩子被害的事情发生,不知是否成规模,而在中国,孩子被偷、被卖、被打残乞讨、被丢进黑砖窑、被摘器官,等等,这是国人惧怕而又不愿掀开的、盛满污秽肮脏的锅。

  3.书中也不是都说的让人信服,毕竟是一家之言,而且是外国人,所以,难免有时有管中窥豹之嫌。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把这本书当作严肃的书来读,虽然它的名字起的不小,就当作茶余饭后换换口味的小点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