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寸河山一寸血.1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寸河山一寸血.1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寸河山一寸血.1的读后感10篇

  《一寸河山一寸血.1》是一本由关河五十州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一):触摸历史的细节脉络

  这是一部酣畅淋漓的作品。

  以前读历史,可能是受了教科书上的影响,对历史总没有多少感觉,总以为那是过去的一些陈旧而乏味的东西,没有半点新意,没有一丝生机和活力。教科书上的历史,似乎不是历史,而是后人得出的一套套理论,古板生硬,冰冷无情,没有故事,没有温情,没有战场上的厮杀声,没有失去故国家园的悲愤和失去亲人的死心裂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没有军阀割据的混乱场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丑一样的所谓历史专家在那里一个人且歌且舞,没有音乐,没有观众,即使有,也是被强制进来的。

  很多时候,80后90后的我们看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在别人为我们预设好的场景和结局里转圈,我们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方面。其实历史是可以很生动的,诸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诸如百家讲坛的那些历史名嘴。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可以描述的生动形象,一切仿佛跃然纸上,近在眼前。有的人描述的味同嚼蜡,毫无生气,往往还没说完,已经没了听众。

  每个人都会铭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同样,一个国家也绝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繁荣的、落后的,骄傲的或屈辱的,并进要铭记过去,我们还要把这过去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祭奠。但现如今,历史多数时候告诉我们的是一条单行道,是一个结局,谁输了,谁赢了,死了多少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要的不是这个“鱼”,而是“授人以渔”的“渔”,我们不要结果论,我们要过程,我们要自己去发现,去感知,去思考。

  历史的吸引人之处,往往是发生了很多离奇巧合和让人难以想象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就是历史,就是史实。我们喜欢多那些战场上的点滴故事,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失去了有利的形势,因为一个英明的决策,扭转了整个战争局势,那些斗智斗勇的故事,读来总能让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历史,加入了正义的一方,为其摇旗呐喊,期望在民族危亡的国难之时,能力往狂澜于既倒,可树英雄之名于万世。

  可以说,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20世纪中叶,前后跨度一个世纪的历史,是我中华民族最苦难深重的时期,是我华夏儿女最痛心疾首、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时期,是我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力王狂澜、拯救家国、启迪民智的时期。对于家国,不是只放在口头的爱国唱诵,也不是街头巷尾的谩骂,而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是敢于扛起振兴民族家国的大旗,敢于同一些帝国主义、反对派作殊死的较量,敢于发出国人最响彻云空的呐喊。

  这部书让我看的热血沸腾,让我知晓了历史中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一个立体的评价,让我感同身受了那些决定国家民族危亡的著名战役,更深切感受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的期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可谓不厚,文风不可谓不犀利幽默,叙述方式不可谓不流畅完美。深厚的文字和历史功底,翔实的历史资料,加上切合当今人们口味的语言风格和流畅的叙述,共同撑起了一个完美而有深度的历史书。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二):看当年的耻,免以后的辱

  这套书买了很久了,却一直没静下心去看,如今养伤在床,翻出来看了一眼,却看下去了。

  对于抗战,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是从小被培养的。但是我们的认知是否正确?这到是个关键的问题!

  这本书的文学意义不大,用词并不绚丽唯美,但却字字入目,不忍释卷!

  看得出,作者是在用良知和心去写这本书!

  内容就不累述了,大家有时间自己去读吧!总之只要是个中国人,只要是希望这片土地好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

  我们从整个抗战史中应该去反思的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就是:日本人为什么打我们?我们为什么被打的如此不堪?

  我觉得当看完这套书后,大家能琢磨清楚这两个问题,这套书的作者就已功不可没!

  学史知古事,读书晓天下!

  一起共勉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三):寫在日本投降67年紀念日——《一寸山河一寸血》系列讀後感

  前幾年日本說要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內民眾鬧得沸沸騰騰,甚至多地還爆發了少見的遊行,我朝官方則是全力讓民眾不要鬧事,要維穩,在上海市大學團幹部的會議上,貌似是從中央黨校的某位教授教育我們,不要用衝動掩蓋理智,要給中央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要講政治,多替政府考慮。恩,這些話的確是有些道理的,就算是對的吧。那麼,我倒要問一句,當初民國政府和日本外交,在國聯上與眾多國家交涉的時候,當時的所謂在野黨和民眾怎麼就沒有考慮到當時政府的難處,沒有考慮到國力的懸殊,沒有考慮到要給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呢?蔣中正政府需要的是時間來完成備戰和所謂80個德械師的裝備與訓練,需要時間進行財政改革提高政府的財力進行備戰,也無法在多地割據的情況下專心備戰。站著說話不腰疼,在後方喊一喊,做一個高姿態,這個誰不會啊。抗戰全面爆發一年左右,政府的主力部隊一半都打光了,到頭來,換到的卻是“消極抗日”,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你頭上扣,功勞卻都被搶光了。張學良丟了東北、熱河的罪人,到頭來憑這個西安事變,反而成了我朝的千秋英雄,真是可笑可悲。

  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甚至犧牲的人們,絕對不應該這樣被刻意地淡化和遺忘,甚至是抹黑。馬占山、馮占海、宋哲元、張自忠、顧維鈞、薛岳、張靈甫、湯恩伯、廖耀湘、宋希濂••••••這一串說也說不完的名字,我輩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蹟呢。回想我朝教育體系中的所謂正統歷史,心裏忍不住有種憤怒和屈辱的感覺,為那千千萬萬戰死在正面戰場上的人而憤怒,為我朝這樣扭曲失實而憤怒,為我朝到了如今仍不敢直面歷史而屈辱。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四):真实的历史、生动的人物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一段时期的故事,前半部从早期的东北抗战开始,以张作霖、马占山为核心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看长城以北的抗战历史;后半部则讲了上海滩的战争、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以及华北的危机。对于那段历史,广大普通的读者了解得不多,我记得上次在上海的新虹口公园内看到了马占山的雕塑,却一点也不熟悉他为何人,通过了这部书的解读,才知道他尽管是土匪出身,却是善于战争,是连当时的日本关东军都不敢小看的大人物。也让大家从中了解到了九一八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身世和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关于战争的故事又是精彩的。尤其是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写人物,以现代社会网络流行的语言来阐释过去的种种现象,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也使沉重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比较典型的是些大家熟知的西安事变英雄张学良,其实他在作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手中掌握着东北军的重兵,却对日军的进犯毫不抵抗,关键时刻居然在外寻欢作乐,而这段历史也是近来不断被其他历史学家所证实的。写历史当然就要这样尊重历史,好的要写,坏的也不能隐瞒,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而有趣的生活和人。比如写马占山就比较有起伏,从土匪到抗战的英雄,又突然沦落为汉奸而服务于伪满政府,再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越狱”而重返抗日的现场,这些都是精彩又有前因后果的连贯故事,割裂开了看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失偏颇。在长城以内的战场上,这本书中主要提到的是十九路军和二十九路军的抗战历史,有更多的细节披露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把华北危机和当时的中华局势展现给了读者。

  作者在书中写的最精彩就属人物,是通过一些关键的人物来透视历史,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历史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壮烈和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往因为政治的原因并不为广大的读者熟知,如今有机会展示给大家阅读,特别是很多历史的场面还有亲自参加过的在世见证人,所以这些资料就显得极其珍贵并有丰富的参考价值。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精彩而生动的书!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五):历史的限度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作者关河五十洲,是一位素有“田野历史学家”之称的民间历史狂人,他不属于任何研究组织和机构,仅仅是出于个人热情和对历史真相的好奇而专注于中国正面抗日史的研究多年,期间广泛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做笔记四百余万字,并亲自采访幸存老兵,甚至于重走正面抗日战场,以一个著史者的严谨态度,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气势恢弘的民族历史。

  作者的“业余”身份和这本书的“草根性”可能会令一些人对它产生某种顾虑和质疑,但我恰恰觉得,正是这种纯民间的视角,成就了这本书。

  众所周知,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即便某个国家和种族的历史,也不仅仅属于这个国家和种族自身,它们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影响,而后人对于历史的书写,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范畴和视界,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应该仅仅从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利益出发,来加以甄选、取舍,甚至掩盖和歪曲。

  也因此,作为后来者,尤其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书写和记录者,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坦承那些进程中难免会出现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对前人犯下的错进行承担和总结,这样历史才成其为历史,才能成为人类进步的经验库和推动力。

  《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个系列,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来重新梳理和记录正面抗日战场这段历史的。《长城以北》这本书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时间上以著名的皇姑屯事件为开端,终于长城抗战。这段历史的大体脉络,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陌生,所以作者的主要志向也并不在于对这段历史的重述,而是用新的史料从更加细致的部分来加以梳理和印证。就像一块马蹄铁影响到了拿破仑的整个帝国一样,在历史的范围内没有小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决策上,桩桩件件都可能成为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大事件。

  本书就是从这样细微的角度出发,在还原大的历史环境的同时,注重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分析和揣摩,使之前比较模糊或者平面的人物,变得清晰和立体,所谓时代的大事件,也就在这些大人物的细枝末节上一一变得真实、舒顺起来。

  《一寸河山一寸血》发端于民间研究者的热情,最初是在网络上连载的,所以除了这种视角上的优势之外,它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语言上的别开生面,区别于以往正史书写的种种规范,这本书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词汇甚至事件,被纳入历史的讲述中,既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可看性。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六):看民族英雄如何丢失山河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作者在多年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走访当年抗战老兵的真实经历,对正面抗日战场的可观展示。第一部《长城以北》主要讲述了东北沦陷全过程,以及马占山、蔡廷锴、宋哲元分别在东北、上海、喜峰口领导的抗日战争。虽然,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解读往往一针见血,但是回顾这段让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蹂躏的历史,即使再幽默的语言,我们根本幽默不起来;即使再经典的解读,也无法抹平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创伤。可悲的是,由于意识形态原因,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常常被掩饰,甚至被歪曲。

  今天,我们习惯了八年抗战的说法,也习惯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命令导致东北沦陷的结论。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读完《一寸山河一寸血》后,我们不禁要问,1931年,国土面积十倍于日本的整个东三省都沦陷了,马占山领导的军队从齐齐哈尔一直打到黑河,这不是抗日难道是玩儿?为什么历史教科书里还说抗日战争只有八年,而不是十四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头至尾,都没有看到蒋介石关于不抵抗的密令,相反,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在“老虎厅事件”枪杀杨宇霆以后,这个治国无能,治军无能的花花公子把东北搞得一团糟。即使“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命令,但是,以当时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的情形,以东北军的势力,张学良如果真的是民族英雄,他完全有违抗命令的资本,即使不违抗命令,也没有必要把东北军全部撤到山海关、锦州一线,把整个东北拱手相让以求“自保”的道理吧。退一万步讲,当马占山取得江桥战役的胜利后,张学良即使不回师,哪怕做出一点北上夹击日军的假象,东北也不至于那么快沦陷。如果没有东北的沦陷,即使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不可改变,但没有东北这个大后方,中国抗日战争应不至于如此不堪。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七):我说作者,你还能再贫一点吗?

  看这本书你会觉得国民党军很牛逼,但是又会很奇怪。

  马占山那么牛逼,怎么最后逃到苏联去了,黑龙江也丢了?

  19军,5军那么牛逼,怎么最后还是撤了,签了淞沪协定?

  29军那么牛逼,怎么还是丢了喜峰口,长城3关全没了?

  其实这些部队真的是牛逼的部队,但是作者整本书对他们实在是著墨太多,简直就是在讲这些部队的光荣史。但是对那些战争最后的失败却是一笔带过(妈的,真的是一笔就带过了)。

  讲历史的书,就应该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嘛。老是讲自己好的一半,另外一半就没了。

  看这本书,你会有一个错觉,就是在看前些日子很流行的抗日神剧。中国军人那是相当的神勇,小日本鬼子那是相当的怯懦,不堪一击!

  还有,我说作者,你的写作风格还能再贫一点吗?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八):破碎山河里的东北面孔︱读《一寸河山一寸血》

  苍茫的大地上,黑黝黝的土壤里,藏着人参这样的宝贝,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郁郁葱葱里面,还有紫貂、梅花鹿这样的生机,在经久冰封的河面上,人们艰苦的劳作,凿开厚厚的冰,还有很多味道鲜美的鱼。东北土地就是这样的富饶,四处都是宝藏。

  沿着漠河,连接了俄罗斯,隔着长白山,就是朝鲜,遥望着渤海湾,面对着日本。于是,国人开始闯关东,周围的邻居们也都没闲着,到近代日俄在这片土地上也活跃得很,而东北人民也演绎了自己的壮烈故事。

  《一寸河山一寸血》讲的就是从张作霖起家,到日本九一八事变的一段历史,我记得课本里好像就只有一句话,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细节,连那些过往尘封的每一个面孔都跟着鲜活起来。

  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一个被日本人杀掉的东北土匪。我心里的他,瘦瘦小小,留着大胡子,见人总是笑眯眯的,治军治家的时候,又是满嘴大茬子味儿的脏话土话,不容得半点模糊。但他的一生戎马长城内外,却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把“被日本杀掉”当作了张大帅的一个重要标签,一生与日本人斗智斗勇,最终让日本人忍无可忍,谈不上民族英雄,因为老张同志一直在周旋,从来没抵抗,到皇姑屯事件,算个总账,日本人在跟老张的合作里,绝对是入不敷出的,也自然表现的气急败坏,可也不能说张大帅是一个汉奸,口头承诺的无耻协议确实不少,但是签了一大堆“阅”之后,并没有什么是真的执行了。张大帅给日本人题字,落款写张作霖手黑,遭到了一众精通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嘲笑,老张却掷地有声解释道,“妈那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有气血的东北汉子。但在实际斗争中,就发现这好像也只是灵光一现的玩笑话而已,在真正的对日态度上张大帅几乎就没有真正的强硬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笑意盈盈,要么是捞着好处,要么装着糊涂。靠着日本人, 在东北建立起来兵工厂,靠着日本人,把郭松龄的叛军打趴下,靠着日本人,保持着南满铁路控制权问题上的平衡。这就是张作霖身上最有趣的地方,一个真正头脑清楚的人,不讲朋友,也不讲敌人,讲的不过是利益而已。

  历史无定论,关于老张的是是非非到今天依然被反复说起,依然有各种观点和态度,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作者的一个结论“这是一个集狐狸的狡黠与虎狮的勇猛于一身的人。

  少帅——张学良

  我用少帅二字写小张同学,仅仅是一个当时的称谓,这绝对不可能是对他的一个后世定位。如果我来说,他是一个爱国的富二代青年而已。

  张学良活过的岁月很长,但遗憾的是,100多年的生命里绝大多数都是在被监禁中度过,真正可劲折腾的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活跃着的也只有两件事,一件叫改旗易帜,一件叫西安事变,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家统一。小张同学是一个开始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现代青年,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懵懂的国家意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就是真正让所有人认同的利益共同体,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战线上的这个概念。但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对于绝大数中国人来说,只知道君主,并不知道有国家,所以,在我们的政治职权里,首先是为君主服务,为大人服务,为权势服务,从来不曾为国家服务。我们的利益认同点是身份,而不是现代国家契约。甚至,直到今天,现代商业社会里,中国人都缺乏这种现代化的契约精神。所以,小张,是真爱国,扔下了家族利益在爱国,豁出命去在爱国。这一下让我想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爱是真爱,可这爱里太多青春期荷尔蒙作祟版的非理性。

  富二代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除了确实血液流淌的有一个东北王老爹之外,他也有各种符合我们心中纨绔子弟的特征,黄赌毒无所不占。小张一生八卦花边儿要比漂亮的胜仗多得多,自己写诗说“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岁数一把还自诩为“潘驴邓小闲”的好手艺。另外,毒也是一度侵入骨髓,影响办公的程度,开会的中间都要离场打针,这也是当时被很多前朝遗老诟病的东西,给人的印象不过是不务正业。跟这些比起来,赌钱也都没什么必要讨论是怡情还是伤身的部分,至少以张家的资产而言,随便玩也足以让普通人睁目结舌了。不谈论历史,在这些生活踪迹里总有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这就是他的富二代特征。

  杜月笙说,人生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碗碗难咽。可是小张偏偏不信邪,一路撞南墙,这个故事可以叫做一个现代青年的求死之路。

  汉奸民族英雄——马占山

  汉奸和民族英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两种天壤之别的角色身份让马占山的人生充满各种戏剧化曲折,这是一个聪慧的怪咖。

  马占山率领的江桥之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第一枪,在九一八之后,日本军大举向北吞占整个东北的路上,给了重要一击。这是八年抗战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战,如果我们细翻这些历史的细节发现,马占山不仅是敢打敢干有血性,更是用奇兵,奇用兵,在黑土地上打出一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带兵打仗绝对不可能逞一时之勇,在一边抵抗张学良“避免正面冲突”在军中拍案而起,一边琢磨着日本人这一路的进攻,再盘算自己的钱粮兵,这确实是一场艰苦的战役。

  几经盘算,老马的想法不过打地打时打人。打地,战争伊始,就是在围着大兴站,打的是铁路,一旦兵不能行,要么毫无后援,要么被围困。但是从铁路开始打,又不固守铁路。放弃阵地战的作战方式几乎是在整个八年抗战中最有效的作战方式之一,敌强我弱,让敌人不断镇守新地盘,我们只集中兵力打七寸。老马也算是创始人了。更妙的是,老马利用了东北军更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在芦苇地,也直接让日本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打时,也是利用了东北入冬以来夜长昼短的特点,组织一次次有效的埋伏战,歼敌无数。打人,是老马最如火纯青的战术,识人简直是一阵见血。日本军打了几百公里从奉天到齐齐哈尔都没有受到像样的阻击,到了黑龙江已经心高到上天,右脸没能直接奉上让日军浑身不自在。而且,这群日本军官学校出身的高级将领始终相信精神大过天。老马就把战死的鬼子脑袋做成了马路绿化带,给鬼子情绪上的巨大打击,让他们犯错。

  老马在东北打得风生水起,各路记者写得生动曲折,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甚至开始了捐钱捐物,可是没几天,马占山同学自己投敌了。后来,据老马自己说,他是诈降,这多少有点生搬了马扎当台阶下的嫌疑。不过中国智慧向来喜欢塑造完人,要么十恶不赦,要么高尚如神,只是与现实格格不入。

  如果是说诈降,肯定就有策略有目标的,但就后来的事情来看,老马这次投降给自己找的别扭远远多过收获的利益,当然准确的说,获利为零,麻烦却是一大堆。首先民心没有了,不仅远在全国各地的声援或者物资援助没有了,反过来开始一轮谩骂舆论,还要求退钱退货。连自己的兵一听说要投降也远走,最让老马伤心的是,远在上海的儿子写信说断绝关系。然后,老马做这个决定是一身匪气,琢磨着走当年张作霖的路子,先占个黑龙江再说。可是日军毕竟今时不同往了,你马占山手里的饵压根吊不住皇军的口味。更何况打这半天,日本人也看清楚了马占山的油滑狡诈,怎么可能给你扑腾的空间。第一件事就是承认伪满洲国,然后再没你什么事。老马到了哈尔滨一折腾也明白了这招彻底是臭棋。最后,马占山一看没有任何可能的黑龙江权益,那就跑呗。这个过程也是无比艰辛的。总之,这个所谓诈降,确实是对自己的高级黑。

  马占山,一直到建国后才病逝,也经历了后来的解放战争。在实践检验中,他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作战能力,用兵带兵的稳扎稳打又出其不意。但这不以为着完美,豆大的字儿认识得不多,更不要说家国情怀民族信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抢地抢钱抢权力,才是根植在土匪心中的本能意识,在某个恰好的时间点就会被唤醒,然后就是干!一生征战,老马是个了不起的将领,只是在年轻的时候也犯过不那么光彩的错。无论对错,都不要夸大渲染。

  《一寸河山一寸血》作者写得生动有趣,在挖掘了无数的历史细节之后,让那过去的事情都再度重现,让那过去的人都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在书本里,还埋藏着许多许多有趣的人,他们可能悲惨的含恨而死,却又不得不说是自取灭亡,他们可能有血有肉有能耐,但又偏偏不受重用,他们一路抗争,也一路无奈,在错综复杂里,不抛弃不放弃,摸索一条生路。

  九一八,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五年,当年流离失所的东北人又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新歌。我其实不愿意用地域去概括一批人,但我希望历史可以积淀一种力量,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好。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九):最不应轻视的历史——评《一寸河山一寸血》

  两年前的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当时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解放战争》,有人说,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崛起之路。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能苟同。解放战争无论其意义有多大,毕竟还是中国人的内战,最多只是道路的选择,而非生死存亡的关口。真正决定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是解放之前的那场战争。那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抵御外敌入侵,是华夏民族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是中国人民最深重的一次苦难,是中国发展与崛起的道路上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道伤痕。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无非一场国共内战能够比拟。所以在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就想,与其去讴歌解放战争,不如好好书写一下我们的抗日战争史。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距我们仅六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史却是一片模糊。一些毫末之功被无限夸大,而有些惊天动地的伟大战役却被一笔带过甚至被湮灭在故纸堆里。我们中华民族为二战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却因为一些原因而自相抹杀功绩。反观美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宣传自己在二战时的贡献和牺牲,好像二战是他们美国一个人打下来的。而中国呢,一部分人说另一部分人不抗战,另一部分又反过来说这一部分不抗战。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人不抗战。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悲凉的结论,那些为抗战而长眠地下的亡灵们何以瞑目九泉?

  多年以来,一说到抗战正面战场,我们的印象只有两个:一是消极抗战甚至是不抵抗;二是一败涂地甚至是一触即溃。似乎同样的中国人,打游击就个个是英雄好汉,一到了正面战场就全部是懦夫软蛋。这不仅在逻辑上不可能,也严重违背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抗日战争下面战场要惨烈得多,而且战绩也不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另一个对抗战史的误解就是把日本人的精神力量无限拉高,似乎日本人永远不降、不逃、不败,而中国人却是未战先怯,汉奸无数。有的书甚至把日本人在拼刺刀时把退出全部子弹描绘为一种“武士道”精神,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没长脑子还是天生就喜欢仰视别人。日本人不喜欢投降确实是真的,日本拥有神锋敢死队也是真的,但日本人并不是永远都打不垮的,只是看你的刀有多硬。我曾在一篇讨论汉奸问题的文章中说过:日本之所以没有“日奸”,不是他们有多坚强,而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他们对待中国人那样对对待过他们。

  抗战史,是最需要我们明晰的一段历史,可是它却成为了最暧昧的一段历史。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无疑遗害无穷。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两岸关系的向好,以及我们历史观的改变,抗日战争的一些真实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了解并渐渐熟知,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幸事。

  在越来越多的关于抗战的史实著作中,关河五十洲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无疑是其中比较精彩的一部。该书史料翔实,文笔多变,用最活泼的方式讲述了最深沉的历史,很值得一看。

  《一寸河山一寸血.1》读后感(十):只是读历史,谁隐瞒了什么

  关于国府抗日的事迹,似乎很多人特别感兴趣,我也如此,所以买来此书。但我想说,关于正面抗战只是为更了解那段历史,不要为颠覆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我们平心而论,抗战的历史今天的大陆已经没什么忌讳了,有些人也不必说起话来阴阳怪气,似乎知道什么政治隐晦的秘闻。

  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和叙述人的主观性,不要希望看到什么所谓真实的历史,不仅中国,各国截然。即使我们身在历史事件之中不也是很难得到真实的嘛。

  另外,我到觉得关于正面抗战谁也没有隐瞒什么啊。大陆那么多的抗战国军陵园,不就是例证嘛。而且,历史教科书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想的有什么不可告人。我学的是以前人教版的历史书,我记得很清楚。抗日战争一章一共三节,第一节是湖沟桥事变之前。第二节就是正面抗战,第三节是敌后根据地。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展,徐州会战,豫湘桂战役和中国远征军都有很大篇幅的叙述,怎么可以说是在隐瞒这段历史呢。张自忠将军殉国的事迹历史书清楚的写着,我不明白有些人说隐瞒,隐瞒什么了。

  正面战场国军固然壮烈,不可否认。但也不能就此还抹杀敌后根据地的历史功勋啊。国军固然有那么多像血战台儿庄那样的壮举,但也不能就此否认了国军一溃千里的事实啊。

  我想官方对抗战的定义很明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它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

  另外,有些人抨击八年抗战的说法不对。其实只要看一些很严谨的文件和历史教科书就会发现,那上面说的是八年全面抗战或是抗日战争。自九一八之后到37年有称为局部抗战的。

  读史就读史,别抱着什么获取秘闻的心态。真是秘闻话,你我也根本读不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