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求实》读后感10篇
《读史求实》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史求实》读后感(一):当《苦难辉煌》以畅销书的面目出现的时候……
当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披着历史纪实作品的外衣出版,并以畅销书的面目摆上书店柜架的时候,需要杨老师这样的史家对其进行剥丝抽茧搬的“批判”,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要还原所谓真实很难,但至少不能刻意扭曲,不能不加追索。可惜,严谨的史家注定是孤独和少人理解的。
《读史求实》读后感(二):对《苦难辉煌》的点评很中肯
杨奎松先生的书很耐读,很有深度,其中对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提出很多质疑,都有据可查,这样还真得拨云见日,让以往对金书的迷信得到了正本清源。
金书的确很多内容都没有出处,书后也没有参考文献,虽然据说金一南在国防大学图书馆很多年,查阅资料才成此书,但是没有具体注明出在哪里,的确是遗憾。
《读史求实》读后感(三):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明显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内容的合作建国方案“。可惜即使面对这样一个温和的方案,蒋介石国民党也绝难接受。而到了49年4月,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而求划江而治时,也只能遭到同样的"待遇"。胡适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呵呵。#读史求实#笔记。
《读史求实》读后感(四):给历史做考据到杨老师地步的人,真是罕见
给历史做考据到杨老师地步的人,真是罕见。
我虽心想将诸多的历史细节,以动人心弦的逻辑或者情节来串联起来,使历史看起来真正的像是一部大戏;但尊重历史仍然是要放在心头的。
是否戏说历史,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清楚自己是否在戏说历史,如果是在戏说,那么,麻烦作者在开篇便点明。
我是对穿越剧和篡改的少儿动画片不能容忍的人。
《读史求实》读后感(五):杨奎松论史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杨天石、沈志华、杨奎松、茅海建,是我欣赏四位专家。他们四位都重史料,长分析,研究领域各具特色。
杨天石,30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近代史资深专家,研究领域偏重国民党和蒋介石研究。
沈志华,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中苏关系和冷战史。
杨奎松,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中共党史和建国史。
茅海建,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
《读史求实》读后感(六):事实还是那个事实,原因却不是那个原因
也许是中国的历史太过悠长,历史课本里写不下那么多的细节,所以只能陈述事实,提出结论,然后就死记硬背下来准备考试吧。
事实也许都是存在的,真相却不是所宣称的那样。
就说抗日那些事情,太祖都坦白地承认了自己在韬光养晦,避敌锋芒,说自己是抗日主力,黑脸人才不会脸红。战争靠得是拼人拼武器拼财力,光靠打土豪分田地收买了底层人的民心是不够的。
很好奇将来所有这些谎言都揭穿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
《读史求实》读后感(七):都是生意
介绍了很多挺有意思的事情:
1: 苏联在中国成立早期的资金支持,出版宣传品,搞罢工(给钱工人才罢工,不然一家老小谁养),办培训班,职业革命家的衣食住行都是要钱的,大家都是穷人,党费又没几个钱。毛采取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在大城市搞革命,成本太高,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
2:红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延安以后只剩四千人。常看到有人说,某某的爷爷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很NB。想想,如果在一个有几百万人的公司里面,你的工号是排名前几千的,能不NB嘛。另外,红军在陕甘边区真的很穷,苏联又没有及时给钱,要靠张学良的西北军接济才能活的下去。
3: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在东北把日本的兵工厂,弹药库都给了中共,另外还从朝鲜往东北运送武器弹药,武装了几十万人,装备比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还要好。林彪的四野,从十几万人,发展到九十多万。如果没有苏联,解放战争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想想历史真的充满了偶然性,这可能也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读史求实》读后感(八):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并非全是真正发生的历史
历史还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世界上有两种“历史”,一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一种是后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认知。历史学者努力探求、考据和通过研究向今人呈现历史真实的可能性。这是历史研究存在的最重要的学理基础和学术意义。
但是,今人和过去的时空区隔,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两个麻烦。一是过去种种条件、环境和相关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几乎是无法重现和复制的,因此,后人多半没有可能把过去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事情发生的种种背景情况描述得分毫不差。二是受时空环境或情感立场的影响,今天不同的研究者对过去的人和事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隔阂或联系,而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因此,即使在大家都同样尊重历史真实的条件下,也不等于今天不同的研究者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一定能够得出相同的认知。
更何况现在有些人有些组织,出于一些目的,或溜须或舔菊或便于洗脑,有意识的篡改历史事实。
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先入为主的事实判断或刻意歪曲的事实宣传,常常会导致人的错误认识。比如1938年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经误导过几代人对苏联历史的看法。而一旦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世人的观点看法就很容易发生逆转,即使《教程》里有部分真实,也没人信了。由此就不难看出,如果我们不首先弄清历史真实的话,任何观点、看法,以及任何我们相信可以总结来比照我们现实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类的东西,不仅是不足凭的,而且还会带来很糟糕的作用和后果。
很可悲的是,我们今天社会上大多数人其实很少真正理解获得历史真实的价值与作用。因为,我们的历史教育几乎从来不教学生发现、尊重历史真实的方法和意义。我们的历史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除了大学历史专业以外),教给学生们的其实主要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而且基本上是用于死记硬背的教条。
我们今天的研究者在批评当年莫斯科给中共的援助如何如何少、动机如何如何自私的时候,我们理应反省一下新中国成立后与一些受援党或受援国之间关系中几乎如出一辙的情况。比如,只要考察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和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关系史,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发生在今天中国人对苏联援助力度和援助动机的指责,也同样曾经发生在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这些受援党和受援国之中。只不过,被批评的对象是中国。换言之,在各国共产党之间,援助国和被援助对象之间常常在重复同样的现象:援助国花了大力气援助了落后国家的党,帮助了这些党和国家的革命或建设,结果多半都会受到指责,即被援助者最后反而会批评援助一方援助的力度有限、动机自私,甚至指责援助者意在控制受援方,等等。仅由此一点即不难了解,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正视自身的历史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对于政治斗争的各方来说,实际结果的有利与否才是关键,事件真相并不重要。
然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结果如何却并不是最重要的,弄清事实的真相更为关键。
所以,我佩服和敬重杨奎松、高华这样的历史学家。这是有这样的学者在,才让我们从纷乱复杂歪曲之中能看到尽量真实的历史模样。
《读史求实》读后感(九):具象的历史
虽然杨奎松的《读史求实》算不得“新作”——新旧文交杂,但作为一本自选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做史的立意与宗旨。
杨奎松首先反对的是历史的政治化,即将历史视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在杨看来,“我们的历史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给学生们的其实主要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而且基本上是用于死记硬背的教条。”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孩子们早早失去对历史真相探求的热情,而另一方面,当“政治正确”高于一切时,便可能存在着先入为主的事实判断和过度的事实宣传。
在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我们也看到了这一弊病。“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屠杀我军民30万众”,目下这一结论已变成一条政治高压线,谁也触碰不得,谁要否认就是否认战争,就是与“我”为敌。然而,这30万到底是实数还是虚数,如果是实数又是由哪些具体的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有学者真的下定决心去研究南京大屠杀,得出的结果是具体的比30万更低的数,那么我们是否愿意去认同?
杨奎松相信,而且历史也证明,历史不是任人状抹的姑娘。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经误导过几代人对苏联历史的看法,然而“当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世人的观点看法就很容易发生逆转,即使《教程》里有部分真实,也没人信了。”
其次,杨奎松所反对的是研究历史的随意性。如果说历史的政治化在于奥威尔所讲的“谁掌握过去,谁掌握现在”,那么历史的随意性则在于对现实的关怀。在电子网络时代,认识字的人都可以到网上品评历史,但杨认为真要研究历史,就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研究管理和基础训练之上。《读史求实》里收录了几篇杨近年来的笔战文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当属对金一南《苦难辉煌》一书的批评。在杨看来,金先生的真正关怀在于现实,然而谈论历史却不在研究历史之上,以主观意愿来剪裁历史,那么无异于相信我们在继续前行时可以依靠目力,而非以史为鉴。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把历史真实弄清楚。”这或许就是此书取名《读史求实》的寓意所在。
从内容而言,本书的文章依然延续这杨奎松近年来对中国现代史的思路。
一是将阶级理论重新带入历史研究。近年来,由于民族主义与主权思想的影响,人们重新看待苏共关系和苏美在中国解放战争时的作用,认为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当时站在国民党一边,反而美国在看到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后出现亲共产党的倾向。而无论是在《中间地带》一书,还是在本书谈及苏联援助问题上,杨奎松都认为苏联从援助数量和质量上都依然是亲共的,只不过在当时存在着“将苏联视为无产阶级的祖国”的思想,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保护苏联利益依然是一个重要任务,这点从红军长征路线选择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另一方面,杨奎松将人的主观性放到历史的局限性上。比如当年的土改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一书中,杨奎松就指出由于当时国民党占领延安,各中央局的消息辗转到党中央的时间先后不一,导致毛泽东当时对时事判断出现失误。同样在处理1946安平事件上,我们会发现由于高层一方面在政治下力图实现和平,与美方高度互动,但又在群众宣传中积极宣扬美国在帮助国民党“助纣为虐”,结果导致底层军官擦枪走火,造成了一出政治罗生门。
杨奎松的求实成果当然不止以上所说,由于涉及问题微观、具体,因此只有细读方能理顺条理。或许正如他所言,人们只有“在研究了太多基础的、具体的、微观的和某个侧面、个人线索的历史”之后,才发现原来所知甚少,还有太多问题、太多侧面难以弄清。这样,才能人人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而不是将说史变成说古、说史。
《读史求实》读后感(十):有真批评才有真学术
杨奎松教授是研究中国现当代史的著名学者,其著作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荣获各项大奖。在当下社会,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获得各方颇为一致的高度赞誉是很难的。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杨教授常常行走在“雷区”,研究课题大都“敏感”,西安事变、中苏关系、土改、镇反等等,无一不是现当代史上的重大课题,众说纷纭,迷雾重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因为杨教授的治学非常严谨,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持论公允,在对既往历史抱一份同情与理解的同时,又能着眼当代,联系现实。
近读杨奎松教授的新著《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再次强烈地感受了他的治学严谨。《读史求实》分为三个部分,读史、讨论与评论。在“读史”中,杨教授讲述了鲜为人知的1946年中共武装在安平镇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事件的始末,共产国际对中共的财政援助的变迁,1936年苏联尝试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经过,等等。在“讨论”中,主要收录的是杨教授与他人商榷的文章,其中尤以他与刘统教授关于解放战争中苏联在东北对中共的援助的探讨,当年轰动一时,广为流传。最后“评论”部分,实际上是三篇书评,杨教授分别评论了金冲及、金一南、资中筠等人的著作。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全书的最后一部分:“评论”。在这一部分中,杨奎松教授重点评述了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与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两书。金冲及先生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家,又是中共党史研究界行政级别最高的专家,其得天独厚之处,当今无人能及其右”,作为晚学后辈的杨教授能够坦率地说出他对于金冲及先生著作的异见,是颇不容易的。相比于对金冲及先生的“同情与理解”,杨教授对另一位金先生则是毫不留情了!任职于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的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是一本讲述中共早期历史的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各方力推,热销一时,据说目前还正在筹划以该书为底本拍摄纪录片。但是杨教授在读了该书部分章节后,结果却大吃一惊: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于是特别撰文,用大量的事实证据指出,该书实际上是一本错漏百出,剪切拼贴,严重违反学术规范,“连个最偷懒的‘参考文献’都不列”的假冒伪劣产品。
学界现在互相吹捧的书评很多,但能够拉下脸面,本着求真、有一说一原则的书评则非常罕见。推动学术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学者之间能够互相坦诚的批评。在历史上,陈寅恪、冯友兰、胡适等人都曾给我们做出过杰出典范。有时候,一个学者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是看他如何颂扬别人,而是看他如何批评别人,指出别人的优缺点。学术正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商榷中进步。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只有了真批评才有真学术。正如看一个拳手的实力不应看他套路打的如何漂亮,而应看他在擂台上能否击倒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