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将主宰多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将主宰多久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将主宰多久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方将主宰多久》是一本由【美】伊恩·莫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一):历史注定未来

  人类社会的命运就藏匿在历史的阴影中。所以,也才有了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历史书来开阔眼界倒是不错的,毕竟,虽然早知道某些个历史的大致脉络,但是多知道一些细节资料和从其他角度的观点。的确是令人大开眼界了。比如那个考古界甚至波及到了非考古界的人群的关于金字塔的“埃及妒忌症”就很有意思呢。当然,那些对于考古发掘有兴趣的读者,更是不该错过此书了,书中收录有近些年来的很多随着科技进步的考古手段,那个什么“社会发展指数”的测算就很高大上。

  气候情况地理环境都能够影响文明的发展的,比如,寒带的人通常比较一根筋,脑子里只有充饥和御寒的概念,平日里为了抑制热量的散失,行动反应较慢,像北极熊就是最好的例子。温度高了就好嘛,肯定不是,想一想热带的懒猴,因为资源太过于丰富,虽然不属于那种脑子不爱活动的类型,但行动方面就比较废。真正的文明发展只属于温带地区的人们,气温不高不低的地区。

  最好还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前者有利通商,后者利于耕种。事实上,商路通达了,政治的影响力才能够达到,文化的认同感和人心的向背事实上没有多大的关系。

  内容方面论点根本不像是此中文译本的推荐序所吹嘘的那样有着种种的【它前所未有的提出】,论点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的原创见地,就我来看,这书充其量不过算得上是个“集大成”罢了。事实上,那些论点早不新奇了,不过就是被搜罗到同一本书里,比较能够唬人。不过是作者从一个比较的角度来分别阐述了自人类出现以来的东西方文明发展史。

  应该说这本书页面的排版布局实在说不上是清爽,字码虽然不是很小,但是排版太过紧凑,亦只有零星的图表,密密麻麻的不免看得人心烦意乱。不应忽视隐藏在作者一本正经之下的冷幽默,那种时而闪现的俏皮话,还是很能让我们这些读者提神的。

  可惜该书最令人诟病的则是作者的立场问题,话说就算不能够做到完全客观,但是这种意有所指,煽风点火,也够其心可诛的了!擅长撒谎的人都明白,谎撒的越多,越容易出问题。真正好用的谎言,是九真一假,所以的真话中只有那关键的地方一两句假话就够了。同样的,写书也是如此,大可不必急吼吼的跳出来赤膊上阵,最是难得的是在看似完全公允的立场上夹塞,挑动读者的情绪,随着作者起舞。

  如果你仔细看过这本书,就能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未来,中国的世纪,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对非西方的未来,非西方的世纪,持悲观态度。虽然,表面上作者对中国是如此推崇备至,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是个“中国迷”,可实质上这位先生不过是在鼓吹“中国威胁论”那老一套。不能理解这类明显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东西,这种讨好外国读者的书,为什么还要引进?总不成只是为了让国人更真切的体会到外国人对于我们国家的看法吧。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懒惰、恐惧、贪婪之上的,因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没有皮毛鳞甲,尖牙利爪的先天不足的人类,才会努力发展种种的技术,对环境施加影响。选择用工具来取代稚弱无力的手爪,最终奠定了以工具为基础的科技文明,彻底的取代了以肉体锻炼为主导的武道文明。

  【生物学和社会学提供了普遍规律,适用于任何时期、任何地点的任何人,而地理学则告诉我们其中的差异。】在作者的笔下,从元初之时东西方不同的祖先,尼安德特人和北京人开始,西方就是超出的。

  看到书里借用哈姆雷特对他的朋友所说的那段话,【“人类是多么伟大的杰作!”“理性多么的高贵!禀赋多么的无穷!行动多么的迅捷,外形多么的可赞!举止多么像天使!悟性多么像上帝!”】我没什么好感慨的,我溢发的感觉东西方人在情感方面的不同,西方人更容易激动动情,但是东方人更加克制理性。

  但不管怎么说,从最早期人类墓葬和祭祀的发现来看,虽然对于人祭或殉葬方面,东西方同样的残忍,但是对于被祭祀的对象而言,却大有不同。东西方的人们同样在乎祖先,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西方是将头颅从死者身上取下,然后把他们与活人放在一起,而东方对死者的敬意则在坟墓中表现出来。】显然,东方人不习惯打搅死者的安宁,宁愿他们就那么消消停停的待在地下。

  看啊,作者认为制定社会发展指数是一种艺术,很多人也认为数学是一门艺术。为了那些个曲线图和数字而神魂颠倒呢。注意到在作者看来,美国等同于西方,只是在我来说,美国却并不等于西方。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二):关于这本书的几个感想

  地理,社会,和生物学法则的相互作用:

  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做到(或者做不到)推动社会发展的(莫里斯定理:导致变化的原因是懒惰,贪婪,恐惧的人们寻求更为简便易行,获利丰厚,安全可靠的做事方法。他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知之甚少);而地理学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西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在过去的200年内统治全球。生物学和社会学提供了普遍规律,适用于任何时期,任何地点的任何人,他们一同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形态,而地理学则告诉我们其中的差异。(p369) 同时作者认为文化和思想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非推动力。这点下文还会提到。总之,每个时代都有其需要的思想,受到地理以及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确实大部分伟大或愚蠢的领导人物能够加快或减慢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进程,但没有人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事情的结果也会基本不变,即使事情发展的轨迹可能有所不同。

  举几例说明社会和地理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对发展可能的决定性力量:

  1. 5000年前,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从欧洲大陆延伸到大西洋中,是地理上的一大劣势,意味着这些地区远离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但500年前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地理条件的意义。有了新型舰船可以横渡原先无法通行的海洋,扭转了局势,把延伸到大西洋的地理条件变成了一大优势。西欧通过远洋贸易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欧的社会发展也因此蒸蒸日上超过了地中海东部核心地带。 (也是后发优势的一例)(XXXIV)

  2. 欧洲的搬到地形使得小王国有能力抵御潜在的征服者,因此偏好分散的政治权利,而中国混圆的海岸线使得中央集权而不是诸侯割据成为偏好。因此哥伦布有众多候选君主支持远洋探索,而郑和却没有。(XXI)

  3. 公元前4000年,因为灌溉农业和城市发展,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大河流域开始变得比侧翼丘陵地区(南亚一个跨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约旦河谷的弧形带)的旧核心地区更发达,在公元前2000年,远距离贸易迅速发展,使地中海广阔的航路创造更多的价值。(117)

  4.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角度,汉朝引入南匈奴抵抗北匈,如73年东汉和帝联合南匈奴攻伐北匈奴。之后当北匈奴不再成为威胁后南匈奴无所事事便开始骚扰汉朝,最后推翻晋朝开启五胡十六国;宋朝与辽,金,元亦是类似演进过程。

  佛教和基督教的对比:

  普遍认为释迦摩尼对宗教上的超然存在持实用主义态度,建议人们用最有效的方法,摈弃其他。另外,在寻求涅槃的过程中,佛教徒有许多条道路可供选择。然而,基督教认为能否进入天堂取决于是否知道上帝和耶稣是谁,以及他们想要做什么。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基督徒陷入疯狂的自我定义,所以到了公元2世纪晚期,多数信徒开始认同主教存在的必要性。

  先进国家机构开始瓦解时,主教们就开始填补机构空白,开始获得更大的政治和世俗权力。中国的南北方也与康士坦丁一样对宗教力量的扩大做出妥协,譬如佛教团体肆意挥霍财产,免征税收,加官进爵。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高明的北魏皇帝能通过一系列手段获得选择佛教团体首领的权利,并随后通过该首领宣称自己是佛祖化身。

  为什么欧洲人发现了美洲

  首先是自然地理。即使大风暴可能会将偶尔出现的中国船只吹到美洲,可以想象得到,北赤道洋流也会将他们待会。而季风,岛屿位置,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面积差距都对欧洲人非常有利。(p269)除此之外,支离破碎的欧洲政治地理推动经济发展。大西洋沿岸的统治者急于购买更多的大炮,想尽各种办法获得更多的财富,乐于与任何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收入来源的人进行合作,即便是游荡在海湾的那些贪婪,自私之人。航海技术和战争机器也推动科技发展(p273)经济地理让东方郑和式的探索在太平洋面前显得收益小于损失,这显示在以刘大夏为首的反对派身上,譬如他对兵部尚书如是说:

  “郑和前往西方的航海浪费了上百万的金钱和谷物,并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这是极其糟糕的行动,大臣们本应予以强烈反对。即使这些旧资料仍然存在,也应该被烧毁。”(p266)

  为什么清朝没有伽利略

  因为知识分子们只会回答社会发展推到他们面前的问题:每个时代得到其所需要的思想。因此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最先应该是西方社会发展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对于急于把知识分子笼络到新政权下的清朝政府来说,放纵激进思想的危险大大超过了它可能具有的优点。(事实上,任何想要维持现有社会状况的社会统治阶级对新生事物和思想,无论是科技的还是文化的,都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

  其实在中国也有像顾炎武,戴震这样的学者/官员,提出类似于西方的思想,认为自然是机械化的,不以任何意图或目的运行,可以经受实证的分析和检验。但作为杰出古文文学家,戴震总是把他的理论建立在古代典籍基础上,因此到最后,保存过去的辉煌与荣光在中国似乎总比解决问题要重要的多,而这些问题却是西方人不得不关注并加以解决的。(p313)

  大西洋边境挑战使得西方人互相叫嚣,争吵关于新问题的答案;而火药的出现让骑射游牧民族不再是中国草原边境的威胁,故而数学--像医学一样--变成点击研究的一个分支,而非独立的学科。并不是说西方人比东方人聪明,只是在各自的地理社会条件下各取所需而已。

  因此Morris的理论是长期决定论(以马克思和戴蒙德为首)和短期偶定论(以Pomenraz的随机震荡理论为首)的一种折衷。

  五大天启骑士:

  可以文明的力量,包括:饥荒,瘟疫,移民,国家灭亡,以及气候变化。这些因素的力量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譬如之前提到的移民力量(蒙古人等等)曾经非常强大,但随着科技演进其力量不断被削弱。

  为什么要测量,测量什么;

  确实,量化的手段掩盖的东西比它揭示的还要多。它掩盖了文化个体的特性。然而当各流各派争论不休时,量化的手段至少能把浩如烟海的史实证据缩减为简单的数字,让所有人面对相同的证据,并得出以往难以得到的结果。(p74) 笔者认为把这种研究方法看作社会学科多种视角的其中之一比较妥当,只是增加我们看社会问题的全面性而已。

  四个衡量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1.城市化(体现社会组织能力和复杂程度);2.能量获取;3.信息处理;4.发动战争的能力。(p78-79)

  关于这本书的我见:

  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预测未来之糟糕天下皆知。如果认真把这本书看作是对未来的预测,那么几乎就毫无可取之处;如果把这本书认真看做是对东西角力的竞技,可能也太偏颇。事实上作者说得清楚,东西本无别,而目前的发展状况正是地理因素在历史中起作用造成的东西发展差别,最终这种差别可能会消失。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东西方发展的推动力的比较和分析,我想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显然Morris提供的远非一个基本定理(General Law),但我以为他的这本书为比较东西方发展做了很多。

  成于上海常德公寓旁爱玲咖啡屋,晴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三):未来世界谁领风骚

  “在21世纪下半叶,具体的数字将证明一切,中国将统治世界,世界将被东方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下文简称《西方》)一书中,伊恩·莫里斯借助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之口,说出惊人之语。中国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每一个中国人更该对此做出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一个外国人看好中国的未来,或许是基于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乐观估计,我们切不可被这“迷魂汤”灌晕以致忘乎所以。本书在2011年7月初版。在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中国不仅需要自我打气扬起远航风帆,也特别需要来自外部鼓励增强民族自信心,或许本书再版意义在于此。

  “主宰”也好,“统治”也罢,均显暧昧色彩或存在歧义,至少可作两种理解:一为占领掠夺,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具有话语权与号召力。尽管书中两方面内容均有涉及,莫里斯倾向应是侧重表达后一种意思。事实上,即便中国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东方崛起”,也不会甚至是不能“统治世界”。

  社会制度代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学常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促进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而欧洲封建社会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早950年。奴隶社会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意谓历史发展获得了先机,这想必是中国在过去长期领先西方发展的奥秘。颇有戏剧性的是,西方很晚进入封建社会却很早结束,而中国封建社会在“漫漫历史长夜”穿行太久。17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开始跑步前进,西方各国人民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了法律的笼子里;而清朝则将一国政事全然包揽在皇室之内,专制比明朝以及过去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20世纪到来又过了11个年头,才被孙中山推翻。如果说在取代奴隶社会之初和上升期,封建社会代表了先进生产关系,那么在西方资本主义风起云涌之时,中国社会仍然抱残守缺死抱专制不放,封建制度早已蜕变为落后反动的罪恶渊薮。

  现代社会,先进的社会关系体现为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之下,民众个体人人意气风发,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成为可能,公共参与意识得到激发,主人翁心理认同得以形成,民族国家呈现空前创造性与澎湃活力;专制制度只能禁锢人们头脑,束缚人们手脚,窒息社会发展。民主制度才能造福大众,专制制度是非常自私的制度,它满足的是一个家族抑或一个集团利益。专制给国民性格带来毁灭性破坏,中国人奴性难消即是漫长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挤压所致。正如鲁迅在《春末闲谈》所说,“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当前,中国开始注重实施民主与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然而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亟需扫除——权力还未完全被关进制度笼子,官员不贪则已、一贪惊人屡见不鲜,民众合法权益时有被侵犯;市场经济还不尽规范,还存在垄断以及被权力操控风险;文化产品供给在城乡两个层面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产值还非常低,民众收入只有美国民众的十分之一,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落后水平。根本原因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

  莫里斯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西方》写作时间恐怕不会晚于新旧世纪之交,正值西方中心论在欧美学界失去影响之时,他很自觉地适应这种变化,不再使用西方历史重大事件,而是选用中国的王朝兴衰。这非常适合中国读者阅读。莫里斯语言有调侃意味,具有西方人固有的幽默,书中浓墨重彩铺陈描述若干与真实历史截然相反的故事场景(比如道光皇帝打败维多利亚女王),于幻想与真实巨大反差里呈现出别样的轻喜剧感。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以及文字的突兀洗练,亦为本书增色。胡适说过,千万不要把一种思想当成金科玉律去信仰,从这种意义上讲,纵是大家之作《西方》,我们也不应抱持寻找东方崛起“标准答案”动机。它只是一份材料、一个参考,为我们探求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打开一扇窗,真正答案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不以他人的脑子为脑子”之独立思考中。

  载于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dspd/2014-05/28/content_506256.htm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四):煌煌巨著

  当看到《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这个书名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些什么,不过作者在本书里的很大篇幅却是在做一件事:在厘清东方及西方文明的定义后,再对东西方文明进行长历史跨度的比较。

  作为在义务教育期间经历过长时间“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大中国群众来说,说西方文明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那段时间是超越中国文明,应该绝大多数人都应该会接受这个结论,且在接受这个结论的同时,会愤懑得暗咬钢牙。可如果你要告诉ta:其实,自打有人类文明起,西方文明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领先东方文明(包括中国文明)的,甚至领先得不是一点半点时,那么我估计很多国人就不会接受这个结论了,也许甚至会用汗x、美x、日x等具有标签性的名词将你划分到地方阵营,基本属于打倒在地不得翻身,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那种。

  不过先不要做出反驳,聪明的做法应该是:看看作者为何这么说,他又有什么理由来做出如此的结论?

  既然要做对比,那么就要做两件事:第一,下定义,第二,做结论。而作者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来作定义:什么是东方文明,如何界定东方文明的范围;何为西方文明,为什么某某算西方文明而另一文明范围却不算。其次,对比两个核心文明的关键数据,然后做出对比图,那么结论便一目了然。

  根据作者在书中的说法:尽管书中用了很多考古资料进行了对比上一代智人西方的尼安德特人与中国的北京人,并且得出结论尼安德特人要比北京人聪明得多,但显然,今日的我们和尼人与北京人的关系并不大,因为我们都是从15万年前左右的非洲走出来的,这一人类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后,慢慢探索,并最终走向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尽管我们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上努力把我们创造出了一副我们是北京人与元谋人后代的意思,但显然,通过探测DNA序列,地球上所有的现代人类都源于同一祖先的说法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

  在综合了多种方法后,本书作者伊恩·莫里斯给出了他自己对东西方范围的定义,即:西方核心地区的地理位置从公元前11000~公元1400年期间基本保持在地中海东岸。在公元前250~公元250年左右,罗马帝国向西扩张,吞并了意大利。除此之外,核心地区一直在如今伊拉克、埃及和希腊组成的三角形区域里。从1400年起,核心区域不断向西北方向移动,首先在意大利北部,然后到西班牙和法国,再扩大到囊括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到1900年,核心区域横跨大西洋;2000年,固定在了北美。东方的核心直到18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黄河长江地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心向北部黄河流域的中原转移,公元500年后又转向南方的长江流域,1400年之后又逐渐转向北方。到1900年,核心区域扩展到日本,2000年在中国的东南部。

  而在对比东西方文明的数据时,作者选取了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这四个关键数据,然后根据考古发现与史料数据,对四个数据进行权值相加,得出总分后做对比。能量获取是根据考古发现推算出当时人类每天可以获取多少大卡的能量,社会组织则主要是看城市的居民总数,人数越多得分越高,战争能力则是兵力数量与装备等。

  当作者最终画出了图表之后,结论是惊人的:仅仅在唐元时代等短暂文明时光,东方文明的总得分是超过西方的,其余时间均是被西方文明压制,甚至在有记录的伊始阶段,这个分值差还要更大,而这与我们印象中中国的悠久文明的印象并不相符。

  我们不要恼羞成怒,你可以不赞成作者的结论,但显然,作者的这个思路并没有问题,既然要做比对,如果只凭借着印象去做,不仅危险,还很容易被情感的窠臼所羁绊,而进行数据量化后,再来做比对,无论如何,这种方法要比凭印象得出的结论要客观的多。如果要说有问题,那么仅存在的问题也许只有两个:第一是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毋庸置疑,相隔万年之久的考古发现也许并不与当时的真实情况相符,一些数据文献可能存在造假的嫌疑。而数据模型的另外一个问题,便是选取的参数是否能真正反映出两者之间的真实差距。

  事实上作者在书的后面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也在担心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但无论如何,如果对这个结论不认可,我们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将数据量化,毕竟只有用数字才能做出最真实的对比,也会让人相信你的观点,否则只是单纯地按照心中所想来做结论,未免不让人信服。

  而造成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作者书中的观点是有两个:一个是地理环境的因素,而另外一个,则是能源问题。其实这个答案和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即地理造就人。

  在本书的开篇部分,是幻想假如是郑和在西班牙探险家们之前抢先到达美洲,后来的世界是怎样一种情景。以这个假设为命题的故事并不新鲜,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就写过一篇以此为题材的科幻小说。然而,只要我们仔细推究,就会知道这个设想并不很靠谱:且不说郑和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毕竟和后来者存在差距,最关键的是,地理因素使得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容易到达美洲。欧洲人最显而易见的地理优势是自然地理:季风、岛屿的位置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面积差距都对他们非常有利。

  而能源问题,则更是一个关键点。根据本书的描述,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各项数据指标发展良好,然而在关键时需要的推动力,却显得不足,最终使得发展指数不能更上一层楼,这个关键点就是能源问题。由于此时的宋代文明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只能不停地伐树燃烧来获取能量,然而树木数量有限,且单位能量不足,最终使得推动最终文明发展指数功败垂成。

  然而对比造就现代西方文明核心的英格兰,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命运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了,因为英格兰的土地下面发现了大量的煤矿,这种能源直到今天依然在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当人类终于可以获得单位质量能源更高的煤炭时,会迸发出怎样的一种能量!有了煤,终于可以推动蒸汽机,可以用上电能,现代社会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也因此此后的英国的工人工资一直高居世界的排行榜首位。

  当然,根据做对比的数据曲线,我们发现发展数字并不是一直都是在上涨的,有很多时候甚至是有巨大落差的,造成这个原因则主要有两个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疾病的大爆发。

  当人类进入冰河期和从冰河期走出进入暖冬时,我们可以明显从曲线上看到曲线的剧烈跳动,而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大瘟疫(有其以流行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为代表)之后,曲线则会急速下折。好消息是,在我们这代人的这段时期,数据一直呈上升态势,而且上升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数据也显示出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小,如果幸运,那么很快我们会上升到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到达过的新高度。

  所以我们应该乐观一些,做一个理性乐观派,尽管一些学者根据现有数据得出东方文明将于xxxx年超越西方的这一结论未必准确,然而我们还是想看看,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更为激烈的今天,会为我们迸发出一个怎样的未来。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五):一些读起来觉得有问题的点

  这本书我借来看的,当时只随手记下了这些点,原文没抄下来,只是觉得这些不对。

  45:叶轴硬的作物为什么不能是人类有意为之?

  49:倒数第2句“上海”(好像是当时还没有上海?)

  159:“最后...”那一段中,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应该是公元第一个千年?)

  225:第一段 “一个世纪后”(应该是10个世纪后?)

  241:倒数第一段 11世纪(是19世纪?)

  269:第三段20世纪朱熹(这个肯定是12世纪吧)

  另外,诗经等古文的一些原句,是原来作者写的?原作者用英语写这些诗句?

  度量单位建议译者能翻成中国常用的,否则影响阅读

  另外,补一个新月沃地和侧翼丘陵的区别:转自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41900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六):解码东西文明的前世今生

  解码东西文明的前世今生

  文/王传言

  【《西方将主宰多久》,伊恩·莫里斯著,钱峰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

  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无数历史学家都进行自身解读。有的从编年体的角度,将人类历史的每个过程都涉及其中,比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有的从世界各个民族的兴衰入手,力图解读在民族兴衰背后的逻辑,比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当然也有着对于历史的独特视角,希望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建议的,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聚焦于“文明冲突”而著称的,如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而面对这些书籍,它们都是从独特的视角审视过去历史的痕迹,预测着未来世界的方向,却没有聚焦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明轨迹的解析。伊恩·莫里斯的这本《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价值就在于此,能够让我们清晰看到东西文明的前世今生,更能够洞悉东西文明在发展交替中的影响因素。

  带着问题去阅读,永远是最佳方式。在人类历史的浩瀚过程中,仍旧有许多谜团没有准确的答案。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文艺复兴”?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每个学者似乎都能够给出不同的解释。而作者却独辟蹊径,他明确指出,东方和西方的差距原因以及发展脉络都是因为地理因素导致的。而这也就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将地理因素视为东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地理因素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早就了东西文明过去的样子和今天的模样乃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将“地理因素”视为东西方文明发展脉络的决定性因素之后,作者再次提出“社会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不同时间和空间东西文明的社会发展程度。可以说,“社会发展指数”的提出解决了不同文明之间数据指标衡量的难题。从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四个组成部分出发,对东西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具体数字化衡量。得出的结论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相互赶超”为主线的,东方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秦朝统一之后以郡县制为标志,迅速赶超西方文明并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

  而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则是从11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开始,直到19世纪,西方重新超越东方并统治世界。而西方之所以能够超越东方,关键因素在于其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尤其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现代法治制度。当然,西方的主宰地位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疑问一样并非永恒的。因为笃信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相互赶超”,并且通过“社会发展指数”能够进行数据衡量。作者大胆预测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超越西方,将会重现秦汉、隋唐时期的辉煌时代。之所以如此预测在于作者一阵见血指出西方文明在发展中固有的矛盾,经济危机、治理危机、治理能力等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

  当然,历史学家的眼光最为坚实的应该是总结过去,而预测未来往往并非接地气。站在21世纪的时间海洋里,展望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中国是否能够超越西方是一个疑问,更大的疑问在于自身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不过,作者能够将东西文明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指出“地理因素”的决定作用的确也启发着每个人,或者这其中就有着生态文明的影子,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并非再此消彼长,而是进入相互促进的发展轨道上来。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七):披着虚伪外皮的西方中心论

  1.假装公正客观,自编了一套毫无科学性的所谓评分体系。

  2.偷换概念。好家伙,从埃及、巴比伦到波斯,他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辉煌文明都纳入西方范畴,只为在与东方中国的评分中获得几乎全胜的战绩。又是一个中国pk全世界的故事。

  3.掩耳盗铃。可惜与中华文明比拼强大的生命力,各文明古国纷纷败下阵来。中国近千年来的优势实在无法掩盖。作者只好疯狂的拉大时间轴,以至于上溯到几万年前的猿人时代。以好让中国领先的那千百年在漫长的时间轴上显得只是惊鸿一瞥。在那个遥远的纪元,更多的是生物学上的意义,哪来什么东西方之分。再比下去就该比恐龙了吧?

  总之,作者为了证明西方的领先是与生俱来恒古不变的,真是费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呐。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八):东风薄、西风烈

  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莫里斯说,西风烈,东风薄。至少,在过去的15个千年里,西方领先了其中的14个。当然,你得定义什么是西方,什么是领先。

  在莫里斯眼里,从欧亚大陆核心地带最西端演化而来的社会都是西方。所以,美索不达米亚是西方,埃及是西方,阿拉伯世界是西方,当然欧美、澳洲也是西方。

  在莫里斯眼里,社会发展程度可以用能量获取(人均每天获得的千卡数量)、社会组织(最大聚居区的人口规模)、战争能力(通读全书未搞懂这个指标如何衡量)、信息技术(从文盲到文化人的人口分布)这四个指标衡量。

  西方的核心地带首先在两河流域,紧接而至的是埃及、地中海、阿拉伯世界、西欧;东方的核心地带先前是黄河流域、后来是长江流域。核心地带为什么会动态地变化?莫里斯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概念——“后发优势”。边缘地带会在核心地带扩展的时候引入其技术和组织,并加以改进以至于“后发而至”。

  那么西方会继续主宰世界吗?这样的问题索然无味,丝毫不能唤起我的兴趣。因为,这本是个模糊的问题,永远不会有圆满的答案,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是吗?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九):关于西方主宰世界的又一种观点

  全书的标题便是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对此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地理所决定的,或者严格意义上说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全书的脉络比较清晰,作者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然后试图用三个工具(生物学,社会学和地理学)以及一个参考依据(即他建立的社会发展指数)来论述他的观点。生物学解释了人类因为要不断获取能量而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带来“发展悖论”-社会发展产生社会发展限制的因素,这一限制最剧烈的时刻便是产生变革的时刻,要么社会崩溃要么限制被打破。社会发展指数是一个衡量不同时期社会发展能力的参数,作者依靠大篇幅的东西社会的社会发展指数比较和历史描述找到了这样两个上限,同时也表现了东西方交替领先,只是西方领先的时间更长,进而说明西方主宰既非长期注定也不是偶然发生,是地理促进了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重新定义了地理的意义,打破上限便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作者又个根据指数做了对未来的预测,东方必然会再次超越西方,奇点与世界末日最后会再次消除东西方的定义…

  不可否认全书的脉络很清晰,但是大量的篇幅都是叙述性的描述,对中国的历史的一些描述颇有争议,有些野史的使用,还有并不客观真实的历史引入。欣赏作者的理论,但依靠社会发展指数依然有种历史是后见之明的感慨,对于两个分数上限的分析很难说不是一种巧合,因此依据指数做出的预测较难信服,特别是假设现在起东西发展速度均衡最终东方超越西方忽略了太多变数…而最终即使如作者所说未来与15000年前一样,东西方的意义不再回到一片原初,是否这也仅仅是轮回的一段?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十):发现一篇奇葩书评

  发现一篇奇葩书评。

  未来世界谁领风骚

  ———评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2014-05-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4-05/28/content_90873.htm?div=-1

  我就想问,这书评写的时候,真的是读过书来写的吗?第5段对社会形态的描写,完全是从历史书上搬过来的,还封建时代,,,

  整篇文章都是党八股的语调,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