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店的灯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书店的灯光》的读后感10篇

2022-04-19 03:3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店的灯光》的读后感10篇

  《书店灯光》是一本由[美] 刘易斯·布兹比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一):枯燥的书有沉静的美

  读了十几页,感觉刘易斯布兹比是一个为书而生的人。在书店工作了17年。闲暇时光就是用来逛书店。本书13万5千字。英文版2006年。翻译版2008年。

  有时候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关心作者的生卒年月,这往往能影响我们对书的理解,甚至产生误解。有些作者的作品可以超越时代,而有些作者却又深受自身时代的限制。

  刘易斯布兹比让我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读书,它同时可以带给你一段读那些书时的回忆。他对书的感情之深是别人比不了的。这里有书的历史,书店的历史,是一本关于书的书。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中规中矩。开篇提到太多书名和作家,让我来不及加入想读书目。

  我还是更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读书,就像现在坐在周日清晨的阳台上,睡不了懒觉的我,还没洗脸刷牙吃早饭,就在阳台上读了起来,窗外是阴郁的天空。而书中的文字却能使我的心情好过一些。卧室里躺着熟睡的妻子,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出去溜达了,为的是让我们能安静的多休息一会儿。在这样片刻安静的环境中读上几页是十分惬意的,不管是什么书。如果再像我现在这样能自己写上几句感受,就更美了。 我讨厌下班地铁上那嗡嗡嗡的吵闹声,让我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好像那帮子人上班时候都在睡觉,下了班却又生龙活虎起来,像一堆大头苍蝇在你身边飞来飞去。

  浮躁的心是读不了枯燥的书的,而枯燥的书又有其沉静的美。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

  从本书末尾可以看出,这本书其实是在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为提倡大家读纸书和逛实体书店而写的。纸书和实体书店永远有电子书和网络所替代不了的魅力。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二):黄昏里那盏灯——《书店的灯光》读书笔记

  黄昏里那盏灯——《书店的灯光》读书笔记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当我 岁时偶然看到一本名叫 的小说,在随后的六个月中我读完了名叫 的作家的其他所有作品。

  这是一道每个人都可以来做的填空题。刘易斯•布兹比的答案是:15岁;《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我的答案是:20岁,《平凡的世界》,路遥。

  “俄克拉荷马的红色原野和一部分灰色原野上,最近不紧不慢地下了几场雨,雨水并未冲裂结了一层硬壳的土地。”(上海译文版,董衡巽译)刘易斯在15岁那年读到这部《愤怒的葡萄》,就此沉迷于阅读,流连于书店,并结下了与书店的一生不解之缘。而我在看了刘的这段经历后,开始了有关美国现代小说的阅读之旅。

  一本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或者至少是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

  书与书店的意义

  刘易斯对书和书店情有独钟,深得其味。他说: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借用诺贝尔奖得主、保加利亚出生的德国小说家伊利亚斯•卡内提描述咖啡馆的话来说,书店是我们“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但书籍是朋友,我们并不孤独。”(P27)他认为图书的应用远比电影活泛,更人性化。“电影提供画面;图书则是借助读者的参与,将画面建立在脑海中。”所以书籍更有利于思考。神经学家也已经发现,观众在看电视和电影时眼睛是静止的,直勾勾的,但在阅读时则产生实际的物理运动,从左往右扫过书页,刺激和影响大脑,实在是一种健脑器。

  书店是一个广场,是街道的延伸,它供人驻足流连,时间长短由人自便。“在如此恬谧的早晨,书店陈列得整整齐齐,书架清洁并充满希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当天的气候,当天的新闻,接踵的顾客,成箱的书,以及那书中的世界。”(P3)书店这种行业性的闲适,部分来自它所销售的商品——书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产品,它们需要时间;写书很慢,出书很慢,读书也很慢。

  作为一名曾经的“狂妄的乌鸦书店”(Upstart Crow & Co,)店员、出版社销售代表,刘易斯对有关书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发现,现代书店与咖啡馆或小食店为邻已有长久的历史。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当咖啡和烟草风靡大陆时,咖啡馆是作家、编辑和出版商的聚会场所。那些有闲情聊天和思考的人,可以在那儿放松平静地坐上一天,写作,阅读,长谈,或临窗发呆。书店与咖啡馆都有朦胧的灯光,成堆的书报,弥漫着一种慵懒的气氛。“在气质上,书店和咖啡馆真是天然的盟友:都不在乎时间,都提倡休闲。”(P23)

  书籍是记录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载体。从纸草手卷、羊皮书到平装书再到电子书,书籍的普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作者认为,大量生产的图书具有一个基本的平民特征。书籍便宜、易获得,而且除了识字以外无需其他特别训练,这就缩小了不同阶层在知识、信息上的鸿沟。开放的书店兼收并蓄,并让读者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店不仅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民主启蒙的摇篮。“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她们充实人间;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P20)

  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书店经常是捍卫言论自由权利的阵地。譬如,在西尔维娅•比琪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赞助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才得以面世;而没有劳伦斯•费林盖蒂的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金斯伯格的《嚎叫》可能要在数年之后才能跻身文学殿堂。图书的自由贸易是社会民主制度的基石,书店一直是捍卫表达自由权利的阵地。在“不能因噎废食”章里,作者批评了苏联时期的书籍控制和查禁。为了控制国民的心智,苏联像控制写作和出版一样控制图书的发行,书店都是由政府建立和控制的,书价相对便宜,“然而,有谁愿意总读关于英雄拖拉机手的小说呢?”(P153)。有理由相信,作者也对中国的书业提出了批评,因为书的第154至156页被突兀地安插进了国内几家书店的照片,该部分的文字因此被抽离。这对于这样一本书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抹掉过去的一部分就可能失去全部的过去”(P176)。

  书店之旅

  作者认为,任何形式的旅行,都是访问心仪的书店和寻找新书店的借口。当他去马省的南哈德利(South Hardley),必须去奥德赛书店(Odyssey Bookshop)。去北卡罗来纳阿什维尔(Asheville,North Carolina)的旅行,只有到过商业区的马拉普洛普书店(Malaprop)才能算结束。类似的还有:佛蒙特州的蒙彼利埃的熊池书店(Bear Pond Books)、魁北克蒙特利尔的双钩书店(Double Hook)、密西西比州牛津的四方书店(Square Books),等等。

  在书中,作者用专章“灯光温馨的书店”介绍各类特色书店。像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临近哥伦布和百老汇大街的交叉口,因“垮掉的一代”经常出没而声名远扬。旧金山另一家近乎完美的书店则是位于日本城的纪伊国屋书店(Kinokuniya Books)。德州的阿彻城只有1748人,但有四家书店,包括因电影《断臂山》获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小说家拉里•麦克莫特里开办的预定书店(Booked Up),还有三条狗书店(Three Dog Books)。而世上最大的书店或许是威尔士的瓦伊河畔海伊镇(Hayon-Wye,人口1500),有40家古旧书店;或者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市(Portland,Oregon)的鲍威尔书城(Powell’s City of Books),;或者曼哈顿的斯特兰德书店,它们主要销售的都是古旧书籍。

  只有一个城市可以冠以“书店之城”,那就是曾经的世界时尚之都巴黎。那里既有大型连锁书店FNAC,也有透着嬉皮风的“书房1789”(Librarie 1789)这样精致的小书店,以及塞纳河沿岸旧书商们那古老的绿色木制摊位,一如我们曾在1930年代旅欧文人笔下所读到的。自然,你绝不会错过巴黎圣母院正对面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它的传奇足可以写一本书。往莎士比亚书店西面走几步,还有一家“村声”(Village Voice)书店,专卖英美文学书籍。而欧洲大陆最老的英文书店,则是建于1802年的“加里格纳尼”(Galignani),这家美丽的书店隐藏在曾是欧洲最大的拱廊的屋檐下,有着暖色的木制书架和高高盘旋的楼梯。总之,塞纳河畔的巴黎书店、书摊,与人流如织的咖啡馆、庄严雄伟的建筑比邻而居,实在是文化人的乐园。

  2011年8月27日——9月6日午后 于绍兴

  《书店的灯光》,(美)刘易斯•布兹比著,陈体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25元。推荐指数:★★★★。

  推荐篇章:第一、二章。

  勘误:P184:“我的一生都是在西海岸渡过的”句中,“渡”应为“度”吧。

  222:“文学的死亡和阅读写作的死亡并不是二十一世纪百夫长的新观念”中“百夫长”是神马意思?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三):Something about Books and Bookshops

  又一本关于书和书店的书。

  从台湾女书人钟芳玲走访世界各地书店完成的“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到薛原、西海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独立书店,你好!》;从纽约女作家Helene Haneff与伦敦旧书店的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到英国女作家Penelope Fitagerald关于一个英国小镇书店的故事《书店》;从Nicholas A. Basbanes讲述诸多书痴的《为了书籍的人》,到范用记录文人墨客与书有关传闻轶事的《买书琐记》;从Estelle Ellis展示40位嗜书如命之人的《坐拥书城》,到Lewis Buzbee回忆书店及相关历史的《书店的灯光》......

  不知何时以及为何成为了一个Booklover,有意无意间阅读了很多关于书和书店的书;且在这个电子书近乎取代纸质书、实体书店极度不景气的今天,依然固执地保留着逛书店和阅读纸质书的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史,何尝不是他的成长史。童话故事、连载漫画——武侠青春小说——人文社科专业书籍,见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在这场旅途中,会有一批一批的书离我们而去,像是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过客,但也有些书会被我们随身携带永生珍藏,如同亲朋挚友。有些人、有些物、有些事,终究在某个时刻随风飘散,也许不留半点涟漪;但有些,其本身或是其记忆,永远相随,余生为期。

  书籍,给了一个人无尽的温暖、力量和安全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走遍世界各地的书店,可以开一家自己的书店,守护这一片精神家园,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归宿。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四):筆記

  - 一向不大看和閱讀與及書店的書....... 有點怕和一些讀書很全很深入的人作比較; 反正就覺得沒甚麼好談那樣.

  - 這次在北京, 一看到這本書的風面就給吸引進了. 簡單的書櫃, 加上那少少陳舊的牆身....... 已經很有感覺.

  - 雖然作者是談美國的經歷, 意味著他談的大量書店、作者、書目對我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 即我不知道他在談甚麼, 但整本書讀下來還是很有味道。特別是作者回憶起自己與書本, 書店的記憶, 包括兒時閱讀的經歷, 總讓我想起自身的好多事情...... 忍不住自己就寫了一篇, 以防日後忘了:

  http://sunfaied.wordpress.com/2011/03/12/%E9%82%84%E6%98%AF%E9%96%B1%E8%AE%80/

  - 作者談到書商、書店店主的故事, 如何保存智識, 如何挽救了偉大的文藝作品, 都是娓娓動人的故事。反之他就電子書、網上書店與及連鎖書店的討論, 就有點平淡, 沒有之前的那麼有光彩。

  - 書, 書店, 書店裏的人, 確實構成了我們生活的重要片斷。感謝作者讓我記住了這些事。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五):黄色灯光小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锤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9188275/

  书店上货的货梯停在二楼,扔出几筐书,继续往三楼。

  货梯门关上的时候,最上层货框的一本书上,印了张莎士比亚书店的照片。

  估摸书分得差不多,去文学区找,没有,去艺术区的装修架子上找,没有,去社科区的文化架子上找,没有。碰巧历史区的工作人员将它放在展台上准备交给文学区,才找到了它。

  文学区的工作人员死活不要,版权页上分明写着“图书史—世界”,即便按出版社放在三联专架上,也碍不着他们什么事。最后,它还是被放在了紧靠着地方历史的图书史架子上。

  书店常见的情况就是这样,科普书常常因“物理、数学、化学”放在科技区,李小龙的人物传记常常放在武术书籍旁边……出版人因此发明了在条形码上方注明上架建议,见得最多的都是“畅销XX”,其实,写和没写一样。

  台湾版是原著封面,桌子一角放着一摞书,书上放着一盏灯。书名很台湾,《假如你爱上一家书店》,没有用英文名直译《黄色灯光小屋》。

  书是2003年关门的一介书屋的老板策划的,台湾也是看到了一介这一版的译文才决定引进。

  这一版也煽情,封底改了郑愁予《野店》里的一句诗。

  书店工作的人,对这书有感情,日常的书店工作,书里有。

  旧时,饭馆茶馆什么的,服务员叫跑堂,这行叫勤行。

  顾名思义:手勤,脚勤。常常得“出膀子力气”。

  和书店像,书店实质就是服务业,只不过,服务员叫营业员。手勤脚勤不必多说,大点的书店,每天成吨的新书不得“有膀子力气”嘛。好跑堂会看人,好服务员也是,再难伺候的顾客,到他那儿全拿住,这眼开的功夫,是心开决定的。

  (《书店的灯光》[美]刘易斯·布兹比/著,陈体仁/译,2008年10月。)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六):那一眼风景

  在豆瓣上闲逛,乱入了一个相册,一个外国摄影师的作品,大约五十多张风景我看得心动,下载后洗成7寸5寸的相片贴在墙上,每每躺在床上就闲着就会幻想:要是可以像Jumper一样多好,一秒一格风景。

  看书,跟看风景一样。需要心情,同样,也贩售心情。

  一直下雨整整一个月,但仅仅下雨还是不够的,昨天突然弹出了一个窗口,白底蓝字的写着:明日暴雨。

  这分明就是下雨下激眼了的表现,急什么呢,慢慢下呗。

  我很不舍的把一本书看完了,而后很失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碰到差不多的书。

  总会有一天,你不再需要故事,不再被情节打动,听到大段大段煽情的对白会有所鄙夷。日光之下,并无鲜事。我只能在自己的故事里犯浑。

  咖啡,香烟,书,都一样,都是一件需要慢慢做,需要耗费时间与激情的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线索,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它会指引你读下一本书,打开一扇本来不在意的门。

  愤怒的葡萄,作者反复提及。想看。

  喜欢书,偶尔逛逛书店,但这里很少有独立书店,图书馆的位置几乎快出城了。离学校也远,也不知道是给谁开的。

  最近比较喜欢网购,网上书店省掉了一些实体店的员工工资,店面租金,种种税务,价格实惠多了。用小刀划开包书的小箱子,屋子里很安静,散发着淡淡的油墨味,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很多幸福的事看不到,听不到,要用心感受到。

  我在一部烂片里,捡到的一句话。

  我喜欢看书,纸质书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或者是某种安慰。或是某种逃避,我能在书中躲一会,现实没有枪林弹雨,但也会想关掉手机,拔掉电源,不听任何声音,看看文字发发呆。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七):爱书人手记

  昨晚看完了《书店的灯光》(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大爱这个书名,温暖亲切让人遐想无限)。翻完最后一页一个人呆了很久,知道自己脑子里塞的满满的,但也同样知道这个时候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似乎这个时候也不适于说什么,只能独自凝神回味。

  虽然自诩爱书,但是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内容的书:自己读书买书卖书的经历心得,书的发展史,书店的变迁,纸质书面临的电子书的挑战,独立书店的举步维艰,还有作者去过的全球各地的风格各异的书店。看似内容庞杂,但都关乎书。读来感觉作者写这本书无关名利,只是因为爱书,只想把这种多年来对书累积的深厚感情来个淋漓尽致地宣泄,只图一吐为快。里面提及的淘书购书的种种记忆,读书的诸多体验,我也经历过,尤其是当他提到书架上的某些书已经历经数年未曾翻过一页,已经成了家具的一部分,哈哈,真想隔空和他握个手,之前的罪恶感瞬间灰飞烟灭。其中更多的内容让我觉得新鲜,尤其是书的变迁史,世界最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作为书店店员站在收银台后的独特体验,书商的神圣职责,书的运营成本分析,一年一度的“被禁书周”,各种风格的独立书店,著名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和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的独特之处等等。原来书本身的世界同样丰富精彩,其缤纷炫丽一点不亚于书中展示的世界。

  想想人的智慧还真是奇妙,在神秘美妙的自然世界之外创造了一个同样奥妙无穷的书世界。尽管现在电子书来势汹涌电子读物铺天盖地,但是还是固执地眷恋纸质书的世界,正如作者所说,“还是偏爱书页轻微的沙沙声;还有,你怎么能在电子书里夹上一朵野花呢?”或者,夹上一片落叶?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八):书业黄昏,书痴何在?

  最近读了几本书,都是关于书业的,不由得产生一些感想。

  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陈体仁先生翻译的《书店的灯光》,早就听说,但是最近才读到,而且是用半个月的零碎时间读完的。

  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也不是小说,而是一个从小在书店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书商用朴实的语言写出的经历和感受,包含了不少书业的知识和掌故。

  该书描写了作者如何培养起对图书的热爱,如何走上书商的职业,如何经营自己的书店,还有他在各地书店的见闻。当然,里面还不乏与图书有关的知识。

  书的结构不是很有条理,总体上随着作者的思绪随意漫步在书的海洋,表现出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业的熟悉,读者似乎看到了书海中的风景,也领略了海岸的奇观。

  在国内外文图书采访业界,陈体仁先生是这一代人中的元老了,对书业十分熟悉,所以翻译起来也得心应手。对于这本书,他不仅是翻译,还做了大量关于人物和事件的注释(原文是没有注释),透出了译者的扎实功底。

  文中有许多对文字的解释,也很有意思。例如,作者认为德文中书店(Buchhandlung)一词很恰当,建议英文也把书店(bookstore)改为book-handlery(管理图书的地方)。

  还有,作者解释了书商提供文具,而且有固定的摊位,开始被称为“坐商”(stationarii),从而演变为“文具店”(stationery)。

  有意思的是,该书第八章的插图,还介绍了北京的万圣书园、上海的季风书园和上海的一介书屋,看上去是译者的个人喜好。季风书园是一家很有感觉的书店,就在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的东北出口内,我回家的时候经过就进去看一下,有一次还见到了我翻译的《知识的拱门》,就在店门口放着。

  读了这本书,我想起中国书业最初发展的时候,从事这个行业的老员工,都是这样的爱书人,有着对图书的特殊爱好和职业敏感。我们从沈昌文先生的《知道》和《书商的旧梦》里,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我所接触过的国家图书馆已故的老员工文国瑞先生和刘庆平先生,都是书店出身的。原北京市外文书店的孔、崔二经理,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都是从做学徒开始的。他们不是学者,但是都爱书,所以都做得很成功。在中国图书馆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陈远焕老师也是典型的书痴。

  那天晚上,与陈体仁先生聊起了图书行业的事情,他很感慨。

  他说,他翻译那本书的初衷,是想让国内的图书馆和书商建立职业感。可悲的是书商和图书馆员都不爱书了,把职业等同谋生。

  这不能不说是书业和图书馆事业的悲哀,但是难道这是独立现象吗?现在的教师、医生、律师……不都是谋生、牟利、甚至升迁的手段吗?在现代社会里,如果把职业当成事业,那就不是自己牺牲,就是被别人视为另类了。

  网友有若干评论:

  • “不可否认还是有人以读书为上,有精神追求的,但只能是少数;于绝大部分人,仓廪实方可知礼节,首要是找到糊口的工作,努力先让物质生活好起来就是。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独图书馆。”(木头在哪)

  •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工作选择了人,而不是人根据个人兴趣去选择工作。这也直接导致了图书馆员和书业从业人员未必爱书,而真正爱书的人未必能成为图书馆员和书业从业人员。现实的无奈呀!”(图林书海缩微风)

  • “图书馆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谋生的职业,而不是毫无生存之忧的精神家园,这与爱书无关,更与学识无关啊。”(二十楼风景)

  记得大学里读过毛姆的书《书与你》,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是我爱书情结的一个源头。毛姆的书我大多数都读过,现在还是想再读一遍那本小书。

  碰巧最近开始抽空读三年前一个英国人送给我的《绝版和赢利:20世纪英国善本和二手书业史》(Out of print & into profit : a history of the rare and secondhand book trade in Britai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该书由20名作者联合写成,精装本400多页,介绍了旧书业如何获取旧书、如何销售旧书、如何创造时尚和改变品位,并介绍了历史上的一些有特点的人物。该书受英国古旧书店协会委托编辑出版,以纪念其成立100周年。在这百年间,英国古旧书店达到了辉煌,但也似乎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很遗憾的是,关于古旧书店,在中国似乎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更没有这样系统的研究,书痴没有存在的土壤。

  《书店的灯光》原书名"Yellow-Lighted bookshop"意思是“黄色灯光下的书店”,大概是表示书店里那种安静的氛围。在信息时代,印刷型图书面临电子书的冲击,实体书店受到网上书店的冲击,传统书店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我们不禁想到,书店的黄昏是否已经到来?书痴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未来的书痴是否就是极客(Geek)呢?

  相关文献目录:

  1. 书店的灯光 =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 (美)刘易斯•布兹比(Lewis Buzbee)著 ; 陈体仁译.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223页 : 图 ; 21cm. -- ISBN 978-7-5426-2890-9 : CNY 25.00

  2. 书商的旧梦 / 沈昌文[著]. --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150页 ; 19cm. ISBN 978-7-80678-969-8 : CNY 14.00

  3. 知道 : 沈昌文口述自传 / 沈昌文口述 ; 张冠生整理. --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2008. -- 182页 : 图 ; 21cm. -- ISBN 978-7-5360-5298-7 : CNY16.00

  4. 书与你 / 毛姆著. --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1981. -- 84页 ; 19 cm. -- ¥0.29

  5. Out of print & into profit : a history of the rare and secondhand book trade in Britai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edited by Giles Madelbrote. -- London : British Library ; New Castle, DE : Oak Knoll Press, c2006. -- xviii, 414 p., [24] p. of plates : ill. ; 26 cm. -- ISBN 1584561904 (alk. paper)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九):算是一部简明书店发展史

  作者饶有趣味的回忆了自己与书店的各种趣事,然后顺水推舟向读者介绍书店起源、发展及困境,可以算是无聊时候的读物,如果想要了解书店发展史,这是本不错的小书,如果手头有不错的书籍,本书的阅读计划可以安排到后面。

  本书的缺憾是,内页中插画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装订比较普通,跟大学教材一般,单纯从装帧来评论,缺少勾起人阅读欲望的因素。内容前半部分讲述作者与书店缘分还是可圈可点,后面讲述书店发展历程,则显的教条式。

  本书值得读者深思的地方是关于书店的未来,日渐风靡的电子书,无论是移动通讯设备还是电脑终端,都不断冲击着实体书店的存在。

  在一个对知识速食型的社会中,高速的生活节奏很难指望人们涌向书店去淘书,虽然在灯光下、书海中淘书一种快乐的事情,显然能够理解这部分快乐的人群是极少数的。因为喜欢阅读的人群在所用人群中的比例即为少数,还不谈那些为了满足一时所需而索词摘句的人。

  书店生命的确正在萎缩,但并不是死亡,因为有那么一部分偏执狂的存在,他们愿意为维持书店高昂费用、低薄销量而特立独行的开一家书店,而仅仅为了梦想或者偏执精神的体现。

  年幼时常常去村子集市上开的一家小报亭,里面有个隔间,专门租赁各种盗版图书,在那个年代,这种形式的租赁以其价格和方便性赢得了我的青睐。当然我也常常会去实体书店,那就是新华书店,但是那里的店员会以一种近乎敌意的眼神瞟你,注意着你是不是在损坏书籍或者偷窃图书,我没看出店员是爱书人士,感觉他们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工作,不在乎自己面对着是雪莱或者德·拉马丁的文字,他们机械地收整着图书,以冷漠的眼神瞟视着每个人,于是当我看到《查令十字街84号》时候,诸多感慨涌上我的心头。

  不仅有那么一群为了梦想维持书店运作的人,自然有那么一群为了生活而去逛书店的人。虽然个人已经多次在卓越、当当、99书城网购图书,但是书店仍然是我所向往的理想乐园。

  《书店的灯光》读后感(十):燈光下被照亮的想法

  周圍沒有一點聲音,你總是喜歡這樣,在一個靜靜的地方,靜靜地看一本安靜的書。

  有時候你需要咖啡,你知道,愛書的人大多愛咖啡,一如作者那樣,人們總是容易把書跟咖啡聯繫起來,兩個都需要細心,不然你只能感受到枯燥無味的空悶乏氣,味如嚼蠟

  有時候你需要燈光,在燈光下你能發現很多細微如灰塵一樣的東西,文字裡,你聽見細細的流水,你聞到淡淡的花香,你看到一張皺滿歲月痕跡的臉,或者一個笑顏如花的小孩兒

  有時候你需要一點音樂,有些人喜歡搖滾,有些人喜歡悠揚的鄉村音樂,有些人喜歡淡淡的民謠,這取決與你

  有時候你需要這一本書,你會突然發覺原來書這麼一個產物是怎麼物競天擇地存活下來的,到今時今日依然屹立與你手中

  物競天擇,你沒有聽錯,我一直都知道書是有生命的,很弱小很謙卑的生命,你可能一不小心,因為一杯水而毀了她原本姣好的容顏,你也可能因為一生氣,她就書頁離散地躺再地板上

  可是你知道,她們從不抱怨,她們知道她們的生命如此

  時境變遷,有些人以為電子書更多地取代了紙質書,但是也有些人不知道,只有紙質書,才能配與昏黃的燈光,而電子書你看到的永遠只是發光的屏幕,她們從來沒有生命

  所以,請珍惜每一本你擁有的書

  珍惜昏黃的燈光下你看到的每字每句

  珍惜燈光下的你

  是你,你,沒錯

  請珍惜你,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你還能這樣安靜地在昏黃地燈光下呆多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