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腊左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腊左巴》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0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腊左巴》的读后感10篇

  《希腊左巴》是一本由(希腊)尼科斯·卡赞扎基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左巴》读后感(一):文艺的穷途都是疯癫

  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又一次在作品中碰到了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这个被诅咒的土地,土耳其,希腊以及犹太人的流血争斗之地,是文字中和平时期宁静生活世外桃源,无数文人的创作源泉,也是疯子希特勒唯一一次空降作战的岛屿。

  本书中的左巴,可能是无数人脑海中想做却无论如何不敢做的一个影子,更多的人就像是左巴的主人一般,做自己怯懦胆小,敢想不敢为,看似正常的,却是自己一生灵魂奴隶挣扎物质世俗患得患失的漩涡不能自拔

  从这个角度看来,无论左巴还是书呆子主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了,却不是鲁迅笔下的狂人,也不是唐吉可德和他的仆人。

  很多时候,只能在文字中,或者是梦里,做一次左巴。

  《希腊左巴》读后感(二):希腊人心目中的完美男人

  人们喜欢道德的范畴去讨论女人,在人无完人的前提下非要找出一位接近完美的女性去当成榜样,又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至于完美男人,几乎很少讨论。偶尔从影片里看到金城武等明星表演女生们将其捧到完美男人的高度,但其否定速度也很惊人。 所以关于完美的话题只停留在人们茶余饭后,国内的文学作品也不屑于塑造接近完美的男人。

  希腊作家卡赞扎基的《希腊左巴》的书名很惊人:一个部队出身的男人左巴能用自己国家名字来做修饰语,可见作者塑造的这位男人时想的是希腊人们心目中接近完美的男人形象。在古老的荷马史诗里,大多数男人都以他们无穷的力量被人们传颂,而《希腊左巴》里的主人公左巴的身份卑微很多,只是一名矿工,却拥有女人们求之不得的男人本色:原始眼睛像飞箭般扑向猎物;创造性的纯美使他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兴趣——包括风、海、火、女人、面包。他拥有一双稳操胜券的手,一颗清新活泼的心,一种敢于嘲弄自己的勇气

  这本带有强烈自传意味的小说让乡下偏远的生活和艰苦的采矿工作跑起了龙套,写工作时笔墨省得厉害,描写“我”与左巴的对话与生活时却详细到了极点。本应是老板工人关系的“我”和左巴成了无话不谈、相互依赖,仅次于同性恋的朋友。用文明审视的生命在左巴那里行不通,他体验的是区别书本经验的生活。左巴爱生活中的一切,却爱得有分寸有原则,他的豁达和情趣让我们对乐观、向上又带有一定血腥味的男人崇拜有加。文明程度提高时人们的行为举止常常被文明框住,失去了原始的善良单纯。姜戎在《狼图腾》中所讲的“输血论”也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文明与原始冲动之间的关系。左巴的可爱之处在于不计较后果,可恨之处也正在此。在这位接近完美的男人身上进与退,文明与蛮荒做着强烈的斗争,不分输赢。

  《希腊左巴》中讲宗教的部分在我们读来生涩难懂,但作者把人归类为三种的提法不难理解:一种人是给自己规定目标活着的人;另一种人为了其他人的生存;还有一种人是为了体验整个宇宙整体而生活。很显然,作者把左巴归类到了第三种人——超越于常人的人。在这本书中左巴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种种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都得到了正面的响应。这完全依赖于“我”和左巴融洽的关系和“我”的“老板”身份。在社会现实里左巴这样不讲究团队精神的人,很难独立去完成更多的事情。好在《希腊左巴》是一本文学书,文学的真空有利于塑造有别于常人的人。

  还有一处无法跟作者达成一致地方:虽然是因为战争本质,我也读不懂左巴曾经制造的血淋淋的杀人事件怎么就成了这位英雄来炫耀的谈资呢?战争中更应该体现自由勇敢才对。这次作者植入左巴性格中的野蛮恰恰与他宣扬自由和勇敢背道而驰

  《希腊左巴》读后感(三):疯狂与自由

  看书名,就可以猜到是一个地名和人名的组合,初闻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在他许多本书里提到过它,在2011年我总算找到了这本书。左巴说“老板,你什么都有,但你仍然错过了生命,因为你心中少了点疯狂,如果你可以疯狂一点,你就会知道生命是什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知道我肯定会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爱屋及乌,而是这句话触到了我的心里。那时我正值一个重要选择点,工作还是孩子是我面临的选择,只因为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决定会是什么了!

  “自由”是书中的主题,什么是自由呢,第一次左巴说,男人的尊严就是自由。第二次是乔治亲王踏上克里特岛时代表着革命成功换取来的自由。作者期望通过劳动来达到心中所向往的佛的境界,而左巴向他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广阔的世界,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一种对万物如初见般惊奇的热情!左巴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敢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善于妥协。

  是的,当我们长大后世间的所有在我们眼中不再新奇,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渐渐让我们丧失发现美的能力,我们不再似一个初生婴儿般探索生活中的美,而是以一个世俗人的眼光去评判这个世界,所以快乐纯真离我们越来越远,简单的快乐不再使我们满足欲望的鸿沟似乎永远不满。摧毁现有的世界再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那个在废墟中建立的乌托邦会是什么谁都不能确切知道,而那个旧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着的。

  左巴简单直接的语言常常使“老板”哑口无言,似乎“老板”一直在苦苦追求东西在左巴身上都是信手拈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习惯把简单的东西世俗化并贴上自己想象的标签,而左巴看见任何再寻常不过的事务都如第一次见到般欣喜若狂,所以他的生活随时都有惊喜。他知道人性中粗燥的一面,告诉“老板”那种共有平等的社会是个虚妄的不可及的梦。美丽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群淳朴但残忍,热情但麻木村民,曾经的歌女霍斯顿太太还未死,他们便围着她讨论如何瓜分她的财产,此时的左巴像个斗士一般捍卫她,左巴的出现使这个老歌女生前的那几个月再次体验到了曾经的光辉岁月。我想不仅是这个老歌女,连“老板”这样满腹经纶的人都被左巴深深吸引,与左巴相处的那些日子是“老板”人生不同寻常的日子。此时我以为他们会一直就这么生活下去,可他们终究还是分开了,最终左巴站在窗前手指嵌入木框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深深地体会嘴巴时常挂在嘴上的那个“疯狂”是什么,左巴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这种疯狂,这个“疯狂”是种正能量,对生活对工作投入以全部的专注和热情,这份专注和热情足以唤起你所有人生初始时的一切。书中的“老板”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渴望自由但又畏惧改变,而左巴是我们最终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开始尝试在我的生活中注入些疯狂,这些疯狂意外地让我更快乐,意外地让我的工作更游刃有余,我很庆幸在我不算年轻的时候还能再“疯狂”一次,这一次“疯狂”又燃起了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我尝试用左巴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左巴对工作的专注发现工作的乐趣。左巴使我欣然接受快乐的事,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我的心胸为之变得宽广,简单的快乐也会使我欣喜若狂。

  往往人在福中不知福,只有时过境迁,回顾往事,才会出其不意突然感觉到昔日的幸福,我们的生命如滑过指缝的沙般消逝,抓住眼前的一切,感受当下的幸福,幸福寓于淡泊,但要体会到这淡泊中的幸福,就得有一颗淡泊的心。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遥不可及,唯有当下,唯有此时此刻的现在才是伸手可及的。这个世界很简单,别把什么都弄得那么复杂,我们不能匆忙,不能着急,必须满怀信心地遵循永恒节奏前进,人类是那么脆弱,必得历经各种病痛和折磨才能一天天地过下去,何不疯狂些呢?疯狂会使我们坚强,疯狂会使我们感受到快乐,也许只有这样才不枉费在这世上走一遭。

  《希腊左巴》读后感(四):佛陀左巴

  奥修有一本书叫《佛陀左巴》,说新人类应该是佛陀与左巴的综合,历来大的宗教,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有否定生命的倾向,把人性人的欲望贬低为丑陋的,应该被彻底去除的,在宗教的压制下,人的生命力被彻底的封印,逃避现实,看看印度的历史就知道了,害怕冲突、逃避冲突,躲在来世美好幻想里,可是左巴说,只有一辈子,没有永恒,若有永恒的话,现在就是永恒,当下的一刻就是永恒,当下的一刻奔腾着生命的火焰,你要敢穿过火焰去取,“若有谁还执著于佛陀、诸神、祖国,他就应该受到诅咒”,奥修说:如果你能全然的活过,当下这一刻就够了,不需要来世,不需要永恒,生命的每一个片刻都无比丰富,只是你现在生活的并不快乐,你错过了生活,错过了生命,所以你才想着来世,真正活着的人是不知道来世的。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死去的是那个否定生命的上帝,是那个似乎有着决定善恶奖惩的威权的上帝。

  这本书中,书呆子和左巴相遇,超我与本我相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吗,不是的,书里的一切只是风干后的花朵,干涸的河床,有些东西,但并不够,书呆子也感到自己错失了生活,相比较左巴的生活,他的生活好像是一滩死水,左巴爱女人、爱自然、爱美酒,他的每一刻都是在荣耀生命,他享受一切,他也杀过人,“我羡慕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他用他的血和肉战斗、屠杀、接吻——经历了我试图通过纸和墨水去认识的一切。所有我在寂静中、坐在椅子上一个一个去探索的问题,这个人却在山上的洁净空气中,用他的利剑解决了” ,当烟花深深的绽放过,便能坦然赴死了。

  《希腊左巴》读后感(五):希腊左巴,或高贵的野蛮人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浪漫主义运动的根源时,曾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他引马克思的话,说“它(资本主义世界)无情的斩断了使人们隶属于‘自然酋长’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关系可言。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身处变革的年代,浪漫主义者们很快发现自己在新社会中没有位置,无处藏身,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潮裹挟泥沙而至,他们挣扎呼救,在黑夜中呐喊却听不到回声。他们再也找不到人与自然的合一,再也不能在这个冷冰冰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稳的位置,他们是一群弃儿,是永远的异乡人,是世俗社会眼里的疯子也是自以为是的天才。

  浪漫主义者渴望一种逝去的和谐,于是,他们或者沉溺于对“黄金时代”的缅怀中,把目光投向美好的往昔,或者向前眺望,把理想寄托于缥缈的乌托邦。一部分浪漫主义者在对中世纪的幻想中寻找慰藉,他们渴望回到封建时代稳固的阶级社会,渴望回到纹章家徽与神话森林和基督教天国的混合体中去。另一些人则在素朴的初民身上看到希望,他们或是在前工业化时期的农民或工匠身上看到自己渴望的那种纯真的状态与古老的传统的结合,或是在海外的自由高贵的野蛮人身上找寻已被资本主义社会侵蚀殆尽的古老的和谐。那些诉诸未来的浪漫主义者则在民族革命或是社会主义革命中找寻乌托邦,“经过岁月的洗涤,他们眼中只看到大革命的伟大解放之光,其过火行动腐败灰烬都已从视线中消失”,像飞蛾纵身扑向灯火,许多浪漫主义者纵身一跃,融入到革命的洪流巨浪里,为了心里的神圣的乌托邦,骄傲的拥抱死亡。

  卡赞扎基的《希腊左巴》提供了一种关于高贵野蛮人幻想的现代一些的版本。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叙述者在码头的咖啡馆邂逅了左巴,在左巴这个已经六十多岁却仍然活力满满的老矿工身上,他发现了一些令他动容的特质,于是他把自己关于高贵野蛮人的幻想分毫不差的投射在左巴身上,左巴的形象扭曲变形,直至成为符合叙述者“我”幻想的野蛮人,左巴的一言一行也成为神圣,成为一种未受污染的黄金时代的遗产,高贵而自由,素朴而纯真。这个叙述者幻想中的左巴进而成为“我”的人生导师,带领“我”进入一个懦弱的纠结的”我“不敢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受激情支配,离理性极远,是放荡不羁的流浪者的家园,却是那些理性而压抑,长于思考却无力行动的人的禁地。这里的左巴与其说是一个具有古朴的野蛮人特质的老矿工,不如说是叙述者的本我的一个投影,充满欲望和激情,却在”我“这个禁欲者身上无处释放。

  一个是书呆子气的”多余人“,长于思索却无力行动,在社会中找寻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是放浪形骸的高贵野蛮人,不为思想痛苦却拥有无与伦比的行动力,无视一切现有的社会规则,这种模式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母题。在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抑郁的”多余人“诺顿与自由的高贵野蛮人皮特就是一例。虽然《搏击俱乐部》似乎只不过是对这种浪漫主义幻想模式的重复,但是影片中皮特被阐释为诺顿的另一个人格这一事实也提醒我们,在”多余人“与野蛮人的这组关系中,存在着某种不对等。”多余人“无论如何无力行动,如何软弱,却能在这种关系中把持话语权,是”多余人“对素朴初民的想象塑造了高贵的野蛮人,而不是相反。野蛮人的自由、崇高、纯朴都依赖于”多余人“的想象与投射,野蛮人无力反抗,即使他们的行动再果断一万倍,他们也不能将这种不对等关系逆转。在某种意义下,他们与无机的自然并无不同,都只是自我中心的浪漫主义者的幻想的载体,任由这种幻想把自己塑造成面目全非之物。

  黑夜中,浪漫主义者发现自己的灵魂赤裸而孤独,向世界呐喊却听不到回音,于是他们选择退缩到自己的灵魂内部,把自己变成世人不能理解的天才,创作只有自己理解的东西,不再理会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转向自然寻求安慰,把自然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对着大海呐喊,大海就变成他们的共鸣腔,他们的情感从自己的体内喷薄而出,为天地万物染上颜色,于是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成为了他们的情感的注脚。当他们试图在外部世界中寻找答案时,对他们而言,世间的一切却只是”六经注我“,他们想要的答案早已铭刻在他们自己身上了。

  《希腊左巴》中的”我“正是这一类浪漫主义者,”我“所见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注脚,克里特岛的山峦和树木,爱琴海的波涛汹涌,一切都只为了”我“而存在。”我“的情感如此丰沛,可以引发一切外物的共鸣,爱琴海如同”我“的一个器官,海潮的呼吸与身体里血液的涌动似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交响,潮水的起落伴着心脏的跳动,”我“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失落于”黄金时代“的那种属于初民的和谐。

  浪漫主义者的情感如此丰沛动人,然而这也恰恰是其症结所在,浪漫主义者的情感强度压过了理性,他们再不能真的去观察其周身的世界,因为他们的世界早已坍缩成只能容纳他们自己的一个点。他们或是限于感伤中不能自拔,或是把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崇高化,在飞蛾扑火似的追逐中不断地自我感动。他们试图在冰冷的世界里自己创造出一盏取暖的灯,哪怕这一点灯火最终会把他们自己一并毁掉。

  《希腊左巴》读后感(六):人与神的边缘游走

  古希腊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开拓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并达到极高的水平,为后世欧洲文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现代希腊的文学发展虽历经动荡坎坷,却仍不可小觑。从19世纪前半叶“新雅典派”的主将索洛莫斯、“1880年代”的帕拉马斯,19世纪末经过一场古今希腊语之争,进入20世纪后,先是卡瓦菲斯、随后是“1930年代的繁荣”时期涌现的卡赞扎基、塞弗里斯、扬尼斯•里索斯等,以及后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利蒂斯,构成了希腊现代文学的星图。尼科斯•卡赞扎基(1883- 19577)作为二十世纪重要作家,也是新希腊文学缔造者。他生活时期的希腊屡遭异族侵略和占领,国土分崩离析,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这让他很早就意识到有比生命更宝贵、比幸福更美好的一种价值,就是自由。在卡赞扎基斯生活的年代,希腊语也经历着一场“今古之争”,每逢右派得势,佶屈聱牙的古典希腊语就被奉为官方语言。卡赞扎基斯推动现代希腊语的发展,用白话文写作,在作品和言论中,不断蔑视权贵和思想僵化的文人,后来他被通晓中希文化的人比作希腊的鲁迅。在五十年代他的《自由与死亡》、《基督最后的诱惑》、《希腊左巴》等几部重量级小说相继问世,引起国内外瞩目,1955年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晚年来中国访问时,“为了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谢意和热爱”,他将这些名作的版权赠送给中国。

  卡赞扎基的代表作《自由与死亡》通过亲身经历,主人公米哈伊队长是以父亲的原型塑造的。写了百岁队长席法卡斯三代人为了争取自由不断抗争的故事。小说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还间接表现了克里特人的世态民俗。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他可与古希腊的伟大诗人并列,认为荷马精神在他的著作中复活了。卡赞扎基与秘鲁诗人巴列霍,有不谋而合之处。在巴列霍的诗歌中,从基本的欲望和困惑中生发出来,他们都支持过共产主义,并身体力行反抗压迫。他们也同时充斥着对上帝的不信任和对耶稣的崇敬。巴列霍在《余话》中说:“我出生那天/上帝病了//而当他说出://让我鞭打自己/像一个罪人”,他是想鞭打上帝——用世人那脆弱的暴力。卡赞扎基斯则进一步指出,耶稣要先从神之子的宝座上下来。然而两人都从肉身的折磨中纵身跳起,一跃而到精神之巅。像表述这类思想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和《耶稣重上十字架》就是卡氏最富代表性的作品。耶稣身为木匠的儿子,为罗马人造十字架,他是个犹太人,却将同时代的犹太一个个的钉死。耶稣顺从上帝的召唤,接受了自己的包袱与使命,克服了痛苦,他要面对凡人诱惑与烦恼,他通过妓女抹大拉接受诱惑到拒绝诱惑,又通过从石块下救出抹大拉而改变了她。他带领信徒,一路上尽显神迹,赢得了更多民众信仰。他宣布自己是新的救世主,并将建立新的法律和秩序。他指使犹大向当局告发自己,为实现为世人赎罪的使命。随后头戴荆冠的耶稣被罗马士兵钉到十字架上。在十字架上有位天使引领他下来,告诉上帝解除他的责任,他不必牺牲。从此他过上正常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几十年后,奄奄一息的耶稣在病榻前见到了自己从前的几个门徒。犹大突然指责耶稣背信弃义,未能完成赎罪的使命。这时耶稣才发现那天使竟然是撒旦的化身,悔恨交加的他请求上帝一切从新再来。恍然他又回到十字架上,从痛苦中醒来,这次他摆脱了最后的诱惑,化成不朽。卡扎赞基础写出了耶稣必须忍受凡人的遭遇,这包括所有的怀疑、所有的恐惧和所有的愤怒。他让我们觉得他恍惚有罪,但其实他并没有罪,他只是个凡人,神圣的凡人,他必须面对十字架上双重的负罪感。耶稣走上牺牲的顶峰十字架,为了走向不朽的顶峰——耶稣关于肉与灵的搏斗,即是人类内心对自由的那份渴望与束缚之间的搏斗。

  《希腊左巴》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敢于冒险、性情毕露的老人,“左巴”浓缩了希腊人的乐观与智慧,和个人的洒脱与不羁。书中主要写“我”和左巴在克里特岛上开采褐煤的生活,一直到左巴离开为止的故事。左巴什么工作都做过。用手,用脚,用头脑,用一切身体可用之处,绝不浪费。他流浪,走街串巷,还不懂事时想做游吟歌手,弹一手绝妙的桑图里,他弹桑图里的时候,那得看桑图里乐不乐意。他上山当过克莱夫特民兵,切过土耳其侵略者的脑袋。在海上讨生活,不杀人但越货,是个活生生的辛巴达。另一位主角是“我”,一个瞻前顾后近乎犬儒的知识分子,“我”不愿意接受寡妇暗示的邀请,畏首畏尾,怕若麻烦,怯于服从肉体欲望的指引。左巴性欲旺盛,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上眼的女人,他赞美老歌女霍斯顿太太,热烈而放肆的追求她,令这个晚景凄凉的孤独女人重新燃起了青春般的活力。“我”派左巴去城里采购材料,他却在外耽搁,是因为在酒吧勾搭上了年轻的小舞女。

  每当白天劳作后,“我”与左巴常常面对夕阳与大海,畅谈往日的生活,这自然惬意不过,人一旦拥有了自由,内心也会充满力量,然而生命的热情总会被残酷的现实撞击。村中那诱人的寡妇在情欲冲动下与一位男青年产生真挚的爱情,这令世俗无法容忍,败坏了村子的名声。就在左巴与霍斯顿太太婚礼的同时,年轻人却抵不住重压,为了爱情蹈海自尽,人们将罪责推到寡妇身上,群起而攻之,左巴挺身而出,也没能救她,她被族人手起刀落,割下了脑袋。霍斯顿太太在婚后没多久就凄凉下世,村里的人们还没等她咽气,就开始琢磨瓜分她的财物。最终左巴设计了架空索道;在全村人虔诚的注视和逃命的躲避中,轰然倒塌。“我们”的钱财罄尽,我和左巴也不得不分开,在最后一夜的“我们”在海边狂舞。之后还能陆续得到左巴的消息,他依然四处流浪,在罗马尼亚的石油井里干活、后来去了塞尔维亚,娶了个二十五岁的俄罗斯姑娘;再后来得知他在最后的刹那——“紧紧抓住窗框,朝远山望去,睁大眼睛,大笑起来,然后像一匹马似的嘶叫。就这样,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扣进窗框,就死去了。”林中还嘱咐他的妻子,将陪伴他大半生的桑图里送给“我”留念。“我”苦笑了。这就是希腊奇人佐尔巴的一生。

  《希腊左巴》读后感(七):转发对本书的精彩点评

  收藏这里两篇很好的点评——

  晚年的卡赞扎基笔耕不辍,在与白血病做着顽强抗争的同时,他撰写了名为《一生的总结》的自传。其中写道:“我一生中,不断受到‘攀登’这个词的催促和鞭策。……从幼年起我就意识到有比生命更宝贵、比幸福更美好的一种价值,就是自由。把自己从什么东西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呢?我逐渐理解到,首先要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然后从异族的专制统治下形成的愚昧、险恶、妒忌、恐惧、懒惰和虚荣中解放出来,最后是从一切偶像,包括人们最尊敬、最爱慕的偶像中解放出来。”

  ——佐尔巴不朽, 雷子 (巴拜泉)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浪漫主义运动的根源时,曾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他引马克思的话,说“它(资本主义世界)无情的斩断了使人们隶属于‘自然酋长’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关系可言。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身处变革的年代,浪漫主义者们很快发现自己在新社会中没有位置,无处藏身,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潮裹挟泥沙而至,他们挣扎呼救,在黑夜中呐喊却听不到回声。他们再也找不到人与自然的合一,再也不能在这个冷冰冰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稳的位置,他们是一群弃儿,是永远的异乡人,是世俗社会眼里的疯子也是自以为是的天才。

  卡赞扎基的《希腊左巴》提供了一种关于高贵野蛮人幻想的现代一些的版本。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叙述者在码头的咖啡馆邂逅了左巴,在左巴这个已经六十多岁却仍然活力满满的老矿工身上,他发现了一些令他动容的特质,于是他把自己关于高贵野蛮人的幻想分毫不差的投射在左巴身上,左巴的形象扭曲变形,直至成为符合叙述者“我”幻想的野蛮人,左巴的一言一行也成为神圣,成为一种未受污染的黄金时代的遗产,高贵而自由,素朴而纯真。这个叙述者幻想中的左巴进而成为“我”的人生导师,带领“我”进入一个懦弱的纠结的”我“不敢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受激情支配,离理性极远,是放荡不羁的流浪者的家园,却是那些理性而压抑,长于思考却无力行动的人的禁地。这里的左巴与其说是一个具有古朴的野蛮人特质的老矿工,不如说是叙述者的本我的一个投影,充满欲望和激情,却在”我“这个禁欲者身上无处释放。

  ——希腊左巴,或高贵的野蛮人,Johnno

  《希腊左巴》读后感(八):左巴不朽

  左巴不朽

  张雷

  “现在是绝望和忧伤。

  ……

  这没关系。他已经做过努力,

  尽他所能去斗争。

  而在他那荒凉的幻灭中

  只有一样东西

  仍然使他充满骄傲:即便是在失败中

  他也能够向世界证明他同样不屈不挠的勇气。”

  ——卡瓦菲斯

  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似乎是无聊的。懦夫总爱把人际交流的困境推给命运的使然。然而总有一些人不安分,他们面对命运的安排绝不服从,绝不浪费生命,绝不在虚幻的信念中逃避欲望。卡赞扎基笔下的佐尔巴就是这么个人。

  主人公“我”厌恶了书斋里萎缩的岁月,想要寻找生活中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恰好此时“我”在克里特岛遇见了佐尔巴——一个四处游荡、居无定所、历尽人间苦乐酸甜又始终充满火热欲望的老头。两人在岛上开了一个煤矿。佐尔巴性欲旺盛,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上眼的女人,这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畏首畏尾,怕若麻烦,怯于服从肉体欲望的指引——形成了天壤之别。佐尔巴对一个酒店老女人霍斯顿太太产生了情欲,他热烈而放肆的追求她,使这个晚景凄凉的孤独女人重新燃起了青春般的生命活力。

  每当白天的劳作结束后,“我”与佐尔巴便会在海边点燃篝火,面对夕阳与大海,聊起往日的生活。佐尔巴一边喝酒,一边讲述青春的残酷,世事的无常,欲望的炽烈,以及生活的苦难。听他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光,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这就是命运面前一个人自由而充满力量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生命最悲哀又最为雄浑的声音。然而生命的热情总是要猛烈冲撞着苦难的现实。村中的寡妇在情欲冲动之下与一个小伙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然而这却违背了世俗的规定,败坏了村子的名声。就在佐尔巴与霍斯顿太太婚礼的同时(其实这不过是佐尔巴为了不伤她的心而勉强进行的一场游戏),小伙子在重重压力下为了爱情蹈海自尽,小伙子的亲戚在悲愤中一刀砍下了寡妇的头(而“我”却一直暗自喜欢这个丰满的寡妇只是不敢表白)。霍斯顿太太在婚礼后就凄凉的下世了。面对这一切无奈,“我”与佐尔巴向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暗夜中流下悲伤的眼泪。

  “我们”花了所有的积蓄,按着胸中的蓝图架起了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架索桥。建成那一天,桥塌了,所有资本灰飞烟灭,然而“我们”却疯狂地拥抱在一起,在最后一夜的海边狂舞。何为理想?何为天堂?“我们身上都有魔鬼,佐尔巴,不用害怕。而且我们身上的魔鬼越多越好,只要他们为达到同一个目的而殊途同归。”“我们”默默地离别。远方为了革命理想而孤独奋斗的朋友去世了。佐尔巴依然四处流浪,做爱,跳舞,傲然迎接世间每一次的清晨与夕阳。佐尔巴娶了个二十五岁的姑娘。佐尔巴要死了。“他紧紧抓住窗框,朝远山望去,睁大眼睛,大笑起来,然后像一匹马似的嘶叫。就这样,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扣进窗框,就死去了。”“我”看着远山与落日,“我”苦笑了。这就是希腊奇人佐尔巴的一生。

  卡赞扎基早年埋首书斋,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书本文字的厌恶感越来越强。他说道:“当我想到多少年来为了满足心灵上的饥渴,从书本和导师们那里获得的食粮,把它拿来与佐尔巴在几个月中使我享受到的丰盛厚餐相比,我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与悲哀。”他的小说形式很传统,但正是这种传统而质朴的叙述,深深地感染着你的知觉。生命,理想,苦难,情欲等一切元素,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苍茫感注入你忧郁的心中。卡赞扎基亦承认他写小说时完全摒弃事先的细致构思,心中情感与激愤的野兽任其自由驰骋,一如他反对通过技巧与形式构造而搭建起来的许多现代诗歌一样:“纯诗!生活变成一种清澈、透明的游戏,甚至连一滴血的负担都没有。”这正是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欲望在血色夕阳下的狂舞,对人间情感的极致体验,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生命激情。

  没有苦难,只有人的苦难感。似乎希腊的文学艺术总是承载着太多的悲剧情结。人类之父普罗米修斯的悲情命运似乎浸染着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大海的阴晦与夕阳的悲壮映射在这块土地所诞生的许多文艺作品之中。“看着,看着,海、雨和离别交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网眼收拢,把我的心裹缠起来。”在卡瓦菲斯与塞弗里斯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别离与伤悼,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太多的别离与伤悼。幸福与死亡挨得总是那么近。就像佐尔巴在小儿子的尸体前松快地跳舞一样:“可是我这工夫要是不跳舞的话,我会痛苦的受不了。”这就是人生的忧郁。安哲罗普洛斯曾说:“忧郁——唯有个体的忧郁,才能将历史与未来连在一起。”这种忧郁是孤独的,深入内心的,这是佐尔巴在海边一个人弹奏桑图里的忧郁,这是“我”看着矿工们赤裸着身子在夕阳下狂舞时的忧郁,这是一种高贵的忧郁,在苍茫天地间执着而孤单地走着生命道路时所体验的终极的忧郁。

  晚年的卡赞扎基笔耕不辍,在与白血病做着顽强抗争的同时,他撰写了名为《一生的总结》的自传。其中写道:“我一生中,不断受到‘攀登’这个词的催促和鞭策。……从幼年起我就意识到有比生命更宝贵、比幸福更美好的一种价值,就是自由。把自己从什么东西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呢?我逐渐理解到,首先要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然后从异族的专制统治下形成的愚昧、险恶、妒忌、恐惧、懒惰和虚荣中解放出来,最后是从一切偶像,包括人们最尊敬、最爱慕的偶像中解放出来。”(见《希腊奇人佐尔巴》作者简介)正如开篇所引的卡瓦菲斯的诗句,失望,忧郁,但在失望与忧郁中绝不消沉,我们获得的却是最为自由最为雄浑的生命力量。小说中为拯救希腊难民而奋斗终生的朋友在一封信中为自己撰写了如下墓志铭:“一个厌恶希腊人的希腊人在此安息”。这难道某种程度上不是卡赞扎基的写照吗?“祖先,给我下道命令吧。——做尽你可能做到的!——祖先,这不够啊。再给下道命令吧。——做你所不能做到的!”卡赞杂技的先辈、十六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格列柯的这道命令,被他终生履行。读罢小说,我清晰地看见在爱琴海畔的壮美夕阳下,“我”和不屈不挠、敢爱敢恨的佐尔巴老头依旧嬉笑着。“在这世上,我没有老婆,没有孩子,没有狗。我们一块吃,一块喝。完了,你弹桑图里。”

  我苦笑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