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忏悔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忏悔录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8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忏悔录的读后感10篇

  《忏悔录》是一本由卢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7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读书札记:卢梭《忏悔录》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大量出售“赎罪卷”,僧侣们声称,购买“赎罪卷”的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之时,就是灵魂升天之日。这种以忏悔的名义,明目张胆的搜刮方式,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怒。于是,牧师马丁•路德在《九十九条论纲》中指出——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卷,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当认罪成为一种逃脱的工具,这样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忏悔显示着一个人对自己道德状况认识焦虑。——于是日本人应该忏悔,余秋雨应该忏悔,陈冠希应该忏悔,阿娇应该忏悔,迈克尔•杰克逊应该忏悔,犯罪的人应该忏悔等等。但是,当忏悔成为一个人心灵是否健康的测量工具,这无疑背离了忏悔的真正意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式的语言暴力,强迫他人忏悔而揭开他人隐私的行为,只会熬制出一碗腻歪歪的心灵毒药。在我看来,真正的忏悔应该是自我自愿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在外力的威胁和恐吓下而被迫进行的。 正是基于以上看法,我在卢梭《忏悔录》中看到了卢梭具有其他忏悔者所不具有的伟大灵魂,卢梭在书中第一段就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正是面目赤裸裸揭示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我想卢梭式的忏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忏悔。

  《忏悔录》读后感(二):未尽的忏悔

  很久以来一直听说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据说很少有人能象他那么毫无保留的坦露内心,甚至可以作为类似作品的典范。另外作为《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也享有崇高的声誉。慕名之下找来读了,开始粗略翻了翻,有点失望,似乎私生活不太检点。后来火车上静下心来细读,印象又大为改观。

  童年的受宠和少年不幸以及身体的孱弱严重摧残了他的自尊,助长了天性敏感,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毋宁说其身体的病症是精神病的外在体现。缺少父爱,使他变得非常依赖女性,或者说是恋母情结。华伦夫人的纵容更助长了这种自恋。这种性格使他对待女性要么热烈要么清高,几乎没有中间状态,他几乎爱上每个女性,他的热情脆弱的心不能忍受没有爱的生活,不管对方地位高低,也不管这种爱受到多大的道德压力。这给他以后在上流社会交往带来很多宠幸,不幸的是,同时也招来同样多的嫉恨。露阴癖,yy杂货铺老板娘,与“妈妈”华伦夫人及另一男人间3P乱伦之交,数种形式的嫖妓,接受皮埃尔夫人的馈赠或圈养,追求挚友未婚妻,向庇护他的卢森堡元帅夫人示爱......维持最久的关系反倒是个默默无闻的女仆。即使在那时风纪败坏的环境中,卢梭的行为也够骇人的。

  以他这种性格在上流社会不可避免的会得罪很多人的,即使这些人因他的才华倾慕他,如与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和狄德罗的交往。许多曾经的朋友联合起来攻击他,迫使他写出这本《忏悔录》为自己辩解。不忠实的友谊带来的痛苦使他终于变得多疑,年老之后更加明显,他总是疑心别人阴谋陷害自己,哀叹自己命运多厄。从世俗角度看,他的晚年确实是孤寂凄凉的,这是强求与自己天性相背的生活的不幸结果。然而有哪个伟大的人物没有经历过同样巨大磨难呢?恰恰是磨难造就了非凡的人格成就

  有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是他最大的污点。他生了五个小孩,都送到育婴院去了,要注意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论儿童教育的名著《爱弥尔》。不知道孩子母亲如何看待,尽管他自己做出十分坦然姿态,并给出超脱的理由,我还是认为这是极端自私冷血的行为。他生活上一面到处沾花惹草,经济也靠多方援助,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吃软饭的味道,一面堂皇地宣称自己的弃婴行为是符合人类理想的,这种公然的两面做派只能说明其虚伪本质。连自己的亲人也不爱的,却宣称是在为整个人类代言,这种人和言论,不管听起来如何的崇高,还是要提防为妙。尽管他为此终于表示了自责,然而只是轻描淡写,与彻底忏悔的精神是不符合的,我觉得此举极大的损害了他的形象

  象那个时代部分一样,他身为平民,对权贵即羡慕、巴结又极端鄙视。他写出了反对贵族革命性著作,同时以自己的音乐受到昏庸的路易十五及其著名情妇蓬巴杜夫人的宠信而沾沾自喜。同样的形象在于连和《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身上也可见到。当然这不能全责怪卢梭,在他那个时代,巴黎的贵族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流连于达官贵人府邸中和贵妇人的裙裾下,所以诲淫诲盗的风气非常流行。难道约翰.克里斯朵夫不是也出入社会名流家中以期获得欣赏吗?然而强烈的自尊使高洁之士如克里斯朵夫等避免沉溺其中,并适时激流勇退。卢梭虽然最终也解脱出来,然而已经伤痕累累。

  由此看到,一个腐朽的时代能把人损害到何种程度,如果不是卢梭本性的召唤,他也许注定要腐烂在这世界中了。他为自己的天性选择合适的环境,因此成就了自己。平凡之人与伟大人物间的区别就在于此:能否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性格上有许多污点和缺陷,当他能静心独处时,其天赋终于充分发挥出来。他的热情与爱在乡下树林里散步时转化为尖锐而冷静文字,宣告了旧时代的死刑。

  《忏悔录》读后感(三):卢梭式的虚伪

  卢梭在晚年的回忆录,从性和道德的视角记录下了自己的癖好、道德、操守以及思想一生。他记录自己喜欢把臀部都露出来让市井妇人看,因为这样让他有满足感;他小时候被女主人鞭打,他说这种鞭打让他有性快感;他和妇人通奸,之后又总是说有这样那样的厌恶情绪;他“我不知为什么经常用一双贪婪眼睛注视着漂亮女人,我不时回想她们......”;他总是说自己的道德没有问题,说别人对不起他。等等。他把自己的心剖开给读者看,他把自己的欲望裸奔一般地说出来,这似乎是人类第一次这样表达自己。

  卢梭对近代中国影响很大,如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近代很多中国文人喜欢卢梭和尼采,原因不归纳了,总之是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现象。中国传统思想向来有浪漫和狂野不羁的一面,当他们面临沉闷而令人失望的时代,和卢梭这样的狂野、病态、神经兮兮的人约会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晚清中国还有人写了本小说叫《卢梭魂》,说卢梭死后到中国投胎,帮助中国闹革命。

  卢梭在18世纪那样的时代竟然就把自己的欲望和灵魂都赤裸裸地供出来袒露之,以为自己辩护,他的勇气和狂放确实是惊世骇俗。要知道西方的卫道士是比中国还要保守的。但是卢梭袒露归袒露,大胆归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感觉说出来,是否就是真实呢?我问了一个同学读了感觉怎样,他说,他觉得卢梭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说出来。——我当时也这么觉得。西方有个名词叫“卢梭式的虚伪”,你袒露归袒露,裸奔归裸奔,就算感情有多强烈,仍旧不是诚实的。在现代人复杂的感情、欲望、理性之间,也许诚实已经不是单纯意思了。

  卢梭总是在说,狄德罗对不起他,休谟对不起他,谁谁谁对不起他,但是他对自己的责任很少提,虽然他一直在解剖自己的感官欲望和真实感觉。他把自己的5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他的感觉倒是很平缓,他提到朋友背叛,总是大发抒情,辩护之辞大段大段的。

  这叫“精神洁癖”。从整本书的文字中就可以体会到,他把自己的道德说得非常强烈而高尚,把自己的感官则写得裸露而直接,这种叙述可想而知,必然是神经兮兮的,敏感的,让读者虐心的。读起来确实让人挺折磨。可以看出卢梭是极为敏感而偏执的,敏感到任何事情都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错,偏执到一心要改造整个世界,我自己就是弥赛亚,全世界都对不起我,但是我无怨无悔

  对于一个富有知识、才华但是又天生敏感、偏执的人,他应该怎么过才幸福?是,他觉得掌握了改造世界的真理,但是他需要这么偏执么?他出名了,他轰动了全世界,他也得罪了朋友、国家、全世界,他这样是幸福么?他觉得自己坚持的是真理,可是他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真理却导致了血腥的大革命、极权主义恐怖屠杀?

  在近代的中国,人们觉得他一生为真理,对黑暗不妥协,是榜样。在中国也留下了一大批模仿者(比如鲁迅)。到了今天,我想我们可以多角度再思考、评价了。

  《忏悔录》读后感(四):一个真挚的灵魂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卢梭的《忏悔录》,他的文笔流畅、经历丰富、命运曲折,但最为可贵的是他那片真挚的心,他愿意把他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这样的灵魂,使我陶醉在他的人生回忆里,跟着他去感受、去经历。 这本书是分为上下两部的,第一部是他从小到三十岁时的回忆,第二部是三十岁到大约五十岁的回忆。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喜爱第一部远大于第二部的,因为第一部里他有很多时候是幸福的,最美好时光、最纯粹而浓烈的感情、最悠闲自在的状态……但第二部大多数都是令人痛心的事了,虽然他在文学界和音乐界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荣誉,但他的朋友们的背叛、嫉妒和最后全欧洲对他的批判,都让他身心俱疲,渴望宁静平和的生活。 他的对道德、自由的热爱,他的软弱和羞怯,他把自己的故事真实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份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的参考资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份资料” “我谈到一生的经历都是真实的,我按事件发生的前后把它们写出来,不过我写事情经过要比心里感受少些,但人之有名无名只根据他们的感情是否伟大和高尚,思想是否敏捷和丰富而定。我的生活尽管默默无闻,但要是我的思想比国王更丰富深刻,那我的内心要比国王的更能吸引人。” 我喜欢他的性格,他也是宁愿孤独而不愿意在喧嚣间的,他热爱自然风光,他爱得时候真挚而深沉,他的羞怯更能使感情变得珍贵而纯美,那种纯粹而丰富的心灵啊,真想和他做朋友

  《忏悔录》读后感(五):《忏悔录》上 相关人物、地点及事件小记

  上次曾写过一个读后感,但是因为事件跨度半个月,读后对文中作者做过的事、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物,除了仅有的几个关键人事有些印象外,其余都模模糊糊,于是决定重读一遍,并且将人物、地点、事件等加以记录,以便能够很好的理解卢梭,写出一个像样的读后感,有点深度,不至于太无物,空洞不堪。

  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多天,忙着一些事,终于是再次看完一遍,现在权且将记录发上来,若真有所感,待时间、心情、情境允许,思想所及处也就评论一番,抒发自我心中所想。

  -----------------------------------------------------------------------------------------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

  第一章

  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伊萨克·卢梭(钟表匠),母亲:苏萨娜·贝纳儿(牧师女儿,实质为侄女),父母青梅竹马,有一哥哥。卢梭出生时母亲因生产而死。

  舅舅:嘉伯利·贝纳儿(工程师),与姑母结婚

  父亲妹妹、姑姑:苏萨娜·卢梭,照顾幼小的卢梭,影响卢梭对音乐的爱好

  乳母:雅克琳娜

  1919年夏季,读完母亲留下的书籍

  --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谈话,我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

  邻居:克罗特太太,在她家的锅里撒了一泡尿。

  父亲纠纷当事人:高济埃,诬告父亲持剑行凶,使得父亲远走他乡

  舅父:贝纳儿(监护人),父亲离开之后成为监护人,有一儿子(5年一起学习)。

  送到包塞,寄宿在朗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拉丁文。

  朗拜尔西埃小姐:产生肉欲,性的启发。

  回到日内瓦,在舅父家呆了两三年。

  父亲已经定居在倪翁(伏沃州),当地人菲尔松太太及女儿,其中女儿和戈登小姐是两位情人

  马斯隆:本城法院书记官,学习做承揽诉讼人。

  杜康曼:零件镂刻师,做学徒时的师傅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我肆无忌惮;在朗拜尔西埃先生家里的时候,我无拘无束;在舅父家里,我谨言慎行;到了我师傅家里,我就变得胆小如鼠。

  维拉:师傅的伙友,怂恿偷自家园里种的龙须菜。

  拉·特里布:女租书商。

  该章节叙述了卢梭从出生,家庭成员、周围人物的情况,家庭变故,学习的中断和监护人更换,多次职业学习选择,最终因城门关闭的触动,逃离这座城市,摆脱当前的学徒生涯。从现在的立场上来看,如果坚持并以镂刻师为职业的生活状态和一生经历的猜想,并不看低这份失去的生活,竟是满心的欢喜,至少这也是他本心里希望过的生活,也许平凡的生活,但如果就是这样过下去也不平凡,就不会有现在的比较的了,何尝不是平静中的恬美。

  第二章

  萨瓦境内龚非浓(离日内瓦二法里)

  教区神父:德·彭维尔(羹匙贵族)

  安纳西:华伦夫人所在地,卢梭到时,华伦夫人在该处已住了六年。

  华伦夫人:全名“路易斯·爱丽欧诺尔·德·华伦”,伏沃州佛为市的古老贵族拉图尔·德·比勒 家的小姐,年轻时和洛桑市罗华家的维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结婚,没有子女。新近皈依天主教,从撒丁王处每年获得2000法郎年金。见到夫人时,卢梭十六岁半。“当时,华伦夫人不在家,人们对我说她刚刚出门到教堂去了。这是一七二八年举行圣枝仪式的日子。我跑着赶上前去:我看到了她,追上了她,和她谈了话……我想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地方。”

  米歇尔-加俾厄尔·德·贝尔奈:日内瓦名誉主教,主持华伦夫人皈依天主教的仪式。

  都灵:离开华伦夫人之后,到该处去。

  沙勃朗夫妇:与卢梭一同到都灵去。

  志愿领洗者教养院:接受改教布道活动,期间和很多布道人辩解,发生了猥亵之事,但被看做是习以为常的事而小题大做,匆匆接受仪式而离开此处。

  摩尔人:其中一个逼着卢梭做同性之爱。

  离开了教养院,租住在波河街一个当兵的家,在城市各处游逛,这是开始喜欢关注音乐。

  巴西勒太太:雇佣卢梭镂刻金银器皿等,二人有一段暧昧的独处,后被巴西勒先生猜忌将卢梭赶走。

  维尔塞里斯夫人:精通法文,卢梭在此一直待到夫人病逝,因偷窃小丝带而被辞退。

  玛丽:卢梭诬陷的偷拿小丝带子的莫里昂讷姑娘,维尔塞里斯夫人的厨师,因卢梭而被辞退,让卢梭一直受着良心的拷问和煎熬。

  从学徒工作和日内瓦逃离后,在教区神父的引见下,投靠到新皈依天主教的华伦夫人处,二人有了第一次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听从建议来到都灵,在教养院完成了从新教到天主教的信仰改变,因同性求爱事件而被众人不容而“赶走”,先后在巴西勒太太和维尔塞里斯夫人处做事谋生,分别因巴西勒先生猜忌、伙计排挤和维尔塞里斯夫人病逝而离开。期间完成了都灵的悠游观览,开始关注音乐,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处偷窃了小丝带子但诬陷玛丽,这件事让卢梭始终处在自责和忏悔中,被卢梭成为这一生最悔恨的三件事之一,同时该事件甚至是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动因。在该书之前,对卢梭一辈子影响最深的华伦夫人也不曾透漏过这件事,这是卢梭第一次将这件事展示于人,所有的世人,说出之后,表示此后再不提及这件事,压抑内心数十年的错误、懊恼、悔恨等复杂感情,得以放下。

  第三章

  萨瓦神父(盖姆先生):在威尔塞里斯夫人家结识的朋友之一。“我从他身上获得了对我一生都有好处的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健全的道德训诲和正确的至理名言。”

  德·古丰伯爵:王后的第一侍臣,索拉尔家族族长。儿媳布莱耶侯爵夫人,儿子古丰神父(教育培养卢梭,希望将来发达并成为家族的依附)。

  德·布莱耶小姐:为了引起小姐的关注,卢梭特别靠近她,并做出一些事吸引她的注意力。

  穆沙尔先生:细工画匠,使卢梭和学徒时期的伙伴巴克勒相见。

  巴克勒:学徒时期的伙伴,二人在都灵时时在一起,使卢梭钟情于旅行,产生来开都灵回到日内瓦的念头,并最终导致卢梭离开索拉尔家族,之后二人一起结伴带着喷水器回日内瓦,到达安纳西之后二人分手且此后再没有相见。

  布拉芒:从都灵回日内瓦的途经城市,携带的喷水器在这坏了。

  从都灵回来安纳西,见到华伦夫人,安顿在华伦夫人家里。“不过,这样安顿下来还不能说是我一生幸福时日的开端,而只能说是要过幸福日子的准备。”

  迈尔赛莱:华伦夫人的侍女

  克洛德·阿奈:华伦夫人的侍从

  奥博讷:华伦夫人的亲戚,在夫人的要求下,对卢梭进行了三天的未事先告知的观察,认为卢梭的资质以后能够在乡村中作一个本堂神父就不错了,在这个判断下,卢梭被送到格罗院长处学习以便将来从事这个职业,马上,卢梭就来到神学院学习。

  加迪埃:在摆脱了神学院中一个讨厌的神父之后,卢梭受教育于此人。

  勒·麦特尔:卢梭向他学习音乐,因而在安讷西呆了一年时间。最后因为观念问题离开此地,在卢梭的护送下去里昂,在里昂发病,卢梭无情地将其抛弃在街头独自离开。

  此时,发生了卢梭一生中需要坦白忏悔罪过的三件事:一是放弃新教皈依天主教;二是偷窃丝带而诬陷他人;三是抛弃病危的老师、朋友。

  汪杜尔·德·维尔诺夫:巴黎人,擅长音乐,去格勒诺布尔迷路在安纳西落脚。

  与学徒时期的伙伴结伴离开都灵,回到安纳西,在华伦夫人处安顿下来,华伦夫人为卢梭未来考虑,让一些人考察卢梭一番之后,将其送到神学院学习,但是效果不好,从师勒·麦特尔学习音乐,完整的学习一年直到老师要离开,但是护送麦特尔到里昂,因其发病,狠心抛下他(这是卢梭一生中需要忏悔的三件重大事件之一),一个人回到安纳西,此时,华伦夫人出使巴黎去了。

  第四章

  麦尔赛莱:华伦夫人的贴身侍女,因为得不到华伦夫人的消息,在卢梭的陪护下回到了弗莱堡,路过倪翁,和父亲相见,返回时去了洛桑。

  吉萝小姐:麦尔赛莱小姐的女友,爱上了卢梭。

  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和卢梭三人在加蕾小姐家的郊外城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西蒙:首席法官,身材矮小,双腿细长特别,热衷文学,对于卢梭阅读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和选书指导。

  佩罗太:卢梭去洛桑时,因钱财不足,租住在此人家中。

  讷沙泰尔:离开洛桑后,在该城市度过了一个冬天,以收学生教音乐为生。

  希腊正教的主教,耶路撒冷修道院院长:在布德里与卢梭相遇,因语言不通原因,让卢梭作其翻译进行募捐,之后,二人从弗莱堡州出发,过伯尔尼,动身至索勒尔,见过法国大使之后,二人在没有见面就被迫分离。

  德·包纳克侯爵:法国大使,使卢梭结束了希腊主教的募捐翻译身份之旅。

  拉·马尔蒂尼:法国大使的秘书。

  巴黎:拿着推荐信,卢梭第一次来到这座人人称颂的城市,但是卢梭对其第一印象不好。在高达尔上校的侄儿那做随从,不得志,最后写了一封嘲笑高达尔上校的小诗后离开。

  “此后,在我心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时萌芽的。这是个殷实富足的人家,却不敢吃自己用血汗挣来的面包,而且只有装出和周围人一样穷困,才能免于破产。”

  夏特莱小姐:在里昂的沙佐特修,华伦夫人的女友。

  护送勒·麦特尔去里昂回来之后,华伦夫人因公务出使到巴黎等地,二人一直分别未曾得见,且消息不同,尽管卢梭在种种奇遇下,来到了巴黎,也未碰面,最后在华伦夫人女友的帮助下,了解到华伦夫人一些踪迹,并知悉华伦夫人已经回到安讷西,同时为卢梭找到了适宜的工作。这期间,卢梭做过翻译,与华伦夫人的女友度过美好的周末,经历过穷困,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欣赏到了步行途中秀丽的风景,终于,怀着美好的憧憬和依恋回到了华伦夫人的身边。

  第五章

  1732年,尚贝里,卢梭开始在土地登记处为国王工作。

  为国王的登记动作的需要,卢梭学习钻研算术;之后又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跟着阿奈一起研究植物学;和妈妈在一起可以练习唱歌,保持着对音乐的爱好,同时这也是卢梭一生中惟一始终喜爱的艺术。

  加冬神父:曾与多尔当伯爵同谋在里昂扣留了勒·麦特尔的乐谱;积极参加卢梭组织的家庭音乐会;被一起的教士们妒忌迫害而凄惨的死去。

  腊尔太太、孟顿夫人:均是卢梭在尚贝里教音乐女学生的母亲,两者都希望和卢梭有进一步的关系,因而也促成了卢梭和华伦夫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达维尔先生:华伦夫人的哲学教师,灌输思想让其性开放同时并不负有道德等方面的压力。

  卢梭学过剑术,但三个月后,因身体脚部上的毛病而鲜有进步,于是放弃,跳舞也是如此。

  布朗沙尔神父:在贝藏松,卢梭打算到他那儿去学习音乐,尽管人到了那里,可是行李因为夹杂了一张写有反宗教话语而被瑞士边检全部扣留,努力争取后也为赎回,未曾开始学习,只得原道返回。

  杜维叶:在里昂和卢梭相识,将一张小品文给卢梭并夹杂在行李衣物中,使卢梭行李被扣留。

  沙尔麦特村:在尚贝里旁边,卢梭和华伦夫人租住在孔济埃先生的土地上诺厄莱所有的房子里,以远离城市生活,亲近自然,对于刚经历大病痛的卢梭是一个很好的安养场所,享受着二人世界。

  回归尚贝里,回到华伦夫人身边,接受了她为自己找的工作,但是终因自己兴趣爱好等因素放弃,之后的一段时间,学习音乐,钻研算术,学习绘画,研究植物学,甚至学过剑术,偶然还迷过下棋,范围广泛。最重要的是,卢梭和华伦夫人在外在条件的影响下,二人发生了性关系,关系上升为恋人,开始时和阿奈、华伦夫人三人之间一种巧妙的情谊,阿奈不幸患病死去,卢梭也生了一场大病,和华伦夫人移居到郊区,过上美好的二人田园生活。

  第六章

  萨洛蒙先生:在卢梭和华伦夫人定居在沙尔麦特村时,成为二人的医生。

  期间,卢梭在村庄中每天安排了大部分的时间来看各类书籍,有哲学类、初级几何、拉丁文、逻辑学、算术学、地理、历史、天文学、音乐史、生理学。

  海麦神父:耶稣学会士,卢梭和华伦夫人的听忏悔师。

  在乡村生活期间,卢梭达到了成年的年龄,于是来到尚贝里,领取了母亲遗留的财产。

  蒙佩利埃:看了生理学的书籍,卢梭认为在自己身体里有一个肉瘤,动身到这个地方去找曾经治好过肉瘤的费兹先生。

  莫朗:去蒙佩利埃途中经过的地方,在这里碰到了科隆比埃夫人及拉尔纳热夫人。

  科隆比埃夫人:新婚,要到罗芒去。

  拉尔纳热夫人:科隆比埃夫人的女友,要到圣昂代奥勒镇去。一路上一直和卢梭调情,后来卢梭和她真的产生了爱情,二人在圣雅克旅店发生了关系,并约定卢梭处理完事情后去和她在圣昂代奥勒镇会合后生活在一起。

  陶里尼扬侯爵:和拉尔纳热夫人等人一起的旅伴。

  在从圣灵桥到勒木兰时,卢梭参观了加尔大桥,在尼姆参观了竞技场。

  菲茨莫里斯:医生,爱尔兰人,在蒙佩利埃时,卢梭在他家包饭住下。

  卢梭经过权衡各种情形后,决定不在圣昂代奥镇停留,径直回到尚贝里,回到妈妈身边。可是回来后,既没有想象中的热烈迎接,也没有应有的激动场景,原来,这是妈妈在卢梭离开时,找了一位替代者,这个年轻人是伏沃地方的人,是个理发师,承担起监督妈妈雇工的责任。

  温赞里德(自称德·古尔提叶先生):妈妈在卢梭离开时,找的替代者,讲排场、好摆阔,使妈妈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代邦夫人:在格勒诺布尔,妈妈的女友,介绍了在里昂的家庭教师工作,在言行举止上纠正卢梭,使得卢梭能够活动于上流社会,后来卢梭爱上了她。

  马布利先生:卢梭离开妈妈来到里昂,在他的家里作了一年的家庭教师。

  因到了成年的年龄,离开妈妈去领遗产。身体上的病症,离开妈妈去治疗肉瘤,耽搁时间比较长,回来后发现妈妈有了新的相好,这个人和卢梭不是很好相处,不是卢梭喜欢的类型,同时,妈妈也开始越来越疏远卢梭,见面不如不见,离开妈妈一年去了里昂做家庭教师,两个学生也没有教的很好,忍受不了对妈妈的思念,又回到妈妈身边。可是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妈妈依然是熟悉的妈妈,感情、行为都已经改变了,这一切一切的变化,让卢梭痛心不已,在第一部里,卢梭想着自己用数字替代了用各种符号标注音乐乐谱的这个方法,可以给自己带来名誉和金钱财富,准备去巴黎,把这些乐谱本送到学院去。文后,给自己的青年时代作了总结——这是他以忠实的态度叙述了的谬误和过错的经过。不违本心,真实内心的展现,能否流传下去,世人如何评述,只期盼着好结果。

  《忏悔录》读后感(六):寂寞的灵魂,唯有时间才能证明他的伟大。

  这本书,断断续续我读了有两三个月之久,一开始真的很难耐下性子去听一个人对他生平的诉说,太过阴暗我会厌弃。 但当我重新拾起,走进他的心里时,我发现我爱上了这颗敏感,多情而又浪漫的赤诚的心。 “上天赐给我一颗多情的心,对别人来说这是幸福的源泉,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一语成谶,卢梭一生的传奇从多情开始,一生的苦难皆因多情累及。世界上最天才、最浪漫的作家也创作不出像卢梭一样的人物,只有上帝才能有这样的杰作。  我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我一激动起来,没有什么可以与我的狂热相比。我会失去判断力,恭敬、畏惧、庄重,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我会变得愤世嫉俗,厚颜无耻,狂暴凶猛,无所畏惧。羞耻拦不住我,危险吓不倒我。 我渴望的东西就是我整个的世界,其他什么也不存在。但这一切只会持续一会儿,接下来,我就会完全陷入空虚之中。 我想卢梭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激情澎湃,同时又缺少理性的束缚,情感真挚热烈,却又心事重重,生性怯懦,却又无畏勇敢,有的时候过于卑微,但又那么高尚。这么多种极端的品性集结于一身,散发出来无以伦比的美丽。 在他的回忆录里,20岁之前的他,生活真是平平,孩子的天性,学徒的命运,丝毫没有令人羡慕之处。 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特殊的成长,却在思想领域写出了《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政治领域写出了《社会契约论》;文学领域写出了《新爱洛伊丝》、《忏悔录》;教育领域写出了《爱弥尔》;音乐领域创作了《乡村卜师》。  我喜欢幻想,沉醉其中,结果厌恶起我身边的一切来,并使我一生孤独。这种性格似乎会引出种种奇怪的结果,及其阴郁、厌世。 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生来独孤独感并不可怕,只要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本书便能使自己获得愉悦感。  不要希望在我身上能找到财迷的怪癖——把花钱当作摆阔。相反,我花钱总是偷偷的,是为了得到快乐。我不会以大把花钱的方式来炫耀自己,而是会尽量隐藏。我强烈地感觉到金钱对我并无用处,有钱让我感到的是羞耻,更不要说是使用它了。 常常嘴边挂着视金钱为粪土,但生活上更多的追求者物质上的高要求。我想卢梭的这种对于金钱的理解,让我望其项背。  那可能是真的,但我知道,我的父亲,我的恩人啊,要是我不幸死在你之后,失去你我就失去一切了,会一无所获的。 我想这应该是真正的哲学,合乎人心的哲学,我不想拥有,或是获得你留下给我的,失去了你我便失去了一切。一颗赤诚的心,炙热的感情灼烧着我。  在这本书中,他深刻的剖析自己的内心,无论是高尚的事,还是卑鄙的行为,他都毫无所惧的撕裂,官方大多认为这本书名为“忏悔”实为“控诉”,但不可否认,他真正做到让自己的内心暴露在赤裸裸的阳光之下接受众人检阅,可以说这本书真正诠释了他的本性。 就像英国作家毛姆先生的评论:“我想,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本书枯燥无味,然而,大多数人阅读时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厌恶感。可是,你若觉得研究人性比研究其他任何事物更为有趣,一定不会认为这本书毫无价值。因为,作者以坦率地态度赤裸裸的呈现了他的灵魂。”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寂寞的灵魂,时间能证明他的伟大。 胡侃海谈∣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忏悔录》读后感(七):忏悔吧~凡人们

  前有百年孤独,后有忏悔录。让我再次认识到:名著不是你想读想读就能读。

  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你无法忍受那冗长的文章,蹩脚的翻译,繁琐的人名。没有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深入理解,你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文笔的优美。

  幸好全文结尾处附上两篇序,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仿佛迷雾中的路灯,为疲惫的你点缀着方向。

  就自述来讲,这篇绝对算的上是惊世骇俗,尤其对性坦露上那叫一个赤裸裸:被怪叔叔骚扰、傍富婆、打飞机、不伦恋、暴露癖、同时和几个贵妇周旋。。。使得他那些小偷小摸、说谎等行为都显得小巫见大巫。全篇大量的笔墨纠结在感情上,感觉不到文学大师在回忆自己的文艺人生,而是一个老头在自怨自艾的发牢骚。

  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少年时博览群书,使他能够在当时那种贵族文学社会中有立足之地。但是性格的腼腆与慵懒,和与之相反在文学上的犀利,却毁掉了他的人生。文中始终能看出他对上天不公的抱怨。他总感到别人对他的敌意,总感觉众叛亲离,他总在试图忏悔(或者说是辩解更为恰当)。但无论如何他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接受着贵妇的馈赠与宠爱,却寄人于千里,遭到报复夫复何言?超前的思维认识,还奋笔直书,怎能不使他的对手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但正是卢梭这种不甘妥协的精神,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控诉,才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展现了凡人的本性和追求。

  《忏悔录》读后感(八):华伦夫人

  华伦夫人死的时候

  硕大的乳房也干瘪了

  并且死的和所有人一样

  她年轻时的眼镜躺在地板上

  我想起少年时的卢梭

  透过它寻找过她的眼睛

  像第一次触碰钢琴那样

  “开始时是词语——”

  他们住进同一本书里

  留下如此多的省略号

  随后灯光黯淡了下来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有一些因为我知道,譬如

  华伦夫人,在瑞士的某一点

  法国人都亲切叫她“妈妈”

  少年的卢梭还在她的身体里面

  她的乳房仍然没有松弛

  那就是她和他的过去

  我们是早晨来挤奶的,同时

  每一个孩子都要正确记录下来

  《忏悔录》读后感(九):风流传记

  名字听起来好像是卢梭要忏悔他的生平,实则不是这样的。这本书主要介绍卢梭的生平发生的故事,好的,不好的,幸运的,不幸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每一种感觉的出现。这里面都有详细的介绍。要了解卢梭的思想体系,这本书是必看的。你才会了解,卢梭激进的思想从何而来,你会了解为何这么多人会误解卢梭。这两天,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它是这样的:不是马克思的书造就出社会主义者,而是社会主义者使马克思的书闻名遐迩。不是伏尔泰的著作在18世纪末产生怀疑论,而是怀疑论使伏尔泰的著作享有盛誉。是的,很多思想的兴起,不过是野心分子为论证自己在行为上的正当性而打出来的幌子。我相信:卢梭也没有预料到会有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卢梭不应该遭受到那些嘲讽与耻笑。错不在卢梭,而是那些野心分子。

  《忏悔录》读后感(十):读《忏悔录》有感

  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我要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今后也不会有人效仿的一件工作,我将要赤裸裸地把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实,卢梭在这本书中可谓是把自己剖析得淋漓尽致,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气和对于灵魂真诚与坦率的态度。

  卢梭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父亲只是一个钟表匠,尽管母亲在她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家里的人都很溺爱他,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以至于作者所看到的都是好人,这也是作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人那么真诚,坦率的原因吧。也正是因为这种溺爱,使得他接受的磨练不多,把这个社会看的那么单纯,以致后来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童年的他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小时候他就只有表兄这么一个朋友,性格孤僻,以致后来在上流社会屡遭尴尬,甚至对上流社会产生厌倦。

  童年的他由于缺乏母爱,竟对他的老师拜尔西埃小姐产生好感,甚至是有肉感产生的好感,作者说这是早熟的性本能。我想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使得作者产生了严重的恋母情结,从而导致了他与华伦夫人的那段不伦之恋。

  卢梭的青年生活是坎坷多变,正是这种坎坷多变的人生积累了他的阅历,使得他的思想变得与众不同,亦或是深邃,因此,我觉得,坎坷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看我们怎么去看待他了。沉思录上有句话说得好,“外物本无所谓好坏,好坏都是由人的态度决定的。”

  钟表匠的生涯总不那么不遂人意,他选择了逃避。确实,人就是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改变,尽管这种改变会是痛苦的。随后,他遇到了他这辈子都没法忘记的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比他大十二岁,有着上流社会女人的优雅大方,乐善好施,卢梭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感情和普通的爱情又是不同的,卢梭甚至一直称呼她为妈妈,以致他一直都觉得占有她是对她品格的辱没,这种感情也一直让卢梭懊恼,尽管到最后,华伦夫人因找到了新欢而冷遇他以致他不得不离开她时,他还是觉得他对华伦夫人忘恩负义。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不为人所知的不忠行为,对于所欺骗的丈夫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在那时的欧洲,似乎成为女人出轨的一个借口,以致卢梭后来会邂逅到那么多的有夫之妇。

  卢梭一生邂逅的女人很多,最令他向往和陶醉的场景恐怕是和加蕾小姐与葛莱芬小姐度过的那美好的一天,当然他也曾痴迷于与拉尔纳热夫人的那几天炽烈的肉欲之乐,他甚至找过妓女寻欢,但最终和他厮守的确是戴莱丝,尽管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友情胜过爱情,尽管他认为戴莱丝的学识品味太低而无法与之倾心交流,但戴莱丝却始终对卢梭不离不弃,甚至是在卢梭亡命天涯的那段艰苦岁月也是如此。。。

  卢梭的兴趣爱好很广,在沙尔麦特的那段时光应该是卢梭这辈子最充实的时光吧,沙尔麦特是一个静谧的,田园的,绿色的的隐居之地,他在那里看书,田间劳动,还有他心爱的华伦夫人在身边,广泛涉猎,逻辑学,几何学,音乐,拉丁文,植物学,还有写作等等,这段时光是那么充实快乐。因此我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多涉猎些知识,这些知识或多或少会对今后的人生会有所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我们身上容易埋没的天赋。

  对于写作的态度,卢梭是很清楚的,不能为面包写作,任何伟大的,刚劲的东西都不可能从一只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这一点或许也应该成为当今作家写作的一个准则。但其实卢梭自己其实也没做到这一点,那是在他晚年贫困潦倒的时候。

  他对上流社会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经济上要依附他们,另一方面他对上流社会的那种应酬很是苦恼的,因为他极不善言辞,而且在最后屡受出卖之后,他更是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虚情假意,尔虞我诈。他又不愿与无知小民为伍,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

  此外他对灾难总是忧心忡忡,灾难还没来临,他就总是想着它,想着种种不祥的后果,当灾难降临到他身上时他又能坦然面对,并很快的忘记它,这就导致了他的一生总是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因而快乐的日子,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寥寥无几。这给我们很大启示,活着就是要快乐,不要对未来不确定的东西充满焦虑,充满恐惧,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并坦然面对未来,活在当下很重要。

  卢梭的作品灌输着平等自由的观念,特别是那篇《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一书更是在日内瓦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仇恨。还有卢梭的才华,他的出名,让同行心生妒意,因此抓住他的作品,甚至是恣意篡改原著,对卢梭进行狠批,最后他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不敢回祖国日内瓦,就前往瑞士,后来又遭到当地“无知小民”的疯狂迫害,之后来到了圣•皮埃尔岛,这是他理想的境地,他无心在从事写作,整天无所事事,研究植物,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归宿,身心疲惫的卢梭心向自由,心想田园,一心想归隐山林,与世隔绝,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被永远囚禁在这个孤岛上而免受世俗的打扰,然而就这也成了奢望,统治者令他迁出小岛,最后他逃往英国,孤度余生。

  当然卢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并深深忏悔,有一次偷窃了主人的丝带,却嫁祸于女仆玛丽永;他曾多次偷窃,甚至在挨打后还心安理得;他曾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他甚至抛弃自己五个孩子,把它交给育婴堂,美其名曰然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一个赤裸裸的,真实的卢梭。但真和假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回忆录都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它是以作者的视角在看问题,必然会有所取舍,因此最坦率的人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是他们有所保留,谁能保证他们保留的真相不会彻底改变人物的面目呢?因此卢梭只是在人类思想存在的缺点所许可的限度里说出了真话——他的真话。他只不过是用真话巧妙地说了谎话,仅此而已。但这种谎话是他本人所避免不了的,所以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佩服卢梭大无畏的勇气和他对自己灵魂的坦率与真诚。而他的这一点,从古自今有几人能做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忏悔录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