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匣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匣子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匣子的读后感10篇

  《黑匣子》是一本由[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匣子》读后感(一):狂热

  看完了,应该说这本书让我看的极为难,我甚至没有勇气像平时那样慢慢的捻动书页,我甚至没有力量哭泣。

  狂热,一点一点燃烧的激情

  我讨厌伊兰娜,她的忧愁她的多愁善感她的自以为是悲剧主角都让我感到深深的厌恶,如布阿兹所说,她就是闲的。她悲从心来,她无路可退,她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可我不怜悯她,我憎恨她厌恶她,就像厌恶我自己。我不能宽恕这样的人,我不能宽恕这样的自己。

  阿里克一样疯狂一样愚蠢,但我会怜惜他,珍爱他宠溺他,他就像是我的孩子

  可伊兰娜,她就是我。

  我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样的自私,一样的困惑,一样的哀愁。我以为她不爱阿里克,可她爱。我以为她不爱布阿兹,可她爱。我以为她不爱米晒勒,可她爱!她爱他们,她爱折射在他们身上的自己。她爱自己,太爱自己了。

  我和她一样,就连对幸福和男人渴望都是一样的。我们追求那些得不到的,神秘的,高傲的,冷漠的,不了解搞不懂的,不能给我安全感东西和人。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将我们吸引,用弱小脆弱武装自己的我们这时候有极强的冒险能力,我们要刺激。我们不甘心,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市侩,但当失去平静的平庸的时候又会更加的不甘心。这就是将自己打扮成悲剧女主角么?太自私,太自私了。

  我厌恶她怎样能如此自私,我厌恶我自己。

  在以后的某一天,当疯狂的血液开始在我身体里沸腾的时候,我也会这样么,像她这样么?

  想到这儿我浑身战栗。

  我不要这样我不要。

  我要爱她,爱他,爱世界。我要拼命拥抱拼命爱拼命幸福。

  《黑匣子》读后感(二):书信拼图——读阿摩斯•奥兹小说《黑匣子》

  书信拼图

  ——读阿摩斯•奥兹小说《黑匣子》

  读完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再读阿摩斯•奥兹的《黑匣子》,同样涉及宗教爱情婚姻家庭,前者如实证分析法学派,呈上逻辑严谨价值统一完整结构;后者如自然法学派,侧重错综复杂矛盾线索。

  《黑匣子》是一部非常精致的小说。小说的题目表示了写作手法和目的。黑匣子是飞机上的记录仪器,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另一种是座舱话音记录仪,仪器上的4条音轨分别记录飞行员与地面指挥机构的通话,正、副驾驶员之间的对话,机长、空中小姐对乘客的讲话,威胁、爆炸、发动机声音异常,以及驾驶舱内各种声音。整部小说采用书信体,借人物之间的通信对话将故事缓缓展开。书信体是一种缺点很多的记叙方式,有违一般阅读习惯容易造成结构的松散和不流畅。但奥兹却将“黑匣子”特性(即向调查者提供飞机出事故前各系统的运转情况,帮助人们根据机上人员的各种对话分析事故原因,以便对事故作出正确结论)和书信体紧密结合,不著一句主观评价将故事讲完。

  首先,不同人物的书信对话仿佛黑匣子的不同声道,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照应,并且保留了这次声音和下次之间的沉默作者则借书信站到了故事的外面。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需要了解事情真相,读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故事发展的进程中,用自己的逻辑和常识乃至偏见将声音之间的沉默填满,令故事自行顺畅。小说因此而具备了略萨所称的“说服力”。

  其次,书信体顺利实现了叙事者和叙事角度频繁切换。这种切换有两个好处,一是丰富了小说的叙事,二是能像悬念小说一样吸引读者。不同的人物(依兰娜感性,阿历克斯深沉,米晒勒不坏却让人厌烦,……)以第一人称分别从自己的立场贡献往事的一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又难以避免存在《罗生门》那样不能吻合的情况,随着通信的增加,往事在麻花般缠绕的书信结构里逐渐清晰,读者将不停地改变对人物的评价和判断直到小说最后一页。

  最后,书信体与奥兹的写作风格相得益彰。不同于萨尔曼•鲁西迪在《午夜之子》里举重若轻幽默和无比强悍的说书本事,奥兹说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像“耶路撒冷的石头”,沉默、坚忍、充满意义。《黑匣子》中,奥兹作为作者,始终保持沉默,但他的坚忍,他对意义的探索和追问通过人物信中的冲突矛盾传达到读者内心。小说中,奥兹对狂热主义的批判,对逃避现实思考一味依赖宗教解决问题的批判,对种族矛盾的思考,对爱情之非理性理解和悲悯等,赋予小说可见的精巧之下的坚实思想基础

  《黑匣子》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宰

  自从上次看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我开始关注以色列小说!也许因为《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是选取以色列当代最负盛名的10位作家,小说也就难免各具特色,绝少平庸。虽然这样所选取的小说未必最精彩,但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看书,我最怕看到的就是开始精彩,而后就让人扔在一边,随时被人看见,就因为没看完,给人负担的书。这和看电影电视还不同,电影电视你可以不思考着忍受完,书却不能。看了不好的书,还徒增我的心理负担!但现在我已经寻到一些找书的技巧,而且如果让我无法看下去的书,我也绝对会就地扔回图书馆张爱玲的书前不久就受到这样的待遇

  《黑匣子》一篇书信体的长篇小说。整本书都是书信电报来了,又回了。在看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我开始被这种体裁所吸引。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版本,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版本,因为内心无法被左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并不知道别人如何,我就是一个在内心中讲述自己故事的人,不管我的外在是反对或认同。我们总有自己的行为解释标准,在那里我们自己既是法官又是被告!有时候我也想了解别人的法官,但时常他们对于别人却相当残酷!书信体就是这样一个多个人的多个法庭,一些判决在艰难的谈判中取得了共识,有些却永远也不可能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这个一次一次的审判中,解开他们婚姻破灭的黑匣子!这当中交织着太多的爱和恨,每个人想象出的世界都激情澎湃!这就是现实的写照,表面一切都在平静的发展着,其实这平静的表面的下,有一颗颗完全为人所知的“无暇”心灵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刚刚过去,在无意间曾经发现本书的作者(阿摩司 奥兹)也曾是大热的人选(2006年)!我极度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烙印科学,大家都在成为烙印的奴隶:奥斯卡大印的奴隶,诺贝尔烙印的奴隶,世界文化遗产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荒谬到要被别人的大印承认才能够过自己的节日程度,这不是一个可悲的世界吗?但这又是个嘈杂的世界,每个人的选择变得如此艰难,才开始了迷信这些烙印!由于害怕看到会让我产生心理负担的书,我还是决定迷信的选择下一本书——阿摩司的《我的米海尔》!

  《黑匣子》读后感(四):失败的婚姻是一架失事飞机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纯属机缘巧合,那时的我正热衷于诺奖得主们的小说,而奥兹作为近十几年的热门人选,当然没有逃出我的视线。因此,当这本《黑匣子》摆在书店里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后来也买下了他的其他的书:《沙海无澜》,《了解女人》,《我的米海尔》等。但都没有这一本让我着迷。

  还记得,第一次翻看此书,发现竟然是一本书信体小说,当时就想你这个奥兹也太老套了吧,书信体小说都是一些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作家,如理查逊,拉克洛之流才会采用的形式;而且这种小说都是那些厨娘们喜欢看的小说,那时没有电视,她们没有什么催泪的言情剧看,她们就靠看这种书信体小说来消磨时间的。而且《黑匣子》这书所获的国际奖项也说明了它的地位,它得的是法国的那个费米娜奖,那个全部由女性评委组成的文学奖项。

  还是回到小说中来吧,小说并不复杂,由几个人的书信构成,分别是在美国任教的以色列教授吉代恩,他的前妻伊兰娜,他们的儿子布哈兹,以及伊兰娜现任丈夫米晒勒,还有代理吉代恩在以色列的事务的律师扎克海姆,整部小说以这几人的书信,电报构成,中间还穿插着作为国际著名学者的吉代恩的笔记片断。

  首先说说作为小说核心的著名教授吉代恩先生,通过小说中的只言片语,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继承了一笔可观遗产的金主,无论是他的前妻,前妻的丈夫,他的律师,甚至那个不愿意承认他父亲地位的儿子,都想从他这里获得数量可观的金钱

  如果了解奥兹的个人经历,就可以知道,在吉代恩的身上投射了他父亲的影子,他的父亲也是研究以色列文学的学者,写过关于阿格农等人学术著作,而奥兹本人年轻的时候也相当叛逆,因为母亲自杀,他不肯原谅母亲死后没多久就再娶的父亲,于是离家去了基布兹,一种带点共产主义色彩集体农庄,并在那里一边劳动,一边写作。

  而小说中的那个叛逆的儿子布哈兹也有点奥兹化身的意味,只是奥兹要比小说中的人物理智,没有用罪行为去展示自己的叛逆。正说小说中描述的,布哈兹的确是一个让人不省心的儿子,甚至逼得他的后父说他不是人。他一次次无端地把别人打伤,根本没有任何原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疯狂使然。

  吉代恩和前妻离婚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两个人互相憎恨,甚至七年断绝音信,为什么又在七年之后联系呢?难道离婚的夫妇也有七年之痒吗?

  七年之后,为了不省心的儿子,又要打开他们那段失败的婚姻的黑匣子,探寻那架叫婚姻的飞机是因为什么原因失事的,这也是为什么奥兹给此书取名黑匣子的原因。

  国际著名教授吉代恩的成名作《绝望暴力:狂热主义比较研究》,似乎也暗示些什么,那些婚姻中的暴力,不都是一种感情的绝望的表现吗?在伊兰娜给吉代恩的书信中,她表述着当年她作为一个妻子痛苦,他把她当成一个妓女,一个活标本。而在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在她怀上布哈兹的时候,他竟然怀疑那孩子不是他的,他要去做亲子鉴定。对于一段婚姻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具毁灭性的了。

  布阿兹作为一个失败婚姻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段失败婚姻伤害最深的那个,本来是一段美好爱情的结晶,现在成了憎恨和耻辱的象征。他也觉出了这一点,他甚至叫自己的母亲为婊子。

  布哈兹把人打伤,被警察局记录在案,尽管因为不到年纪而狱外监管,可也被学校开除,伊兰娜在给前夫的信中感慨道:孩子是个怪物,而这个怪物,是他们两个制造的,更进一步说,他们的婚姻不也是一个怪物吗?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怪物呢?

  “倘若你愿意,你就把我当成标本吧。”一个妻子对丈夫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多么绝望的心情啊。

  在布哈兹因为偷盗被收监,他的后父米晒勒去保释他后问他需要什么时,他说:“他不想向生活索要任何东西,他最不愿意各种各样的人来问他想向生活索要什么。”在这里作者好像在对读者说,那些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是生活的稳定,而不是每天要担心被赶出家门,而在小说开头就交待了,布哈兹和母亲因为离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在小说中,吉代恩好像是在过了七年之后良心突然发现,变成了一个大慈善家,不但掏钱给自己的儿子,还拿出资金给前妻与现任丈夫所生的女儿,他是想弥补什么,还是只是打发他眼中的乞丐。反正他有的是钱。他是在用钱在羞辱他前妻一家。至少那位后来的丈夫是这样认为的。也许他前妻的信中说明了,她对他写道,我是你的女奴,我的阴道曾经属于你,现在仍属于你。她这样说可能有嘲讽的成分,但也可以说明吉代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他给任何人钱,只不过是想体现他的控制欲而已。

  卷首所引的一首以色列的诗人纳坦•阿尔特曼《哭泣》中的诗句点明了整部小说的主题:而你知道夜已静谧没有声息/只有我的灵魂在谛听在悲戚/只有我无法抗拒你的哭泣/只有我给野兽选中作为羹炙。

  婚姻就如同一场黑夜里捕猎游戏,不是我捕到你,就是你捉住我。但最终婚姻会象一架飞机一样,启动,滑行,起飞,飞行,降落。而失败的婚姻会在中途跌落,化为一些碎片,留给我们一个黑匣子,让我们去寻找它失事的原因。

  《黑匣子》读后感(五):一切都有结局,接受便是救赎

  五星给原著,负四星扣给翻译。

  因为这本书,除非有朋友极力推荐,否则我再也不看外文的中文译本了。能好好说人话不好好说,像是肛门里插了竹简,从字面上让人感受到“满腹诗书”,却时刻坐立不安

  短评放不下,作为书评又不够长,真尴尬,不去想了。

  阅读过程人格被拉扯,不断辗转在几个角色之中,瞬间进入不同的生活,看着每个人的愚蠢、绝望、抽搐、挣扎成长忏悔,就像真实的生活,其真实的部分就在于,在大部分时间里,你所经受的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诚实如果会带来惩罚,那为什么不选择虚伪?如果渴望看见美好,又为何蒙住眼睛,就只为了躲避丑陋?如果真的这么在乎,何必要等七年,如果不在乎,又何必联系?如果重要,又何必分离?如果不重要,又何必援助、忏悔与迟来的理解?读完之后还有更多的疑问,更多的烦恼,始终没有得到平静,而又有谁在乎呢?谁会完全在乎你所在乎的,难道不是只有你自己么。

  在看到二十页的时候,惴惴不安的问朋友“最终结局是不是美好的”,而实际上,是什么结局都不重要,而任何事情的真正结局,都一定是美好的。

  愚蠢而虚伪的人,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受到内心被自己常年编织的纯真与善良。渺小而愚昧的生命,在无尽的自寻烦恼中挣扎。而最终无论是谁都会通过死亡得到救赎,这是唯一可以知道的结局。如果你一生都没有得到觉悟,也许死亡之前,是你最后的机会。

  虽然不适用这本书,不过还是分享一句我所相信并不断在亲身经历的话:Everything has a happy ending, if it's not happy, it's not the end, keep trying.

  《黑匣子》读后感(六):因果。

  以色列的阿摩司 奥兹的《黑匣子》

  书信体小说 讲伊兰娜结婚后为了儿子而给和七年没有联系的前夫阿历克斯写信求助之后的一系列故事。

  不同阶层的童年 疯狂的学者阿历克斯的家暴 私生活不检点到超越希腊神话海伦的伊兰娜与不同男人的性爱 以及政治和种族之间不同观念的冲突和矛盾

  饱读诗书又怎样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面具和外衣 想要知道为什么成为今天这幅模样 一定要深扒童年的记忆

  阿历克斯童年唯一的玩伴是恒河猴 我呢 我唯一的玩伴是谁

  是一条从小学陪到我高中 接送我上学 最后却因为套房不适合养狗而被送走送走的 名字叫做聪聪的狗。

  我呢 由于无知 还断送了它女儿的性命。

  它女儿呢 死无全尸 最后被人煮食。

  我仅存的零星善意 让我永远原谅不了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黑匣子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