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群魔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魔读后感10篇

  《群魔》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5,页数:9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魔》读后感(一):【读品•专题:俄罗斯情结】朱航满:菜市场上的一声驴叫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群魔》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头等角色,而是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在陀翁的心中,俄罗斯就是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那种对本民族刻骨铭心的爱让人读之震撼。在每一个俄罗斯的心中,都蕴藏着一份丰厚的“俄罗斯理念”,那就是一种忧国忧民、关注整个人类命运的感情与信念。他们虔诚又自律,严肃又天真,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宗教情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此曾说,“一个民族的理念不是它在自己时间中关于自己所想的东西,而是上帝在永恒中关于它所想的东西。”

  也许正是这种对自己民族天生的爱与虔诚,俄罗斯人民在其文化领域所创造的艺术成果,滋养着整个俄罗斯民族甚至一切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在短短的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文化的天空上始终是群星璀璨,尽管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她的人民备受煎熬,但是正是这种伟大的“俄罗斯理念”从来没有减少他们对这个民族赤子般的眷恋与热爱。也正是这种爱与磨难,这种坚执的理念,使他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学、杰出的绘画,独一无二的音乐……翻开俄罗斯艺术的史册,普希金的诗歌吟唱,犹如心灵的翅膀飞翔在整个人类的心中;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绝响,每一个音符都震动着这个民族的心灵之弦;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信念,“虽九死尤不悔”,即使被流放,却一如既往的研究和关注自己的民族;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斯妥耶夫斯基……,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信念,用博大的爱与宽容拯救沉沦的心灵;库因芝笔下的《白桦林》,象征着这个民族忧郁而又乐观,博大又沉厚,是“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诗(列宾)”。这种对于本民族的爱与虔诚,在俄罗斯最终以极端的形式予以表现像“十二月党”人,为了这个民族的未来,放弃了贵族的身份与待遇,而宁愿冒险反抗和革命以致被流放到荒寒的西伯利亚;他们身处府邸的娇妻,也宁愿和他们的丈夫一起去承受死亡和苦难的折磨,互相呵护、互相温暖;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放弃贵族的身份,优越的生活条件,反抗专制与极权,追求自由与民主,不惜被打压、被监禁、被流放、被杀戮。青年作家王开岭在《俄罗斯课本》中深情地写到,没有哪块土地上的黑暗像它那般漫长,动荡和凶桀;没有哪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被编成如此浩荡无际的流放队伍;亦不见哪个国家的文学青年出于良心忧虑或几个诗幻的念头而遭受那么多的煎熬与苦刑……

  我们得承认,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无名的爱的基因,因其爱,爱的沉重,爱的无私,才终究塑成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性格。阿•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俄罗斯性格》,书中写到苏军的一个坦克手,名叫德略莫夫,他参加了战争,和德国军队打了好几年的仗,战功非常卓著。然而,就在战争就要结束的时候,他的坦克被击中了,整个坦克着起了大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最后经过医生的整容,谁都认不出他来了,连声音都变了。当时,给他拆绷带的时候,护士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然后就转过身去,不敢去看他。德略莫夫看见了,对护士说,没什么,我这样也一样能活下去。不久,德略莫夫想回家看看,但他怕父母伤心,就说他是他们儿子的战友,说他们的儿子一切都好。父母亲对他十分热情,还留他在家住一晚。第二天,他又见到了自己的未婚妻卡佳,卡佳看到他的样子使他决心离开,他当天就走了。回到部队,家里来了一封信,说你的战友来看过了,但是母亲觉得那就是你,那怕你变成那样子也没关系,我们只会为你感到骄傲。又过了两天,他的母亲和未婚妻来部队看他,母亲说,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卡佳对他说,我一辈子跟着你。托尔斯泰在故事的结尾这样说,看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性格。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从平凡与细微之中透露出一种对俄罗斯民族的理解与热爱。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让你永远地琢磨不透,永远地唏嘘感慨,如果你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读过涅克拉索夫的《谁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读过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读过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读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读过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么你肯定会流着眼泪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啊!

  19世纪俄国著名的诗人丘特切夫曾说过:“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因为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正是这种无法真切传递的爱与理念铸就了特殊的“俄罗斯性格”、“俄罗斯道路”、“俄罗斯思想”还有“俄罗斯意识”,生生不息地传递在每一位俄罗斯人的心中,热爱他们的民族,热爱他们的人民,热爱他们广袤又寒冷的黑土地……。当索尔仁尼琴于1994年的5月返回祖国俄罗斯时,距离他的离开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人世变幻,白云苍狗,这二十年,他独自漂泊异乡,流亡在没有归依的土地上。这位“牛犊顶橡树”的顽强斗士,为追求心中的理念,受尽折磨与屈辱,《癌症楼》、《古拉格群岛》、《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忧伤、粗砺的文字证明着他艰难生存的真相。然而,肉体在摧残,精神在煎熬,但思想永远锋利,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永远炽热。当他在斯维特兰娜街中心的广场上,看到欢迎的人群时,他流泪了,深情地对人们说,“我流亡期间一直关注着祖国人民的生活。……我知道国内还存在许多反常现象,人民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我坚信命运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即使这片土地曾经令他那么地伤心和绝望,但祖国的一声召唤便让他义无返顾的回归,这种对祖国的爱是包含着苦难的,那是儿子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温暖与幸福。远东大学教师索罗金夫妇带着小女儿奥莉也来到中心广场,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样的人物都回来了,说明俄罗斯还没有完蛋。”

  在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些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一个无法化解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来自于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感和力量。诸如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位一生都处于穷困中的伟大作家,正是用他手中的一支笔,通过他的小说,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罪恶与高尚的精神挣扎中为这个民族奉献上属于心灵的深邃与美丽,来表达他心中对于俄罗斯的一腔痴情。他在小说《白痴》中,写到他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梅什金的“白痴”,他最初在瑞士治病,治了五年,病情没有什么好转,这时他决定返回俄罗斯。而决定返回俄罗斯的原因是由于菜市场上的一声驴叫,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突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使命在俄罗斯,于是立即决定返回俄罗斯,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俄罗斯的使命。这种情感和力量,只需要轻轻的一点刺激,就会激起内心中的惊涛骇浪。其实,哪一个民族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的历史上又何尝没有那些可歌可泣的壮美故事呢?也许许多民族精英的觉醒,正是菜市场上的那一声驴叫惊醒了他们沉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和力量!

  让我们为每一个民族呼唤那一声惊醒心灵的驴叫。

  《群魔》读后感(二):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

  看完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再看他的《群魔》,同样是在深夜,明明困倦却异常清醒。这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描绘。

  再去把圣经启示录里的那段读了一下3:15-16:“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小说的主角斯塔夫罗金就是这样的温水,他在自杀前写给达莉的那封信里说,他做好事会有快乐,做坏事亦有快乐,只是这两种感情都不会强烈,他的愿望不够支撑他。这样的人不会自杀,也不会疯狂。

  可是最后他自杀了,看起来像是想了很久却终究付诸行动的事实。这就是陀氏给出的答案吗?如此冷漠之人的救赎?

  可是你对什么火热呢?你哪怕像基里洛夫那般,冷静执着地在自己强烈的逻辑里,通过自杀成为自己的上帝,他自杀不是为了获得自由,而是因为自由而自杀。又或者如彼得,疯狂地想扰乱整个社会,在人们都是去秩序,失去信仰的时候,从而掌控权力。我有时无法理解陀氏笔下这些人强烈的情感从何而来,他们好像没有中间色彩,他们要不癫狂,要不神经质,要不歇斯底里。我有时在想是不是俄国小说和其他小说的区别,后来确信,这就是陀氏的表现手法,每个人内心大段大段的独白,一个简单的会面,简单的事件,总是少不了内心的、哲学的、思考的对白。再年轻些看不懂,大些了发现,也只有对人性洞察入深,才能写出这样的对话。陀氏小说的情节往往很简单,可精髓就在那些对话里,那些独白里。

  每个人都会有这些困惑,只是我们不自知。

  而我却是如同斯塔夫罗金这般,不是没有大喜大悲,而是常常冷漠。小时候的世界是简单的,容易带着道德武器论断别人的,而当遇到一件一件挑战这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断时,我让步了。生命开始成为不同的尝试,也变得不那么轻易评判,他为何杀了人,他为何偷窃,这些犯罪都是为何?杀人是犯罪,那气愤得恨不得对方去死呢?奸淫是犯罪,那想入非非呢?偷盗是犯罪,那小偷小摸没人发觉呢?律法约束我们的行为,可我们的内里,或许早已沾满了污秽。

  这就是内心的恶,基督说没有一个义人确实如此。

  然而事实上,一面意识到这些恶的同时,一面又习惯了它们在自己身上,而享受着如斯塔夫罗金说的“做坏事的那种愉悦了”。可怕,可怕。仿佛这个世界不会结束。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开头就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人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这种死不是肉体的死,而是精神上旧我的死去。这句在教会里听了无数遍,自己也看了好多遍的经文,在这里的分量,却不是“死”一个字如此简单的了。

  《群魔》读后感(三):群魔

  以前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小说是作者是反对的作品?这桩谋杀案与《卡拉佐佐夫兄弟》的案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而书中流露出来的意义又与《罪与罚》《白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如今看来似乎有些感觉了。   作者可能确实对所谓的革命进步人士感到灰心丧气,所以本书中他用批判夸张式的笔记表现出所谓社会进步人士以及革命人士的种种样貌,显然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   因此陀斯妥耶夫斯基用一桩真实的谋杀案演绎出了这些社会“群魔”们的“写实”面目,说实话看得确实让人气愤。显然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按作者的想法都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传统的俄罗斯精神受到污染,可是反过来作者并没真正表现出解放方案,可以这样说,书中的斯拉派们也没有什么好榜样,甚至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另一伙“群魔”罢了。   但是反过来想,也许作者又是对的,毕竟陀斯妥耶夫斯基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布尔什维克也与种种革命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换句话说,陀斯妥耶夫斯基选择是揭露问题但没办法解决,只能寄望于虚无的“俄罗斯古老的精神”,而列宁们则选择勇敢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群魔》读后感(四):别尔嘉耶夫《斯塔夫罗金》

  把《群魔》搬上戏剧舞台,使我们重新面对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全世界文学的最神秘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尼古拉·弗谢沃洛多维奇·斯塔夫罗金的态度也令人惊讶。他浪漫地爱着自己的主人公,被他俘获和吸引。他从来也没有这样迷恋过一个人,这样浪漫地描写一个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弱点、诱惑和罪孽。别的主人公他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来鼓吹,而对斯塔夫罗金的了解却如同了解恶与毁灭。 恶的经验本身就是道路,毁灭在这条道路上不是永恒的毁灭。 尽管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爱斯塔夫罗金,不把他让给任何人,让给任何道德·任何宗教说教。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个高傲的强有力的贵族美男子,是“伊万王子”、“哈里王子”、“雄鹰”;人们都期盼着他做出非凡而伟大的事业,所有女人都迷恋他,他的面孔是一副英俊的面具,他整个就是一个不解之谜。他完全来自对立的矛盾,一切围绕着他就像围绕着太阳一样。同样是这个斯塔夫罗金,萎靡不振、了无生气,无力去创造太阳和生活,感情麻木不仁,有足够的能力而一无所求,无法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两极间作出选择,不能爱女人,对一切思想漠不关心,虚弱得没有一丝人的气息,荒淫无度,厌恶一切,语无伦次。在斯塔夫罗金英俊冷漠僵化的面具下面,隐含着毫无生气的情欲、完全衰竭的力量、伟大的思想、人的极端强烈的追求。《群魔》没有直接明确揭开斯塔夫罗金的秘密。要揭开这个秘密,必须更加深入、跨越小说本身,潜入小说之前就已经展开的动作。如同所有人的个人秘密一样,只有爱情可以解开斯塔夫罗金个人的秘密。只有通过寓言,只有直觉地揭示作为世界现象的斯塔夫罗金的神话,才能理解斯塔夫罗金和《群魔》这一象征性的悲剧。如果只是对着斯塔夫罗金的尸首作宗教道德说教,我们就不会解开他的任何谜。不能像答卷似的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的悲剧,解答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塔夫罗金、梅什金、维尔西洛夫和伊万·卡拉马佐夫的悲剧。这会有损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否定他的一切真正独特的新意。《作家日记》的所有积极的学说和纲领,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的启示来,是多么可怜和平淡无味!陀思妥耶夫斯基见证了经历恶,经历无数考验和最终自由的积极含义。通过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以及其他人的经验,发现新意。恶的经验本身就是道路,毁灭在这条道路上不是永恒的毁灭。斯塔夫罗金的悲剧之后没有倒退,退回到他在自己生与死的道路上失落的地方。

  小说《群魔》的情节开始于斯塔夫罗金死后。他的真正的生活是在以前,在《群魔》开始前。斯塔夫罗金耗尽精力,撒手人寰,死人摘去了面具。在小说里全社会的疯狂中,只有这个令人恐惧和不解的死亡面具。斯塔夫罗金已经不在《群魔》里,《群魔》里除了斯塔夫罗金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群魔》的象征性的悲剧的含义就在于此。《群魔》具有双重含义和双重内容。一方面,这部小说带有现实主义的情节,有形形色色的出场人物,有俄罗斯生活的客观内容。涅恰耶夫诉讼案是写作《群魔》的外部动因。从这方面说,《群魔》有很多缺陷,很多失实之处,几乎像是一部谤文。60年代末的革命运动不是《群魔》所描写的样子。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有艺术的缺陷。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的俄国革命和俄国革命者,隐藏在社会政治运动外表下的宗教深处,与其说是真实再现所发生的一切,不如说是预言俄罗斯生活中即将发生和展现的一切。背负最后的极度宗教痛苦的沙托夫、基里洛夫,在我国直到20世纪才出现,那时,俄国革命者的非政治本性才显现出来,对于他们,革命不是社会的建设,而是世界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先于尼采预见到许多直到今天才揭开的东西。但我并不想从这个最明显不过的方面研究《群魔》。《群魔》也是世界的象征性悲剧。在这个象征性的悲剧中,只有一个出场人物——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及其影响。我希望将《群魔》作为斯塔夫罗金内在的精神悲剧来解读,因为,直到今天它也没有被完全破解。《群魔》中的一切确实就是斯塔夫罗金的命运,人的灵魂、他的无尽的追求、它的形成及其灭亡的历史。作为世界性悲剧的《群魔》的主题,就是表现巨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在他一手制造并引发的混乱和疯狂中耗尽一生。

  《群魔》的悲剧是着魔和疯狂的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中揭示出俄罗斯精神形而上的歇斯底里。所有人都着了魔,所有人都发了疯。只有斯塔夫罗金一人没有发疯,他惊人地平静,私人般地冷漠,他无声无息,有气无力,完全僵化。这就是《群魔》的全部实质所在。斯塔夫罗金造就了这种混乱不堪,他释放出所有魔鬼,并将自己的内心生活注入周围的一片疯狂中,自己则萎靡沉沦,黯然熄灭。······斯塔夫罗金的命运是巨大的创造型人格的瓦解,他不是创造新生活和新的存在,创造性地从自我走向世界,而是消耗在混乱中,迷失在极端里。经历没有变成创造,而是走向人格的自我毁灭,当巨人遭遇毁灭,经历被挥霍滥用,就必然导致脱离个性的力量疯狂释放。疯狂取代创造,这就是《群魔》的主题。

  斯塔夫罗金的毁灭本身有如一切毁灭,既不是彻底的也不是永远的毁灭,这仅仅是一条道路。······悲剧性的毁灭后将会新生,将会复活。我们将用对斯塔夫罗金的爱帮助他复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群魔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